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3-02-18 08:41:50 语文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说课稿汇编15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说课稿汇编15篇

初中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说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女娲造人》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它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神话袁珂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并非一个神

  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想像力上,可以通过其他类似的神话故事加以引导,看图片想像故事,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

  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2)、发挥自己联想、想像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像创编神话故事;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像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养成课外搜索、整理资料,勤于思考的习惯

  3、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4、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收集神话

  教师:课件,朗诵背景音乐,两个视频文件

  二、说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自读课文,体味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感受神话的魅力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拓展想像力,培养健康情感,学会会说、会扩、会创神话故事,感受中国灿烂、繁荣的文化魅力

  2、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从网络下载了一个中央电教中心的《女娲造人》动画片,一个普通型的flash,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另外我又以舒缓的音乐弥漫于学生自读课文时间段,营造一个愉快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促发思维的生成,并使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创造能力,品尝想像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目的地到图书馆和网络世界中去搜寻所需信息材料,丰富拓展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教师应讲得少

  这则神话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像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像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讲讲故事、讨论分析、写写片段

  三、说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内容非常有趣,体现了神话艺术永久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然后加以点拨,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激发起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学习的重点在想像力的激发上,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文件来拓展想像力,观看图片培养说话能力,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整堂课以培养学生想像力为主要目标,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等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根据一个极富趣味的“人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导入,紧扣教学目标,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想像力大考查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了解了神话的产生,掌握了想像的特点,又培养了想像力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文

  先投影“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引出同学对此问题的理解和想像,(生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了人、中国的女娲造人……)接着,打出课题《女娲造人》,辨析8幅中国古代神话图,指出名称(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像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像,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捏土造人的神奇

  (二)、了解神话、神话的产生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同时,这种奇特的想像也创造了古代的神话故事,并由此形成一幅简单图表,

  (三)、整体阅读、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1、投影《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引用作者袁珂的话“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补天》的故事,请你们翻开课文读一读,切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如果喜欢,请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由此进入“故事推荐”环节

  2、自由朗读课文,绘声绘色讲述课文(播放背景音乐,看图片说故事)

  3、研讨课后练习一

  ①比较课文与《风俗通》中的短文研讨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像力?

  ②四人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和《风俗通》对比,以获得对于联想想像的方法、思路的启示(解题思路:先从文章中标出神话故事中的内容,其余就是丰富补充的内容)

  ③交流后明确:更能体现作者的想像力的情节,如: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

  喜怒哀乐等情绪……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4、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像的焦点女娲

  讨论:结合文中想像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说明:同桌讨论,踊跃发言,教师参考提示: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再问: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明确:想像)

  5、结合女娲形象,体会想像的特点

  作者运用怎样的想像,才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明确:大胆奇特的想像,成就了女娲捏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像,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像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教师打出图表,将大胆奇特与合情合理,分别填在想像的两边

  6、拓展思维,试试你的想像力(设计三个情景,可逐一进行,也可选做)

  情景一:欣赏图片《后羿射日》,展开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像,联成一个趣味横生的故事

  情景二:运用创造性想像扩写《夸父追日》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

  ……夸父拄着杖,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学评析其中的想像是否符合要求(师生共议)

  情景三:借想像的翅膀,发挥一下你的创造力,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再编一则《女娲造人》的故事,去和袁珂比一比

  7、课堂小结:

  (1)小结: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合理的想像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像”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让我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张开想像的双翼自由飞翔

  (2)格言共勉①想像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

  ②想像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像力征服世界!——奥斯本

  8、课外作业:

  阅读中外神话故事,体会其中的想像

  推荐书籍:袁珂《中国古代神话》、施瓦布(德)《希腊神话故事》、《山海经》、《一千零一夜》

初中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

  本文编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桃花源记》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叙述了理想社会的模式,表达了一种憧憬。语言凝练又隽永,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年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篇课文还是比较浅显易懂,文意理解相对简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定位为“美文美教”,把本文的目标定为以下的几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3、品味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4、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感受桃花源美境,品味优美语言。

  2、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的要求,将朗读,背诵课文结合到对文章的赏析当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达到感知知识的'目的。具体采用如下方法:

  1、朗读法;2、想象法;3、自主和作探究法;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现的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2、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读。

  四、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对桃花源“美”与“乐”的分析,领会本文的主题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桃花源美景的描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思维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程序:

  (一)复习提问:

  1、全班学生朗读课文2、指名学生口译课文

  3、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二)导入新课: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景美人乐,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我们来欣赏课文,一起走入桃源胜境。

  (三)分析课文

  1、品味“美”和 “乐”

  渔人进访的桃花源是一个美景如画,怡然自乐的“绝境”,其中的“景美”“人乐”,让我们做如下分析:

  (1)景美:

  ①在课文中找出描绘桃花源美景的句子

  提示:外围的美……,源内的美……

  ②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中一二段

  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番桃源美景。

  ④请欣赏桃源美景,课件演示

  (2)人乐:

  桃花源外的桃林,清新、美好,桃花源内的田园风光,恬静、迷人,那么桃花源内的人呢?学生讨论总结:乐

  ①从文中哪几句体现出来;

  ②分析“乐”的原因;

  [讨论]:为什么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桃花源人乐呢?

  2、桃源人的淳朴、好客

  [课件演示]:文中描写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用自己的话加以复述。

  3、桃花源系作者虚构:[课件展示]

  ①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世界。

  ②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这样的世界。

  (四)巩固练习:

  1、《桃花源记》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课件展示: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的地方。讨论、确定:课件打出答案。

  2、对这种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讨论后各抒已见,允许有不同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写作(任选一题)再造想象:

  1、我来到桃花源 2、今日桃花源 3、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六)板书设计:桃花源记

  桃花源内

  景美:

  进 桃花源外

  人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出————————踪奇:

  遂迷,未果

  五、说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我是本着踏踏实实上课,力求使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既有知识上的收获,又有能力上的训练提高。在前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复习旧知识和理解主旨。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社会理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课前我布置学生研读课文。我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巩固第一教时所学的文言注释,以口头提问的形式考查。力求达到温故而知新。

  接着,在诵读中体味本文的田园风味。从景美、人乐、踪奇三方面来品位。因为体味是语言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然后,深入研讨课文,理解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一理想社会?这一环节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也训练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设置作业再造想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

  反思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如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教师的评价要有意滞后,留给学生争论的空间,使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得以解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锤炼评价语言,使之更凝练、更优美、更机智、更丰富。

初中语文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初中语文《狼》。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

  《狼》一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中的第三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

  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根据初一学生的实际,本人把教学目标定为:1、进一步学会诵读文言文。2、初步掌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3、理解文章的主旨。其中第2作为教学重点,第3作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文的教学可采用诵读法、质疑探究法、问题导引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性,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于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探究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在突破难点,深入理解文章主旨上可采用设置一组问题,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由部分到整体,由分析到综合,由表层到实质,层层深入,迎刃而解。课后通过练习加以及时巩固。

  三、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加以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自主疏通课文时,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难词、难句,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组组交流,并适可而止加以点拔,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导给学生,促其自求,促其自得,从中悟出规律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以达到进一步把握主题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文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激趣导入——整体感知——自研疏通——深入领会——总结学法。

  第一步:激趣导入。采用请学生说有关“狼”的成语和故事,唤起旧知积累,领会狼的本性,为下文主题的把握埋下伏笔,同时,激发兴趣,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然后请学生简介蒲松龄及《聊斋志异》(因前面已有《山市》)。

  第二步:整体感知。文言文教学应该采取“整体——部分——整体”的活动过程,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宏观语境,进而把握其微观语境。以便对每一词、句和部分做出准确的理解。具体做法是:

