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11-22 10:23:06 语文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三年级语文说课稿通用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三年级语文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三年级语文说课稿通用7篇

关于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本第六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燕子专列》是一篇非常感人的叙事文章。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课文主要写了欧洲瑞士的一个春天气温骤然下降,导致燕子经过瑞士时因找不到食物而濒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就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把他们送到用带有空调的列车里开往温暖的南方这样一件事,字里行间充溢着人们对动物的珍爱之情,体现了人们美好的环保意识。从语言文字特点来看,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用词具体形象,又含有比较多的意义深刻的词句,既适合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训练,又适合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结合新课标针对第二学段提出的阅读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欧”“洲”“瑞”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等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纷纷”“顶着”“踏着”“四处”在表达中心思想时的作用;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濒临”“呼吁”“长途跋涉”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小组内成员的相互合作交流,通过情感朗读,感受课文中质朴的语言,感悟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音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感受人对动物的珍爱之情,培养热爱动物并能与动物和谐共存的思想感情,能用自己的行动来加入环保的行列。

  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再加上三年级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对本文的许多关键词语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引导学生如何联系上下文或者生活实践来理解词语的意思,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对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并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朗读,加深对文本诠释的“环保”主旨的掌握,就成了教学重点。这个单元的主题内容比较宽泛,有很强的社会意义,而且还增加了综合学习的内容,目的是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环境调查,进一步体会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这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打算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朗读感悟法: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本文的语言质朴又形象,情感丰富,充满着对动物的爱心,在教学中,应用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尊重学生的个性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同时注意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创设情境法:学生具有易感染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结合教材特点,利用图画、音乐和文学语言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唤起学生对文本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以至更好地入情入境,发挥想象,释放自己的情感。

  三、说学法

  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我不仅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更重要的是我还考虑到如何让学生在参与上耗费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所以我准备教给学生以下几种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主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识字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自主识字,在相互交流中相互学习;在理解文本以及朗读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感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搜集人们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资料这一环节,就应该重点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团体合作。

  想象说话练习法: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新课标中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课后练习题三设计了:

  (1)我想对贝蒂说:

  (2)我想对救护燕子的瑞士居民说:

  (3)我想对为救丹顶鹤而牺牲生命的小女孩说:

  (4)我想对说:以及“贝蒂不在乎,只在乎”;和燕子唧唧喳喳地叫着,仿佛在向致谢,感谢她(他们)。这三个想象说话练习,旨在挖掘文本的留白,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超越文本,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落实了人文性的教育目标,达到“一箭双雕”之妙。

  四、说教学程序

  围绕以上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激发兴趣

  1.板书“燕子”,引导学生背诵《燕子》中描写燕子的句子,然后问学生对燕子还有哪些了解,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燕子的资料,比如燕子是候鸟,还比如燕子能报告天气预报,而且是捕捉害虫的益鸟,等等。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在交流中初步了解燕子的生活习性,为学生的信息交流创设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向全班同学展示的舞台,学生的信心与成就感得到了满足,同时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也引发了学生深入自主探究的欲望。

  2.板书“专”,引导学生扩词,再板书“专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专列”的意思。再齐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清文章脉络、透视文章中心的窗口,通过语言文字的多方位解读,再通过对课题的质疑,培养了学生读文先读题,看题学文的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质疑的能力。“学贵有疑”,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了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而且为下文的整体感知,第一次接触文本进行了目标定位。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先给学生提出自学要求:轻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次;用自己的方法学会生字、理解新词;在文中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2.读后,要求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第一感受。

  3.小组交流后,再组织班级交流。教师进行随机点拨。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时,重点引导学生“燕子遇到了怎样的事情”,这样的设计由疑入境,统领全文。

  这一环节的设计,遵循了这样的理念:阅读教学要实现个性化阅读,首先要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给学生以自主阅读和直接阅读文本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同时,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生字,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发展了思维,同时也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做好了准备。

  (三)由疑入境,统领全文

  1.课件出示第二段场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面临危险,非常幸运的是它们逃脱了这场灾难,这是因为,引导学生说出燕子都得到了哪些人的帮助?

