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6-22 17:53:49 语文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精华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精华1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

  【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初解绝弦

  四、再解绝弦

  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词句,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绝弦

  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大家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亮点】

  “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讲师生之间深厚感情的。细腻淡雅的文字,娓娓讲述,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一幅安详沉寂、朴素自然的山村生活的浪漫画卷。

  课文记叙了有月亮的晚上,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我”这个山村教师牺牲了仅有的一点自学时间,陪伴他们读书的故事。月夜相约——蹋月上学——教室伴学——高歌散学,全文的思路十分清晰。

  山村教师的生活是单调的。这里没有彩灯闪烁,没有大道通衢,没有繁华喧嚣,这里有的只是望不尽的连山、静悄悄的秋夜和太熟悉的面孔。但也许正基于此,本文在作者的叙述中才得以保留一片纯净的长天和一轮皎洁的圆月,是很纯净,很明朗的月夜,使人倍感美好珍贵,使人细细品味平凡生活中蕴涵的真味。

  作者十分珍视这份纯净。将这珍惜撒播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就深深浅浅都是爱了。爱山间美丽的景色,爱顽皮活泼的学生,爱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生活,爱辛勤劳碌不舍昼夜的工作。爱,使平凡的世界变得绚烂,使原本单调的生活拥有了一种别样的浪漫情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够围绕中心句“有月亮的晚上,真美”,品读文中的中的重点句,品味语言的质朴美。

  2.认识、理解“叽叽喳喳、霏霏、拘谨、波光粼粼、涌动、簇拥、肆意挥洒、”等词语的意思。

  3.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

  自学与交流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体会感情,感受文字的优美。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山村生活的恬淡幽静和师生间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感受山村生活的恬淡幽静和师生间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重点语句,感受山村生活的恬淡幽静和师生间的真挚感情,品味语言的质朴美。

  课前准备:搜集相关内容及作品(如古诗、故事、歌曲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同学们,这篇课文也是讲述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的。山村教师的生活是单调的。这里没有彩灯闪烁,没有大道通衢,没有繁华喧嚣,这里有的只是望不尽的连山、静悄悄的秋夜和太熟悉的面孔,但是在这月夜伴读故事中,到处都撒播着深深浅浅的爱。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赶紧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与老师的谈话,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课文朗读(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相结合纠正字音)

  2.对照实物投影,学生解决疑难字词。

  3.再读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体会他们的乐趣,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作者的思路。

  月夜相约——踏月上学——教室伴学——高歌散学,全文的思路十分清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读书、读准字音的习惯。通过自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会给课文分段落并总结段意,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以便为写好作文打好基础。

  三、充分朗读,感受乡村月夜的美好,体会师生相互依恋。

  出示中心话题:“有月亮的晚上,真美”,是作者的切身体会。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你感受到了月夜里的哪些美。

  1.提问:在“有月亮的晚上”发生了哪些事情?你觉得乡村的孩子快乐吗?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是谁让他们如此快乐?为什么说“那些有月亮的晚上,真美!”?

  (学生自由朗读,自主感悟,自由交流,教师进行适当点拨。)

  设计意图:品味文中三次对月夜的描写,在反复品读中体会感情,感受语言美。

  (1)踏月上学景色美:圆圆的月亮挂在树梢,看上去湿漉漉的,仿佛在清水里刚刚洗过一样。小河里波光粼粼,好像涌动着一河月亮。我们沿着长满柳条的堤岸走着,时而走进树影里,时而走在月光下,这恰似走在“晚凉天净月华开”的意境之中。

  老师:月亮、小河、杨柳、长堤,多么美丽的景色,同学们就美美的读一读吧。适时的讲解李煜的词《浪淘沙》。

  (2)教室伴学意境美:月光下夜风悄然潜入教室,窗外的大叶杨不时发出沙啦啦的响声。学生说得不错,我看书,他们做功课,大家无言地相互守着,这样的确很好;

  老师:月夜宁静,月光柔和,夜风轻轻。教室里师生无言的相互守着,无言早已胜过了千言万语,因为他们彼此热爱,相互依恋。我们怎样体会这读一读呢?指导朗读。

  (3)高歌散学情趣美:山村的夜晚很宁静,那歌声夹带着稚气的童声,显得极为清亮,传得很远很远。清脆的歌声不时惊起此起彼伏的狗叫,于是,寂静的夜一下子被搅乱了,喧闹起来,生动起来。随着歌声渐远渐弱,夜有又归于宁静。这是,只有明亮的月光默默地照着山野、村庄。老师的爱不正如这默默地月光吗?

  设计意图:此项练习意在训练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充分朗读重点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丽,感受景色的美丽,感受浓浓的师生情谊的美丽。

  三、拓展练习:课文中很多细节描写生动,你的生活里有过类似的情景吗?请从一个细节入手写一个片断,形象的表现师生之间的感情。

  (学生可畅所欲言。只要不偏离中心,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即学即练的写作能力。

  教师小结:我们要以一颗纯净的心来面对我们的生活,要处处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

  四、布置作业

  1.整理精彩语句并作点评

  2.课外阅读王连明的另一篇散文《开花的课桌》作比较,体会两文所表达的共同情感。想想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细小的事情曾引起你的心灵震颤?写一篇读后感。

  设计意图:读后感的创作既能丰富课外知识,又能加深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七律长征》。第二单元教学主题是“革命岁月”。通过学习《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三篇精读课文及《灯光》一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去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让学生学会“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第二单元第1篇课文,是一首七律诗,作者是毛泽东。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的:

  1.会写“崖、渡”两生字,能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意思;

  2.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能背诵课文;

  3.体会诗人如何写出气势磅礴的场面;

  4.能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能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意思;

  ②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③体会诗人如何写出气势磅礴的场面。

  2难点:理解诗意,能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经过前五年语文的学习,学生的语文素养积累很多,对写现代诗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已经掌握,学生喜爱以“革命岁月”为素材的文章。但学生对革命历史事件的了解有限,学习理解起来还是有点困难,对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表现手法不太熟悉。根据以上分析,特制订以下教学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朗读感悟、探究式和启发式

  2.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3.教学准备:师制作课件,生课前预习生字词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视频导入

  师:同学们,看过这个电视剧吗?

  师播放《长征》视频,生认真观看。

  师:大家知道这个视频中反映的历史事件吗?它是什么?

  生:长征。

  2.师导入新课

  对。在80年前,在我们中国的革命史上,有一个伟大的胜利,这就是长征,就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所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一首诗来重温这段革命岁月! 板书课题:长征

  (二)讲授新课。

  1.自主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诗句,读通读顺,生字词多读几遍。 (2)解题:体裁、题目。

  (3)检测反馈。抽学生读(重点字音:磅、岷)。 (4)指导书写生字。

  2.感悟诗句的意思。

  (1)生再次自由朗读诗句。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①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②自读理解诗意。

  (3)小组内交流。

  (4)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5)师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读出气势。 (2)师出示相关视频、图片,生认真观看,想象。 (3)生自主探究问题:

  ①你觉得长征怎么样?请选用诗歌中的一个字来表达。(难) ②红军的态度是什么?(不怕、只等闲)

  ③难在哪里?有哪些困难?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岷山千里雪

  ④又是如何地不怕?

  是腾起的'细小的浪花,是滚动的泥丸,红军心里也是暖的,铁索再怎么寒光闪闪,也吓不住英勇的工农红军,面对千里雪山,红军没有丝毫畏惧,而且喜笑颜开,开怀大笑。

  ⑤全诗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⑥诗中体现了哪些革命历史事件?你知道吗?