  ①读,教师先读(先入为主),接着学生读自由读、个别读,要求注意音准,强调语调、节奏和重音。后齐读。(注意:其一/犬坐于前(结合释文断句)

  ②疏通文意。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充分利用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自主疏通文意,先个人,(标记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词、难句)后小组合作解疑交流,最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教师作适当提示,尽可能放手培养自学能力。实实在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为了了解学生是否落实,将书中重点字词句列出,检查落实情况。最后疏理出“其”、“意”等一词多义(结合语境释义)。词类活用,“洞”“犬”“隧”都为名词作动词特殊句式,投以骨——以骨投等规律性的文言知识。

  ③学生复述。(巩固内容,为下面理解文意,把握主题打基础)。

  第三步:理解内容,把握主题。

  问:1、本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让学生在复述的基础上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评狼。

  先请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对内容理解上的困惑用问题形式提出来。然后汇总,选择重要的`组织探究后交流。

  2、面对狼的“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怎样?他用什么办法对付狼的?屠惧,投以骨

  3、屠夫为什么不一直投骨呢?投骨的办法好不好?

  4、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勇敢且果断)

  5、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后狼的经过,想想屠夫为什么不砍屁股和尾巴而砍大腿呢?请联系当时的情形想一想?表现了屠户什么品质?(勇敢、机智且细心)

  6、狼得骨头后表现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凶残与贪婪)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

  7、全文表现了狼的哪些特点?从哪可看出?(凶恶、贪婪、狡猾、愚蠢)

  8、为什么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同桌讨论解决交流)

  狼虽然阴险狡诈,善于耍弄欺骗的伎俩,但终究逃不脱灭亡的命运。因为人有狼没有的力量、勇敢和智慧。

  人能战胜狼,战胜一切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9、故事到这,已达到高潮,结尾为什么还要写最后一段?是否画蛇添足呢?

  (前边是叙述,后边是议论,画龙点睛,点明主题)

  (问题导引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深入把握主题,把握写作方法)。

  五、拓展

  1、从课文中,我们感受到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它还是反面形象,是坏人的象征,杀狼理所当然,顺理成章。那么狼真的是那么可憎可恶吗?抛开课文,联系社会,我们对狼还有别的认识吗?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老师也可以提示探究方向。

  2、我们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狼了,从生态平衡的角度讲,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狼?

  3、展开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提倡求异思维,可以改变故事的结果。

  最后让学生总结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1、正确朗读,读准字音和正确断句。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分析主题。

  板出设计

  狼

  狼缀行—假寐诱敌—打洞—被杀:狡诈、凶残

  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机智、勇敢

初中语文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初中语文组考生,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植树的牧羊人》进行解读。

  【板书题目】

  一、说教材

  《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地种树的故事,他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文章咱们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以及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学好这篇文章,对于培养学生乐观坚强、勤劳坚韧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积极的意义。

  二、说学情

  本文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这时的他们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对于人生意义和人格品质有自己的思考。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进行,这样对文本会有一个更加丰富的感受。此外,这是初中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小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简要补充小说的基本知识,以引导学生形成对于小说这类文体的整体印象。

  三、说教学目标

  按照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在小说教学的建议,紧扣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目标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将做如下设计:

  1.抓住作者对牧羊人的细致描写与高原情况的变化,把握文章线索;(是本课的重点)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运用评论深化主旨的写法,分析理解人物性格;

  3.感悟主人公朴实真挚的善念及执着的精神。(人物性格分析和主旨感悟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难点和教法学法。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圈点勾画、指导和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这里,我主要采用圈点勾画法和讨论法。

  1. 圈点勾画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设计专用的圈点勾画的符号,努力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线索。

  2. 讨论法。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作者在深化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中的独到之处。

  (二)说学法

  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这是一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的学法指导:

  第一,课前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第二,通过速读、重点读及圈点勾画的方式,感知作品。

  第三,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体会人物性格,学习运用评论深化主旨的写法。

  第四,拓展课堂,进行写作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的导语从创设情境入手,采用多媒体展示视频《植树的牧羊人》开篇的一小段视频,用形象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欣赏完毕,由我激趣导入:“曾经,那里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荒漠,是一个老人,用毕生的执着,用多年的孤独改变了它,想要了解它的变化吗?想要知晓老人的努力吗?《植树的牧羊人》将告诉你答案。接下来,我们便一起走进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去探寻这荒芜高原改变的秘密吧!”以上课文导入,控制在5分钟以内。

  (二)扫清障碍,走进作者

  课标要求:“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在初读感知部分,首先,我会出示具有生僻字、重点词义的课件,通过连线的方式引导学生识记生字词,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此外,由于学生在课本预习阶段曾制作过关于让·乔诺的“身份证”,对作者有些了解,可以调动已有经验,在此部分,我会:“课前,大家就曾制作过关于让·乔诺的“身份证”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成果分享给大家哪?”然后请两名学生进行展示。最后,由我援引让乔诺写作的背景——应杂志专题“你曾见过的最非凡最难忘的人是谁”写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的原动力,从而由背景自然地过渡到课文分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环节,我首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掌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的定义;其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植树的牧羊人》一课中的人物、情节和环境,实现教学评的一致。再次,引导学生抓住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把握“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及高原由荒芜到丰饶的变化。最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述故事。

  【板书:荒芜——丰饶】

  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课标所要求的。在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体现高原变化的语句,通过对比,体会荒原的巨大变化。我带领学生研读体现高原变化的语句,从对比中引导学生感受个人力量给荒原带来的巨大变化。“同学们,荒原的巨变是牧羊人一手带来的,通过朗读,你有怎样的感受?试用一两句议论的话来表述。”之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发言。

  【板书“牧羊人”】

  (四)走进老人,理解付出

  在这一环节,我会以两项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第一步,引导学生找出直接或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以圈点勾画的方式,标注这些语句反应的牧羊人的性格或特点。

  第二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人物形象。“同学们,你们能‘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从_________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看法吗?”之后,由我先行示范“他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从他选橡子的细节中可以看出”。最后按照前面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牧羊人的其他形象——坚持不懈,热爱生命。

  【板书: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热爱生命】

  第三步,这部小说,除了刻画牧羊人所做之事外,更是对其行为予以评价,提升了文章的深度。因此,我会引导学生在深入解读牧羊人行为的基础上,调动感情,寻找文中议论性的句子。“牧羊老人默默无闻的付出、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钦佩,那么,作者在描摹之时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请找出原文中评价性的语句,读一读?”这一环节,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夹叙夹议的手法对表达主题的作用,体会作者对人类所具有的创造力量的赞颂。

  【板书:赞美】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情感,从《植树的牧羊人》中获得更深体悟,我向学生展示了李保国、杨善洲的人物事迹,请学生结合材料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既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也达成了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六)小结作业

  1.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和课外描写“奉献”的诗句。

  2.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第三次遇到牧羊人时,想对他说些什么?写一写,2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为体现本课的教学重点,易于学习,我设计了以下板书。力求简洁明了,学生可一目了然。

初中语文说课稿5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中文××××的××,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次说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定位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讲读课文。承担着单元目标引导学生追求理想、体味人生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总体要求:它的体裁是现代诗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2.课文内容:《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二、说教法

  (一)教学目的

  1. 通过对作者简介和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第一段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理解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挫败,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目标一体现了教学目标三层次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二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方法

  总体思路:结合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第一段的感情的设计,我对具体教学法做如下考虑:

  1.以创设情境法为主,通过完成征途的教学过程和板书,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展示诗人的追求想忘的过程和情感,突破本文重点。

