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过清明节习俗

时间:2023-04-04 08:50:16 偲颖 节日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潮汕人过清明节习俗

  潮汕人过清明节,和全国各地的风俗活动有所异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潮汕人过清明节习俗,希望有所帮助!

潮汕人过清明节习俗

  潮汕人过清明节习俗1

  一、扫墓

  扫墓,又叫祭墓,即在墓前祭祀祖先,以示对祖先的追思和尊敬。秦以前已有祭墓之事,但不在清明。至唐代,清明扫墓开始盛行,唐玄宗曾明确规定允许百姓寒食时扫墓。宋代则规定从寒食到清明祭扫坟墓3日。

  潮汕各地清明节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扫墓,潮人俗称为“挂纸”。称“挂纸”,是因为清明扫墓时,“松楸丘陇间遍悬楮钱”(清乾隆《揭阳县志》)。为与冬至扫墓有别,清明扫墓就叫为“挂春纸”,而冬至扫墓则称为“挂冬纸”。

  潮人清明扫墓都在节前三天至节后三天进行,提前或拖后都被视为对亡人的不敬。人到墓地时,先将墓前、墓身杂草拔除,填土整坟,打扫干净。然后刷新墓碑字,除先人名字用绿色油刷外,其余的字都用红色油涂写。祭祀将毕时,就要压纸镪,分别压于碑顶和坟身上。如果是去年清明节后才修的新坟,碑石顶端要压下十二张宴币,若为闰月则压下十三张,作为给亡人阴间花费之用。坟身上也要压上五至七层纸镪。今年压多宽,明年就多宽,不能扩大和缩小,据说这是死者还“地租”的范围。如果是去年新修的坟今年扫墓就称作为“新社”,要压红白纸镪,以后每年压的便用白纸条。扫墓的供品,一定要有烫熟的蚶,吃了蚶,蚶壳压纸镪,意为留给祖宗当钱用。

  潮汕是著名侨乡。不少潮籍侨胞,也常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解放后,扫墓活动又增添了新内容,政府倡导纪念英烈活动。每逢清明时节,机关团体和学校纷纷组织队伍到烈士陵园扫墓,追念先烈的业绩,寄托哀思,激励壮志。

  二、食薄饼

  潮汕地区,清明有食薄饼的习俗,据说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沿变而来的。潮汕薄饼分饼皮、馅料两部分,食时用饼皮卷馅料成圆筒状就食。饼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镬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为咸、甜两种。咸馅,是用豆芽、韭菜,配蛋丝、肉丝、香菇丝混合成馅;甜馅,是用“糖葱”为馅,具有潮汕独特风味。糖葱,又称葱糖,是用白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而成的,雪白松脆,入口即散。明郭子章《潮中杂记》说:“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由此可见,潮汕在明代已有食糖葱薄饼之俗。

  三、蒸朴籽粿

  朴籽粿为潮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它是用一种叫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的嫩叶,和米舂粉,发酵配糖,装入桃形陶制粿印或小碗蒸熟后吃的粿品,也叫碗酵桃。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有清风去淤,清脾健胃之作用。据说,先人每逢饥荒年,便采朴籽树叶充饥度荒。为不忘过去,后人相沿便成此俗。

  四、踏青(春游)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草木长出嫩芽,满目葱翠,一派生机,人们便借上山扫墓之机,三五成群到野外去游玩踏青。

  踏青郊游原为古俗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主要活动项目,后来人们将这一活动挪在清明日。此民间习俗自古就有,《岁华记丽谱》曾提及:“郡人踏青游赏,散在四郊。”魏晋时,每到“上巳节”,人们便到风景区或溪水之畔嬉乐,带着春食、春酒,或席地野餐,或在河边“曲水流觞”相与为乐。“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此是杜甫笔下长安城郊曲江风景区游人踏青的盛景。至宋代,踏青之风更盛。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宋都汴京以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盛况。

