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12-06 13:02:45 知识点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1

  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口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1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世界的海陆分布

  1、海洋与陆地:海洋占71%,陆地占29%。

  2、七大洲:

  ⑴、识记七大洲的名称和基本轮廓(世界地理P23的图)。

  ⑵、东半球的大洲:亚、欧、非、大洋洲;西半球的大洲:南、北美洲。

  南极洲位于南极圈内,地跨东、西半球。

  ⑶、面积和最小的大洲:亚洲、大洋洲;海拔和最低的大洲:南极洲、欧洲。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⑷、亚、欧两洲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两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亚、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3、四大洋:

  ⑴、面积,最深的是太平洋;面积最小,最浅的是北冰洋。

  ⑵、大西洋呈“S”形,地跨南、北半球。

  4、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

  能源的分类

  1、按照能源的性质分类

  (1)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热能;非可再生能源——核能。

  2、按照能量的来源分类

  (1)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现代光合作用——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由太阳能转化的能量——风能、水能。

  (2)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热能、温泉;核能——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聚变能和裂变能。

  (3)来自天体间的引力能——月球、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

  马六甲海峡: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之间;沟通南海—印度洋的安达里海。太平洋—印度洋航运的咽喉要道,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霍尔木兹海峡:伊朗—阿拉伯半岛之间,沟通波斯湾—阿拉伯海。波斯湾通往阿拉伯海的咽喉,世界的“石油海峡”。

  白令海峡:楚科奇半岛―阿拉斯加半岛;沟通北冰洋―太平洋。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太平洋和北冰洋间通道。

  曼德海峡:阿拉伯半岛—非洲大陆之间;沟通红海—印度洋。沟通红海、地中海和印度洋的要道。

  土耳其海峡:黑海―爱琴海、地中海之间。黑海出地中海的门户,亚欧分界线。

  直布罗陀海峡:伊比利亚半岛——非洲大陆;沟通地中海——大西洋。地中海出大西洋的门户,亚欧航线必经的要道。

  英吉利海峡:大不列颠岛—欧洲大陆;沟通北海—比斯开湾。北海—大西洋航运要道,世界货运最繁忙、通过船只最多的海峡。

  麦哲伦海峡:南美大陆—火地岛之间;沟通南大西洋—南太平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大型轮船和航运要道。

  德雷克海峡:南美洲—南极半岛之间;沟通大西洋—南太平洋。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各国科考队赴南极考察必经之道。

  莫桑比克海峡: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之间。沟通南北印度洋,世界上最长的海峡。

  地理一轮复习技巧怎么复习

  1、自然地理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复习时可分四阶段逐级提高解题能力,并从中总结规律性东西。第一步是透彻理解概念并熟记,第二步是吃透法则,第三步是真正弄懂原理,第四步是做变式训练题。做完一道题后要理清解题思路,做完类型题后要总结同类题型的解题技巧,达到做一个会一类的目的,不管某类题形式如何变,只要原理是同一个就都会做。

  2、人文地理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对观点、方法的分析运用能力,复习时要注重思维的建模,做题时要注意归纳解题的方式方法,同时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第一轮复习要以教材为主,通过做题反馈课本知识掌握不扎实的地方,重新理解和反思,进而巩固知识、拓展做题思维方法。

  3、区域地理方面: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如果说自然地理偏向记诵,那么区域地理就是偏理解分析,它强调区域特征的概括,区域内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区域整治的发展方向,所以复习各版块时要有所侧重,不能一概而论。

  地理二轮复习技巧有哪些

  1、地理运动专题: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地壳和地表物质运动、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

  2、人地关系专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区域发展问题等。

  3、区域地理专题:自然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等。

  4、地理图表专题:日照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计算等。在复习地理时,要着重看教材中自然地理原理图式、总结人文地理的思维模式、联系自然地理特征审视热点区域题目,同时多做题,多总结规律,只有真正钻进去才能学出兴趣来。

  如何利用好地图学习地理

  1、学会分类地图

  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

  ①先读图的主题

  ②看清图例

  ③注意细节

  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

  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

  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

  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

  ②用图记忆学习中国地理:可看10方面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

  学霸地理答题技巧分享

  首先,答案力争一遍过。

  时间紧任务重,不要寄希望于第二遍检查,会做的一定要一遍过如果有时间复查,在没有特别有把握的情况下,最好还是不要随便改动第一次的答案,要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

  第二、尽量按顺序答题

  做选择题,尽量按照题目顺序作答,以免丢题漏题。对于没有把握的题在草稿纸上备注题号,方便之后复查。

  第三、审题要仔细

  做题时,审题要细,注意题目中的“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很多考生都被这些关键词给坑过,所以,要仔细审题,避免踩雷。

  第四、留有时间涂答题卡

  时间再紧,也要把答案涂到答题卡上,并且检查有没有涂错,避免出现该涂A,涂成了B,或者是第二题的选项,涂到第三题上面。

  第五、不会做的跳过

  不会的题,不要钻牛角尖,要知道在争分多秒的考场上,一分钟都很重要,如果你盯着一道选择题已经三分钟了,说明你真的是不会做,不要耽误更多的时间。建议凭着你的运气,选一个看着顺眼的,千万别空着,只要选上一个答案,你就有四分之一的可能蒙对,但空着肯定是零分!