  2.采用知人论事法,通过对诗人的介绍,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感情。

  2.采用启发点拨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相结合,针对教师对诗歌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共同研究作答,体会诗人感情,解决本文重点。

  3.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恰当地利用教案、多媒体。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品味诗歌美好的诗情和理解诗人的生存困境和痛苦内心。新课标要求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鉴于此,我采用完成征途和板书设计创设情境,抓住诗歌关键语句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第一段的感情起伏,分化难点。

  6.教学课时:8分钟

  三、说学法

  新大纲对于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问题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据此,教学该课,我在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上做以下思考:

  1、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2、知人论事,通过把握作者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

  4、融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分析诗歌重点语句,把握诗人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主要内容:汲取、朗读训练、语汇积累、整体感知、品味文中的关键语句。

  主要步骤:情境导入、作者简介、重点赏析、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五个步骤。

  1. 情境导入

  通过学生回忆亲身登塔顶的经历和爬山完成征途的设计,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对远方追求的想望中,体现了创设情境法的教学。

  2.作者简介、

  通过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诗人的背景知识,知人论事法,通过对诗人的介绍,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感情。

  3.重点赏析

  教师针对诗歌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共同研究作答,进而体会诗人感情,解决本文重点。采用启发点拨法。

  4.课堂小结

  5.布置作业

  新课标指出语文练习具有启发性,有利子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同时,他也要求要积累生词,所以我安排了两个小作业,目的是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启发和激励学生。

  五、板书设计

  通过起伏的结构来让学生直观感受诗人的感情起伏。

初中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卖油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三课。这篇课文,通过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及卖油翁酌油的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说教法学法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提高了对古诗文的要求,不只停留在原大纲“读读背背”上,而是强调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这样做,是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尽量多读些中国古代文学精品,受到传统文化、道德修养、人文精神、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潜移默化的熏陶。

  为落实新大纲的这一精神,在教《卖油翁》一课时,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思想意义”这一专题,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探究文章的思想意义,必须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从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人物性格入手。在自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找一找哪些语句最能表现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性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找出“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表现了陈尧咨恃技而矜、狂傲骄横的性格特征;“惟手熟尔”表现卖油翁技艺高超、为人谦逊的性格特征。

  这一教学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从整体上把握文意,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领悟文章中心思想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任何一篇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思想性是语文的固有属性。”在学习分析人物性格、整体把握课文之后,便引导学生自己去钻研课文、自己去体会分析文章的思想意义。启发学生:“你认为陈尧咨和和卖油翁谁做的对?请你说说你的理由。”这样,把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通过讨论,学生会很自然的领悟出本文的中心思想——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把“文”和“道”有机统一起来,落实了新大纲中“注重知识、能力、情意之间联系”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在语文训练中。

  3.深入理解中心,扩展思想内涵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语文,更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包括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更易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更全面,对新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在领悟文章中心思想后,启发学生:“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熟能生巧这一道理?”这一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郑板桥的竹子画得风神淡雅,是在他常年刻苦画竹的基础上取得的。”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茅盾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基于他能熟背《红楼梦》。”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邓亚萍在奥运会上获得一枚枚金牌,是她多年艰苦训练的结果。”学生的纷纷发言,会大大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同时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体现新大纲中“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指导思想。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因素,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探究问题的能力。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应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

  教师激疑:“《卖油翁》这个故事本身还包含了哪些道理?”这是一道开放性思考题,意在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见解,试归纳如下(出示投影):①即便有了专长,也不应恃技骄傲;②一切技艺都是熟能生巧的;③高超的技艺要靠反复的训练、顽强的毅力;④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不必拘泥,以开阔学生的思路。这种由浅入深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有利于激励和引导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4.比较阅读,强化教学目标

  钱梦龙老师曾提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作品的思想性蕴含在语文教材里。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应贯穿到语文训练中。

  为强化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下面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做。

  阅读下面一段话,并和《卖油翁》比较,完成练习。

  山西稷山骨髓炎医院院长杨文水,是一位来自田野乡村、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左手残疾、只剩下一个小手指的农村医生。为使残疾的左手仅剩的一个小手指发挥五个手指的作用,杨文水开始苦练“一指功”。为练习小手指的力量,他每天用小手指勾着一桶水来回走,直到一次能提起20公斤重的水桶走500米;为了练习小手指的灵活性,他用小手指捡大头针,直练到能用一个手指灵巧地捡起地上的针和线,终于达到了使这个残剩的手指能熟练的配合右手进行手术。

  (1)杨文水的事迹说明了什么?

  (2)杨文水苦练“一指功”和卖油翁酌油的事例,有何异同?

  (3)读了《卖油翁》和上述材料后,你有什么收获?试写下来,字数不限。

  以上三道题,既有口头练习,又有动笔写的练习。并且各有侧重:

  第(1)题注重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把握文意。

  第(2)题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3)题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比较阅读训练,会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文思想意义的理解,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接受文化的熏陶,进行语文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初中语文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各位同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朱自清的《背影》。这次说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首先谈谈教材

  《背影》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以 “爱”为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而《背影》正是一篇能体现这些训练重点的极好例子。《背影》一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赞美爱,能够使学生在其中深刻的体会这种相怜相爱的感情。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三个方面: 首先,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理解并积累生字、词。

  其次,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品读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最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据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

  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为解决本文重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针对教师对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初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教材,主要运用了以下学法:

  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指导学生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给:“请您毫不犹豫地在每一堂课上挤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那样将得到百倍的补偿。”为了让教法和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我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出示背影的图片,看与思相结合,“同学们,咱们的父亲在自己生活中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从而进入了学生自由谈,进入了课文,接着顺势而导,“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名人朱自清的.父亲,看他在儿子眼中有着怎样的形象”这样顺利的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指导方法,轻松预习

  在上新课之前,我要求学生自己运用网络,搜集作者的生平资料和写作背景,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参看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正确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帮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三)讨论交流,重在激励

  首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虽然到了初中,但对生字词的了解仍然是最基础的。 接着,再检查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之后,在要求学生运用三分钟的时间,分小组讨论交流预习的情况,这时教师参与其中,但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重在激励唤醒。讨论结束后,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分步处理。对于不涉及文章重点的问题引导学生当堂不为解答,对于能引领全文中心的问题,不急于强解,留到下一集中阅读环节重点突破。

  (四)直奔重点,集中理解

  这一环节我设计为两步进行,第一步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很好的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为自己的朗读打好基础。听完录音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朗读。

  第二步,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对文章重点进行分析理解。 我将全班学生按照组别分为四大组,每组自由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讨论结束后,在由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全班的相互交流和总结。这四个问题分别是:

  问题一:体味文中父亲送“我”上车前后的几句话,它们表达了父亲怎么的思想感情?

  问题二、通过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

  问题三、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又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到的?

