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时间:2023-06-29 10:41:34 诗琳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通用20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通用20篇)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海豚是怎样救人以及海豚为什么能够救人。学习海豚助人为乐的品质。

  2、进一步学习和巩固课文的表达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海豚为什么乐于救人,学习它助人为乐的品质。

  2、进一步学习、巩固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可能在电视、电影中见过海豚精彩的表演,为它高超的本领所叹服。你们知道吗?海豚除了有这么可爱的一面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因此,海豚还被称作“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这是一种什么本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8课《海豚救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

  2、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见义勇为、精疲力尽,不可思议……”等词意。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四、读课文,理解条理

  1、分小组朗读课文,标然段序号。

  2、想想文章分几部分来写的?

  3、讨论后指名回答。

  课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海豚常常救起落水的人们。

  第二部分:(5~8自然段)海豚救人的美德,来源于海豚对其子女的'“照料天性”。

  五、从问题入手学习本课

  1、读1~4自然段,看1自然段与后面三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总分关系)

  2、海豚是怎样救人的?文中举了几个例子?(抓词句展开学习)

  3、这一部分课文用了哪些表达,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列举、数字、拟人、比较。比较是指鲨鱼的狰狞凶残与海豚的善良比较,体会海豚是人类的好朋友这一说法。)

  4、海豚为什么救人?在课文(5~8自然)中找出答案,这部分还用了举例的方法。

  六、通读全文,交流表达方法

  说说作者为了说明海豚救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七、拓展

  1、再读全文,说说学了本课,你对海豚有哪些了解,从文中学到了哪些品质(学习海豚助人为乐的品质)。

  2、除了课文中介绍的内容外,你还对海豚有哪些了解呢?介绍给同学听。

  八、作业

  1、回答问题。

  (1)海豚是怎样救人的,它为什么能够救人?

  (2)作者为了说明海豚救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查找有关海豚的其他资料。

  板书设计

  海豚救人

  海豚救人:托、驮、甩

  赶、护送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

  围、陪伴人类的好朋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学习《职业》《十二点钟》《责备》,理解难词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2、指导同学将“四步预习法”的收获运用于课堂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激发同学对《新月集》的阅读兴趣,鼓励同学积极进行课外阅读。

  教学重难点:

  引导同学学习《职业》《十二点钟》《责备》,理解难词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同学准备:用“四步预习法”预习课文。局部同学填“四步预习记录表”。

  观课议课主题:深度预习如何促进高效的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 师生交流:你最想从事什么职业?

  2、 导入。

  二、 检查预习,学习《职业》:

  1、 检查预习:指名说说预习中的字词收获。

  2、 交流文章的大意。(分层说或总说都可以)

  3、 默读课文,找出“我”想当小贩、园丁和更夫的原因之句,标上记号。

  4、 交流句子,体会这些职业的自由自在。

  5、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6、 考虑:作者为什么这样向往自由?

  (同学结合课文和课外查到的资料谈理解。)

  三、 自主交流,学习《十二点钟》《责备》:

  1、 师生总结学习一篇课文的方法。

  2、 引导同学运用总结的方法学习《十二点钟》。

  (教师重点引导同学学习运用方法,引导同学理解难句)

  3、 同学自主交流《责备》。

  4、 带着感情读文。

  四、 总结,优秀书目:

  1、 指名交流学文后的感受。

  2、 优秀:《新月集》《飞鸟集》。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卸煤、咀嚼、交错、幼稚、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通过情境教学法,提高发散思维想象的能力。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追忆童年的感情。

  2.难点: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品读赏析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接触过的关于思念家乡的文学作品;

  教师引导:中国现代作家多有恋乡情结的作品。恋乡源于生命中曾经的苦痛与欢乐、苦难与幸福。尤其是回忆童年故乡题材的创作,更是饱蘸着作者的情与爱,是唱给童年故乡的生命咏叹曲。我们今天一起走近林海音看看她眼中的老北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复习生字词,给诗歌断句,标出重读字词,并且明确诗歌总体结构。诗人从我怎样相信未来到为什么相信未来,最后呼吁人们相信未来。这是整体感知的第一步,通过自己的诵读体验。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文件,注意朗读者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从而体会诗人当时的特殊情感。

  3.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讨论作者笔下一共写了几幅童年的画面。

  明确:第一幅画面:“骆驼队停留在我家门口”,当爸爸和拉骆驼的人在讲价钱时,“我”在看骆驼吃东西。第二幅画面:“我”和爸爸关于骆驼“为什么脖子上带铜铃”的对话。第三幅画面:“我”在追问妈妈,“夏天骆驼到哪里去了”。第四幅画面:作者在回忆中重温了童年的生活画面,最后点明创作《城南旧事》的心灵体验。

  回顾四个画面,尤其前三个画面,作者勾勒了老北京城一个普通平民家庭的生活场面:冬天购买烧煤,这在许多北方人家是多么平常普通的场景,然后作者却抓住了这一生活画面,给我们带来了细腻温馨又带有寂寞感伤的情感体验,这样在开篇就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这四幅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结合原文说明你的理由。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感觉自己已经看到了驼队、看到冒着的白烟,置身其中一样。

  教师补充:当时的北京流行有一句话:家有半碗粥,不去门头沟。说的就是当年门头沟采煤人、拉煤人的痛苦生活。因此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的“南山高末”和“乌金墨玉”的字样便不是那么高雅、诗意了。

  ②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明确:走了三天三夜的骆驼一定饿坏了,小小的童心充满对这卑微生命的同情,于是“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动物就是生灵,从动物的生命表现中会体味到人的生命感受。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走在冬阳下的骆驼队,在别人看来,也许是普通的,却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无尽的乐趣。我读过作者的《城南旧事》,她所想念的人物里面,有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名叫妞儿。妞儿的童年就没有作者那样美好,她没有自己的父母,养父母也不疼爱她。和作者的一段交往,也许是妞儿童年最美好的日子了,可惜她只有悲惨的童年,没机会长大。想读读关于妞儿的故事吗?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4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让学生从小养成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教学重难点: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二、教具准备:

  投影、录音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一个人是否讲礼貌,往往能反映出这个人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专门谈礼貌的课文。

  2、板书课题:谈礼貌齐读。学生围绕课题质疑:(什么地方要讲礼貌?礼貌对我们来说有何意义?……)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读读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它读流利。

  2、检查:

  (1)读新词语:礼貌矛盾咳嗽思想情操粗暴纠纷安慰文化修养

  (2)朗读下列古训或俗话: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3)挑选自己认为读得的段落,当众读一读,师生评点,随机纠正读错的字音,指导读通句子,读好人物对话。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2、范写下列生字,边写边讲述注意点:貌、嫌、咳、嗽、鬼

  (四)精读感悟,迁移运用

  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读,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道理?