  指名说,师板书:政府、居民贝蒂。

  3.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人们为了燕子做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师相机提示:思考之后,你可以把这些地方用横线“画出”。)

  学生自主学习后,再在小组中互相交流,为的是给学生梳理自己思绪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集体交流时,先重点引导理解贝蒂是怎么做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

  贝蒂: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引导学生: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要求学生试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要读出小姑娘贝蒂和父母一起,怎样不怕危险、不怕寒冷寻找燕子的经过,突出险(覆盖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救助燕子多(一个人就救护十几只),丝毫不想自己(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当然在朗读指导时,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只要是合乎常理的感悟,都应该呵护。因为我们的阅读理解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个性朗读,这是课堂生命化、人本化的表现之一。

  在学生情感朗读后,提问:贝蒂她不在乎什么?并出示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练习:

  贝蒂不在乎冰天雪地的寒冷,只在乎;

  贝蒂不在乎漫天遍野寻找的疲劳,只在乎;

  贝蒂不在乎饥饿、寒冷、疲劳的三重困难,只在乎。

  在学生深切体会后,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真情体验朗读句子。学生朗读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感受贝蒂对燕子的关爱之情。(红字板书:关爱)带着体会到的感觉,再一次深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个性朗读时要强调评出孩子们在朗读过程中的优点。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始终紧紧抓住文本,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多次的情感朗读中,入情入境,以读导悟,再感受人物崇高思想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文本的留白处,开启学生思维,发挥想象,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接下来,我以“我们的贝蒂是这样地关爱燕子,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寻找燕子的过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还有谁呢?”以这样的句子为过渡,引入对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居民们: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指名回答后,出示句子:

  (1)这里可以进行学法迁移,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第二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组织集体交流时可以这样点拨:“纷纷”:很多居民走出来。这居民当中都有谁呢?“可能有……可能有……”让学生感受人们都在行动。“四处”:都是哪些地方?“在……在……”让学生感受人们到处寻找,不畏艰辛。

  理解后,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朗读时,注意以情感人,我是这样导的:

  在深山,或是野外,或是丛林里,或是雪堆下,纷纷寻找燕子。这么多地方,容易找吗?年迈的老奶奶,体弱的大叔,幼小的孩子,在找时,会寒冷,会饥饿,也会疲劳,我们来读这个句子。

  教师用自己的激情感化着学生的心灵,用自己最诚挚的情感,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冰天雪地的瑞士,去跟随那里的居民一起来寻找濒临死亡的燕子,让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化着学生,引领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进入文本的内核,那么,朗读就达到了效果。这就是我这一个导语设计的用意所在。

  用“关于瑞士政府又做了哪些事?”一句过度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呼吁”的意思,再以一个提问:“这是怎么样的专列?”引出第一、五自然段的学习,出示:

  有一年春天,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

  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切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读给同桌听,相互进行评价,共同提高。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中尝试着去感悟。学生学语文是非零起点,只有放了以后,才能知道什么地方需要老师去扶,这样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所应具有的素质。所以,在我的设计中,我时刻“以人为本”,倡导“自主与合作”的交互学习,使得生生交流不再是“空中楼阁”,尽量做到师生、生生、生本真正融为一体。四、说教学程序

  围绕以上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激发兴趣

  1.板书“燕子”,引导学生背诵《燕子》中描写燕子的句子,然后问学生对燕子还有哪些了解,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燕子的资料,比如燕子是候鸟,还比如燕子能报告天气预报,而且是捕捉害虫的益鸟,等等。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在交流中初步了解燕子的生活习性,为学生的信息交流创设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向全班同学展示的舞台,学生的信心与成就感得到了满足,同时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也引发了学生深入自主探究的欲望。

  2.板书“专”,引导学生扩词,再板书“专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专列”的意思。再齐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清文章脉络、透视文章中心的窗口,通过语言文字的多方位解读,再通过对课题的质疑,培养了学生读文先读题,看题学文的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质疑的能力。“学贵有疑”,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了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而且为下文的整体感知,第一次接触文本进行了目标定位。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先给学生提出自学要求:轻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次;用自己的方法学会生字、理解新词;在文中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2.读后,要求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第一感受。