  问题四、父爱如山,父爱似海。作为爱的承受者朱自清,面对如此博大精深的父爱他会想些什么呢?请揣摩一下作者的内心世界,站在作者的角度,将“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的背影”补充完整,并说明理由。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地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所以,一方面我让学生自己读课文,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而师生共同探讨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现了互动性。

  (五)品析内化,拓展延伸

  既然是内化,就要对文章加以吸收,既然是延伸,就要拓展到我们的课堂之外,我设计了如下两个方面: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帮助学生加强对全文的理解。

  2、小练笔。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让我们为他们做点事,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用心观察他们的反应,用笔记下你们的感受,并整理成一篇日记.这样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上,还要在家中,使学生体会父母的不易,珍惜父母的爱,学会感恩,也完成我们教学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初中语文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我的母亲》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以细腻、真挚、朴实的语言,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真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我准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第二课时着重分析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复述课文大意

  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所写事情较多,通过复述,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内容,这将为后面的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母亲对我的教育作铺垫。

  (2)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的身体和性格特点,不仅为后文作铺垫,而且呼应文末;第二部分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写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全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戴和感激之情。

  (3)了解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了解“母亲”的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本文是写母爱的,作者通过几件小事来表现母亲。学习本文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感受母亲形象,体会母子亲情,引起共鸣,从而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深沉的爱,并体会“母亲”的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

  2、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引发学生的情感,感悟母爱将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本课我主要是运用了朗读、讨论、讲授三种教学方法。

  (1)读法——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戴和感激之情,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真挚情感正是通过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表现出来的,有感情地朗读可帮助学生领会这种真挚的情感。

  (2)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4)讲授法——讲授法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但起的只是辅助作用,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做点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无论你到哪里都舍不下对你的.牵挂,她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你;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和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就叫“母亲”,这一种爱就叫“母爱”。

  用以上这段话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及其母亲。

  (2)速读课文,准备复述。

  (3)复述课文。

  (4)理清结构。

  (5)重点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3、探究学习

  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讨:

  (1)课文第一部分是否多余?有何作用?

  (2)课文为什么要写母亲与家人的交往?

  4、引言说母爱

  (1)《游子吟》;

  (2)名人说母爱;

  (3)真情演唱《烛光里的妈妈》

  四、作业

  1、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父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以“我的母亲”或“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表现母亲或父亲的一个特点。

  2、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法定的母亲节。请在母亲节的那天,为你的母亲制作一张贺卡,写上你最美好的祝福。

  五、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胡适

  母亲对我的教育:严厉、关爱、期望

  母亲对我的影响:宽容、忍耐、刚气

初中语文说课稿9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把生活中的小事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越是细细品味,我们越是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因自己的残疾而忽视母亲病痛的追悔,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由此而重燃的生命勇气与信心。作者以其凝重的笔触,通过回忆母亲细致入微的照顾,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讴歌了伟大母爱,并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同时也带给人们无限的思考和人生的启示。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七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此阶段的学生记忆力加强,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展,具有良好的阅读基础,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情感热烈而易矛盾,求知欲较强,意志力发展尚不稳定,这需要教师更好地进行引导,时刻关注学生的情况。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把握母子两人的形象。

  3.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定,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把握母子两人的形象,领会文章的表达特色。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和朗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此,在开课之初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播放秋季风景图创设情境提问导入: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一幅幅秋季美景你们乡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概括总结:是呀,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美丽的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秋天的怀念》。

  (二)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会以检查预习方式介绍文章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突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其次,我会播放音频,学生跟随音乐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题目为秋天的怀念,怀念的是谁?文中都写了那几件事情,用原文中的话概括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概括得出:怀念的是母亲,写了四件事,分别是:我双腿瘫痪,母亲安慰我;母亲重病缠身,瞒着我;为看菊花,央求我;临终嘱托,牵挂我。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之后,再次提问:21岁,正是活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去做许多有意义的事情,没有了双腿的史铁生心里非常痛苦,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叙述作者心里痛苦的句子,谈谈你感受到什么?学生朗读后会找到以下几个句子: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地墙壁。②“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然后我会概括总结得出:从这两句话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绝望,因此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作者此刻的内心是非常的痛苦。

  2.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我的问题是:面对如此痛苦的儿子,母亲又是怎么劝他的呢?大家找找课文中的句子,从中可以看出一位怎样母亲形象?学生浏览文章后会找到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会总结学生答案:母亲“扑过来”,劝慰我“好好儿活”,通过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位坚强而感人的母亲形象,母亲此时忍住的不仅是儿子轻生的痛苦,同时也是自己身患重病的痛苦。

  3.接着为了进一步感受母亲的伟大形象,加深学生对文章情感的体验,我会提出第三个问题:小组合作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小心翼翼的照顾与关爱?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学习找到一下几个句子:(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结合我的引导和总结:这句话说明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母亲不忍心看下去了,就悄悄地躲出去,但又不放心,所以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来到我身边,眼圈红红地,是因为看到儿子这般模样,心疼而哭了。依然看着我,目光始终陪伴着我,让内心孤独的我并不孤独。

  (2)那天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结合我的引导和总结: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一个“挡”字将母亲唯恐我会因看到窗外落叶而触景伤情的心理刻画地真切感人。央求我去看菊花,这是母亲第二次提到去看花,第一次被我拒绝,说明母亲不放弃任何一次机会,想让我去看看外面美好的世界,并好好地活下去。从“憔悴”,又看出了,母亲已经病入膏肓,但她还是没有放弃让我好好活下去念头。

  4.为了进一步感受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把握文章的创作特色,我进一步并提问:在母亲病重时,仍然忍住病痛照顾自己残疾的儿子,在母亲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想到的依旧是自己的儿女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而多年过去了,当作者再次回忆母亲时内心又是怎样的心情呢?整篇文章在创作上有什么特色?指定学生回答,结合学生回答,和我的引导总结:这是一个无私宽容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同时随着作者年纪的增长,当作者再次回忆起母亲时,内心除了怀念就是深深的愧疚。作家用凝重的笔触通过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5.最后,为了学习文章揭示的主题和人生哲理,我会提出下列问题:文中多次母亲提起要去看菊花,在最后一段也着意写北海的菊花,用意是什么?学生朗读思考后,我会引导学生总结答案为:一方面是母亲带我看菊花,这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既写出了秋天的美,也写了母爱的美,写出了母亲希望“我”不再自卑,能像菊花那样坚强!另一方面菊花的淡雅高洁,正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也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又是对母亲的缅怀。最后段话中的一连串排比句表面上是在描写北海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用象征的手法,赋予菊花深刻的含意。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觉悟解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菊花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以情感回忆为入口谈话: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感受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了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讲一讲“母亲和我”的故事。学生自主回答,教师总结:母爱是无私的,在感受到伟大母爱的同时,请多给母亲一点爱与关怀,那怕是酷暑中的一把扇子;寒冬中的一件毛衣,让母亲时刻感受儿女的关心。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健康快乐,愿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美满。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共同总结:这篇文章作者通过抓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对母亲动作,语言,心理的刻画,展现了一位伟大、无私、宽容的母亲给作者重燃生命的勇气与信心,感动了一位又一位读者。并将作业设置为:下课后请同学们学习作者这种写作方式,选择一位你生活中对你重要的一位亲人来描写,字数不限,下节课一起交流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以上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初中语文说课稿10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一年级数学第八单元《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第一课时厘米的认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

  1、课标要求,厘米的认识位于小学数学第一学段中,它在四大领域中属于图形与几何部分的测量这方面的内容,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有明确的要求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教材内容,一年级下册共安排了十个单元的内容,图形与几何领域共安排了两个单元,厘米、米的认识被安排在了认识图形之后,本单元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对长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存在着长度上的不同,能够直观地比较某些物体在长度上的差异。本单元的内容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建立长度表象。

  3、教学建议: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认知能力,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4、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5、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为:通过实际活动正确建立厘米的印象。掌握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在对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中认识比较了物体的长、短 ,会直观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上他们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厘米”

  2、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对长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存在着长度上的不同,能够直观地比较某些物体在长度上的差异。

  3、学生的学习方式、习惯、能力。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进行小组

  合作,会跟同桌,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动手操作方面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序地进行

  三、教学模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本堂课我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新授课“诗意六步走”,设计理念是我们科信小学的诗意课堂理念,让孩子从小在充满诗意的情境中快乐、自主地学习,让他们从小就有一种诗文情怀,学会过充满诗意的生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诗意情景创设,搜集与数学有关的古诗,童谣,儿歌,童话故事等来营造诗意的氛围,让学生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2、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培养能力,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3、质疑环节,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4、诗意总结,让学生学会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诗意回顾,把学到的知识试着编一首小诗。5、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布置有诗意的作业。

  四、说教学设计

  1、诗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根据课本插图从网络上搜索动画故事,让学生在故事的意境中不自觉地进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设计的意图:以故事引入,给学生留下悬念,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也为学生体会测量长度需要工具和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创设了具体的情景。教学本环节大约需要2分钟

  2、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学生在故事的意境中已经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感悟因为师傅跟徒弟的拃不一样长,所以衣服才做小了,然后设置下面这样一个活动

  ㈠组织学生用不同工具测量课桌短边的长度。

  如: 用手量,用文具盒,长短不同的铅笔来量。

  ㈡交流讨论:用这些工具测量物体长度效果怎么样?用什么工具测量好呢?