  2、自读,交流。(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用了一句古训。板书: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齐读。

  3、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说一说这句古训的意思。

  4、谁能用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分别说说“失色于人”、“不失色于人”、“失口于人”、“不失口于人”的意思。

  5、齐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把这个道理记在脑子里。

  精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课文用三个小故事来进一步说明讲礼貌的好处。请同学们先把写故事的语句用括号圈出来,再自由选择一个故事读一读,要注意把故事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读好。谁能把故事读得有声有色,就说明他已经读懂了。练读,交流读,评点板书:故事说理

  2、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第一个故事后面的一句话。出示:这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联系故事内容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讨论、交流、评点)完成如下板书:神态、动作、语言

  3、如果我们把这三段话交换一下位置再读一读,你有什么想说的?出示第二自然段中写故事的语言及第三自然段中说理的句子。再读第二、三个故事后面的话,再结合故事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讨论、交流、适时评点)板书:贴切小结:可见,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要从不同的角度,选择合适的事例,再根据这个事例进行恰当的说理,才能使人信服。

  4、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读一读,学生讨论、交流。

  (五)完成课后练习

  1、指名读题。

  2、明确要求:根据刚才我们学到的方法,怎样才能把事例说好?

  (1)先定内容,内容要与讲礼貌有关。

  (2)说的时候要紧紧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说好处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要紧密结合事例的内容来谈。)

  3、练习说话。(准备、交流、评点)

  4、齐读第五自然段。(交流)

  四、教学结束:

  布置作业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学过的一些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感悟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是源于对作者的爱。

  4、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读文识字,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充分阅读,自学生字新词,并搜集关于作者的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 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

  2、课件出示作者,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3、师推荐作品,并提示怎样为文章拟定合适的题目。

  二、探究情境,自主学习

  1、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自由朗读课文。

  2、出示课文中的生词,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3、开火车读课文。

  4、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5、学生针对课前的预习和课堂的朗读,提出自己的不解和疑问。

  三、品味情境,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2、引导学生找出与课文题目关系密切的段落。

  3、课件出示描写母亲的段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的内容,指导朗读,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4、引导学生结合后面课文的内容客观地评一评巴迪的诗写的怎么样?母亲看不出来吗?为什么还要这样说?

  5、课件出示描写巴迪心里活动的片段,体会巴迪的感受。指导朗读,启发学生的想象,并学习作者用简练的语言留个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的`写作方法。

  6、父亲读了巴迪的诗,有什么反应?课件出示段落。体会巴迪的心情,“糟糕透了”“扔”出的评价是什么,巴迪的心情怎样?

  7、母亲辩解时父亲又是什么态度?练习反问句改陈述句,明白反问句恰当使用的好处。

  8、巴迪再也受不了了,他又是怎样做的呢?此时此刻他理解父亲的做法吗?

  9、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课文的内容体会:巴迪的爸爸真的不在意,不近人情吗?

  四、领悟情境,升华情感

  1、面对同样的一首诗,为什么父亲和母亲有截然不同的评价呢?

  2、长大后的巴迪明白的道理是什么?课件出示片段,指导朗读。

  3、教师总结:在我们的身边包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可爱并不是一种那么好理解的感受,爱不一定都披着美丽的外衣。

  4、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感受到了这两种不同的爱,也许它来自父母,也许来自老师,也许来自爷爷奶奶,谁来说一说。

  五、升华情境,拓展延伸

  1、同学们,正如巴迪所说,在生活中,我们既需要爱的鼓励,也需要爱的警告,既需要“美极了”,也需要“糟透了”。课后,让我们拿起笔感谢那些给予我们不同爱的人,好吗?

  2、师:最后,我送给同学们一首短诗: 阳光是幸福的起点, 风雨是成长的伙伴。 快乐的享受阳光, 勇敢地接受风雨。学会理解,懂得感恩。 让我们在温柔的呵护中成长, 让我们在严厉的批评中茁壮。

  板书设计

  “美极了”和“糟透了”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讲人物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

  2、讲述者要选择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事来讲,要讲得具体生动。听众听时要认真,听后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还可以补充相关情节。

  3、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要求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教学难点:

  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要求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教学准备:

  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人物故事的.活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人物故事活动

  一、引入

  同学们爱听故事吗?我们今天就来开一个故事会。

  二、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这次我们讲什么故事呢?在我们的文学作品里,在我们看的电影、电视里,有一些人物形象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今天的故事会呢,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些人物故事。看谁讲的故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后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还可以补充相关情节。

  三、讲故事

  你印象中最深刻的人物是谁?他的什么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自己说给自己听,再在小组内交流。

  各小组推举一—二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四、评选故事大王

  评评:谁讲的故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

  五、总结:要想故事讲得生动具体,要注意哪些方面?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七

  教学流程:

  习作前准备: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自己身边一个人的具体事例,并且对他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了解。

  一、明确习作要求

  1、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写一个人,这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

  (生齐读作文要求)

  2、你身边这么多人,你准备写谁,你为什么要写他,你准备抓住他的哪些品质去写?让我们先交流一下。

  二、学生交流:我准备写谁,我为什么要写他,我准备抓住他的哪些品质去写?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在全班交流。学生边交流边评议。

  三、指导写法

  我们下面讨论如何写这个问题。

  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想想写人,一般都抓住他的哪些方面来写?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等)(教师板书这些词语)

  你们的积累这么多的方法,我们该怎么用呢?是不是不管什么文章,这些方法一股脑儿都用上,还是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一些恰当的方法,进行细致的描写?

