八年级上册物理笫四章知识点

时间:2022-11-04 10:58:08 总结 我要投稿

八年级上册物理笫四章知识点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物理笫四章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上册物理笫四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笫四章知识点

  1、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符号m表示,质量不会因为物体的位置、形状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2.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等。换算关系是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3、测量质量的工具:实验室常用太平测量质量。常见的工具还有台秤、磅秤、电子秤等

  4、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1)称量前要把天平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游码应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天平就平衡了。

  (2)称量时把待测物体放到左盘,法码放在右盘,取法码时要用镊子

  (3)读数时待测物体的质量等于法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对应刻度的质量

  5、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所含质量的多少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和位置无关,但与物质的种类、温度、状态有关。

  2.密度公式:ρ=m/v单位是千克/米3(kg/m3)。常用单位有克/厘米3(g/cm3)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g/m3=1X10-3g/cm3。

  6、物体的密度的测量

  (1)一般固体密度的测量

  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②向量筒中注入适良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③用细线系住固体放入量筒的水中,使其全部浸入水中,记下水和固体的体积V2;

  ④根据所测数据用ρ=m/v求出固体的密度。

  (2)液体密度的测量步骤

  ①用烧杯装入一定量的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一部分液体漫漫地注入量筒中,记下倒入液体的体积V;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下液体的质量m2,求出倒入量筒中液体的质量;

  ④根据所测数据用ρ=m/v求出液体的密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习方法

  1、细读书,多设问,培养自学能力

  教材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前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

  (1)课前阅读,有的放矢.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如阅读“功”这一节,可列出如下提纲:

  ①物理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它和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做工”有什么不同?

  ②做功必须具备哪两个必要因素?有哪几种情况不做功?

  ⑧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

  ④功的单位是什么?通过阅读,对新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弄清知识点,找出重点、难点,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突破,攻克难点。

  (2)课堂阅读,就是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要边读边记.对于关键的宇、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志,只有抓住关健,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如阅读“重力的方向”时关键是“竖直”.阅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课文时,抓住“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和“总保持”.精读细抠,明确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在阅读时,若遇疑难,要反复推敲,为什么这样说,能不能那样说?为什么?弄清其原团究竟.

  (3)课后阅读,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勤总结、归纳.新课结束或学完一章后,结合课堂笔记去阅读,及时复习归纳,把每节或每章的知识按“树结构”或以图表形式归纳,使零碎的知识逐步系统化、条理化.通过归纳,可以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以便加深现解,使知识得到升华.

  2、细观察,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习物理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也是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手段.初中阶段主要观察物理现象和过程,观察实验仪器和装置及操作过程,观察物理图表、教师板书等.

  (1)观察要有主次

  如在观察水的沸腾时,要围绕下列问题观察:沸腾前气泡发生的位置、气泡大小、多少,温度计的读数怎样变化?沸腾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温度计的读敷是否有变化?停止沸腾时,温度是否变化?……

  (2)观察要有步骤

  复杂的物理现象,应按照一定的步骤,一步步地仔细观察.如在”研究液体的压迎”实验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首先要观察所使用的压强计,用手指挤压压强计盘上的橡皮膜,观察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也越大。

  (2)将水倒人烧杯中,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观察u形臂两边液面是否出现高度差,报据观察判断水的内部是否存在压强?

  (3)改变橡皮膜所对方向,再观察u形管两边的液面,根据观察判断水是否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其大小有什么关系?

  (4)保持金属盒所在的深度不变,使橡皮膜朝上、胡下、朝各个侧面,比较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有什么关系?

  (5)将金属盒放人不同深度,水的压强随深度增加怎样改变?

  (6)观察在同一深度清水的压强和盐水的压强是否相同?