  (4)小组合作交流。

  (5)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6)师相机指导。

  (7)生齐读:读出磅礴气势、红军的无畏、乐观。

  (8)生背诵课文。

  4.小结:经过学习,你们想对红军说些什么或者用什么词来赞美他们呢?

  (三)总结、升化主题。

  “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我们人人都需要长征精神。

  五、说板书设计。

  5 七律.长征

  总括:不怕

  五岭 万 乌蒙山 只 水 等 千 大渡河 闲 山 岷山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少年闰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重新收录在课本中的。从这次重新收录中,我们可以看出,经典名篇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是叫读者不可抗拒的。这是一篇精读课文,,采用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地刻画了一个经验丰富、聪明能干、机智勇敢、健康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形象。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但由于这篇课文写作的时间在上个世纪初,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内容上有一定的困难,再加上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这也增加了理解上的难度。老师在讲述本课时,往往不敢放手,生怕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而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关心个体差异和个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认识到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我们要求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同一个问题,说同一个标准答案,这显然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样也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不仅没有学到知识,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种教学是得不偿失的。那么,自主、合作、探究就成为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新遵照的准则。

  三、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的生字词、多音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了解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健康可爱、经验丰富的农家少年,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四件稀奇事,揣摩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

  2.进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第十六段,领悟其中蕴含的含义及情感。

  五、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标提倡人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并结合本单元的重点,确定如下的教学方法:我的教学思路是快速阅读课文,理出脉络,总体感知人物的个性特点和事件;接着深入学习有关段落,体味少年闰土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设计,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学习目的明确了,学生的主动性就被调动出来了。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各种朗读方式来学习,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讲读密切结合,学生深深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同时,我积极改变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的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根据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闰土的喜爱之情,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在第一课时学生已认识了生字词,读通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并学了一至五自然段。因此,我一开课的第一个教学环节是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复习与回顾课文内容中导入新课。我一边出示一边听我的配乐介绍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我这样处理,有情有景,可以很快地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述的特定的情境当中,从而激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愿望,从而加深了对闰土的印象。

  (二)、整体感知

  教学伊始,我设计了一个填空:( )的少年闰士,开放的填空,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激起了学生读文的兴趣和自信。在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后通过交流,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感知教学内容,少年闰土的形象就在他们的脑海中凸现出来。我在对重点词句的研读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特点,寻找最能体现性格特点的地方,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把学生真正当做了课堂上的主人。

  (这一部分结合教案、幻灯片来讲 内容为教案的二三部分)以评价代讲,以画代讲,以读代讲,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捕鸟”这一部分时,我用演示,同学评价老师的做得好坏,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必定会看书。从书中寻找好坏的理由,这样,学生就必须要认真读书,缜密思考,他才能知道并讲得出好坏,这样不仅避免了单调的讲解,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

  在教学“刺猹&qut;这一部分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去给读书的同学评价,“他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读得好&qut;或者“他哪里读得不好,为什么?你觉得应该怎么读&qut;。这个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帮助别人理解了,同时也加深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真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教学“海边拾贝”时,(出示许多漂亮的贝壳)我采用欣赏、谈感受来体会闰土的知识丰富,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在教学“看跳鱼儿”让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研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重点拨亮学生思维过程

  学习了四件稀奇事后,学生对闰土的人物特点有了比较鲜明的印象,但对“我”与闰土之间的感情却没有深入的体会。

  在教学突破难点时,对“啊,闰土的.心早有无究无尽的稀奇的.....高墙上的四角天空&qut;这句话的理解,需要点拨,在教学这种难点句子时,我在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1、无穷无尽的希奇事指哪些?2、“我&qut;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培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为此,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别带着赞美、钦佩、向往的感情反复读中心句,读中悟情,强化重点训练,营造情感的氛围,使学生的情感与“我”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课将尽而情真浓”的境界。

  (四)争辩研读,开放创新

  此环节,我以“在当时社会,如果让你选择,你想做闰土还是文中的‘我’”为话题,让学生分正反方来辩论。这样把辩论活动引入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同时争辩是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同时,学生在争辩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对当时社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五)课后拓展

  我建议孩子们课外好好地去读一读鲁迅写的《故乡》原文。运用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了解人物内心的方法来体会长大后的“我”和闰土的内心活动,然后同学之间交流中年闰土是怎样一个人。将课内的学习方法用于课外的阅读实践当中,达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六)说板书

  简洁而明了的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展现了写人记事一类的特点,充分的凸现人物形象。

  七、总结

  总之,我在体现新课标精神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积极的、努力的尝试。当然,也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如何在开放性课堂学习活动中,真正让全体学生都能各有所获,得到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发展;在语文积累,有感情朗读指导,教学环节过渡等方面也还需要改进。为了让学生得到发展,我愿努力探索。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5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一理念,本课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疑、自悟。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老人与海欧》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九册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文字流畅、 舒缓,讲述着人与动物的感人故事,牵动出人与动物的真挚情感,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动人画面。

  2.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根据课前预习要求在阅读中思考、做批注,并能抓住感受深的词句发表自己的看法。知道结合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辅助理解课文内容。

  3.设计思路:本课文情浓厚、真挚感人,在教学时大胆取舍,活用教材,紧抓情线、层层深入:1、由动作悟鸥情,引疑问 2、看老人举动, 忆温馨、知不舍 3、 看外貌,结合资料,知不易 4、 再看鸥情,明情理 5、 续写诗篇,情绵远。抓重点词句,品重点段落,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亲情之美,感悟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三、教学目标:

  1、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浓厚感情,感受到动物是有灵性的,是人类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每一份感情,都能得到它们的回报。

  四、教学重点:抓住老人的外貌、 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浓厚感情。

  五、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六、教学过程

  (一)、 悟鸥情,引疑问

  1、齐读课题,出示学习提示:快速默读课文15、16自然段,想:安放老人遗像时,海鸥有哪些意想不到的举动,你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2、反馈交流找到的句子。

  3、重点体会16自然段的“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上方,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这两句话,抓住“轮流”、 “瞻仰”、 “肃立不动”“白翼天使”体会海鸥的伤心与对老人的依恋。

  4、带着自己的体会,自由读读

  【教学意图】:通过品味朗读,让学生抓住鸥群的动作体会它们伤心与不舍的同时又会心存疑问“是什么让海鸥有了如此意想不到的举动?”从而引出老人对海鸥的爱。

  (二)看举动、知不舍看外貌、知不易

  1、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简单批注。

  2、 班内交流:此处,孩子们的`感触会有所不同,交流是可以打乱课文顺序,谈清自己的体会,随品随读。在品读时注意抓住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加以体会,在学生汇报时,随机点评追问“你找的是描写老人的什么?描写动作的语句还有那些?这样对老人神态、

  外貌、

  动作、

  语言的描写有个归总。

  预设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老人给海鸥取了名字,“亲昵”地叫着它们的名字,边喂食边聊天;“太阳偏西”,海鸥即将飞离,老人眼里满是“企盼”;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感。

  3、

  重点体会第三自然段老人喂食的画面:

  出示课件

  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cuō)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老人喂海鸥时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学生读书思考,是引导学生画出关键词语加以体会。)