  3.小组交流后,再组织班级交流。教师进行随机点拨。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时,重点引导学生“燕子遇到了怎样的事情”,这样的设计由疑入境,统领全文。

  这一环节的设计,遵循了这样的理念:阅读教学要实现个性化阅读,首先要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给学生以自主阅读和直接阅读文本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同时,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生字,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发展了思维,同时也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做好了准备。

  (三)由疑入境,统领全文

  1.课件出示第二段场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面临危险,非常幸运的是它们逃脱了这场灾难,这是因为,引导学生说出燕子都得到了哪些人的帮助?

  指名说,师板书:政府、居民贝蒂。

  3.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人们为了燕子做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师相机提示:思考之后,你可以把这些地方用横线“画出”。)

  学生自主学习后,再在小组中互相交流,为的是给学生梳理自己思绪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集体交流时,先重点引导理解贝蒂是怎么做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

  贝蒂: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引导学生: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要求学生试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要读出小姑娘贝蒂和父母一起,怎样不怕危险、不怕寒冷寻找燕子的经过,突出险(覆盖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救助燕子多(一个人就救护十几只),丝毫不想自己(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当然在朗读指导时,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只要是合乎常理的感悟,都应该呵护。因为我们的阅读理解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个性朗读,这是课堂生命化、人本化的表现之一。

  在学生情感朗读后,提问:贝蒂她不在乎什么?并出示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练习:

  贝蒂不在乎冰天雪地的寒冷,只在乎;

  贝蒂不在乎漫天遍野寻找的疲劳,只在乎;

  贝蒂不在乎饥饿、寒冷、疲劳的三重困难,只在乎。

  在学生深切体会后,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真情体验朗读句子。学生朗读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感受贝蒂对燕子的关爱之情。(红字板书:关爱)带着体会到的感觉,再一次深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个性朗读时要强调评出孩子们在朗读过程中的优点。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始终紧紧抓住文本,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多次的情感朗读中,入情入境,以读导悟,再感受人物崇高思想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文本的留白处,开启学生思维,发挥想象,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接下来,我以“我们的贝蒂是这样地关爱燕子,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寻找燕子的过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还有谁呢?”以这样的句子为过渡,引入对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居民们: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指名回答后,出示句子:

  (1)这里可以进行学法迁移,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第二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组织集体交流时可以这样点拨:“纷纷”:很多居民走出来。这居民当中都有谁呢?“可能有……可能有……”让学生感受人们都在行动。“四处”:都是哪些地方?“在……在……”让学生感受人们到处寻找,不畏艰辛。

  理解后,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朗读时,注意以情感人,我是这样导的:

  在深山,或是野外,或是丛林里,或是雪堆下,纷纷寻找燕子。这么多地方,容易找吗?年迈的老奶奶,体弱的大叔,幼小的孩子,在找时,会寒冷,会饥饿,也会疲劳,我们来读这个句子。

  教师用自己的激情感化着学生的心灵,用自己最诚挚的情感,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冰天雪地的瑞士,去跟随那里的居民一起来寻找濒临死亡的燕子,让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化着学生,引领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进入文本的内核,那么,朗读就达到了效果。这就是我这一个导语设计的用意所在。

  用“关于瑞士政府又做了哪些事?”一句过度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呼吁”的意思,再以一个提问:“这是怎么样的专列?”引出第一、五自然段的学习,出示:

  有一年春天,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

  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切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读给同桌听,相互进行评价,共同提高。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中尝试着去感悟。学生学语文是非零起点,只有放了以后,才能知道什么地方需要老师去扶,这样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所应具有的素质。所以,在我的设计中,我时刻“以人为本”,倡导“自主与合作”的交互学习,使得生生交流不再是“空中楼阁”,尽量做到师生、生生、生本真正融为一体。

  (四)拓展文本,升华主旨

  1.可爱的燕子快乐地乘着幸福的列车驶向远方,这样的故事真的很让人感动。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下发阅读材料:《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就是人们保护动物。这一环节机动,可以当作课外作业。