  (3)观察时要思考

  如在引入“牛钡第一运动定律”前做有关演示时,当观察了同一高度处的小车从斜面上分别经过毛巾、棉布、木板表面时运动的距离越来越远后,要认真思考:小车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大小跟什么有关?当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受摩擦力很小时,运动的距离很大吗?当小车在光滑的.平面上(无阻力)运动时,运动的距离将有多远?经过观察、思考、推理后,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习技巧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指向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平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步骤3.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步骤4.知识分层

  通常进入高三后,老师一定会帮我们梳理知识结构,物理的知识不单纯是按板块分的,更重要是按层次分的。比如,力学知识从基础到最高级可以这样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公式,牛顿三大定律(尤其是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越高级的知识越具有一般性,通常高考中关于力学、电学、能量转化的综合性问题,需要用到各个层次的知识。这也提醒我们,当遇到一道大题做不出或过程繁杂时,不妨换个层次考虑问题。

  步骤5.观察生活

  物理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很多最基本的认识可以通过自己平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逐渐积累起来,而这些生活中的常识、现象会经常在题目中出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会在你不经意间发挥作用。比如,你仔细体会过坐电梯在加速减速时的压力变化吗?这对你理解视重、超重、失重这些概念很有帮助。你考虑过自行车的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区别吗?你观察过发廊门口的旋转灯柱吗?你尝试过把杯子倒扣在水里观察杯内外水面的变化吗?我觉得物理学习也需要一种感觉,这就是凭经验积累起的直觉。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烛焰、发光的灯泡等。镜子和月亮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应用:小孔成像、针孔照相机、影的形成(手影)、日食和月食、瞄准射击(三点一线)、激光准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木工师傅眼睛沿着木料边缘看检查木料直不直、排队时你前面的同学把他前面的所有同学都挡住了说明队排直了,树荫下的光斑是“小孔成像”原理,归根到底也是体现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约300000000 m/s。

  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发令枪响计时员先看到冒烟,后听到枪声。都是因为在空气中,光速比声速快(或快得多)。

  二、光的反射

  1、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或光路具有可逆性)。

  4、平面镜两个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和成像。

  5、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也遵循。

  ①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的反射;

  ②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的漫反射。

  (注意区别和理解这两句话)

  6、月亮不是光源,因为它反射了太阳的光(漫反射);光亮的镜子不是光源,因为它反射了某个光源的光(镜面反射)。

  7、如图所示,用手电筒照射白纸和上面的小平面镜,看到白纸被照亮是因为纸板发生了漫反射;平面镜却是漆黑的,这是因为平面镜发生了镜面反射。晚上在有水坑的路上走,迎着月光走时,亮处是水坑;背着月光走时,暗处是水坑。

  8、垂直的两块平面镜可将光的传播方向改变180°使其沿原光线的反方向射出。(应用是自行车尾灯)

  三、平面镜成像

  1、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不能用光屏承接);像与物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倒影、照镜子(衣帽镜)、昆虫观察箱等都是平面镜成像,也是光的反射现象。

  4、平面镜成像作图: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光的反射定律作图。

  光学作图注意:实际光线都是实线,箭头是实箭头,辅助线(如反向延长线)都是虚线;法线是虚线,有垂直符号;平面镜背面有斜杠;表示线段相等的小杠要画,表示角相等的弧要画;标度数时要有单位“°”,角要用弧表示出来。

  四、光的折射

  1、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时,光路发生偏折,叫光的折射。例子:水中的铅笔或筷子“弯折”、放大镜、钢笔错位、水中鱼(或河底)变浅、海市蜃楼、久置糖水中光线弯折、星光闪烁、碗中硬币刚好看不到而倒水后能看到等。

  2、光斜射到分界面时,光路才会发生偏折,垂直射入时传播方向不变。

  3、光在两种介质分界面,能同时发生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4、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5、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现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八年级上册物理笫四章知识点】相关文章:

八年级物理苏教版上册知识点12-29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01-18

八年级上册的物理知识点总结08-26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09-23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反射说课稿06-12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07-21

八年级物理第四章教学反思07-06

初二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08-25

高二物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