  师:正是老人细致入微的关心和爱护,才使得鸥群吃食的场面成了一道让人驻足的风景。有感情朗读

  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有声有色的乐谱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师:让我们带着想象读出这有声有色的画面吧!看着这有声有色的画面,你想说什么?(真美,我也想去看看,希望时间停止在这一刻)

  【教学意图】:这声,这色,谱成了一曲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乐谱。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仅深化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发展了想象的思维和语言,起到了事半而功倍的作用。

  4、出示课件(师生合作读:可是,老人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学生读。)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它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教学意图】:在孩子身心都沉浸在老人与海鸥之间和谐、 其乐融融的美好瞬间时,老师告知老人走了。瞬时间的失落与海鸥不谋而合,再读海鸥祭拜老人的段落,感情真实。这样既理解了前面的疑问,又让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谊紧紧相连。

  5、出示课件:老人外貌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tuì)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引导学生抓住三个“褪色”谈感受,有感情朗读。

  老人何止是衣着简朴阿!出示资料。

  出示课件

  被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飞抵昆明的红嘴鸥是他唯一的寄托。每当红嘴鸥“驾临”,老人天天徒步十多公里进城给它们喂食,和它们嬉戏,风雨无阻;老人每月三百零八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惜买给海鸥,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他与红嘴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他能将水中的海鸥一只只叫上岸,其中就有“独脚”,有“老沙”。在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光,老人最牵挂的依然是红嘴鸥。

  学生谈体会,再读老人外貌的语句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tuì)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老师接着导读:就这样衣着老人十多年来,一到冬天,每天必来。

  出示课件(可是,老人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学生读。)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它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教学意图】:以外貌为突破口,引出资料和课文内容,让孩子们了解到老人对海鸥的是如此厚重,再读海鸥对老人之情,必会升华。

  (三)、再看鸥情、印心迹

  顺着学生的朗读,在前文情感积淀的基础上,再来学习17自然段。

  师: 看着这些为老人守灵的亲人们,这些守灵的白翼天使们!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课件演示遗像消失,描写鸥群的文字出现)

  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xuán)涡(wō)中脱出身来。

  这里把“扑”字换成“飞”字好吗?为什么(“扑”字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海鸥如亲人般的激动、伤痛、焦虑、无奈的心情,更能感受到海鸥对老人的情谊。)

  【教学意图】:挖掘“扑”字引领学生懂得如何遣词造句,推敲语言。更加突出海鸥对老人的那种情谊,让老人和海鸥之间的深情深深印在心迹。

  (四)、续写诗篇、情绵远

  老人去世后,昆明人为了怀念他,集资为他塑像。本文的作者邓启耀先生,为他写了这篇《寂寞鸥灵》,在此基础上改变为我们现在学习的课文。

  让我们把这真挚的情谊绘成诗篇,献给仁慈的老人、

  献给灵性的鸥群吧!

  出示课件

  爷爷

  孩子

  我是您最(疼爱 )的孩子(老沙 ) 没有你们的日子里

  没有您的日子里 我牵挂( )

  我怀念(您亲昵地呼唤) 我企盼( )

  爷爷

  我是您最( )的孩子( )

  没有您的日子里

  我怀念( )

  【教学意图.】:续写诗篇,把文中浓情晕染开来,学生既可以联系文中的好词句,还可以展开想象,把画面补充完整。

  根据学生书写情况来决定鸥群由几小节构成,预设诗篇,朗读完下课。

  【教学意图.】:溘然而至的课堂,会余味尚存,况且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已经深入每个孩子的心,无论是理性的倡导,还是感性的抒情在这里只会画蛇添足。

  七、板书设计

  相依相随

  【教学意图】 : 1、来自文本、尊重文本。

  2、充分体现人鸥之情。

  3、寓意深远,预示人与动物与自然的共存关系。

  4、本文重在抒情,不在说理。为了不破坏文本本身的美,所以在课堂上不过分涉及第三点。

  八、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同步训练

  九、教学特色:

  1、文随情动、情因文生

  结构上:鸥情----人情----鸥情,让学生的情感随文跌宕起伏,产生共鸣,从而更好的理解文字,内化感情。

  词句上:注重有特色的词句加以品味,并辅以资料,使句子内容更丰富,情感更饱满。注意四字词语的积累。

  朗读:读句子-----理解句子-------再读句子,学法简单容易掌握。

  2、内化语言、融情诗篇

  既充分使用文本中的词语,又把文本中的“企盼、牵挂”加以想象,使课文学习落到实处。

  3、无声胜有声:溘然而至的课堂,会余味尚存,况且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已经深入每个孩子的心,无论是理性的倡导,还是感性的抒情在这里只会画蛇添足。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6

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用心灵去倾听》。首先,我对教材及课题内容进行分析。

  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该教材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用教科书,该课为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第十二课。教学课程为《用心灵去倾听》。课文采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选取一些平凡的琐事来表现人物品质,语言朴素自然,平凡中包含深情,读来真实可信,生动感人。

  教学目标

  在阅读中了解抒情文章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环境。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语文的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德育目标 :启发学生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重点:能够让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难点:让学生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关爱他人。

  教学策略 基于内容特点,以及课文要求采用讨论法,利用几个大问题引导学生思路,让学生自己摸清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给文章定下一个好的感情基调。阅读课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因此采用讨论法教学,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辅助学生学习。在课上主要采用提问式教学。

  指导学法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互助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在具体的课堂中的老师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课间采用一些和谐的语言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概说教学程序 1、 课前预习准备情况。放星期之前就布置预习,长达五天之久。学生对课文有充分的了解,对课文内容也还熟悉。教师准备充分,教案定成较好在本堂课的教学思路。

  2、完整的教学程序。在上该课时,主要与该组课文所表达的一个共同情感,人与人之间的微弱的情感为基础。

  【教学过程】

  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我采用“自读-——交流——拓展”三大环节。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教师: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背后,只是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人间处处有真情啊!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教师对前三篇课文简练的概括,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前三篇文章,对本课的学习和感悟人间真情做好情感铺垫。)2、出示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怎样的听是“倾听”?(细心地听)用心灵怎么去倾听?谁“”倾听,倾听什么?)请打开课本,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用心感受。

  (引导学生解题质疑,直奔主题)

  二、统揽全文,理解大意

  1、认真研读课前自学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2、学生轻声反复读文,扫清字词障碍并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主要培养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总结概括课文大意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1.默读课文,找到另自己感动的语句,并把感动自己的语句画下来。现在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2.交流最受感动的地方(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

  学生交流另自己感动的语句,教师要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交流到的课文中前后对应的语句教师要给予点播,并尝试着运用于平时的写作之中。没有交流到的重点语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再次研读课文,还可以出示课件。

  (1)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找到听“我”说话的人,其实就是找到了希望,非常希望得到帮助,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叫“问讯处”的小精灵身上。听到苏珊的温柔的嗓音,“我”孤独的心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终于放声大哭。这既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独中找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

  (2)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苏珊就像一位母亲那样“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在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中,两个人的心走在了一起,结成了母子般的情谊。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苏珊的爱心,语言虽然朴实,读来却令人十分感动。)

  (3)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不仅痛苦,同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苏珊采用了更美好的一种说法。是啊,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听着这样的话,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苏珊善良、乐观)

  (4)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谋面”就是见面的意思,用“如同我第二个母亲”来形容苏珊,看得出“我”对苏珊的爱。苏珊不是“我”的母亲,我们也从没见过面,是电话线把两个人紧紧地连在一起:苏珊就像母亲那样,耐心倾听“我”的心声,困难时给予帮助,痛苦时予能安慰。)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境界。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我设计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不让老师牵着孩子的思维走,按部就班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来学习课文,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和独特感受。在学生交流另自己感动的语句时,苏珊的.人物形象也就跃然纸上。板书:苏珊=我的第二个母亲。教师随着学生的思维走向来决定着课堂的走向,达到活而不乱。同时,小组合作交流也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引导学生抓重点语句体会苏珊美好的心灵:即用学心去倾听一个孩子的心声,给“我”安慰进而感受人间美好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重难点。)

  3.品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采用范读、品读、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达到情感的升华)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心中的苏珊:(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细心、耐心、善良、乐观”教师随机板书)

  师导语:苏珊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工作中一丝不苟,尽心尽力做好服务工作。苏珊像母亲不仅用心灵倾听,更用心与孩子交流,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灵守护神。

  5.那么你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吗?生活中你有过倾听的经历吗?