  (根据内容,选准方法)。

  为了写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你准备用哪种人物描写方法?试着说一说。

  学生练习说,评议。

  四、学生自己练习写,写好后,同桌交换修改。

  五、定稿。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7

  教材分析:

  《叶公好龙》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主要写了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欢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墙壁上也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一见,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现在这也是一个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教学设想与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搜集与龙有关的寓言、成语或故事等。

  教学准备:

  录音机计算机

  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学生接触过古文,但是它与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还是截然不同的。学生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来看,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利用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一起学习的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还记得偷铃人的愚蠢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吗?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全班交流。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叶公好龙》。板书:叶公好龙。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连词划出生字。

  2、小组交流自己认为比较难记的生字,并想办法记住。

  3、集体检查:

  (1)多音字:

  好hǎo()发fā()还huan()

  hào() fà() hai()

  (2)辩字义:

  牖:you窗户。窥:kui偷看。凿:zao凿子,(挖槽或穿孔用的)一种工具。写:古时候是“画”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感悟寓意。

  1、师范读。找出课文里描写叶公处处喜欢龙的句子读一读,当真龙来了,他的表现又是怎样?读一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明读,分角色读。

  4、指导背诵。

  5、揭示寓意:这则寓言是比喻像叶公这样的人,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但实际上并不真喜爱。告诉我们,做人要做表里如一的.人。

  四、总结。

  1、学了寓言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你还知道那些寓言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复述《叶公好龙》。

  2、学习文中的写法,用“总起一分述”的方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寓言

  2、齐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由读,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指名读,其他同学及时指正。

  3、交流

  三、细读课文。

  1、从哪些句中看出叶公非常喜欢龙?板书:非常喜欢

  指名读→为何这样读→指导读→师生共同读(总、分)

  2、叶公真的喜欢龙吗?见到真龙时的叶公怎么样?板书:害怕极了

  齐读→找词(表现他害怕的词)→说话练习(总起一分述)

  模仿说话,练习写法。

  (1)小结写法:围绕一个意思,可以从几个方面,也可以从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还可以用整齐的句式把这个意思说具体。

  (2)激情说话:能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人你的一些情况吗?学习、爱好、课余生活、你的朋友、你的家人等等。想一想,准备说哪一点?→交流

  (3)写话练习

  (4)交流、点评

  (5)师范说

  4、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叶公好龙》

  板书:真龙听说想说做

  四、揭示寓言。

  1、你觉得叶公是个怎样的人?(表面、心里、不一样)

  2、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表里如一)

  3、交流寓意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听一则寓言,说寓意。《掩耳盗铃》《郑人买履》

  2、限时间阅读,说寓意。

  3、总结全文。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8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读懂文章,推想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提高学生的批读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能感悟课文借鸽子所阐明的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推想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推想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师:PPT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检查学生第一次与文本对话效果)

  1、古语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不错的,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一篇自主批读课文,齐读课题。昨天我们已经用学过的读书方法对课文进行了预习,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我们已有的读书方法把文章中的一些词句推想开去。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些什么?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主要内容、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尝试研读(指导学生深入与文本进行第二交次对话)

  1、本文是一篇自主批读文,我们可以怎么来读呢?课前的提示与建议中是这么说的(出示提示与建议)师生齐读。

  通过齐读我们知道了,在读本文时,可以着重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不错,我们可以从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进行推想、批注,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推想、批注,更可以对你预习时留下的批注进行补充。现在就请大家默读课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批注。

  2、学生自读课文写体会,教师巡视,注意在巡视时点拨学生的批读角度。

  三、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文章重点句进行再次批读,第三次与文本对话)

  1、有句话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相信我们每一个同学在读文时感受都会有所不同,希望大家在交流时能够充分说出自己的体会,当然,你也可以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补充。

  2、首先让我们来交流提示与建议中提到的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你从文中找到了哪些?如果没有找的孩子也别担心,仔细聆听同学的发言,相信你会有所收获哟!

  预设1:“我不养它找您干什么!”

  生:从这里我体会到作者认为老人的问题多此一举。

  生:我体会到作者就是因为要养鸽子才去找老人的。

  生:我体会到作者心里对老人的不屑。

  预设2:小题大做!捡只鸽子养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后悔不该来。

  生:养鸽子和品行修养有关吗?我不这么认为。

  生:我体会到作者很不赞同老人的想法。

  师:你们是怎么读懂这个句子的呢?(抓住“小题大做”这个关键词)你真会读书,知道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读出自己的体会。你怎么理解“小题大做”呢?(捡只鸽子养没什么大不了,老人却认为这不道德,我认为这就是老人在小题大做。)(老人把养鸽子与人的品行修养联系起来就是小题大做)了不起,知道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同学们,如果这么一只惹人爱的鸽子自己飞到你家的阳台上,你会有什么想法呢?既然我们这样想,那老人的“把别人的鸽子归为己有是很不道德的话”也会让我们觉得是(小题大做)。

  师:刚才我们怎么进行推想的?首先找出相关的句子(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然后从中抓住关键的词(小题大做)并联系上下文分别对“小”和“大”进行理解,也就是理解词语中的重点字,这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推想词句在文中的意思,最后我们还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推想到自己的想法,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推想开去,这样我们就能深入地领会文意了。

  3、接下来我们继续交流,你对文中哪些地方还很感兴趣,读出了体会。

  A、动作

  预设1:我立刻把它抱进屋里。

  生:从“立刻、抱”我体会到作者很喜欢这只鸽子。

  师:不错,抓住人物的动作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预设2:我抱着鸽子,踏着对泥土的芬芳……(作者想养鸽子,爱鸽子)

  预设3:我抚摩着鸽子,似乎感到它生命的脉搏在跳动!(喜欢、舍不得)

  B、语言

  预设1:“鸽子比人还重感情。它失去了亲人,就算你养,也不一定能养活。放了它吧!它的主人也许还在焦急地等待着它回家呢!”