  高考地理虽然只有80分,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一分千人”意思是一分就能挤掉一千甚至几千人,平时认真学好地理知识,掌握好地理答题技巧,考场上就能应对自如。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2

  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基本为种植业和畜牧业,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称为混合农业。

  按投入多少分:密集农业(发达地区)、粗放农业(落后地区)

  按产品用途分:商品农业(发达国家)和自给农业(发展中国家)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种植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热带雨林

  种植园农业:热带地区,如东南亚

  水稻种植业:如亚洲水稻

  商品谷物农业:如美国中北部大平原

  畜牧业:游牧业:如中国西部、蒙古

  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乳畜业:西欧

  混合农业: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3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4

  判断气候类型

  A、先以气温定带(气候带),缩小范围

  全年平均气温高于20℃,最低气温月均温在15℃以上,为热带(包括四种)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为XX热带季风气候或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低于0℃,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B、再以降水定型(气候类型),锁定目标。

  夏雨型: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XX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全年多雨型: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均匀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5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2、区位因素:

  自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等。3、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

  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案例: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二、农业地位的形成

  1、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2、农业地域

  (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差别:农业地域的形成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

  3、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混合农业主要是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为特征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地区:亚洲季风区(热带季风区、亚热带季风区、温带季风区)

  2、区位优势:

  (1)自然因素

  ①气候:处在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这种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的生长。

  ②地形:地处平原,地势平坦

  ③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④水源: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②生产习惯: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③食物喜好: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物

  ④人均耕地: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这样可以缓解对土地的压力和粮食的需求

  3、生产特点:(小农大水利,高产低商技)

  ①小农经营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俄罗斯

  2、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

  ①地势平坦开阔

  ②土壤肥沃

  ③气候温和

  ④降水丰富

  (2)社会经济条件

  ①交通便利

  ②市场广阔

  ③地广人稀

  ④机械化水平高

  ⑤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3、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4、经营方式:国外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东北和西北一般是国营

  5、案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玉米分布在中部,小麦分布分为北部小麦区和中部小麦区。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

  2、区位条件: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3、基本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4、案例:潘帕斯草原的牧牛业区位条件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为农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③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二、乳畜业

  1、概念: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相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

  2、分布地区: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3、区位特点:紧邻消费市场

  4、案例:西欧的乳畜业

  (1)形成因素

  ①饲料因素: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长。西欧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谷物的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市场因素:欧洲人具有以肉奶等高脂肪、高热量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

  西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食物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6

  一、环境承载力

  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最多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

  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练习题:

  1、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①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②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地加大③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④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是()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Ⅱ、ⅠD。Ⅰ、Ⅲ、Ⅱ

  3、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保护环境十分重要。下面解决环境问题的四种思路,最恰当的()

  A、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者并不矛盾,应该走边发展边治理之路

  B、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势在必行

  C、环境效益比经济效益更为重要,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

  D、地球自身有充分自我调节的能力,听其发展、顺乎自然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7

  1、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西北地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西北地区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观为主,其成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3、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递减,因此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主要属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贺兰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地带,降水稍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也可以影响到荒漠化的进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起决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A。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B。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6、西北地区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绿洲地区。原因是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另外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7、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演化:

  时代原因影响范围

  古代盲目垦耕,战争、瘟疫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河西走廊

  近代移民实边、开放蒙禁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人口压力,管理失误草原牧区和旱作地区8、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防治荒漠化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4)荒漠化具体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5)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经验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飞播造?种植荨⑿×饔蜃酆现卫淼取?