  (“用心灵去倾听”,是对苏珊工作的高度概括与肯定,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令自己最感动的词句来学习课文,感受苏珊的美好心灵,让孩子明白用心灵倾听能给他人带去帮助,教会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当一个倾听者。)

  四、总结 拓展

  1、虽然苏珊是问讯台里普通的工作人员,但是她能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此时,苏珊已经感动了我们所有人。但故事的结局不免让人有些伤感,“我”最终是没有见到这第二个母亲,让我们圆作者一个团圆梦吧。

  (学生可以说一说、演一演他们相见时的场面,注重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人性化的设计,我们都期待生活中减少遗憾,多一些圆满。这时,孩子的情感与主人公的情感达到共鸣。)

  【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直观、突出重点、揭示文章中心,使学生一目了然,很快的把握文章脉络。

  12、用心灵去倾听

  苏珊=第二个母亲 细心 耐心 善良 乐观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口语交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课。这次口语交际课的内容是“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通过辩论,提高学生的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根据辩论的话题可引导学生组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反方:生活中需要善意的谎言。

  二、说学情

  对于辩论,学生是初次接触,辩论前教师可适当讲解辩论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从不同角度分析,以理服人;运用反问,增强语气,辩论时说话要讲文明,懂礼貌,得体大方、机智敏捷而不失诙谐幽默。如果有条件最好组织学生观看辩论赛的录像。

  三、说教学目标及其理论依据

  辩论是一门充满思辩魅力的学问,辩论会中正反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不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人拍案叫绝。而辩手们鲜明的观点,严密的论证以及那条“三寸不烂之舌”都是辩论会的魅力所在。但六年级的孩子们还达不到大专辩论会的水平,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只是借助于这种辩论的形式,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踊跃发言的积极性,彻底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所以这次口语交际的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辩论的方法。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

  教学准备:

  1、关于辩论的相关书籍资料、VCD 音像制品。

  2、组织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料室等地收集和辩题有关的资料。

  四、说教法和学法及理论根据

  教学时可采用以下思路:

  1、实例导入,引入两种不同的观点。

  2、观看录像初识辩论。

  3、师生交流,掌握辩论方法。

  4、展开辩论,运用资料。

  5、教师总结,达成共识。

  在自由辩论阶段,学生可能会天马行空地瞎跑,教师一定要成为辩论会主席,到时候需要随机应变。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根据

  (一)创设情景,从现实的事件中让学生感受到,有一些事情,人们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讲诚信,一种是说善意的谎言。并有意愿对这个话题展开辩论。

  师导言: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人。出示大屏幕(曹磊的照片),这个人认识吗?她是我国举重运动员曹磊,在北京奥运会上,她三破女子举重奥运会记录,为中国夺得第 23 枚金牌,在领奖台上她眼含热泪,不知是为国争光的'喜悦还是未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的遗憾,为了让她安心的训练和比赛,父亲将母亲去世的消息瞒了整整两个月。直到她锁定金牌的最后一举成功后才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问:同学们对这件事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吗?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有人会隐瞒真相,说善意的谎言,还有人说,说假话就是撒谎,人要讲诚信,不能说谎。今天我们就这个话题,展开一次辩论。辩题为,正方: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反方:生活中需要善意的谎言。

  (二)初步了解辩论的方法

  在课前我已经将同学们分成两组,然后抽签决定正反方,这样他们能更具体的找有利于自己方的资料,当然如果有能力的班级最好准备两方面的然后现场抽,我觉得我们班的学生能力有限,所以我只让他们找了一方面的资料。然后我导入,根据辩论赛规则,辩题由赛前抽签决定。介绍正方和反方得同学,让他们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使他们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辩题,树立信心。

  接着我问知道怎么辩论吗?想不想看一段精彩的辩论,先学习一下。播放辩论赛视频。

  (愚公应该移山和愚公应该搬家)让学生初步了解怎样辩论。直观体会辩论会赛场和辩论的形式、环节。

  在学生看完视频了解到其中四朵金花的唇枪舌剑驳倒了对手、征服了评委、取得了胜利后,我追问,师:你们认为怎么才能驳倒对手、征服评委、取得胜利呢?学生这时候自由发言,作为教师,要进行点拨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体会辩论的方法了解辩论的注意事项。要表明观点,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认真倾听,抓对方漏洞,进行反驳。并且讲文明懂合作。

  然后师出示大屏幕,讲清今天的辩论环节。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我们今天每队只选出一个一辩和一个四辩,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同学们自由辩论。师申请辩论会主席,并介绍今天的的听课老师就是辩论会的评委,教师做主席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控制场面,但我个人认为在不需要的时候就不要像老师一样打断学生的辩论。还要给同学们时间交流资料和一辩,四辩整理资料准备辩论。

  (三)辩论开始

  先请正方一辩发言。然后反方一辩发言。接着自由辩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像一个辩论会主席,最好是说有请正方一辩开篇立论之类的话,让学生感受这种辩论的氛围。然后导言,现在我们进去更激烈,更有挑战性的自由辩论阶段。学生展开自由辩论。引导学生善于倾听、接受别人合理的见解,不断完善对问题的认识。最后请上方四辩总结陈词。

  (四)评出胜负师生总结达成共识。

  师:感谢我们双方的辩手,今天的辩论可以说是非常精彩,那么到底谁胜谁负呢请我们后面的评委老师伤伤脑筋了。由评委举牌决定胜负,在选出最会搜集整理资料的小辩手;最会陈述、表达观点的小辩手;最会倾听、反驳对方的小辩手;最懂文明、说话得体的小辩手,将活动推向高潮。

  最后教师要进行总结,“辩论本没有对错之分,其实无论是讲诚信还是善意的谎言都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希望同学们能让这种爱永驻我们的心灵。将同学们的感情升华,培养他们辩证的思维。

  (五)说板书

  口语交际

  正方:人要讲诚信不能说谎

  反方:生活中需要善意的谎言

  表明观点,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

  认真倾听,抓对方漏洞,进行反驳。

  简洁而明了的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展现了辩论的主题和辩论的方法。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

  《穷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组第9课,作者是俄国被誉为文坛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本课思想内容有两个重点:

  1.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赞颂穷人富于同情心、热心助人的美德。但是这一课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远,如何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与文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对话,并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促进对文本的认识呢?