  生:鸽子的特点:重感情,失去亲人,不能养活

  生:老人关心鸽子。

  师:是啊!老人关心鸽子,希望我能放了它,这让我们看到了老人那颗(善良的心)这里我们抓住了人物的语言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预设2:“放了它吧!你喜欢,我可以送你一只……”

  生:老人非常想给鸽子自由,爱鸽子,老人很善良……

  师:是啊!为了能让我放鸽子,老人甚至愿意用自己的各自与我交换,这不但让我们看到老人对鸽子的关心,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善良,坚强,纯朴”的心。

  预设3:“鸽子,生来就是为了飞翔。人们说……”

  生:鸽子坚强,鸽子是友爱的象征……

  生:我体会到了老人知识渊博……

  师:老人滔滔不绝地讲着,从他的话语中,我不仅了解了许许多多关于鸽子的故事,更体会到了老人(善良、坚强而又淳朴的心)。

  预设4:它从南方起飞,要去黑龙江,是一只参加比赛的鸽子,这场暴雨迫使它降落在你家。

  生:我从这句话体会到老爷爷对鸽子非常了解、熟悉。

  师:之所以他这么熟悉、这么了解鸽子,是因为老爷爷非常(爱)鸽子。

  生:我体会到鸽子是因为暴雨而迫不得已掉落在作者家窗台的。

  预设5:把截获的鸽子归为己有,是不道德的。养鸽是一项情趣高雅的运动,养鸽者最注重自己的品行修养。

  生:养鸽者要有修养,截获人家的鸽子养不道德……

  预设6:“再见了,一路平安!”

  生:我体会到作者舍不得这只鸽子。

  师:是啊!望着渐渐远去的鸽子,我心中是那么的不舍,“再见了,一路平安!”道出了我对鸽子的(祝福),还道出了我对鸽子的(喜爱),此时此刻,我对鸽子的一切都浓缩在了这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的7个字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可以在“再见了,一路平安!”处讲。

  C、神态

  预设1:“那眼神依然那么和蔼,那么亲切,不过似乎又多了一份渴求。”

  生:我从渴求体会到了老人非常希望各自得到自由……

  师:老人渴求我放了鸽子,给鸽子自由,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老人那颗(善良纯洁的心)这里我们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读出自己的感受。

  预设2:“老人已经恳求了”,这里的恳求再次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可敬的品质。

  望着远去的鸽子,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面对这样一位善良、将强而又淳朴的老人,我的视线模糊了)这泪水是为谁而流?文中还有一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我的视线模糊了。这里的泪水又是为谁?我的心里分别想到了什么?试着动动笔,批注在旁边。

  指名上台展示交流。

  四、深化中心,回归整体

  就因为老人善良、坚强、淳朴的心让我感动,使我从原本想收养这只鸽子到后边放飞鸽子,并为它祝福。如今鸽子离开了,或许已经回到了主人的身边,这事也已经过了很久,可我永远也没办法忘记,我没有办法忘记的仅仅是那只鸽子吗?你觉得还有什么?(老人善良、坚强、淳朴的品质)是啊,也因为它,帮我找回了无私,善良,和友爱。相信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份善良,多一份无私,多一份友爱,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板书设计

  鸽子 小题大做

  收养 放飞 捡只鸽子 不道德 推想课文

  无私 善良 友爱 养没什么大不了 推想

  联系实际 推想开去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9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理解《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情景,并懂得其包含的哲理。

  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练习诵读,读背与评议相结合,以调动学生朗读背诵的积极性。

  2、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3、教者认为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同时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实践中感悟真谛,朗读中品味情感。并着眼课题,启发学生思考,注意回扣主题,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一、激趣渲染,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昨天,我们认识了宋朝的爱国诗人陆游,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

  朱熹一生勤奋读书,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

  二、图文结合,自读课文,感知诗文内容

  出示:(无题目)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自读自悟、层层深入

  1、出示:一读要读通(即把诗文读准确);二读要读懂(即弄懂诗的意思,明白诗中所讲的道理);三读要读好(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吟诵诗文,读出诗文的意境)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

  (2)多种形式的朗读。

  【多层次、多角度、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范读、指读、评读、齐读】

  (3)你有什么收获?

  (4)有哪些问题你不能解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思考,在自主阅读中理解。所谓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来的。】

  (二)图文结合、小组合作、研读感悟

  活动要求:

  1、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2、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3、质疑——解疑。

  4、图文结合,谈谈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自学能力,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互相学习,共享成果。】

  三、质疑题目,引出哲理

  1、引导学生质疑

  请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给诗加题目。

  让学生比较,质疑,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

  2、讨论、交流

  出示:池水清澈使人睿智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读书,不断汲取

  【运用知识迁移、比较,悟出哲理。】

  4、指答,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原来朱熹写方塘的`景色,就是为了说明读书的道理啊!这样的诗就叫“说理诗”。朱熹先生这首优美的诗,用池塘的水来比喻读书,通过比喻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像这样的方法我们称它为借景喻理。

  2、出示: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如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你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是感受)

  3、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举出一些跟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

  苏轼《题西林壁》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叶绍翁《游园不值》

  陆游《游山西村》

  4、总结:

  这首诗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更是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成为千古名句。(背一背这两句)这两句现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五、名句活用

  1、我们学习古诗不仅是为了积累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

  例1:这是我们班的小作家,在介绍他的写作经验时的一段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我注意平时留心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各种事物,把观察所得记下来,所以我的文章内容才丰富多彩、真实具体。

  在这段文章里“源头活水”是什么?“清如许”指什么?

  【不仅让学生理解诗意,还举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的活用例子,引导学生运用诗句,体现了学用结合。】

  2、朱熹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读万卷书”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因为——(生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行万里路”就是要不断实践,因为——(生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学朱熹的《春日》。

  【拓展课程时空,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一堂所所学的内容。课后再次让学生走入阅读、表达中去,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阅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课内与课外互为补充】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1、选择生活中熟悉的一个人作为写作对象,写他的一两件事。

  2、注意突出人物的特点。

  3、自拟题目。

  教学重难点

  突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复习课文入手:同学们,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几位很有特点的人物——任长霞、袁隆平、凡高、爱因斯坦,他们都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一想到这些人物,你就想起了关于他们的哪些事情?