  2.学了课文,听了故事,看了图片,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你把它写下来。

  写段练习:

  (1)我想对贝蒂说:

  (2)我想对救护燕子的瑞士居民说:

  (3)我想对为救丹顶鹤而牺牲生命的小女孩说:

  (4)我想对说:

  3.指名4~5个学生展示,再进行总结:通过同学们这么深情的话语,老师相信《燕子专列》中的小贝蒂,《丹顶鹤的故事》中的小女孩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多么希望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用爱、用情编织更美好的故事。

  这一环节的设计真正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进行语言思维训练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情感的深化,提升着对文本主旨更深一层的感悟,既发挥了想象能力,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练习设计才是有效的设计。当然也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可以写一句,也可以写一段,可以四个内容都写,也可以选择一、二个写。体现了训练的层次性,也符合了学生智力发展的多元性。

  (五)布置实践活动

  自主选择合作的伙伴,共同搜集人们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资料,用自己的行动向自己周围的人呼吁“保护动物、爱护环境”。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团体合作能力,体现了语文的综合实践性。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达到简明扼要,抓住题眼,直奔中心,达到“高效能、简约化”的功效,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主旨。

关于三年级语文说课稿2

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今天要说的课文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我在三月份就上完了这篇课文。课文讲了画师收了三个徒弟,他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多,三个徒弟画了不同的画,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师傅的称赞。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我设定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重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为了体现略读教学特点,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将本单元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自读概括、默读思考、角色转换、体验创新等语文基本功,用于了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具体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一开始,我就用两个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首先我用课件出示题目:全世界各国之间通用的话是什么?在学生们纷纷猜测“普通话”、“英语”等等时,我公布了答案“电话”。接着,我再出示一道题:狼来了(打一水果)。当学生想了半天不敢举手时,我说出了答案“杨桃”,孩子们愣了一会儿,马上有人说出了原因:“哦,狼来了,羊还不赶快逃!”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我告诉大家:“有时,思考问题要换一个角度,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我导出了课题。

  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自学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以使学生整体感知,通过学生回答,我完成板书: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 以少代多(妙)

  再让学生对照板书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二、自学交流,深入文本

  学生初步整体感知全文后,让学生带着以下三个问题默读课文:

  1、看了小徒弟的画,你有问题问他吗?

  2、你想夸夸小徒弟吗?谁能用画师的话来夸夸小徒弟。

  3、找到你的学习伙伴进行情境表演。

  让学生模仿画师或其他人的语气夸夸小徒弟时,学生模仿得像模像样:有的学着画师泰然自若的样子说:“画得妙极了,真是我的得意门生!”有的学着大徒弟调侃说:“你虽然年纪最小,可作画的构思却让我不得不服气,我都要称你为师兄了,这可不得了啊。”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三、漫谈创新,拓展延伸

  在结尾的拓展部分,我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

  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学生马上想到了原来学过的一些故事,如《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等。

  趁热打铁,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一下,你曾经用“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法想出了什么办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回忆片刻,一个学生说:“有一次我们打羽毛球时不小心把球打到吊扇的叶子上去了,怎么也弄不下来,我灵机一动,打开电风扇开关,球随着叶子的转动,啪地掉了下来。”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掌声,孩子们受到启发,又说出了很多像这样的例子。

  趁此余温未凉,我进一步启发,谁有好的方法画一座山,表现出山很高?孩子们说出了很多山高的画法。真是个个叫绝!

  本节课我三月份就上完了,从课堂情况上看,学生积极性很高,因为课堂上,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自学交流、采访、表演等是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会不会变成了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呢?会不会只是关注了培养学生创新而忽视了语文的学习呢?是不是“肥了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园”呢?怎样体现语文课的“语文味”呢?