  9、我国政府在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8

  【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性的大气问题:

  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

  2.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和释放热红外辐射的气体成分。

  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

  人类活动排放:氯氟甲烷(HFCs)、氢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SF6)等

  3.全球气候变暖

  自然原因: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

  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毁林

  技巧1:全球变暖带来问题: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

  (1)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从而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2)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技巧2:缓解全球变暖的措施

  (1)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

  (2)采用新能源

  (3)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4)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4.平流层臭氧量减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受太阳活动等自然因子的影响

  人为原因:主要表现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消费和排放

  5.平流层臭氧量减少的危害:

  (1)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2)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技巧3: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1)全球合作保护臭氧层

  (2)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

  (3)积极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6.酸雨: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

  产生原因:燃烧矿物燃料和汽车尾气的排放,使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增多

  技巧4:我国酸雨类型: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我国酸雨分布:《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4年我国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酸雨区域分布范围基本稳定,城市主要分布在华中、西南、华东和华南地区。华中酸雨区污染最为严重,湖南和江西是华中酸雨区酸雨最严重的。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0%

  我国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浙江,江西,湖南,贵州,重庆等地。

  7.酸雨危害

  (1)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甚至大量死亡

  (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3)腐蚀建筑物和文化古迹

  (4)危及人体健康。

  【盐度和洋流】

  (1)盐度的是红海,原因:

  ①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2)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①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3)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③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4)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⑸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

  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高一必修一地理总复习:气候与自然带

  (1)拉丁美洲气候湿热的原因: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

  (2)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原因:受安第斯山影响,山地东、西两侧降水差异较大。

  (3)非洲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

  (4)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

  (5)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南亚受热带季风影响,我国东南部受带季风影响。

  归纳: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及成因:--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

  (6)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7)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8)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气是:伏旱(答案)

  (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现象,因此梅雨不是答案)

  (9)为什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它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

  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挡,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湿气流通道;②夏半年,强大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暖湿气流,深入大峡谷内部,使峡谷底部等温线与同纬度相比明显向北推进。

  (10)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有:我国纬度跨度大,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越往南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昼越长,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加之冬季风的频频南下,对我国北方的影响大。

  (11)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有: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虽比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一些,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12)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冬季风的.影响)。

  (13)印度比同纬度我国气温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

  (14)欧洲海洋性气候比北美洲面积大的原因为:欧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来自海洋的西风能深入大陆内部。受陆地形状及洋流势力的影响欧洲西岸受暖流影响较大。

  (15)巴西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主要是地形(山地)的影响,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经过。

  (16)气温的年较差纬度越高越高,原因是: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离海越远气温年较差越大,原因是: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17)气温的日较差:纬度越高越小,原因是:主要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小。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为: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为:内陆比沿海日较差大,

  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较差也小。

  (18)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原因: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日较差大,原因:海拔高大气密度小,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

  (19)天山南坡有无林带无,原因为:背风坡,降水量少。

  (20)亚寒带针叶林在大陆东岸南缘偏南的原因:主要是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其次东岸受来自大陆内部风的影响,西岸相反。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9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内容分析

  本节课处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最后一节,上承岩石圈和大气圈相关知识,主要内容涉及水圈,水既是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组成要素之一,又对人类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人地关系主线。

  二、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地理意义。

  三、课标解读

  从本条标准的内容要求来看,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水循环的环节是指实现水循环运动的途径,包括: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水平层次不齐,地理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仍存在重识记而轻理解的倾向。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使学生理解水循环地理意义.

  (2)能力目标

  学生学会读图,掌握读图方法,能绘制简单示意图,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学生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六、重点难点分析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意义。

  八、教学方法分析

  微课教学法、分层推进设问法、

  九、学法指导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

  十、教具准备及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2、导学案

  十一、教学过程(节选)

  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师生活动

  主要评价方式

  参与式导入

  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10

  1.大气受热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

  2.热力环流(最简单的大气运动)

  海陆热力环流: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3.大气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压线。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还会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

  风向:高压低压

  风力(风速):等压线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11

  一、地理条件

  1、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作物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2)地形分布:西部高原(畜牧业)、中部和东北部平原(种植业)、周围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1)良好的工业基础;

  (2)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3)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

  1、耕作农业区:

  (1)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

  (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

  (1)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2)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3、畜牧业区:

  (1)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2)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生产特点: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

  2、其他知识:

  (1)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

  (2)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2、指导思想: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1)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2)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3)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区域经济发展知识点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

  2、工业化进程:

  3、城市化进程:

  (1)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

  (2)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12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

  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

  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农业布局特点

  ⑴耕作农业区:

  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

  ②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⑵林业和特产区:

  ①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⑶畜牧业区:

  ①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⑵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开发注意:

  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⑷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②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

  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

  ④矿产:煤铁铜等丰富。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

  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

  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13

  世界各大区域经济状况:

  一、东亚:

  1、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中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

  2、西部内陆:畜产品加工业;

  二、东南亚:

  1、世界上的热带经济作物区:

  (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第一);

  2、粮食作物: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国);

  3、矿产:锡(马来西亚),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莱);

  4、工业发展迅速;

  三、中亚:

  1、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

  (1)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积大;

  b.光照充足;

  c.温差大;

  (2)不利因素:水资源缺乏;