  2、交流后小结:这些人往往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品质上与众不同,才使人难以忘记,而这些性格特点又总是通过一些事情变现出来的。

  能透过一件件小事就看到人物的内心,那是很了不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练练这样的本领。

  二、选定“熟悉”的人。

  与这个人打过叫道,共同做过或经历过一些事情。不仅有直接的了解还有部分的简介了解。

  1、学生选定一个熟悉的人,回忆有关她的一切事情,然后对他的性格特点用一个到两个词语进行概括。

  2、交流:用一件事情来说明他的性格品质特点。

  要求:事情要典型。

  3、指导学生用多件事来写人物。

  注意:几件事不能互相矛盾。两件事可以以概括描写和具体描写相结合,即先概括交代一些事例,再具体记叙一两件事。

  4、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来写人物。

  A、同一个人的前后变化比。

  B、对一个人的认识前后比,突出品质。

  C、一个人同另一个人比,以突出其中一个人。

  5、人物的性格特点突出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来变现。

  三、草拟片段:用具体的事例来突出人物的特点。

  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自从接触作文教学以来,我一直为批阅作文而感到“痛苦”。这痛苦一方面缘自高强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另一方面则是自己花了大量的时间面对的却是大量不尽人意的作文。曾想,如果批阅的是优秀作文,那感觉应是春风拂面,何等的身心舒爽啊!遗憾的是,我很少进入这样的佳境。于是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总结得失利弊,寻求解决方略,以减轻自身的“痛苦”,现归纳为以下几小点,供大家指点。

  1、教学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感受到写作的愉快,他们的'阅读量很小,写作基础较差。

  2、社会方面的原因

  学生在课堂学习写作,是通过社会各种渠道接受有关写作的信息。可是,学生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又不参加劳动,生活积累较差。所以,学生的选材范围窄,语言空洞无物。

  尤其是学生写同类型的作文较多后,再写,他们的选材范围就只有那么一点大了,写这篇文章是这个题材,写那篇文章还是这个题材,只是作文的题目不同而已。

  所以我深切地觉得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赖于多读多背,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句子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深邃的读书精神,培养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教具课文音频资料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中每则大意。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

  2、作者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3、整体感悟

  (一)生字: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ngdài不悱不发fěi举一隅yú奕之为数yì辟若掘井(pì)流杵也chǔ

  (二)翻译课文。《孔孟论学习》参考译文:

  第一则: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第二则: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则: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第五则: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第六则:对于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热爱它,热爱它不如发自内心地喜欢研究它。

  第七则: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第八则: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第九则: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一起商讨,交谈。

  第十则: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十一则: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一位名叫秋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第十二则:做学问就像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还没有泉水,还是一口废井。

  第十三则:完全相信《尚书》上所说的道理,还不如没有读过《尚书》这本书。我读《武成》,只是选择读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道之君挥无敌于天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来了呢?

  〖质询疑点〗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要遵循什么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鲁迅”这个名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鲁迅的课文。

  2、板书课题:13早,生齐读课题。

  3、质疑: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为什么用“早”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带着上述问题自读课文。

  要求:标出节次,划出生字词以及认为难读的地方。

  2、自学生字新词。

  3、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解决。

  4、快速阅读课文,回答: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指导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按照游览“三味书屋”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

  3、班级交流。

  四、指导朗读

  1、提出难读之处。

  2、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练读。

  3、指名读。

  五、精读指导

  1、总体感受。

  自由朗读课文,回答:课文为什么用“早”作课题?

  2、第一部分

  ⑴指名读,质疑:从这节中你知道了什么?

  ⑵齐读本节。

  3、第二部分

  ⑴过渡:“三味书屋”到底是什么样子?它有哪些特别之处?

  ⑵自读2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3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的材料,确定中心,展开合理想象,续写文章。

  2、感受老师耐心教育,同学互相鼓励,下决心学好功课的进取心。

  教学重难点:

  确定中心,展开合理想象。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题目,说说“疑”字为何义?(怀疑)

  2、根据这题目,如果你是读者,你最想了解什么问题?(谁怀疑谁?为什么怀疑他?结果如何?)对,这也是我们这文章所要写的一些重要内容。不过光清楚了这些内容还是不够的,文章必须要有一定的中心,那这文章的中心又是什么呢,我们来看课文。

  二、学习文章

  1、读习作要求。

  2、说说这次的要求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哪一点?(根据材料,确定中心,合理想象,以《纸团疑云》为题续写文章。

  3、说说什么叫“续写”?(就是把给你的材料继续写下去,使文章意思完整。)

  4、读习作提示。

  说说“续写”有什么要求?(先要仔细阅读的材料,正解理解意思,再要合理想象)

  三、理解材料,展开想象

  1、指名读材料,其他学生思考:这个材料主要说了一个什么意思?(王力同学在考试时,手中正捏着一个纸团,引起了老师的怀疑的一件事情。)

  2、由于怀疑,夏老师一定会拿过纸团看的,那么纸团会写些什么内容呢?同学展开讨论:

  1)纸团上写了什么内容?

  2)纸团从哪儿来的?

  3、反馈:

  1)作弊答案,自己写的.;

  2)作弊答案,别人写的

  3)激励的话,自己写的

  4)激励的话,别人写的

  4、讨论:

  1)老师看到作弊答案,会怎么说,怎么做?

  2)老师看到激励的话,又会怎么说,怎么做?

  :刚才,我们展开了想象,想出了纸团的来历以及老师对纸团的态度,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都记下来,那文章会显得很乱,因此,我们要确定一个中心,然后根据这一中心,选择有关的材料。

  四、选择材料

  1、出示三个中心:

  1)赞扬老师的耐心教育。

  2)赞扬同学的真诚互助。

  3)反映后进同学下决心学好数学的上进心。

  2、你认为针对以上中心,应该选择哪些材料?同学讨论互说。

  并说说为什么?

