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2-11-23 14:01:0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教案15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1

  一、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二、自学设计

  1、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2、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3、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七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哲理意味。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感悟、积累、应用语言

  教学难点

  关键:

  1、理解古诗,入情入境。

  2、领悟“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哲理意味。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曾经学到过一篇著名作家朱自清爷爷写的文章,叫《春》。有些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给大家朗诵几句,好不好?师朗诵:“春天像……”写得美吗?这几句话,赞美了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地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引入,既是联系新知,是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又含蓄地揭示了诗文。同时又暗示学生,老师学生时代学过的课文还记忆犹新,说明优美文章的段落是需要长期积累,记忆的。)

  二、打开书,自己读读《三衢道中》这首诗。

  三、学《三衢道中》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三衢山的道上)

  2、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能些好方法?(补省略、换语序、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板书:补换查看

  3、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字古诗

  4、反馈:齐读1、2句。

  (设计意图:高年级写字教学不该忽视,更不该遗忘。)

  1)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那句诗?来汇报一下。

  “泛”“添”分别解释成什么?

  辩析“泛”的字义,根据下句的意思来确定。

  让学生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很有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五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方法,是照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字字落实的方法,也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诗人游兴未至,又上山路,自有一份惊喜于心头,那该怎么读这两句话?

  2)正当诗人有些失望的时候,却看到树上黄鹂的美丽,听到其叫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

  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填写后两句。

  绿阴不减来时路,(不但)

  添得黄鹂四五声。(而且)

  说出了诗人的惊喜心情,该怎么读这两句?(男女分工读)

  (设计意图:因地制宜,既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能让学生充分感悟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3)齐读整首诗,读出心情的变化。

  (设计意图:读出心情的变化是第一个层次的朗读要求。)

  5、你们想不想去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江南春色?

  6、放媒体欣赏江南春色。

  7、用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绘满园春色。

  (设计意图:诗文整合、新旧知识整合、课内外整合,通过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正如巴金所说,“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

  欣赏着你们动情的朗诵,我又想起了《春》里的那几句话,跟老师一起朗诵,媒体出示:“春天象……”

  (设计意图:再次吟诵《春》中的排比句,好似在已掘过的泥地上再掘了一锄,打下了更深的烙印。)

  四、回归全课整体

  1、学完了这首诗,老师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朱自清爷爷写的话,一齐读“春天像……”

  (跟我们今天学的那几句诗联系得起来的?)

  (设计意图:最后再用《春》当中的排比句整合两首诗,找到诗、文中的契合点,进行概括、总结,使整堂课的结构回归一个“圆”。)

  2、配乐齐诵两首古诗。

  七、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春天的诗。

  (设计意图:把代表老师至高权力的“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有选择作业的权力和自由,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五花八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各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注释]:

  ①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衢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黄莺。

七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学习朗读并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精心导入

  1、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象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万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以上内容用多媒体大屏幕出示,学生朗读或默记目标内容。)

  二、感知内容

  1、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葱茏〔cōng lóng〕奇幻〔huàn〕潜行〔qián〕裹〔guǒ〕雅幽〔yōu yǎ〕藏〔cáng〕海枯石烂〔kū〕骸骨〔hái〕猛犸〔měng mǎ〕引颈长吼〔jǐng〕月转星移

  2、(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澜。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3、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3、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歌如果分层,可分为几层,大意如何概括?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四人小组讨论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帮助学生明确。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诗歌分为三层:(1~2)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3~6)具体抒写,无限遐想。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教师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三、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对文章主旨有贴切的把握。

  2、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3~6节,学生齐读或自由读。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4、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5、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第⑸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不做任何概念性定论。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小结: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珍贵的”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做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象合理,赏析有道理即可。

  3、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

  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象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4、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此之外,还能想象些什么?