  在深入钻研课本,了解单元的训练目标后,我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独立阅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感受作品中蕴含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并由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深刻理解穷人夫妇善良、宁愿可以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法:

  《语文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三、说学法:

  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直接、整体的触摸语言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有自己的所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蕴含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从文本读进去,想开去,用“心理视线”的方法读书,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智力受到启迪,并受到美的熏陶。以此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程:

  我准备分两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现在着重说说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里,主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文章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板书)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事。抓住重点语句细读深思、用心感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体会他们的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这样,学生就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课文,使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选择责任,选择实践良知,这是最重要的东西。选择爱,主动给别人爱,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为下节课作了铺垫,也能和学生在他们已有的思想认识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遗憾。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不胜感激!

  说课稿:

  《穷人》是统编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乐斯泰写的一篇小说。 本单元课文偏重于写的训练,重点训练项目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旨在让同学懂得写文章要用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真情实感。这不只决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真情实感,也为我对本课优秀教案提供了依据。

  下面我就从怎样导入课文、教学构思、怎样结束课文三方面说说我的优秀教案。

  一、导入课文

  我用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课文。走上讲台,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待同学发表完自身的见解,情绪高涨之时,我趁机导入:“本文是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勽斯泰的作品……”并在此简介作者,“这位文学巨匠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穷人的什么故事?会和你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课设计,目的之一,是激发同学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二,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他的敬重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教学思路和教程设计

  这一内容我分以下三步来谈: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梳理思路。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同学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精讲细读,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同学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以占带面的导读法,协助同学读懂全文。

  学习第一段。我先用配有音响效果的`课文录音把同学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同学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同学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凄惨的生活。并在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符合同学的认识规律。

  第二段篇幅较长,但内容易理解。所以我让同学继续听配乐朗读,了解故事的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同学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同学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相互依存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小朋友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因此,我细扣其中的每一句话,先教给方法,再让同学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此时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为了让同学体会作者描写桑娜此时心理活动传神的写作手法,我以文中大量使用的省略号为突破口设计问题,说明这样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并指出这正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的具体表示。这样,不但突出了本文的训练重点,而且学以致用,教给了同学写作的技巧。

  第三段的故事极富戏剧性,集中表示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痛。为了协助同学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让同学自行品味。

  文章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同学体会这精彩的瞬间,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灵在不约而同之时迸射出的绚烂光芒!体会这样写言已尽,而意无穷。

  全文教学完毕,在此解决第一段设下的疑问:为什么这间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使同学认识到,是因为主妇桑娜的勤劳能干,更主要的是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还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温情!

  这一环节教学使同学深刻地领会了全文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和写作特色,并强化了重点训练项目。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这一环节旨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头昏脑胀感受文中核实的语言中所包括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行文思路和独具匠心的写作特色。

  三、结束课文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溢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定‘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同学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9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只有一个地球》,下面,我说一说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是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课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全文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启迪读者的思想。

  2、联系性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而在三、四年级学习的说明性文章的基础上,五年级第三单元正式提出学生应了解说明方法并在写作中应用,本册书则是在这一基础上又强调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可以说这篇文章是对小学阶段所学说明文知识的一个总结,但同时它也是七八年级完整进行说明文教学的一个铺垫。

  二、说目标

  (一)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3、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文的方法。

  过程方法:1、重点探究关键句,深入感悟主旨。

  2、个性品读,把握主要内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从小树立环保理念。

  (二)教学重点: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三)教学难点: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三、说学情

  高年级的学生独立性较强,已经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和预习习惯,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地球,收集周边有关地球及环保的资料。搭起学生意义建构的“支架”,从而直观、形象地获取知识。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认识,我选择情境教学法;讨论探究法;指导朗读法等教法,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然后加以点拨,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五、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预计5分钟)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观看学生收集的拍摄的地球美景时,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然后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拉近了孩子们与地球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预计8分钟)

  1、基础达标:

  ①默写:晶莹、和蔼可亲、资源、矿产、恩赐、枯竭、滥用、威胁、目睹。

  ②指导易错字:蔼、赐、竭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完成教学目标1(生字)

  2、默读课文,根据提示,梳理脉络。

  提示: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为后面深入探究做铺垫。突破教学目标2(内容)

  (三)深入探究,回归系统(预计15分钟)

  通过一个问题,三个部分来完成。

  问题:为什么说“地球太可爱,又太容易破碎了?”

  1、地球的美

  当学生在选择这一主题探究学习时,首先让他们从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文字的独特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到地球的外在美。引导学生抓住“6300多公里”、“一叶扁舟”体会作者是采用数字说明和打比方的方法来写出地球的渺小。

  然后,进入相关网页,地球丰富的资源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地球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外观,更在于它对人类的无私奉献。同时指导朗读。

  2、地球的易碎性

  当学生选择这一主题探究时,引导他们通过自读,弄清地球上的“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然后进入相关的网页,看到人类破坏地球的种种行为,看到美丽的家园伤痕累累,此时此刻,孩子们禁不住伤心愤怒,发出和宇航员一样的感叹。这时让学生观看地球妈妈遭到破坏的资料,再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谈一谈自己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同时突破教学重点。

  3、地球的唯一性

  当选择这一部分学习时,引导他们抓住“至少”、“本来”等词,体会说明文应用词准确。接着,让孩子们相互交流课前搜集的九大行星的资料,再推荐相关网站让他们上网查阅,然后引导下载别的星球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有关资料。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人类“不能移居”的原因,又初步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预计7分钟)

  1、总结:“地球太可爱,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一句即使全文基调,又可以成为整个单元的基调!

  2、拓展: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

  设计意图:突破教学难点

  作业:1、书写生字。2、制作环保手抄报。(据时间选作)

  设计意图:深入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六、说板书

  13、只有一个地球

  七、说反馈(教学共计36分钟,预留4分钟反馈)1、《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生存“ ”的道理,说明的重要意义。

  2、下面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A、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B、映入宇航员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C、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D、地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E、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0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而为他们 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 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 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 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 挚的情感。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于展开想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艺术之美。

  二、说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会书写“幽”,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幽静、断断续续、随便说说、陶醉等词语。

  3、朗读课文,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及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和重点词语的书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教学难点:体会贝多芬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四、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了《伯牙鼓琴》后对音乐艺术的魅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学本课的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感受《月光曲》的魅力及旋律、积极探讨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五、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了谈话法、讲述法、讲读法和提问法。

  说学法

  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步骤一、欣赏音乐,导入新课。

  1、播放≤月光曲》,请学生静静地欣赏,导入新课。同学们,听着这首曲子,你可能会猜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月光曲》《月光曲》指《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是1801年贝多芬在经历情感波折后创作出来的,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后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冠以“月光奏鸣曲”之名。但课文中讲述的关于“月光曲”的得名却是另一个版本。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贝多芬,去聆听传说中关于《月光曲》的感人故事。

  2、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请学生介绍贝多芬。

  3、教师诵读第1自然段,《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解释“传说”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4、指名读第2自然段,并说说从第2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5、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丽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教师描述画面,学生进入情境,想象画面)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户,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晃动的人影。)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比较清静,又给人美的感觉,这里环境比较幽静。贝多芬就在这条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有人在弹他的曲子。此时,贝多芬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步骤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一读这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究竟是一个怎样动人的传说呢?贝多芬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是怎么做的? 2、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谱写 幽静 纯熟 清幽 陶醉 断断续续

  3、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4、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质疑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准备。)5、再读课文,交流讨论,出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分别是什么(弹了两首曲子,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2)课文哪些部分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哪些部分写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第2~7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第8~10自然段写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

