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有秩序感的方法和步骤

时间:2022-09-07 14:29:09 家庭教育 我要投稿

教育孩子有秩序感的方法和步骤

  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教育孩子有秩序感的方法和步骤,希望有所帮助!

教育孩子有秩序感的方法和步骤

  教育孩子有秩序感的方法和步骤

  (1)教育孩子在家里这样做:

  一是向父母说清楚自己的目标,父母可以监督和提醒,但有一点很关键,就是不要帮孩子做他忘记了的事情;

  二是父母可以和孩子商定一些惩罚措施,可以由父母来惩罚,也可以由他们自己来惩罚,或者是以他们自己承担后果来进行自然惩罚。比如约定如果回家后写完作业忘记把作业本放回书包,父母可以不提醒他们,第二天也不能打电话请父母送作业等;

  三是父母加入孩子的计划,家庭成员相互监督。可以参观爸爸妈妈的房间,与自己房间的整洁程度进行对比;

  四是做好自我管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

  五是做到房间整洁,物品摆放有序,不乱扔乱放东西,用过东西之后放回原处。

  (2)教育孩子在学校这样做:

  一是借用老师、同学的东西要及时归还至原处;

  二是运动之后要把运动器材放回原处;

  三是在图书室看书,看过的书要放回原处;

  四是班级、学校的东西用完之后要放回原处;

  五是在学校用餐后餐具要放回原处;

  六是可以请老师监督自己,和同学一起培养这个好习惯。

  (3)教育孩子在其他公共场合这样做:

  一是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做破坏别人劳动成果的事;

  二是在超市购物,要把不打算买的商品、购物车、筐等放回指定处;

  三是在邮局或银行填写单据后将圆珠笔放回原处;

  四是在书店看过不买的书要放回原处;

  五是在图书馆或阅览室,看过的书要放回原处。

  拓展

  怎样培养孩子的秩序感

  孩子的秩序感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尤其存在的价值。那么,在教养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尊重孩子的秩序感,并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作用呢?

  1、提供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

  给孩子创造一个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是培养他们秩序感的前提。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们认识事物、熟悉环境,秩序感让孩子能够适应环境,并因此感到平静和快乐。

  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基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规律的作息。对秩序的偏好使得孩子天生喜欢有规律的生活,家长不妨利用这一点,自孩子出生起,就为孩子安排一个科学合理且相对固定的作息时间表,并督促他们遵照执行,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能为他们时间观念的形成和生活习惯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二,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物品摆放有序的家庭环境更容易让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感到舒适,对环境布局的“刻板”要求又使得孩子乐意维护这种整洁的格局,家长也可以借势对孩子的收纳习惯提出要求。首先,家长要以身作责,家里的各种物品要摆放整齐,使用完毕后须物归原处,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发现/消防生活中的“秩序”。其次,家长还要耐心培养孩子归置物品的技能,鼓励他们呢自己动手收拾玩具、图书、衣物等,让他们在协同维护、整理环境的过程中养成归位意识,学习自己收纳物品。即使孩子表现得“笨手笨脚”、“越帮越忙”,也千万不要斥责他们,而是要耐心指导,不断表扬鼓励。

  其三,和睦的家庭氛围。只有家庭成员之间和睦关爱、长幼有序,才能帮助孩子养成追求文明、秩序的美好心态。在育儿方面,家长要达成一致性,对待孩子方式不能总是变来变去,那样会造成孩子的困扰,让孩子无所适从,破坏孩子的秩序感。

  2、放手让孩子做能做的事

  上文有提到,家长会以安全、爱等为由包办孩子的'一切,使孩子没有机会参与到自己的生活中,既不知道处理事务的程序,也不知道物品如何使用,这显然无益于孩子秩序感的建立。家长应该学着放手,只是从旁协助孩子的成长。家长要知道:现在为孩子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培养他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要让他离开大人的怀抱后也能够独立生活。

  家长可以给孩子设置并提供许多成人实际生活中的真实物品,但尺寸大小要符合孩子使用,并严禁地考虑清楚如何给孩子示范操作步骤和要点。如使用取水杯倒水,使用抹布擦桌子,用安全菜刀切黄瓜等,一这些真实的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的事情来让孩子做练习。