  3、开拓思路:当然,如果要更好地反映中心,在文章的地点上不应有很多的限制,开头写的是在课堂上,随着事情的发展,可以把事情发生的地点移到课堂之外,如在老师办公室;在走廊上;在放学路上;对人物的描写上就注重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五、开始,教师巡视。

  六、选好、中、差的三文章,进行讲评。

  第二课时:修改,并抄写到本上。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4

  教材分析

  楼兰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课文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了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也从保护生存环境方面留给人类无穷的思考。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楼兰死了”的原因。使学生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

  教学构想

  在教学时,先带领学生把课文读熟,再引导学生了解“楼兰死了”的原因。

  教学准备

  搜集楼兰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楼兰之死》。齐读课题。

  2、由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3、看来同学们对这篇课文非常感兴趣,那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二、讲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认识生字。

  (2)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交流,讨论。

  (1)楼兰在哪儿?

  (2)以前的`楼兰是什么样?

  (3)现在的楼兰是什么样?

  (4)楼兰为什么死了?(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原因:天然植物被破坏,土地沙化。)

  三、讨论

  (1)楼兰之死给人类什么教训?

  (2)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了解我国为保护植物采取的措施

  作业设计

  1、读熟课文。

  2、办一期环保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楼兰之死

  过去现在

  绿洲土地沙漠化沙漠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泰国人与大象和谐相处的境界。

  2、认读课文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泰国、大象表演节目、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文字、图像资料,做成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初识泰象

  1、谈话:

  泰国有“大象之邦”称誉,腿粗如柱,身似城墙的庞然大象,在泰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像征。有泰国人向游人炫耀说,泰国的大象,善解人意,勤劳能干,聪明灵性,既是廉价的劳动力,又是乖巧的旅游宠物。

  2、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出示后,请学生读一读,读通顺说说:

  读了这一段,你对泰国的大象有什么印象?

  3、出示课题:

  与象共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泰象

  1、自由读课文:

  把文中的生字新词读准确。

  2、读了课文:

  说说你喜欢泰国的大象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比如:

  泰国的大象勤劳、善良,有时调皮,有时乖巧,有时活泼。泰国大象已经成为泰国的一分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大象。

  三、抓住重点,深入了解泰象

  1、泰国人的生活已经和大象融为一体。何以见得呢?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自由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概括成这样几个方面:

  ⑴象是泰国的国宝。

  ⑵象与人之间没有距离。

  ⑶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爱与人开玩笑。

  ⑷看大象跳舞是一种享受。

  3、随机指导:

  ⑴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象是泰国的国宝。课文是怎么具体写的?你了解到泰国的大象还为当地人做哪些事?

  ①驮着武士冲锋陷阵;为泰国人做工服役;充当旅游大使;表演杂技,带去欢乐……

  ②你还知道大象能干哪些事?在泰国,没有大象行吗?为什么?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④读后说话训练:

  在战场上,泰象与人是( )关系;在舞台上,泰象与人一样是( );在国际上,泰象充当的是( )角色;当遇到困难时,泰象则是( );在农场里,泰象就是( );在……可见在泰国,大象与人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⑵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①哪些地方写出了大象的聪明、灵气?

  ②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描写。

  ③如果你就躺在地上,让大象按摩,你敢吗?引导学生抓住“小心翼翼、轻轻地抚弄”等词,什么才叫“抚弄”?这个词写出了什么?

  ④出示大象逗女士的一段话:

  找出描写大象动物神态的词,读一读,这些词写出了什么?

  ⑤这一段是用哪几个句子把几层不同的事例连在一起的?

  出示三句话:

  A、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B、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做按摩。

  C、有趣的是,它偶然也会跟人开开玩笑。

  这三句话可以去掉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总结课文,领会写法

  1、读了课文,你喜欢泰国的大象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有感情地朗读相应的段落。

  2、透过泰国的大象,你看出泰国是怎样的国家?泰国人有怎样的性格?

  3、仿照课文总分结构写一道话介绍泰国的大象。可以自己写总起句,也可以选择:

  泰国的大象十分热情。

  泰国的大象是友谊的使者。

  泰国的大象是劳动的能手……

  4、课堂交流。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6

  教学目标

  1.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制定班级公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2.引导学生清楚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听取别人的观点。

  3.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制定班级公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培养学生的班集体意识。

  教学重点

  清楚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听取别人的观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制定班级公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培养学生的班集体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是班级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是班级的小主人。为了把我们班建设成一个学习环境良好、大家团结友爱的温馨的大家庭,今天,我们就一起制定一个班级公约,让大家一起遵守,让我们班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板书:制定班级公约)

  二、合作探究。

  同学们,我们分小组活动制定班级公约。(板书设计:针对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全班讨论班级想要达到的目标。

  1.班级公约要根据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2.制定的公约要切实可行,不能好高骛远。

  3.每个同学先在纸条上写出两三条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公约内容,然后再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制定一份,进行全班交流。

  4.选择最合适的.班级公约,大家共同遵守。

  三、小组汇报,形成公约。

  现在,每个小组把自己制定的公约向大家展示,注意发言要控制时间,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出来。大家做好笔记,把自己认为好的内容记下来。最后大家讨论,既总结大家的共同意见,也说明不同意见。

  四、大家总结,形成公约。

  现在,我们班的公约已经形成,希望大家共同遵守,让我们班成为一个学习环境良好、大家团结友爱的大家庭。现在老师把班级公约公布如下:

  (板书设计:学习方面)

  1.按时上学,不迟到。

  2.上课专心听讲,大胆发言。回答问题声音响亮。

  3.课间休息做有益的游戏,不追逐,不打闹。

  4.课后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纪律方面)

  5.放学按时回家,少看电视,不玩无益的电脑游戏。

  6.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保持教室和包干区的整洁。

  7.爱护公物,损坏公物要照价赔偿。

  8.保持教室安静。自习课或老师不在的时候,要保持教室安静,讨论问题要小点声,不能打扰到别人。

  (板书设计:卫生方面)

  9.值日生每天早晨和中午打扫卫生,保持教室清洁干净。

  10.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

  五、总结

  师:我们齐心协力制定了班级公约,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把我们班变成一个文明、干净、学习氛围浓厚的班级。