  潮汕古俗三月三日也有踏青之俗,这在方志中有所记载。清乾隆《南澳志》称:“(三月三日)士大夫携酒遨游山水之间,谓之‘踏青’,犹兰亭修禊事也。”清嘉庆《澄海县志》云:“(三月)三日郊游,谓之‘踏青’。”清光绪《潮阳县志》说:“‘上巳’,士民登山踏青,修兰亭禊事。”

  现在潮人往往把扫墓和踏青结合起来,扫墓的同时踏青春游。扫墓时带上一些饮料,等扫墓完毕时,找一处干净平坦的地方,就着祭品和饮料,席地而食,边食边观赏大自然的美景,别有一番野趣。这对于长年累月为工作而辛勤拼搏的人们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起到调剂和娱乐身心的作用。

  潮汕人过清明节习俗2

  一、食薄饼

  食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潮汕清明吃薄饼有个传说:清康熙十四年间(1675年)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尸掩埋。

  同年10月间,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如草席裹尸,以此祭妃亡灵,此俗世代相传成风。卷薄饼是用精面粉拌人适量温水后,充分搅拌搓捏成团块状,置于炉火上面的煎盘(平底铁锅),烙成圆形薄饼皮,然后包裹馅料。料有咸、甜两种,咸馅用烹熟的豆芽、韭菜拌人鸡肉或猪肉丝、香菇、虾干、蛋丝,油煎葱珠等调料。入口时又在饼皮上涂抹香甜适口酱料即成美食。甜馅料用白糖加工制成的酥脆薄片糖或再加入瓜册丝,芝麻等佐料包裹薄饼皮即成薄饼。食时用薄饼皮卷成圆筒状就食。

  清明时令,春韭性温,是保肝佳蔬,有行气理血,化瘀的功效。民谚有“春食韭菜、法病消灾”之说。添加绿豆芽又有清热解毒和止渴利尿的作用,疗效甚妙,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潮汕人清明食薄饼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沿变来的。

  清明日食薄饼,既有纪念寒食古俗的含义,也享用了一顿别具风味的美餐。蒸朴籽粿。潮汕有一种树叫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叶子卵形或长椭圆形,果实圆,状如绿豆大点,味甘甜,无毒,有消痰下气之效。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人侵潮州,杀戳掠夺,民不聊生,被迫无奈而避人山林之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叶”民谚。

  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棵”吃的`风俗,沿袭至今。朴籽棵是采摘朴籽叶和果实(俗称朴帜)捣烂,与大米一起混成粉末,过筛出粉精。加工制作时将米粉添加白砂糖及发酵粉,加入适量水份搅拌均匀充分发酵,然后装入陶制桃形棵印或梅花形棵印。放置于蒸笼里(炊具)蒸熟。喷喷清香的裸品呈浅绿色,就成为质优味香色美的朴籽棵。扫墓。清明节在潮汕各地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扫墓俗称“挂纸”,为与冬至扫墓有别也叫“挂春纸”。

  二、上坟

  人们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挂纸条,举行祭礼。不少侨胞,也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

  三、踏青

  郊游踏青。清明期间,春临大地,桃红柳绿,莺飞草长,人们三五成群到野外去游玩踏青。这种风俗,很早便相沿下来,因而清明节又有踏青节之称,潮汕人同样也有清明日郊游踏青的活动。有的地方还有斗鸡、踢球、踢键子、荡秋千、放风筝等项目,十分逗人。

  潮州清明节习俗有些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隆重了,但是当代清明扫墓,纪念英烈,机关团体和学校,常在清明节组织队伍到革命英烈墓地、纪念碑和陵园举行纪念活动。

【潮汕人过清明节习俗】相关文章:

过十五的习俗作文05-28

宁波冬至的习俗与过法12-19

清明节的习俗08-11

清明节习俗03-09

潮汕人冬至吃什么12-03

关于清明节习俗的作文:清明节蹴鞠习俗01-26

中国过中秋节的习俗12-15

宝岛台湾过立秋的习俗范文01-26

过新年的习俗作文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