  设计意图:思考质疑,引入新知,让学生亲身实践,深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及时引出小博士的话;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接下来,让学生认识直尺

  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记一记、举一举、想一想中很直观地感知厘米,认识尺子。

  接着让学生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指一指尺子上的1厘米,可以多种形式,比如: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你还能从直尺上找到哪些1厘米?让学生在多次指认的过程中对1厘米有较为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认识几厘米就比较容易了,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重点讲不是从0开始的几厘米的认法。

  联系实际,找出生活中的1厘米,因为实际物体可能不会正好是1厘米,因此这一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让他们积累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将抽象的1厘米转化为实实在在物体,有利于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在此环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教学本环节大约需要12分钟)

  3、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本环节设计了两个活动:1、让学生测量自己一拃的长度,他们会采用不同

  的方法,,学生测量出自己的一拃,记住了自己一拃的长度,有时也可以用自己一拃的长度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2)测量练习本的长度,测量绳子的长度。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

  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次的测量中,总结出并能够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适时地总结。

  4、及时巩固,当堂掌握

  第一个练习,通过图读数,针对全体学生,是最基本的`内容。第二个练习是对测量方法的练习,及时巩固学生学习的测量的基本方法,在充分练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检测,设计这几道检测题的目的从这三个方面考虑1、通过先估测再测量2、对于断尺的问题,就是训练学生的灵活性,看会不会数出是几厘米。3、前面学习的三角形,长方形的边,动手量量,既联系了旧知,又能巩固新知。(本环节大约需要12分钟)

  5、诗意总结,拓展延伸

  (1)学生谈收获

  (2)用简短的话总结测量的方法,教师可以课前早准备好一些诗歌,适时出示给学生。可以引导学生一起编一首 小朋友要牢记,用直尺量物体,物体放平要谨记,左端先和零对齐。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本环节大约需要5分钟)

  6、诗意作业(1分钟)

  1、回家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为了能让阿福穿上合适的新衣,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重新编一个阿福的故事。

  这样既能让学生又回到故事中去,又能让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五、板书设计 这样板书简单明了,本节的重点内容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梳理。

  六、课堂评价

  在本节课中,由于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所以对他们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首先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一直贯穿始终的,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你坐的真端正,听讲真认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回答问题声音真洪亮等,学生自己说本节课的表现,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时的表现可以小组长评,同桌互评,面对面地相互说鼓励的话等,最后老师还要对小组进行评价,对表现好的小组,同学进行星级奖励。

  七、课程资源开发

  1、在第一环节中,课本上给出的是四幅图,利用互联网资源找到一个动画故事,阿福的新衣,通过欣赏,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不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很自然地就引入了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2、青岛版教材中有个小博士,本节课对于小博士的话,在第二环节及时引出,顺理成章。小电脑的提示,也是在第二环节联系生活实际的时候及时地提出来。

  3、充分挖掘利用孩子身边的生活资源,如常用的尺子,手,文具盒,作业本等增加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机会。

初中语文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桥之美》,下面我将从以下方面来陈述我的教学设想。

  一、 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分析

  《桥之美》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是一篇具有随感式的说明文,以优美的语言,亲切的语气,向我们展示了桥的魅力。文章通过描写生活中各类桥,品味各类桥传递出的情味,启发我们只要用心欣赏,就一定能体会到桥的魅力多彩。学习本文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在写作上,作者描写桥从常见的俗语写起,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文章结构新颖别致,作者不像惯常行文那样从外形到内部结构,而是别出心裁的与你拉家长,从而把我们带进了神气美妙的桥的世界。在语言技巧上,文章语言优美形象、富有诗意,打破了传统说明文语言乏味的现象,从而激活了读者的情感体验。

  2、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学年的学习,对于理清课文脉络,感知课文主旨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对于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方面却有一些欠缺,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3、 教学目标的设计

  《新课标》对阅读能力培养的重点是: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的意义和作用2、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3、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应当说新课标更突出了对学生心灵的品味和个性解读。综合以上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一些雅词妙局,了解课文脉络,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4、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二、 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促进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本课的教学方法可采用:

  1、 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优美形象富有诗意,很适合十几岁的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兴趣,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美,为全方位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 点拨引导法。在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要求下,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只是点拨引导。这样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思维活动的灵活性,使他们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由从书本中学习向生活中学习。

  3、 美点寻综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进入文章情境中去欣赏文中的美点,和作者产生共鸣,并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其独特的美。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适应这一原则,本课的学法可采用朗读、跳读、研读、精读等读书法,以及欣赏法、交流法等。

  三、 说教学程序

  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在教学程序的设置上,要特别注意课堂教学的民主性,教师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要注重课堂自然动态生成,因势利导,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设计如下:

  〈一〉激情引趣

  我准备这样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各类名桥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谈感受。这样设计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听读课文,感受体验。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用心倾听,感受课文的美。并出示阅读目标:文中描写了哪些桥?展示了哪几幅画面?谈谈听后的感受。这样设计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从而感知文意。

  2、 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哪里。

  3、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悟。对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

  〈四〉研读课文,美点寻综

  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 学生采用跳读、研读等方式研读课文,并说说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品评文章的美。

  〈1〉 语言美。教师提问:文章哪些语言美,美在哪里?

  〈2〉 结构美。文章结尾生发拓展,点出桥的内涵美。

  〈3〉 意蕴美。文章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强调了桥之美在构图。

  3、 在以上基础上,教师归纳文章在写作的不凡之处,并形成板书。

  ——以美写桥

  ——以情写桥

  ——以形写桥

  ——以桥写桥

  〈五〉、用心欣赏,用心感受。

  1、多媒体展示各类桥,让学生用心欣赏,并把感受形成文字写下来。这一设计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自己的感受体验化。

  2、交流。先小组交流,再由小组代表向全班交流。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六〉拓展延伸

  把本文与〈〈中国石拱桥〉〉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设计这一环节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欣赏事物。

  〈七〉课外学习自助餐

  1、课外观察自己身边的桥,把对桥的感悟写成文字。

  2、从古诗词或文学作品中搜集描写桥的佳句做一个专题积累。

  设计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内容,使学生的感受体验化。

  附板书: 桥之美

  ——以美写桥

  ——以情写桥

  ——以形写桥

  ——以桥写桥

初中语文说课稿12

  一、明确教材地位,把握教学内容

  《女娲造人》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都是以想象见长的文学作品,体裁涉及神话、诗歌、童话、寓言。因此,本单元的学习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激活想象力的一次绝佳的机会。本文作者袁珂是一位神话学家,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丰富了女娲造人的故事,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此外,作品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性强,符合初一学生的欣赏心理,同时意蕴丰富,令人遐想。在文中女娲不仅是一位神通广大的神,也是一个真实的有着喜怒哀乐的人,更是一位勤劳善良的母亲。