  孩子在这个参与的过程中就会知道:奥,原来这件事是这样做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孩子从中也会知道什么动作是具有危险性的,会更加懂得保护自己。这样的练习不但能让孩子了解处理事情的逻辑性,还能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帮助孩子建立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有利于孩子的能力储备。

  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宝宝树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如果家长就是一个动不动就寻求帮助的人,那就不要指望您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所以,先从您自己独立自主做起。

  有的职场妈妈在返岗上班后,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采取了将孩子在外婆、奶奶和自己家轮流抚养的做法:奶奶养一周、外婆养一周、自己养一周,或者平时在外婆或奶奶家,周末接回自己家……殊不知,这是非常伤害孩子秩序感的做法。特别是对于婴儿期的孩子来说,频繁变换的生活环境,将使得孩子很难产生稳定的秩序体验,进而冲击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所以,为了保护孩子的秩序感,在孩子出生后,最好让他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中成长。

  3、尊重孩子的秩序感

  婴幼儿期的孩子会对秩序产生一种近乎刻板、顽固的要求,玩具和图书换了地方、别人坐了自己的座位、两块积木没有摆放整齐……都会使他们大哭大叫。家长不要一味地批评孩子淘气、任性,要知道这是他们正常的心理表现,因为他们认为生活是有序的,应该是有固定样子的,而这种秩序是恒定的、不容改变的。这个阶段是孩子自律感及规则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当孩子因为某种“秩序”被打破而哭闹时,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理解并尽量满足孩子这一时期对事物固定秩序的特殊要求。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物权敏感。孩子对特定物品的所有权产生敏感之后,家长就要注意尊重这种敏感,尽量不要混淆物品的所有权,至少不要在孩子的面前交换使用,更不要压制孩子对区分所有权的主张,或是给孩子贴上“自私”、“小气”的标签,而应微笑看待。否则,孩子很容易获得一种意识:物品的所有权是可以混乱的。这对于孩子发展自己的所有权意识并不是一件好事,容易使得他们长大后也不敢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其次,要理解孩子对程序的要求。当孩子因为已经习惯的或者头脑中预期的程序被破坏而哭闹时,家长要理解孩子对于秩序的强烈要求,耐心地处理问题。“重来”通常是很有效的解决对策,在无法“重来”的情况下,也要做好解释工作。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可能并不会马上买账,依旧大哭大闹,但这是一种健康的苦恼,孩子在宣泄的过程中,会慢慢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能重来的,家长只需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哭声、理解孩子的感受。其实,只要让孩子明白家长你能够理解他的感受,他就会多一份正规的勇气,甚至还有可能启动调理的思维,行为也会变得“正常”起来。

  4、培养公共场所的秩序感

  我们都是社会人,需要与人打交道,需要与人建立稳定、和谐的关系,孩子也不例外。但孩子不知稳定、和谐的关系在哪里,这就是需要父母率先示范。在外面,如果父母想什么、做什么都先替别人着想、考虑别人能不能接受,说话和做事都有分寸、有章法,让人容易接受、愿意亲近,就会容易帮助孩子自然的进入到一些交往的环境中。

  每个公共场所都有它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要求大家自觉遵守。如乘坐公交车、要先下后上、文明礼让;浏览公园,不能攀折花木、践踏草坪;观看电影,不可大声喧哗等等。每到一处,家长在以身作则的同时,还要向孩子讲解相关的规定,让他们懂得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种种的秩序规则是需要遵守的。

  有秩序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习惯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会学会指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会学会”打架“;如果孩子生活在嘲笑的环境中,他就会自卑胆怯。反之,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和平友善;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了伸张正义;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强自爱。因此,家长要以真心和爱心让孩子从小就感受秩序、喜爱秩序、遵守秩序,使”秩序感“成为孩子一生中必不可少的宝贵财富。

【教育孩子有秩序感的方法和步骤】相关文章:

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07-31

教育孩子的原则和方法08-19

五种培养孩子情商的步骤和方法11-26

教育初中孩子的方法和经验03-25

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有哪些08-22

调皮孩子的教育方法有哪些01-06

科学教育孩子有哪些方法01-10

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02-09

优秀家长教育孩子有哪些方法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