  通过反思,我觉得这节课还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加强朗读的训练。如画师说的一段话,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以画师的语气来读,在反复的读中体会小徒弟的画的妙处。

  2、结合关键词句的训练学习课文内容。可重点突破两个词语“连绵起伏”、“若隐若现”,用鲜明的插图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再让学生理解小徒弟为什么要画连绵起伏的山峰和若隐若现的骆驼,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才能够给人以想象,想象到在那山后还会走出许许多多的骆驼。这样,既化解了词语理解的困难,又领会了课文内容。

  3、课后练笔,加深体验。在课文教学结尾处,“两个徒弟恍然大悟。”他们到底悟出了些什么呢?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简短的续写,主要写写两位徒弟的感受。这样的处理,让学生通过体验两位徒弟的心情,来加深故事带给我们的道理。

关于三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灰雀》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课文以生动具体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

  三年级上册阅读的学习目标开始学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加强词、句训练;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本单元的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小男孩城实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诚实的可贵,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净化,爱鸟类,热爱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教育。

  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二、说教学方法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教学知识与学生感悟的结合。

  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三、说学生

  三年级学生处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优势。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走进中外名人的世界。本文涉及到人物是伟人列宁,我在设计时,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名人讲起,既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身边的名人,又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在让学生了解名人时,我既突破了以往介绍的惯例,既不是老师说,也不是让学生直接来介绍,而是采用了出示名片的方式,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素材的基础上,让学生说,避免了学生对名人了解甚少,而不会说或乱说的情况出现。

  (二)走进文本,感受灰雀的可爱及列宁对它的喜爱。

  1.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在这里,我是抓住了“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通过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及课件展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歌唱的画面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真切地感受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接下来的文本理解不经意地设好了铺垫。

  2.这几个词的使用来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通过“每次、都要、仰望、经常”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对灰雀的喜爱。

  (三)披露文本,感受列宁高超的育人之道。以此,我利用课件导入场景,并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并通过教师参与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地读。有了这一环节的朗读准备,便让学生来细细地研读课文,以当小侦探的形式,了解灰雀是小男孩捉走的,并体验人物内心,接着抓住列宁自言自语的话,来感受列宁那种循循善诱及对儿童的保护的品质,也给大家展示了小男孩改正错误的过程。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引读: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它到哪儿去了呢?

  2.精读课文,感悟真“爱”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3..读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再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相机引导读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从这句话你读出了列宁什么样的心情?惋惜,着急,担心,关心)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4.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读4.8.10段。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列宁喜欢这只灰雀吗?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四)深入体会,在此我又以课件再次带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想象灰雀在对谁唱歌,唱得又是什么歌,从而使学生明白,我们应该向列宁那样真正地爱鸟,美丽应与大家共享,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做错了事应该改正的道理。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幻灯片展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关于三年级语文说课稿4

  《陶罐和铁罐》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强,寓意深刻,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两个罐子的故事。铁罐自以为坚硬,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它。而陶罐却没有与它计较,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而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待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继续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在例文本课教学时,能够依据新课程理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并把学生的发展做为课堂追求的目标。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小组合作学习。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

  2、不要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我们要多看别人的长处的道理。

  《陶罐和铁罐》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从而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例文了如下四大板块: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 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三) 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四)表达感受,深化感悟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四、教法

  1.指导观察法

  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

  2.表演教学法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表演读,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

  3.鼓励欣赏法

  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五、学法

  1.合作学习法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想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2.美读训练法

  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地提高、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

  五、教学过程例文: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假如你有一个陶罐和一个铁罐,你喜欢谁?为什么?从学生的发言中总结出他们俩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

  第二板块: 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这个板块主要抓住课文1---9自然段来展开教学。首先使学生了解“这9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而后抓住重点词“奚落”进行挖掘,“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面对铁罐的一次又一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让学生找一找、划一划,加深对文本的印象,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接下来,课件两次出示四个重点句子,重点进行品读。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构建话题,以读为本,在朗读中内化感悟。从而了解铁罐和陶罐的不同性格特点。

  第二板块: 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了解了陶罐和铁罐的不同性格特点,再深入的探究是不是真的像铁罐说道那样,陶罐破成了碎片,而他自己坚固得什么也不怕?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抓住重点句子(1、2)知道陶罐不仅像原先一样光洁、朴素、美观,而且还成了文物。抓住最后一段,知道铁罐并不刑他自己说的那样坚固得什么都不怕,而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①、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它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