  二、设计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地位,并结合学生实际,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比较阅读,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2、探究阅读,挖掘“人”的内涵,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3、拓展阅读,运用创造性想象改写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改写课文。

  三、明确教学思路,优选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老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老师的引导下,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本,赏析女娲这一人物形象,并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课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平台,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朗读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

  四、进行科学指导,注重学法传授

  依据“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理论,要求教师教学重在学习方法指导,能力培养。因此本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重视能力训练,优化教学过程

  1、讲述故事

  由学生讲述《盘古开天地》的故事,然后过渡到本文,明确体裁,激发阅读兴趣。

  【让学生讲述故事以调动、创造轻松的气氛,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良好的情绪走进课堂,愉快接受新知识,而且充分体现课标所提倡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一理念。实际上这也是激活学生想象力的第一步。】

  2、比较阅读

  第一步:学生齐读课文标题,就此提出一些疑问,教师出示疑问,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并解决这些疑问,初步熟悉课文内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女娲怎样造人?女娲用什么来造人?

  第二步:与《风俗通》对比,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

  齐读《风俗通》的内容,学生通过与原文的比对,得出作者通过想象手法来改写课文,丰富了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过程、心理活动等内容。明确本文想象的特点:大胆合理。

  第三步:从女娲的角度来理清故事情节,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用多媒体出示女娲造人的主要过程,学生依据提示理清故事情节。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思维训练,同时依据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要求学生在默读、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课文内容。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同时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明确想象手法的运用,为下一环节的赏形象作铺垫。】

  3、探究阅读

  第一步:挖掘“人”的内涵。

  引导学生抓住“小东西”、“小家伙”、“人”三个称呼的变换为切入点。朗读表现泥捏人的叫“妈妈”喜悦之情的语句,体会为什么要这样想象,学生从课本找依据并反复读出这种喜悦的情感,随后提出问题:女娲给这些心

  爱的孩子取什么名呢?让学生从字形和字意上想象“人”的涵义,探究“人”的内涵。这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教师要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分析关键语句的方法达到预期目标。

  第二步:根据课文分析女娲母亲形象,并与古人眼中女娲形象作对比。

  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女娲的动作、神态、心理等,要求学生朗读、欣赏,将每一句话在脑海中慢慢映射成一幅画面。多角度分析其勤劳、善良、朴实的母亲形象。通过阅读交流,学生会有这样的收获:

  如:第五段中的“掘起、掺和、揉团”,第15段中的“拉、伸、搅、挥洒”这些动作描写。学生脑海中呈现出,莽莽榛榛的天地间女娲在池塘边造人的画面。一个勤劳的女娲便在脑海中清晰的浮现。

  第9段女娲听见叫妈妈的喊声那种洋溢幸福的情境。

  第13段的朗读分析,呈现女娲日以继夜辛勤造人的场景。

  学生像这样将每一句话通过朗读、欣赏幻化成图画。这样既是对女娲形象的赏析,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

  这一环节的朗读培养了学生的语感,通过朗读、赏析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画面,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也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

  这一环节为本节课的重点,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读、思、议的过程中深度分析文本把握女娲这一母亲形象。

  【教学就是交给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通过朗读、抓关键词、合作学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互补性,给每个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则要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契机,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立足文本通过朗读、抓关键词、赏析语言等方法,挖掘内涵,赏析人物形象。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挖掘出了“人”的内涵与女娲的母亲形象,从而凸显亮点,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4、拓展阅读

  发挥自己的想象,让学生想象子自己是当时造出来的第一个人,会有哪些举动?

  小组合作,选出一个发言人。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点拨。如:“我”看到了什么景象,“我”会有怎样的举动,“我”和女娲怎样相处,女娲会交给“我”哪些能力等。帮助学生展开想象。

  【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训练创造性思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开拓学生想象力,达到由感知想象到创造想象的升华。这既是运用,又是知识的迁移训练,学以致用。】

  5、迁移练习

  1)认真修改你创作的《女娲造人》,注意细节描写。

  2)查找有关《女娲补天》的资料,充实女娲的形象。

  【整理思维,进一步拓展想象能力以促进学生对女娲形象的把握与充实,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六、简化板书设计,以画龙点睛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的板书反映的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力求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使复杂的内容明朗化,体现板书设计的简洁性、直观性、目标性原则,使学生准确把握本课的学习重点。

初中语文说课稿13

  小说是最能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内容最为丰富,讴歌美好、神圣、庄严,鞭挞丑陋、污秽、邪恶。阅读小说,可以更好的认识社会,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下面我就从教材特点、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谈谈小说《变色龙》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特点

  《变色龙》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小说阅读训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作者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文章借助一个富于戏剧性的街头场面,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警察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对虚伪的沙皇警察制度予以了无情的揭露,同时也对逆来顺受、愚昧、软弱的小市民们加以批判。

  “人物画廊” 是本单元的主题。

  “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在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小说主题;在学习上一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是编者设此单元的意图。

  (二)说学生情况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初三学生,他们对小说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 尤其像本文内容精彩、情节引人,通过预习已经能够了解文章大意,但对于人物性格的全面把握以及性格背后隐含的深刻社会意义还需教师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理清小说情节,把握人物性格。[教学重点]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了解社会特征。

  3、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我秉着“高起点、巧点拔、悟精华、重创造” 的原则,教法上主要采用:

  1、“主问题引领”法:这样可以帮助简化教学头绪,明晰教学思路。

  2、诱导点拨法: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忘发挥教师的诱导作用。

  3、延伸拓展法:由表面文字向深层内涵上延伸拓展,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学法上我强调: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习惯。

  2、诵读品味法。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能使蕴含于课文中的深层内涵浮出于文字表面。

  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联想、想象、迁移、转换。

  (五)说教学程序

  下面具体说说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这里主要完成四个环节,即“设悬疑,引主要人物——看言行,知人物性格——析环境,认社会特征——改结局,悟社会意义”。

  补充:

  这里需要补充两点:1、本文字词简单,没有难点,所以不需花时间在字词梳理上。2、每节课课前,会有轮到的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写预习后自己归纳的文章主题和预习困惑,但教师暂不做评判,会随着课堂的进展让上台的学生自己完善答案,或请台下的学生补充完善答案。这样就既能便于学生养成预习课文的好习惯,也能便于教师根据学生困惑灵活调配课堂,真正体现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

  一、设悬疑,引主要人物 (这一环节预计3分钟。)

  导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首饰匠赫留金的手指究竟是怎么破的?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阅读课文,发言热烈,但事实证明看起来如此简单的问题其实在书上根本找不到明确答案。这时教师顺势引导:不是因为同学们水平差或者读书不仔细,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其实一件狗咬人的事件并不算大,可当它遇到了一个 特别的警察,发生在一个 特殊的年代,加上一群 特定的人,原因就实在难查了,因为“狗到底有没有咬人”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 “这到底是谁家的狗”上。今天,就让我们深入走进这段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故事。

  【设计意图: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大大吸引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

  二、看言行——知人物性格

  1、上一环节,学生能很快地给三个空填答案,尤其是第一个空,能说出“善变”(板书),但都难以全面和准确,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回到课文,细品慢嚼。

  这一环节,我重点引导学生完成第一个空,我请他们完成一张表格,要求用文中奥自己的语言来填写,然后告诉我空上填哪个词最好。(这一环节预计8分钟。)