  【板书设计】

  制定班级公约

  学习方面

  纪律方面

  卫生方面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7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品悟语言,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将军”的言行,体会“将军”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3.陶冶学生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将军”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审视课题,导入新课。

  1.质疑课题

  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质疑:

  本文中的岛为什么称为“小岛”?(一座孤零零漂在海上的小的可怜的岛)

  课文为什么以“小岛”为课题?(课文讲了一件发生在小岛上的事)

  2.南海简介

  我国土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海跨越赤道进入南半球,是太平洋西部海域,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约等于我国渤海、黄海、东海总面积的3倍,其中中国领海总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为中国近海中面积、水最深的海区,平均水深1212米,深度5559米。我国南海广泛分布着252个岛、礁、沙滩,其中被称为岛的有25个。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南海的最南端,走进“小岛”,看一看在“小岛”上发生了什么事。

  (板书课题:小岛)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落。

  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读、讲生字词。(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学习生字词的方法)

  (2)认读词语

  瞒域艇矛盾哼喉咙勺搅舀

  3.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交流。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自学第1自然段。

  你从第1自然段捕捉了哪些信息?(小岛树少、草少、土少——环境恶劣;有军队驻守)

  (板书:驻守小岛环境恶劣)

  2.抓重点词句仔细研读第2—36自然段。

  (1)快速浏览2—36自然段。

  课文2—3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写了将军登上小岛视察的经过以及战士在艰苦条件下热爱小岛的思想感情)

  (板书:将军登岛视察战士热爱海岛)

  小组讨论交流,将军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将军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将军是个关心战士、不搞特殊、不给海岛添麻烦的人。)

  (板书:关心战士不搞特殊不给海岛添麻烦)

  关心战士——语言:“战士们有蔬菜吃吗?”

  “走,去看他们吃什么!”

  “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动作:将军重重地放下筷子。

  将军把手中的菜倒进汤里……

  把菜汤舀到战士们的碗里。

  外貌:“喉咙哽了一下”。

  将军凝视着那片绿色。

  心理:留宿小岛了解战士的生活

  准备推广这种种菜方法,让这一带守岛部队都吃上新鲜蔬菜。

  不搞特殊——“战士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不给海岛添麻烦——自定规矩:必须返回军舰吃住。

  “将军重重地放下筷子”一句中“重重”的本意是什么?文中含有什么意思?(用力很生气)

  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战士们热爱小岛的呢?

  战士们从老家背土、拿蔬菜种子在小岛种菜。

  那绿油油的菜地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

  战士们为了祖国的安全而不畏艰苦。

  (板书:从老家背土、拿蔬菜种子、中国版图式菜地、不畏艰苦)

  追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战士们的生活条件艰苦的?

  (天气炎热;蔬菜很难生长;牙龈溃烂,嘴里起泡;一周吃一次蔬菜。)

  3.默读37—38自然段

  思考:

  (1)为什么战士们把菜地设计成“雄鸡形”?(祖国版图的形状像雄鸡一样。战士们把菜地设计成“雄鸡形”表达了他们强烈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将军“看到那片雄鸡形的绿色上面,一轮鲜红的太阳正在升起。”有什么象征意义?(象征祖国蒸蒸日上)

  (3)说说你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这一自然段既表达了将军为小岛战士所感动的崇敬心情,又表达了将军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及课堂小结。

  1.展开联想

  此时此刻,你想对“将军”和战士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2.小结

  战士们为保卫祖国人民的安全,日夜坚守在小小的小岛上。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小岛的思想感情以及将军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8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理解“绿荫如盖”、“羞愧”、“馋涎欲滴”、“游手好闲”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内容,懂得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点:

  以读感悟,理解什么是“失去的一天”。

  教学准备:

  师生收集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名言、诗歌、名人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呢?(学生自由发言)我们一起来看看另一个小伙伴“佩佳”是怎么度过一天的,让我们走进课文《失去的一天》看看吧!

  二、初读感知

  阅读思考:佩佳是怎么失去这一天的?

  三、细读感悟

  1、读课文1~5段,勾画出能够回答佩佳在这一天里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的句子或词语。

  板书:睡坐吃嬉戏游手好闲

  说说“游手好闲”的意思。 小结:他这一天什么事也没做,只是吃、睡、玩,这就叫“游手好闲”。(板书:游手好闲)

  练习读好这部分课文,通过读来表现佩佳“游手好闲”。

  2、“羞愧”

  ①、说说“羞愧”的意思。

  ②、佩佳为什么羞愧得不敢看妈妈的眼睛?

  ③、课文还有一处描写佩佳羞愧难过的心情,请用线勾画出来。从“低下头”这个动作你体会到什么?

  ④、妈妈是怎样帮助佩佳认识自己的错误的.?读课文6~10段。通过妈妈带他到不同的地方看到的不同景象,了解人们在这一天的工作成绩。

  ⑤、读这部分课文,读出妈妈语重心长帮助孩子的语气。

  ⑥、齐读最后一段。“他想了想”,此时他会想些什么?

  ⑦、出示最后一段,学生试着补充出“……”省略的内容。

  四、拓展升华

  1、谈谈你对“失去的一天”是怎样理解的?

  2、你有像佩佳这样的“失去的一天”吗?