  ②、 “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儿,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第三板块: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通过“你想对铁罐说些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揭示本文所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本文具有深刻的寓意,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否则骄傲必败。我例文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学习上、生活中有哪些骄傲必败的事例,今后要怎样做才对?借此进行思想教育。

  第四板块:表达感受,深化感悟

  1.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想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2.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有不少的想法和感受,你们想说什么呢?请拿出自己的留言板把想说的话写上去,写后再交流交流。

  (1)我想对陶罐说:

  (2)我想对铁罐说:

  (3)我想对自己说:

关于三年级语文说课稿5

  我说课 的内容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写景的讲读课文。课文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句,按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富饶的物产。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全文围绕“富饶”展开描写,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谴词用语精确而具体。

  课本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

  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我本节课打算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具体目标1、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交流观察,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和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2、是能把观察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背诵好词佳句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课文中描写西沙群岛海水色彩缤纷和海底物产富饶的段落是本节课学习是重点,对于远离海域的学生来说也是学习的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小以形象直观认知为主的年龄特征,根据儿童远离大海对大海既陌生又新奇的心理特点,教学中我准备利用情境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丰富物产。指导学生观察,以图带文,以文为本,图文并茂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且本课语言优美,词语准确生动。因此我将从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出发安排,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地读,以读代讲,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语言,鼓励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上教学设计理念下,具体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 情境激趣 温故知新上课伊始,我将放映西沙群岛的风光片,同时配乐解说到:上节课 我们已经初读了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共同走进录象中的西沙群岛,瞧:在风光秀丽的南海边上的这片岛屿就是西沙群岛,它像祖国的南大门是海防前沿的哨所。这里的海水鲜艳明亮,色彩缤纷;海底下数不清的各种鱼群在五颜六色的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海滩上有趣的大海龟正在产卵呢,还躺着千奇百怪的贝壳,多有趣啊;海岛上绿树成荫,群鸟纷飞。通过看录象,听配乐解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了课文内容,体会意味,给生以美的享受,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的形象美和意境美,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平等对话 体验美感 在学生饶有兴趣地看完录象回顾完课文内容后,我便布置学生快速默读课文1-4段,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培养学生默读能力。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边读边动笔画出能表现出西沙群岛美丽和富饶的词或句,培养学生动笔墨读书的好习惯。读后引导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在小组内与小伙伴读并想象句子描写的画面,从而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在小组学习后,引导学生汇报。我相机放录象,把‘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海水’“见都没有见过的各种鱼,颜色艳丽形状奇特的珊瑚”“成千上百的海鸟”等形象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增强了没的感染力,更让远离海域的 孩子们通过直观形象理解这些生僻的词句,感受南海海域的秀丽风光丰富物产。在看录象的同时,我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看到的内容,并就自己喜欢的部分大胆想象,在学习海水一段时,指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话。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0距离对话。

  另外,我认为课文中蕴涵的感情,必须通过朗读传达出来。因此在学生汇报时,我指导多种形式的读,如个别读自己喜欢的部分,齐读海水的美丽,配乐读配画读海底物产的丰富并试着背诵一两句喜欢的句子。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把学生带进文章意境中, 使学生在读中去体会去感受,去琢磨,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在加深理解能力提高朗读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从而使学生在欣赏、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中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三、搭建平台 张扬个性在引导学生交流学习二——四自然段后,布置学生自主合作根据爱好把五六自然段用画一画,读一读,演一演等形式表现出来。小组内合作互助,在全班展示时自我评价与他评相结合,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张扬个性的平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以引导者,合作者的 形象出现,不以乏味的说教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 口去读,用自己 的脑去想,给学生自由感受的空间,并以适当亲切的评价语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起来,力求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朗朗的读书声中完成40分钟的学习。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这堂课肤浅的想法,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赐教。

关于三年级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孔子拜师》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2.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3.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统一,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巫老师采取引导法,以课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孔子会拜老子为师呢?”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从而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巫老师的这一节《孔子拜师》第二课时的课堂结构是:复习生字词——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1.复习生字词。检查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2.质疑导向。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到课文主要讲了孔子拜老子为师的事。巫老师就此引导学生质疑:“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有学问的,为什么孔子会拜老子为师呢?”