  【设计意图:这样,随着表格的完成,奥前后六次态度的不停变化显而易见,文章思路很快理清,随之他那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小人形象也跃然纸上。】

  2、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为六幅图配音,要求结合原文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声情并茂。(这一环节预计5分钟。)

  【设计意图:表演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情,找台词的过程就已是对文本的再次研究,而要配得声情并茂,就更少不了对人物语气、神态等方面的揣摩,无疑会加深了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一。】

  最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的方法?得出结论:以语言描写为主,辅以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并告之:让人物自己不断变化的语言来展现自己那丑恶的面目正是契诃夫小说的一大特色。

  三、析环境——明社会特征

  1、这个环节,我重点引导学生完成后两个空。引导词是这样的:奥为什么会如此多变和狡猾,他的性格除了自身的原因,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学生能很快想到社会原因,那么让他们用事实说话,请再次回到原文找出文中描写环境或暗示时代背景的文字并分析其作用。(这一环节预计10分钟。)

  (这里让学生结合自己预习时搜集的背景资料,首先独立思考,三分钟后再和周围同学交流讨论。如果学生一时难以找出,教师可以在屏幕上给出相应的时代背景介绍,并提示红字描述的场景均在文中有体现。)

  之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明确答案:

  1) 文章开头:

  A、警官奥楚蔑洛夫,外貌:“穿着新的军大衣”;行动:“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后面跟的是巡警,外貌:“火红色头发”,行动:“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 注意:“盛满”“没收”,这意味着沙皇政府的这两个小爪牙刚刚对人民进行了敲诈勒索。)

  B、“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连乞丐都没有”。(反映了当时市面的萧条,暗示了俄国人民饥饿贫困的生活,所以整个社会死气沉沉的。作者用寥寥几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2) 几次提到了法律:“他的法律上说得明白,现在大家都平等啦。”;“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那儿的人可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奥楚蔑洛夫一会装成敢执法的英雄,一会又说不管法律,说明沙皇法律的虚伪性,深化了小说主题,使小说主题不仅仅停留在对一个小警官的揭露上,把矛头直指沙皇的专制统治。)

  3) 结尾众人的笑(讲到这,教师可抓住机会深入引导: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情。奥性格的养成,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生长在孕育奴性性格的土壤中,刚学过的《孔乙己》也正是在众人哄笑中成为了一个镌刻在读者心中的悲剧性人物,而本文也同样是在笑声中结束,这样一个人的悲剧,就上升到当时所有麻木看客的悲剧,鞭笞奥楚蔑洛夫的性格也便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到这里,后两空的答案也就出来了,这时给他们三分钟时间,一个人上黑板填空,其余人完善黑板右侧的预习笔记,尤其是对小说主题的概括要按照我们固有的模式,文中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利用此时间小组讨论。(这一环节预计4分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的描写往往能更好的把握人物性格、理解典型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四、改结局,悟社会意义(这一环节预计5分钟。)

  课上到这,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为初三的学生,需要有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要敢于创新,大胆联想与想像。于是,我还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果奥楚蔑洛夫不当“变色龙”,而是依据实情处理狗咬人事件,或者惩治小狗的主人,那么你们试想一下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通过回答,能明显看出学生加深了对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深刻社会意义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这一环节预计3分钟。)

  A层:(二选一)

  1、继写文章:文章最后写道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请设想一下奥楚蔑洛夫边走边想了些什么?离开广场后又去了哪里?要求补写的心理、设计的情节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2、比较奥楚蔑洛夫和孔乙己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提示:外貌、性格、时代背景等)

  B层:1、摘抄精彩的人物描写语段(300字)

  六、小结全文(这一环节预计2分钟。)

  同学们,契诃夫用夸张的漫画式写法塑造了鲜活的变色龙形象,让我们惊叹小说的精妙。最后让我们齐读这两句话:遇见所有的富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这就是变色龙奥楚蔑洛夫的本质。

初中语文说课稿14

  1.目的明确。

  总体上做到三个面向:即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实际,如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你对伤仲永了解多少?"根据认知的水平高低都可寻找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既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也重视智能的培养。文言文离不开字词的理解,但这种理解不是停留在分解肢节。陈老师把生字落实的同时,又引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给学生思考;面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即注意发挥教材的主体作用,又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每个问题的提出时,都做到缓慢有梯度。从整体把握到字、词、句,再到"你从中读懂什么?"同意仲永曾是个天资过人的人吗?……你又想到了什么?”一系列问题不断地用"努力"等鼓励的话语让学生想方设法跳一跳品尝成功。在展示和实现教学目标分层次进行,使教学目标让师生明确,使各学生学有所得。

  2.知识新,信息多。

  在完成双基教学的基础上,又新颖新鲜,如从网上查询刘小源和仲永的相似点,给学生思考,发散的余地大,提问恰到好处,为学生制造"为学生制造"愤、悱"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与热情。课堂的'结尾用自制的动画课件结束,既生动又耐人回味,首尾呼应的让大家惋惜伤仲永式的人物。

  3.密度大,节奏快,设计精,结构巧。

  一节课学生三次朗读课文:一次听音朗读;一次有组织的小组讨论;一次课件小制作,又把双基夯实,围绕仲永的各种境展开讨论。这之中,缓急有序,起伏有致。课堂教学环节严密,环环相扣,充分发挥每一分钟的作用,利用书本的有用资料,组织教学,当堂完成若干习题实属不易之事。且整节课出现了百家争鸣,但却不是各自为阵,有了争议问题暴露无遗之后才易找到方法解决。

  4.气氛和、方法活。

  教师朴素大方,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带着激活课堂的意识去组织教学,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本校难以达到的境界,要么一放就无法收拢,要么小心翼翼地固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学生勤于动脑,动手,做到五种感官的协调配合,学生学得心情愉快,思想轻松,若有所思。我们的新课改需要这样的课堂气氛,不是繁而空,是精而实,因此说整节课师生相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初中语文说课稿15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必修一第五单元《触龙说赵太后》。

  一、说教材:(含说目标说重难点)

  (一)教材基本情况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必修一第五单元,是一篇世代喜闻乐见的纵横家游说名文。其原作选自汉代历史学家刘向的国别体著作《战国策赵策》。文章讲了一个溺爱儿子的母亲(赵威后)在别人(左师触龙)的劝说下改变自己的想法让自己心爱的儿子(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题是说明父母真正地爱孩子,就要放手让孩子去经受锻炼、建功立业。也即触龙所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但这篇文章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主题,而且在触龙的论辩艺术。所以教授这一课要抓住“母爱”的实质与“论辩艺术的特点”去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实际和高一学生学习基础情况我们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和识记作者和《战国策》的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类分析文言词句的能力;体会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3、情感目标:领悟“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可以将分析“论辩艺术”作为重点,因其是本文的最突出特点,是本文教学的最重要内容;可以将讨论“父母之爱”作为难点,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学生还存在模糊认识。

  二、说教法与学法:(含说学情说理念)

  此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一学生。从生理心理看,高一学生处于青少年之间的过渡时期,刚刚经历身体剧烈发育和心理断乳,生理心理虽说比初中生稳定成熟一些,但依然充满身体的困惑和心理的矛盾;从知识与能力方面看,通过高中前的学习,他们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看,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但认识不全,感受不深,甚至有错误的认识与感受。所以教授这样的学生,教师要信守“学生为本”的观念,坚持“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原则,用灵活机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也就是说,不管是记诵知识,训练能力,还是进行思想道德熏陶,教师都要发挥教的主体性,做好引导工作,注意启发诱导和归纳总结,注意过程与方法,并尽量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学习。当然,在实施上述正确教学原则和学习方式的同时,我们要结合文言文课堂教学实际,搞好自学、讲授、问答、讨论、练习等具体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说过程:(含实施教法学法的过程)