  步骤三、学习第一首曲子,体会感悟。1、指名学生朗读第2~7自然段,师生评议。2、小组交流讨论,出示阅读提示

  (1)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处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为不能听到贝多芬的现场演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2)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盲人。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3)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体谅。)

  (4)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本人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弹琴的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深深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3、代表发言,教师总结。4、小组分段朗读课文。

  步骤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工整地书写生字词。

  七、说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 弹奏 再弹 记录

  盲女 想听 入神 陶醉

  八、说教学反思

  本文授课时有针对人物描写的鉴赏,主要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对话,分析语言描写来进行合理的教学环节。但是对于学生练习细节描写的环节设置较少,后边要多加一部分练笔的学习。

  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月光曲》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第9自然段部分内容。

  2、 理解课文想象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3、 进行拓展阅读和小练笔,体会艺术之美。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脉络。

  四、说学情

  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作者,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朗读课文,学生知道要读出感情,但读不出想象的画面感。

  内容理解方面,学生有一定的概括理解能力,但课文文句优美,感情深沉,意境深远,特别是第九自然段联想和想象结合的表达效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老师引导学习,反复品悟语言内涵,真正读出深层次体验,在此基础上达到与文本的情感共通。

  五、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为了紧扣大纲,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为了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提升基础知识当堂练习的效率,让学生回归文本,扎扎实实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我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采用了运用“以读代讲”“当堂练习”“小组讨论”等方法。

  说学法:

  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能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和合作学习: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通过高效的课堂练习掌握应会的字词,通过大声多次的朗读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情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体会和探究文本的内容和感情。

  六、说教学过程

  步骤一、复习导入

  1、导入读题。

  2、复习: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贝多芬弹完第一首为什么又弹一首呢?

  步骤二、品读情景

  1、出示第八自然段。

  2、启发理解。

  步骤三、品读想象。

  (一)小组合作探究第九自然段

  1、 听着美妙的乐曲,皮鞋匠和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请用“ ”画出来。

  2、 皮鞋匠的想象描绘了哪几幅美丽的画面?你从中感受到乐曲的旋律和节奏是怎样的?请选择恰当的旋律和节奏。

  ①气势增强 ②高昂激越 ③舒缓柔和

  3、 试着画出思维导图。

  (二)品读体会

  1、皮鞋匠好像看到了什么?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

  2、皮鞋匠的想象描绘了哪几幅美丽的画面?你从中感受到乐曲的旋律和节奏是怎样的?同时请选择恰当的旋律和节奏。

  3、品读、想象与旋律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4、品读盲姑娘的表现

  5、体会人物品质

  6、了解《月光曲》的诞生

  步骤三、拓展阅读

  1、阅读《语文主题学习6余音绕梁》第8课《音乐的光芒》,思考:

  (1)用“ ”画出作者在听到附近人家拉门的摩擦声时产生的联想,并想想作者想象前后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2) 用“ ”画出作者在听歌剧《唐豪塞》序曲时产生的联想。想想作者为什么产生了和音乐本身毫无相关的联想?什么是真正的音乐?用“ ”画出课文的语句说说。

  2、汇报交流

  步骤四、想象练笔

  步骤五、总结作业

  1、总结

  2、布置作业

  七、说板书设计

  月光曲

  盲姑娘 生活贫苦却热爱音乐

  贝多芬 被兄妹感动 遇到知音 激发灵感

  动人的传说 音乐的魅力

  八、说教学反思

  1、从生动的词句中感受文章美。

  《月光曲》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经典段落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例如,在朗读第9自然段时,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微波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昂激越的变换。

  2、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令无数音乐爱好者为之倾倒。教学中,在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1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这首诗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故此文表面意思的理解完全可以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加以点拨。由于学生学过的诗大多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反映古代战争的这两首诗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在课下查找一些有关乐府诗、诗人王昌龄及“飞将军”李广的资料,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 设计思路:

  渗透学法以自读为主。在明了诗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文的内涵,其中适当渗透有关诗文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浅易的欣赏,不作繁琐过细的分析。在赏析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学生经过5年的语文学习,在课内外都曾接触过有关战争的文章,同时,对诗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是,也还存在理解诗歌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不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及课文插图,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对诗歌进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建构诗歌中所传递的`对战争的全面认识。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要构建起老人回乡的情感变化脉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而依托诗歌中的语言文字,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是本课主要实现的人文目标。二者以呈现人物情感变化线为主线,以读、议、悟文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互为促进,实现本节课教学中的二性有机统一。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小学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的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

  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首先把走进张家界索溪峪的整体感受概括为一个“野”字;接着,分别描写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最后,作者说由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荡涤胸怀,使自己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和清爽。

  第六单元的课文,它的训练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也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表达特点,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采用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索溪峪的“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他肩负着让学生运用方法自己学懂文章的使命。

  2、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认识“赋、淑、撅、叟、涤”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的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3.教学重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应该把重点放在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本教材采用多种方法组合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1.引导学生预习好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了解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风光的美好,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主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再通过老师提问检查做出总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4。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应用资料。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

  张家界森林公园,是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它与天子山索溪峪构成了山奇、水奇、石奇、云奇、树奇的武陵源。这里千峰竟立,争奇斗研,山势之雄伟,山色之秀丽,让人称奇叫绝。这里哪儿都是一副如诗如画的天然绝景。其中的索溪峪,更是别具一格,有着其他景点无法比美的魅力。想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索溪峪”。

  二、自读章文章。

  出示自学要求:

  1、读了文章后,索溪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这篇文章从哪几方面来写索溪峪的?

  三、反馈、讲授新课

  1、读了这篇文章,给你了留下了什么印象?

  展示:课文第一段

  2、指导朗读。

  3、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索溪峪的“野”的?

  (山,水,动物,游人)课件展示。

  4你对索溪峪的什么最感兴趣?

  根据学生的喜好灵活安排学习段落。

  山山有什么特点?

  “野”表现在哪些哪里?(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课件展示)

  品读各种不同的美,欣赏画面,读文章。指导朗读。

  作者一开始把它与其他的景点进行比较,那他是不是在贬斥他们呢?为什么?(强调美的不同,是一种天然的美,没有人工的雕琢的美)

  作者是怎样地把这“野山”逼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的呢?(先概括后具体)

  水水野表现在哪里的?

  文章在描述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指导朗读。

  动物野表现在哪些方面?

  游人人“野”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释“老叟”“返朴归真”“市井”

  4、品读最后一段。课件展示段落。

  是啊,作者在这样的境界里,完全被感染了,被净化了。感觉此时的自己是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哪个词能说明作者这有的.感受。

  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是啊。作者此时看到的山不再是山了,水也不再是水了,它们是充满朝气的青年,是充满灵气的孩子。它们率真而自然,不加修饰,不事雕琢,用自己的纯真荡涤着游客的胸怀,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把自己的感情都赋予了这美丽的山川,在作者眼里索溪峪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宠儿,那你读了这篇文章,你此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课文“野”又是什么意思?