  3.探究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习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习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有自由朗读后对课文内容的交流,也有句子中对词语理解的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一定的共识。根据提出的问题,巫老师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进行探究,探究定向后,巫老师又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巫老师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巫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版书,版书设计做到简洁明了,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词句:如(1)“风餐露宿”;(2)“日夜兼程”;(3)“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通过合作探究突破难点,即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巫老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请用谦虚的语气读出孔子与老子的对话等。

  4.学习升华。经过学生的探究体验,最后巫老师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引导学生要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

关于三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 说教材

  《暮江吟》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的意境。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悟诗,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中高年级在阅读诗歌教学中的要求,要让学生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综合以上教材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吟”“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目标

  (1)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情感。

  (2)通过多种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3、情感目标

  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积累背诵。

  四、 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及结合教材特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品评赏析等方法,适时的运用配乐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朗读、品悟诗文,让学生在读中融情,悟中入情。

  五、 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我分五个环节进行

  1、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一年级到现 在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写景诗歌,你们能背几首听听吗?

  当我这样引导之后,学生自然会背几首写景的诗,随后我顺势说:同学们背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介绍《暮江吟》写作背景。

  2、破诗体,解诗题。

  解题是学习这首诗的一把钥匙,介绍写作背景后,我让学生看我板书的课

  题,提问:“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在这各交代了什么?“吟”是什么意思?“吟”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读时注意是前鼻音,书写时右边是“今”不是“令”。

  3、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个环节我分4步完成)

  (1)运用录音范读诗歌2-3次,并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2)自读诗句。

  古人言“读书百变,其义自现”,多读是理解诗意的关键。在这一步我让 学生把诗读三遍,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流利,读的字正腔圆,第三遍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3)课件出示画了节奏的诗,采用各种方式读。如个人读、齐读、分男女生读。

  (4)在前面三步的基础上,我提了这样的问题:谁试着来说说《暮江吟》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颜色和形状都有哪些特点?

  4、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诗歌语言凝练,不读不能见其美,不品不能见其意。(这个环节我分3步完成)

  (1)注重启发,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如在教诗的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时,我是这样 进行教学的:问:“残”是什么意思?“残阳”的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一道残阳”是指什么时候太阳?“铺”是什么意思?当学生一一做答之后,我再问:什么时候的太阳斜照在什么地方上?经过我这样问,学生自然就译出第一句诗的意思。接着我再问:夕阳斜照的江面会是怎样的呢?“瑟瑟”是什么意思?自然的学生又很快的译出诗的第二句意思。诗的后两句我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2)品读关键词,创设情境,初步体会情感。

  新课标指出:抓好词句的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对词句的揣摩是培 养学生感悟情感的一种主要形式。 在这一步我让学生默读第一句,并想想哪个词用得好?学生自然找到“铺” 字,接着我问“铺”好在哪里?能否把“铺”换成“照”“射”“洒”等字,为什么?品完“铺”字后,我顺势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播放《秋思》乐曲,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江边,面对这样美丽祥和的景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诗人你又会吟出怎样的诗句?诗的后两句我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3)体会情感

  在这一步中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请大家结合诗的写作背景和诗句意思并思考:诗人写这首诗前后的心情有何不同?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是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事物,他有什么用意呢? 学生自然会把诗人不同的心情说出来,这时我做这样的一个小结:是的,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对 “残阳”等景物吟诵,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5、聆听歌曲,积累背诵

  请同学们聆听《暮江吟》这首歌。伴随着美好的旋律,让学生跟着唱,进而背诵诗歌。

  六、 教学板书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傍晚: 残阳 —铺— 江水 “夕阳西沉”

  夜晚: 月-----似——-弓 “新月东升”

  露珠 ——似—— 珍珠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11-09

《语文》说课稿06-25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小虾》说课稿_语文说课稿09-25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蜜蜂》说课稿_语文说课稿09-25

三年级语文《太阳》说课稿09-24

三年级语文《石榴》说课稿01-06

三年级语文《小虾》说课稿01-07

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12-17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1-12

三年级语文《赶海》说课稿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