  (一)俗语导入,直指重点:(主要用讲授法)

  俗话说:“一句话使人跳,一句话使人笑。”同是良言,说得有技巧,就能产生好的效果“使人笑”;说得不讲技巧,直来直去,就产生坏的效果“使人跳”。古代的一些政治家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所以特别注意说话技巧(像孙叔敖劝阻楚庄王伐晋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苏秦劝阻赵慧王伐燕用“鹬蚌相争,鱼翁得利”)。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触龙也是这样一个有着高超的说话技巧的政治家。让我们看看在别人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他是怎样使赵太后纳谏的。

  (二)自查资料,识记知识:(主要用自学法)

  1.作家知识:刘向(前77-前6),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其代表作是《新序》《说苑》和《战国策》。

  2.作品知识:《战国策》是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和辞说的国别体史书。具有叙事简明,描写生动,语言富文采等特点。

  3.背景知识:这个故事大约发生于赵孝成王元年。当时,赵惠文王已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小,便由太后赵威后执政。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攻赵,赵国势单力薄,形势危急,只得向齐救援。齐却要“以长安君为质”才同意派兵。太后因溺爱小儿子,不肯。本篇课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发生的。

  (三)疏通文本,诵读全文:(主要用自学法)

  1.古音字: 郄xì(病痛);乘shèng(四匹马拉一辆车)等

  2.通假字:耆通“嗜”; 反同“返”等

  3.谦词:老妇;贱息(犬子)等

  4.婉词:填沟壑(臣民死);山陵崩(君王死)等

  5.古今异义:左右(古义:身边大臣;今义:左边和右边)

  6.活用字:日——每天;侯——封侯等

  7.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译文:不仅赵国,诸侯的子孙还有继承为侯的人在吗?)

  (四)分析结构,辨析艺术:(主要用问答法)

  1、分析文本结构:正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围绕“讽”字,全文可分成“讽”的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一样,《触龙说赵太后》则是围绕着“说”字可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即“说”的起因、经过、结果。

  (1)“说”的起因(第一自然段):三队矛盾。

  (2)“说”的经过(第二、三、四自然段):论辩艺术

  (3)“说”的结果(第五自然段):矛盾解决

  2、辨析论辩艺术:

  (1)分析第二段中的说话技巧(触龙知道太后一时被爱子所惑的厌烦敌视心理,为了避免“唾其面”的尴尬,更为了“说”有效果,所以他注意了说话技巧,改变了硬说的劝说策略,另辟鼷径,从毫不相干的其他事谈起)。

  提问1:触龙见到太后后他首先从什么谈起?

  回答:叙家常——问饮食起居。(非常聪明。因健康是老人最关注、喜听爱谈的话题!且由“徐趋”的“病足”老人之口说出,更动人更具威力!)

  提问2:在本段触龙用了何计策?

  回答:缓冲法。

  提问3:缓冲法取得的效果怎么样?

  回答:从“盛气而揖之”到“太后之色少解”。(效果好极!平静下来就好说话了!)

  (2)分析第三段中的说话技巧(敌对情绪、紧张场面虽有所缓和,但毕竟太后还没有从对儿子的溺爱中走出来,还没做到理智化,所以这时还不能着急提“人质”的事,还需从太后喜欢的话题慢慢引入)。

  提问1:谈家常后,触龙又谈了什么?

  回答:托幼子——求舒祺之职。(非常有胆识。不让谈儿子,我偏要谈儿子,但谈的是自己的爱儿子,目的是与“爱儿子”的太后产生“共鸣”,再伺机进一步讲道理达成“共识”。)

  提问2:这里触龙用了何计策?

  回答:引诱法。(触龙不失时机地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即入宫当禁卫军,这给太后造成错觉,并引以为志同道合的知音,以为他此番来,不过想走后门而已,所以她放松了警惕,解除了戒备,“笑”了起来,这里运用了心理学上的引诱法)

  提问3:在太后心情好起来之后触龙谈做人质的事情了吗?谈了什么?为什么?

  回答:没有。谈燕后——谈燕后之爱(为之计久远)。(非常有耐心。因为这时太后虽然心情高兴了,但还没有明白爱儿子的深刻道理,没有意识到溺爱儿子的坏处,所以必须旁敲侧击从对燕后的爱谈起。这样用太后自己正确处理对女儿的爱的事例现身说法,更容易让太后赶快醒悟。)

  提问4:“谈燕后”后太后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回答:“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久远。”

  提问5:这里触龙用了何计策?

  回答:旁击法。

  (3)分析第四段中的语言技巧(既然赵太后已经明白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久远”的道理,那么此时就不妨直言相劝了)。

  提问1:此段是用什么时候的`什么事例来对太后直言相劝的?

  回答:忆历史——论王位承袭。(提出“王位”是直接承袭奉送子孙,还是让子孙凭本事拥有王位的问题。)

  提问2:文中赵先祖及各国诸侯溺爱子孙“奉送王位”留下了怎样的惨痛教训?

  回答:“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祸)及其子孙”(赵先祖及其他国先祖不让子孙为国出力,坐享其成,最终导致丧失封爵与土地,降为平民,甚至触犯刑律,殃及性命的后果)。

  提问3:相反,不坐享其成,而是建功立业,会有什么结果呢?

  回答:获得臣民的信任、拥戴,不靠祖上的权势,也能拥有牢固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提问4:触龙最终的哪些话打动了太后,使其欣然答应派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

  回答:“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因这些话说明了“为之计短”则必亡,“为之计长”则地位稳固,昌盛发达的道理。)

  提问5:本段的劝说方法是?

  回答:直入法。(本段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触龙借赵侯和各国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当面指出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错误,终于使赵太后改变了态度,同意长安君质于齐。)

  (五)小组讨论,体悟母爱:(主要用讨论法)

  1、赵太后不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是一种爱,让长安君去做人质也是一种爱,这两种爱有什么不同?(娇生惯养的溺爱和经受锻炼的大爱。)

  2、我们日常生活中家长是怎么痛爱孩子的?(溺爱和打骂孩子的都有)你觉得我们的家长需要树立一种怎样的爱子观?(严慈有度的大爱。)

  (六)课堂小结,了解所学:(主要用讲授法)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作者和《战国策》的知识,积累了文言字词和句式,明白了说话要顾及别人的心理,有分寸,更重要的是从触龙说服赵太后让小儿子去建功立业的故事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明白了让孩子养尊处优,无功食禄,只能害了子女。而支持孩子到艰苦的实践中去锻炼,提高能力和精神素质,才是真正的爱孩子。本文确实为爱孩子的父母提供了一篇不可多得的参考学习资料,值得学习与借鉴。

  (七)延伸拓展,比较异同:(主要用练习法)

  作业:比较本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论辩艺术的异同。

  四、说板书:

  1.板书围绕“说”去设计,体现了从结构分析到内容分析再到艺术特色分析的教学思路。

  2.板书设计以“论辩艺术”“爱子观”为主要内容,不面面俱到,突出了重难点。

  3.板书设计若求具体详细,还可以增加关于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字词句等副板书。

【初中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说课稿 蜡烛说课稿11-02

初中语文的说课稿内容07-09

初中语文海燕说课稿07-09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07-09

初中语文匆匆说课稿07-09

初中语文说课稿06-22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01-06

初中语文《散步》说课稿11-30

初中语文《童趣》说课稿10-16

初中语文《观潮》说课稿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