  6、看得出来,此时你们对神奇的张家界充满了好奇,在上课前我叫同学们回去收集有关张家界的资料。现在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

  四、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五、总结。(课件展示风景图片)

  这节课,同学们了解了迷人的张家界,领略了“野”味十足的索溪峪,其实,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很多很多风景名胜,如梦幻的九寨沟,神秘而质朴的西藏,险要的华山,秀美的桂林等等,愿你们有时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欣赏,更希望你能象作者一样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你眼中美。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牛郎织女》是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带有神话色彩,编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内容符合小学毕业生的认知水平,便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衔接。本文语言朴素、简洁、清新自然,读来琅琅上口。从表达方式看,这篇课文与其他几篇都以记叙为主;在学习方法上与前一课没有割裂,可以继续学习记叙文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本文是民间故事,所以将目标定位在掌握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从而在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体会文章主旨,具体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民间故事的知识及产生的历史背景;积累词语;掌握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培养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解决生字词;感受人物形象;情境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培养学生善良的品性和对恶势力憎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人物和情节适事的主要组成部分,故事总是用来讲的,因此确定教学重点为:掌握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情境表达。

  三、说教法

  这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但通俗易懂。如何把这样的文章教好呢?“浅文”需要“深教”,我们如果就文本进行教学显然是不行的,应该让民间故事散发出它应有的魅力。因此,经过广泛的搜集与整合,通过听、说、读、写,让学生理解和感悟文本,浸染于浓浓的文化氛围中。

  四、说学法

  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自主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熏陶法,让学生获取快乐学习的体验。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课题,师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

  2、故事中的主人公是牛郎和织女。(相机板书)

  3、“现在有哪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讲讲牛郎和织女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学生讲)从此,牛郎织女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在他们生活十分幸福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让人难过的事。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1、一天,牛郎去喂牛,发生了什么事?老牛又讲了什么话?老牛讲话时的神情怎样?(课件出示)提出自读要求: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七自然段,并勾画出有关内容。

  2、交流反馈。

  (1)学生答:老牛死了。

  (2)老牛在临死之前又说了什么?(指名读)

  (3)老牛说这话的`神情是怎样的?(指名答)

  (4)借老牛的神情体会老牛的心情。(从老牛的神情中我们体会到老牛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难过,不舍…)

  (5)有感情的朗读老牛说的话。(那你能不能带着这种难过的心情读一读老牛说的话)学生评价。

  (6)全班齐读。

  (7)过渡:这时,王母娘娘醒来了,她得知织女下嫁人间之后会怎样呢?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

  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学习8-10自然段。

  <一>划出描写王母娘娘神态、动作的词语或句子。

  <二>集体交流。

  1、王母娘娘更是气得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

  王母娘娘来到人间,是因为知道织女已经是牛郎的妻子,气得跳如雷,然后(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

  过渡:王母娘娘来到人间,她是怎样把织女带回天宫的?

  2、一天,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郎家里,来抓织女。

  (闯进)从这个词可以看出王母娘娘当时…(很气愤)

  过渡:王母娘娘闯入牛郎家中之后怎样了?

  3、王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王母娘娘拽着织女,一起飞向天空。

  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孙女,她的两个孩子不也是王母娘娘的亲人吗?为什么王母娘娘要“狠狠一推”?(不讲骨肉亲情、狠心)

  4、王母娘娘是怎样把织女带回天宫的呢?(拽着)说明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凶狠、残)

  5、那织女愿意回天庭吗?(不愿意),你是怎么知道的?

  织女一边挣扎一边望着两个孩子大声喊:“快去找爸爸!”。

  6、当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后,文中用了哪个词来表示牛郎的心情?(心急如焚)

  (1)从哪些地方体现了他“心急如焚”?(赶紧、挑起来就往外跑)

  (2)牛郎怎样上天搭救织女的?(披上牛皮飞起来)

  7、王母娘娘娘看见牛郎快要追上了,她是怎样做的?(引读)

  “王母娘娘拔下玉簪往背后一划,霎时间,牛郎的面前出现一条天河。”

  8、分角色表演。(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那我们来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好吗?)

  这些同学演得怎么样?让我们用掌声鼓励一下吧!

  9、这条天河很宽,波涛汹涌,牛郎飞不过去了。从此以后,(指名读)

  (1)是啊,他们只能隔河相望,让我们想象牛郎和织女对着天河相望,他们会想些什么呢?(牛郎想:织女还好吗?她有没有受到惩罚?织女想:牛郎和孩子谬的怎么样了?)

  (2)七月初七在鹊桥相会时又会说些什么呢?

  (3)让我们带着感情,把这优美的意境读出来吧。从此以后,(全班齐读)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

  1、小练笔:学完了这个故事,你们对故事的结局有些什么看法呢?你能为这个故事设计一个完美的结局吗?试着对故事进行改写或续写,请把你认为最完美的结局写下来。

  2、扩展阅读: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4

  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一件难忘的事情”作文指导课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一件难忘的事情”是第十一册第三组基础训练的作文。通过对本单元讲读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阅读课文《胡萝卜》两篇文章的学习,体会叶圣陶和朱德熙两位先生修改作文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并从他们的改文中学到怎样修改作文的方法。围绕“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这一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确定作文教学第二课时以指导学生归纳修改作文基本方法,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程序,有步骤地训练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这次作文训练用二课时。第一课时,根据题目“一件难忘的事情”的中心词“难忘”,提示写作的范围和中心。激发学生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难忘的往事,选取自己最难以忘却而且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鼓励部分学生简略口述事情的的主要经过和难忘的原因。通过示范,要求全体学生先列好写作提纲后依据其顺序进行作文,力求在教师巡回指导下当堂完成初稿。第二课时,为达到学生初步学会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一目标,指导学生以所学课文为范例,从叶圣陶、朱德熙两位老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中,归纳修改自己作文的基本程序。以“仔细阅读、推敲词语、理顺语句、删改重复、增添完善、纠错别字、断句标点”为分步修改的步骤,使学生在修改自己作文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

  教法选用:

  为切实指导学生修改好自己的作文,选用“范例方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一是以范例化的知识结构理论加以取材。通过本单元两篇课文的学习,从叶圣陶、朱德熙老前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修改文章的范例中,引导学生重温修改文章有哪些基本方法,以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二是将范例理论具体化。指导学生依据范例,创造性地归纳如何修改自己作文的基本方法,统一认识后,集体编写成修改作文的程序。

  三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具体运用自编的修改作文的程序,在修改过程中让学生学习运用修改自己作文的基本方法,使实质训练同形式训练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修改能力。

  学生指导:

  归纳式。归纳式是指学生在接触了较多的具体材料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同类的若干例中归纳出某种学习方法。用归纳式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学习方法,将这一学法运用于学生的写作实践中。

  第一步,让学生复习本单元所学的老前辈修改文章的方法。

  第二步,指导学生编列修改作文的程序,归纳为学习修改自己作文的方法。

  第三步,将归纳的学法直接应用于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出示目标

  在导入过程中,教师热情地将上一课时学生完成的初稿情况作简要介绍。用“文章不厌百回改”的道理,激发学生修改作文“文章不是写好,而是改好”的名言,引出本节课的作文教学目标:归纳修改作文的方法,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读写结合,范例提示

  回顾本单元所学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胡萝卜》两篇课文,从叶圣陶、朱德熙两位老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中,体会修改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入手的。通过学生口述,从改词语、改句子、删去重复的词句、增添不完善的句子、改正错别字和标点、将长句断成短句等方面逐一修改、明确要学习修改自己的作文,就应该像老前辈这样对作文进行比较全面的修改。