  2、小麦,棉花,畜产品——主要出口物资;

  3、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

  4、工业:采矿业,冶金业,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主);

  四、西亚和北非:

  1、出口石油为主,主要向西欧,美国,日本;

  2、特产: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榄油;

  (3)阿富汗:紫盖皮羊毛;

  (4)伊拉克椰枣;

  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热带经济作物;

  2、采矿业;

  注:二者为单一初级产品出口;

  原因:由于移民经济长期侵略,经济大国操纵;

  出路:振兴民族经济、开展多种经济;

  六、西欧:

  1、资本主义革命最早,大多数为发达国家;

  2、工业中心多,形成工业密集带;

  3、旅游业发达;

  4、农业发达:荷兰,乳蓄业占65%,挪威:石油业;瑞典:森林业;

  七、北美:

  1、农业-高度机械

  2、工业-现代化程度高,部门齐全,科技含量高;

  八、拉丁美洲:

  1、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2、单一产品出口为主,一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巨大;

  3、粮食以玉米为主,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14

  一、地理概念与地理术语

  1、水循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

  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包括: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二、地理原理

  1、水循环原理:

  (1)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表径流、植物蒸腾

  (2)内流河、内流区域:陆地内循环外流河、外流区域:海陆间循环

  (3)人类最容易干预的环节:地表径流

  (4)对陆地上的水得以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2、洋流的分类:

  (1)按性质分类为寒流和暖流

  (2)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2、渔场的形成:

  (1)寒暖流交汇:

  a、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

  b、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

  c、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寒流

  原因:(1)将下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为鱼提供饵料

  (2)两种洋流汇合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

  (2)海底上升补偿流:

  d、秘鲁渔场秘鲁寒流原因: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为鱼提供饵料

  三、地理事物分布规律

  1、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2)中高纬度的大洋环流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

  (3)北印度洋的大洋环流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4)环绕南极大陆的洋流西风漂流(寒流)

  2、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

  (1)世界:a、从全球来看,水资源分布是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b、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洲,大洋洲最少c、巴西最多,其次是俄罗斯,中国居第六位

  (2)中国:

  a、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

  b、从地区分布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c、从时间分配看:夏秋降水多、水资源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贫乏

  四、地理事物间联系

  1、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洋流对大陆沿岸的气候影响很大,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2)洋流对海洋生物和渔场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和上升补偿流往往形成著名渔场

  (3)洋流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

  a、顺洋流航行可节省燃料加快速度

  b、寒暖流交汇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航行不利

  c、洋流从南北极地区携带的冰山给海上航运造成较大威胁

  (4)洋流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

  2、厄尔尼诺现象(圣婴)对气候的影响

  现象:是指某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影响:

  a、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

  b、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湿润多雨变为干燥少雨

  3、拉尼娜现象对气候的影响

  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洋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也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影响:

  a、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b、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

  c、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

  d、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4、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

  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5、河流补给的来源有哪些、补给特点及典型地区

  (1)雨水补给随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不连续且集中(我国东部季风区)

  (2)季节性积雪融水春季升温有时间性水量变化小(我国东北地区)

  (3)高山冰川和永久性冰雪融水夏季高温融水、水量较稳定西北和青藏地区

  (4)湖泊水与河流的相对水位;对河流有调节作用长白山天池,长江中下游地区

  (5)地下水与河流的相对水位;水量较小,但稳定可靠比较普遍

  6、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水循环维持地球上各水体的动态平衡,联系各个圈层,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水循环使陆地淡水不断更新,但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3)水循环影响全球的气候,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五、人地关系

  1、合理利用水循环的措施有哪些开源措施:

  (1)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2)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3)开渠引水(跨流域调水):把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调入贫乏的地区;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4)海水淡化

  (5)人工增雨节流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2)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2、世界水资源危机的原因

  (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需求量增加

  (2)水体污染现象严重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15

  洞庭湖湿地

  1、作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洪蓄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洞庭湖作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洪蓄水,提供丰富的农产品,航运,旅游观光。)

  2、湿地减少:(原因)围湖造田,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在湖区沉积。(影响)调洪能力下降,易发生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破坏,航运受到影响。

  3、保护:退田还湖、还湿地,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

  4、合理利用:保护湿地植被,禁止滥捕滥猎,保护生物多样性,要保证湿地的数量和质量,保证湿地的`功能和效益。不合理利用:砍伐灌木,开垦土地,过度捕捞,泥沙淤积,环境污染,水体工程建设不断,城镇建设。

  5、气候特点:XX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6、商品粮基地: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粮食生产基础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增产潜力大。交通便利,科技含量高。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09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2-28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16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5篇06-09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1-27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01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07-28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01-19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