  3、师生交流珍惜时间的名言。

  4、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知识。希望同学们从小珍惜时间,利用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板书设计:

  失去的一天

  睡、坐、吃、嬉戏——游手好闲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2、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二)读准生字,了解生词。

  (三)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简介小说的背景。

  本文选自中国古代著名长篇小说《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这部小说通过对高俅等剥削者、压迫者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百丑图,揭示了阶级压迫是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这一真理。“乱自上作”的事实在《水浒传》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但是,梁山泊的好汉们大多存在严重的封建正统思想,他们要把“酷吏赃官都杀尽”,为的是“忠心报答赵官家”。他们不可能最终把封建社会的代表者皇帝作为反对的目标,终于接受了招安,使起义失败。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林冲、李逵、武松等人物的形象,人物性格鲜明。例如武松,他性格刚烈,言出必行,果断坚强,有勇有谋。这些性格在十字坡孙二娘的黑店里,在替兄报仇的整个情节中,在痛打蒋门神、怒杀西门庆的故事中,在景阳冈打虎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封建统治者对充满反抗意识的《水浒传》深恶痛绝,但传世的优秀文学作品总是会在社会上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成为人民的精神食粮。

  《水浒传》在流传过程当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版本。主要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和解放后出版的七十一回本。

  景阳冈一回主要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要求: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标出作品的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掌握下面的词语。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尽:完、光。

  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耽误了。勿:别,不要。

  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难道不是白白送了自己的性命。岂:难道。

  使尽平生力气——用尽全身的力气。平生:一生,平生力气指所有的力气。

  (四)再默读课文,想一想:

  1、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着重写了哪两件事?

  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提出来。

  (五)分段,概括段意。

  学生分段时,可让他们先把课后第1题做好,然后根据提示再给课文分成四个大段。

  第一段(1~4自然段):写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第二段(5~7自然段):写武松上冈,见了官司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怕回去被店家耻笑,决定继续上冈。

  第三段(8~12自然段):写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老虎。

  第四段(13自然段):写武松打死老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六)作业。

  1、完成书后思考练习第1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二)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重点朗读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课文根据什么分的段?是怎样分的?

  2、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二)学习第一大段。

  1、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武松在店家喝酒时与店家的对话,主要谈了几方面的内容?

  这段主要谈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关于酒的,这部分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另一方面是关于虎的,这部分也要抓住人物的语言。

  2、精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写酒,主要是想表现武松性格的豪放。写虎,是突出武松倔强无畏的性格。

  3、作者在刻画人物性格时作了哪些细致的描写?请你们用笔画出有关词句。

  这道题是想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物神态动作的词,从而体会武松的性格。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要点具体描述的。

  (三)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1、默读这一段,画出描写武松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从这些地方看出武松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在这一大段当中,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抓武松的三次思想活动。第一次:想转身回去又怕人耻笑,决定不回去。第二次:怕什么,只管上去。第三次:哪儿有大虫,是人自己害怕。这些心理活动突出表现了武松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2、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自学课文第三大段。

  1、提示学生运用前面的学习方法,理清层次,抓住要点。

  这段是写武松打虎的过程,武松先是躲过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接着用哨棒打虎,最后拳打脚踢打死老虎。

  2、勾画出表现老虎凶猛及表现武松打虎时勇敢、机智的有关动词,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写虎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用虎的“猛”衬托了人的“勇”。

  3、交流自学情况,概括本段的内容。

  (五)读最后一段,想一想“第二段”和“第四段”可否不写为什么?

  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这两段写了上冈和下冈,这是武松打虎这件事的起因和结果,不能不写。而且第二段通过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反映了人物倔强、无畏的性格。结果的心理活动:如再来一只大虫,怎么斗?让人觉得“下冈”合情合理。

  完成书后思考·练习第2题。

  (1)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

  这件事的原因是喝了三碗酒就醉了,有三碗不过冈之说,所以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结果武松喝了十八碗。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

  这是因为官家有榜文,店家劝武松不要上冈,而武松不听,走上景阳冈,果真遇上了吊睛白额大虫。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

  因为武松打虎使尽了气力,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只好一步步换下冈来。

  (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七)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这一部分。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书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公路边的告示是引导旅行者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线索,理解这条线索的真正意义;从桃园主人没有出现,却只写了狗和猫中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对文中“线索”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入手,初度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信任》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对课题是怎样理解的?

  (3)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点评: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理清文章的脉络,让学生找出文章的线索,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为下面的学生作好铺垫。谈自己的认识,是使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便于理解。]

  二、围绕线索,深切领悟

  1、公路边的“桃子自采三里路”是如何引导作者招待桃园的?

  2、你如何理解“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篮子里。祝您愉快!”假如当时是你看到这句话时,你会怎样想?

  3、公路边的公式把人们引向什么样的地方?

  [随着问题的深入,使学生真正理解告示的作用,表面的意思是把人们一向桃林,实际上把人们引向信任与被信任的一种道德境界。]

  4、桃林中出现了一张纸、狗和猫,桃园主人没有出现,你怎样理解?

  [通过学生长谈,使学生认识到,信任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需要监督的行为。]

  三、提炼中心,悟情明理

  1、桃林主人不在,看到纸条上的字时,作者会怎样想?假如是你,又会怎样想?

  2、付款时,你怎样理解“我”和丈夫的对话?

  3、你如何理解信任和被信任这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你有过不被别人信任的经历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如何才能做到心人与被信任。

  [信任与被信任是相互的,在信任别人的前提下,也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五、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

  1、文章是怎样叙述的?与我们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章还有哪些地方的叙述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采用第一人称,加强了文章的说服了。同时,在写往桃园赶的路上,一波三折,为下面的记叙作了铺垫]

  四、作业

  缩写《信任》

  教学反思:

  昨天在备课时,发现这篇课文非常好,好在文章内容非常好,好在同学们学是非常容易理解,于是我确定了这几个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积累语言。

  根据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利用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预习,全方位的进行预习。

  第二节上课伊始,我直接导入,问学生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根据学生的概括,让学生找到文中相关的自然段,这样文章的内容和写作顺序就解决了,非常顺利。然后我问学生文中对什么的叙述最多,(告示),让学生找出关于告示的内容,并且把告示和文章内容进行联系,这样学生知道告示把作者和先生引到了桃林;再让学生看最后一个自然段,看告示把作者引到了什么地方?引到了互相信任的的境界,看来这样同学们已经对文中的中心思想理解到位了。然后我又让学生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不到五分钟,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并且发言非常到位,其中也穿插到了文中没写桃林主人,却写了狗和猫,为什么?这样文中的目标全部都解决了,课后问题也解决了,最后还有五分钟,我让同学们进行了感情朗读,同学们的热情非常高涨,看来这篇课文的学习基本成功了。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12-16

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07-30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1-29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6-21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湘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8-31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3-16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