  三、探索规律,概括方法

  通过范例,知道修改文章应遵循一定的规律,修改自己的作文也应有一定的程序。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老前辈修改文章的规律,概括归纳编写成修改自己作文的方法,以“仔细阅读、推敲词语、理顺语句、删改重复、增添完善、纠正错别字、断句标点”为修改自己作文的方法。用简略的文字板书修改程序为:读——词、句、字、点——改

  四、方法实践、自我修改

  按照归纳自己作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首先是让学生认真阅读自己的初稿,文题对照,看作文是否突出了写一件难以忘怀的事情,想想哪些地方讲得不清楚,哪些语句读起来有毛病,把认为需要修改的地方先作上记号,然后用修改符号按照下列顺序逐一加以修改:

  (一)推敲词语。就是把用得不准确的词语改准确。依据常常应用的规范的句式,判别作文中某句话里的词语运用是否恰当、词语搭配是否合适。词语更换主要是使学生懂得词语的意思、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对学生在文中词不达意的典型例子词语的误用,指导时教师在不违背学生句子原意的.基础上,采用换词法进行比较,由学生自行对比,识别某一词语正确的使用方法。也可将学生作文中使用错误的词语,用其例句作简析,让学生通过修改,逐步做到会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理顺语句。就是要把不通通顺的句子改通顺。修改时要逐句逐句的读,寻找不通顺的句子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看句子成分有无残缺或是语法上的毛病。还要看句子是否按逻辑顺序排列,有无前后颠倒,句与句是否衔接连贯,合乎事理,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应遵循其规律。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病句和前后不连贯的句子,教师可选择其典型由学生识别并加以修改,在共性问题上形成共识,明确句子要通顺连贯,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必然联系,句意要符合客观事实,并逐步掌握句子的不同表达方法。

  (三)删改重复。就是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这是由于小学生所接触的词汇不丰富,书面语言还达不到能恰当地运用词语和句子表情达意,所以作文中常常出现近义词重复使用。加之学生思维的局限性,不能对事物的方方面面进行细致的描述,仅从某方面去反复叙说。作文修改中指导学生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适宜的方法:一是句子中如有相同的词语或近义词,视为重复,删去多余,只需保留其中之一;二是描述同一事物的句子,有两句以上意思基本相同,视为啰嗦,应删去一句,保留自己认为已经表达清楚意思的其中一句,使句子简洁明白。

  (四)增添完善。就是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完整。由于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有限,即使是已经学过的词语尚不能恰当运用,作文时常常出现句子的主干成分残缺或者是平铺直叙。对于主干成分不完整的句子,应指定学生仔细查阅,发现缺漏,宜补则补;意思交待得不清楚的,该添必要的句子就要添写上。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所描写的事物展开合理的想象或者有机的联想,使学生增添完善的书面语言,尽量能够做到传情达意。

  (五)纠错别字。错字别字,在小学生作文中屡见不鲜,同音字、形近字易混;多笔少画的字易错。加之作文时,学生对尚未学过或未记熟的字词,暂用同音字替代。修改时一是学生自学运用字典查找;二是教师解答。将学生需求的字词板书明示,对形近、同音和多笔少画的字在写法和用法上再加指点;三是巧妙引导,让学生自己悟出。从而训练学生掌握纠正错别字和识记运用汉字的方法。

  (六)断句标点。

  成篇的作文是由自然段中的若干相关的句子组成。作文时,小学生一般只偏重文字书写而不重视标点符号的使用,有的一点到底或者都是句号,长句也比较多。断句,这里指的是将学生作文中的长句用逗号断开,把长句改成短句。对特殊的标点符号的用法再加提示,促使标点符号错的要加以修改,无标点的逐一加上标点,达到学生作文修改的最后阶段在全文中使用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七)总结升华。鼓励学生学习老前辈修改文章的精神,增强修改意识,在小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过程中,原则上教师不作大而全的批发和包办代替,尊重学生的原意,立足于学生的原文,放手让学生在自己的初稿中发现问题和自己修改,激发学生修改意识和兴趣,修改时要学习叶圣陶、朱德熙先生修改文章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精神。修改即使到了学生誊写作文时,也要激发学生要有边誊边改的修改意识。誊好后还要边读边审。从而养成反复阅读、仔细推敲、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逐步学会能够修改自己的作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5

  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古诗《出塞》。

  《出塞》这首古诗选自西师版教材语文第九册第31课古诗两首的其中一首。《出塞》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边塞诗,诗歌表现了万里长征到边关的戍边战士在千年古关冷清月夜下对亲人和飞将军的思念。全诗表达了两种情感,一种是因思念亲人而产生的悲伤心情,另一种是因为渴望有李广这样的将军带领他们把敌人赶走的豪壮气势。诗人也想通过诗歌表达出自己对征人的同情和敬佩。

  说学情《出塞》这首诗歌作者是王昌龄,他是唐朝诗人,所表现的内容是古代的边塞生活,以战争为主要题材,无论是时间还是内容上都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学生要想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体会诗歌的情感是相当困难的。

  说目标基于诗歌教学的特点,还有学生的学情分析,以及单元的主题,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3个:

  1、了解诗人王昌龄和边塞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的内容,深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在理解和深入体会中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说教学重难点,这首诗歌的教学中,我把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说教学策略那么我们怎么来突破难点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策略:

  1、收集资料。收集和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如:收集王昌龄的生平、诗歌地位和代表作、飞将军李广的相关资料、唐朝兵役制的情况、反映边关的事情,还有能促进情感表达的音乐,以及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互文语文小知识。

  2、反复诵读。这是诗歌教学的基本策略,通过反复诵读帮助学生从读准诗歌文字到读懂内容,最后读出诗歌的情感。

  3、以诗解诗。教学中引入同时代内容的边塞诗,促进学生的理解,丰富学生的体验。

  说教学流程接下来我将说说本课的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解题。首先让学生对诗人王昌龄和边塞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通过对唐代版图的展示,向学生介绍诗歌表现的'时代背景,然后理解诗歌的题目《出塞》。

  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歌、疏通诗意。本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读懂多音字,从而读通全诗,然后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特别引入资料“互文”,帮助学生重点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

  第三个环节。再读诗歌,体悟诗情。这个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来体会,一是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感悟征人的悲伤。我主要通过一个画面两个维度来引导学生体会。一个画面就是:在千年古关,寂静的夜晚,一道明月照在疲惫的征人身上。营造出画面的悲凉。两个维度分别是通过空间的距离万里之外体会征人的悲伤,通过时间的久远悠悠千年来赋予这种悲伤以历史的厚重感。二是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感悟征人的豪壮。我将引入飞将军的资料,并采用以诗解诗的方法,引入王昌龄的另一首诗歌《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促进学生理解“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壮之情。在这环节的教学中,我将利用多媒体将课前准备的资料结合教学相机予以展示,并通过学生的批注、讨论、朗诵等形式与学生实现互动,引导学生深入走进诗歌文本。第四个环节。总结诗歌,拓展内涵。

  这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将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对本诗表达的情怀,并引导学生换位假象自己是征人深情吟诵。最后大致谈谈《出塞》这首诗歌的写作特色,和在七绝诗的地位,学生只需了解即可。板书设计出塞王昌龄边关明月征人亲人人民以上就是我对《出塞》这首诗的教学的初步设计思考。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说课稿03-06

语文上册识字说课稿07-01

语文上册识字说课稿12-07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06-21

上册语文《搭石》说课稿11-04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02-2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02-23

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说课稿07-27

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说课稿01-08

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夜莺之歌》说课稿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