  ⑴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⑵拓展延伸:

  ①教师出示录象或图片,做下水文,介绍某种古生物。

  ②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七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导学

  1.注音

  赫拉hè 宙斯zhòu 庇护bì 粘住 zhān

  释义:

  庇护:包庇;袒护。庇:遮蔽,掩护。

  爱慕虚荣:喜欢表面上的光彩。

  2.查阅资料与工具书 ,了解作者及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

  3. 了解与本文有关的一些古希腊神话人物。

  4.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导入

  由人们对寓言的说法导入:

  ①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够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②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③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④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维活跃。

  (二)、简介与本文有关的知识

  指名说,教师补充并明确:

  1.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简介伊索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3.与本文有关的一些古希腊神话人物

  ①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希腊神话说他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他的兄弟波士顿和哈德斯分别掌管海洋和地狱;宙斯还和许多女神生下了不少儿女,如火神赫费斯托、正义和艺术的保护者、太阳神阿波罗,月神和狩猎之神阿尔迪美斯,旅行和商业神赫尔墨斯,美神阿芙洛神,战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

  ②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罗马神话中称为朱诺,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

  ③赫尔墨斯,一译海尔梅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掌管商业、交通、牧畜、竞技、演说以及欺诈、盗窃。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④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诞生是最为奇特的:传说她是从宙斯的头脑里长出来的。

  (三)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检查字词

  赫拉hè 宙斯zhòu 庇护bì 粘住 zhān

  庇护:包庇;袒护。庇:遮蔽,掩护。

  爱慕虚荣:喜欢表面上的光彩。

  2.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1)听读

  (2)看图复述课文

  (3)课文研讨

  ①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②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③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④你认为赫耳墨斯是个怎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⑤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四)学习《蚊子和狮子》

  1.诵读感知

  (1)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蚊子:冲、咬 扬长避短 胜 狮子:抓

  蚊子:吹、唱 骄傲自满 败 蜘蛛:粘

  骄兵必败

  2.总结归纳寓意

  《蚊子和狮子》寓意是什么?

  3.改动情节,概括寓意。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4.课堂研讨:

  请大家比较这则寓言和上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课堂小结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用动物间的关系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从事,否则可能在小处受到挫败。

七年级语文教案5

  《河中石兽》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3.就课文不理解出质疑。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从不同的角度复述课文:

  (1)从作者的角度复述:

  (2)从讲学家的角度复述课文;

  (3)从老水兵的角度复述;

  (4)从寺中僧人的角度复述。

  3.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5.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6.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

  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凤推理,实践出真知。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2.拓展阅读

  (四)合作探究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4、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5、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1、2题略

  3、可分五层:一头一尾,中间三层。

  开头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接着是另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最后,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

  4、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5、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归纳本文中心: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七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习童话生动、形象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复述、朗读中训练合作探究能力;认真观察思考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息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童话生动形象的语言;认真观察思考生活能力

  教学难点

  童话中蕴含的人生的哲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交流资料导入

  教师板书《小溪流的歌》,师生共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作者背景及相关内容,展示预习结果。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小溪流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学生自由读文,找出小溪流成长的四个阶段。(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多媒体出示。

  2、问题思考:小溪流在奔流中力量有什么变化?

  小溪流是怎样成长起来的?每个阶段成长的特点是怎样的?

  小溪流一路上遇到过哪些阻碍?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具有什么品质?

  小溪流具有什么品质?

  3、学生自由读文,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预设:

  1、小溪流在奔流中力量变化:快活 旺盛 强壮 巨大

  2、小溪流各阶段成长的情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特征的词各一个(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3、小溪流一路上到过枯树桩、枯黄的草、乌鸦、泥沙、沉船等。

  4、得出结论:我们每个也应该像小溪流那样,要有远大理想,乐观向上、努力奋斗,才能获得成功。

  四、赏析、品读课文

  你最喜欢文中哪个段落?试作赏析和品读。

  出示:音乐,小溪流成长动画

  学生有感情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然后组内讨论,班级交流

  五、感情升华,感悟道理

  1、小溪流究竟唱的是一首什么歌?

  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小溪流是一首坚定、乐观、进取、永不停息的歌。

  2、小溪流的歌给你什么启示?

  交流:学习小溪流的精神,不断学习,用知识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五、拓展延伸

  自然界中许多事物都能给我们启示。由小溪流的歌你联想到什么事物也会唱歌?唱出的是一首什么歌?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所感,拓展思路。

  发挥我们丰富的想象力,用我们的生花妙笔“唱”出生命的一首首动听的歌吧!

七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领会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及对珍贵自然遗产的欣赏、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语文真是一座包罗万象的艺术殿堂,走进这座殿堂,我们去欣赏过古朴的赵州桥,参现过宏伟的故宫,游览过如画的苏州园林,真是美不胜收。曾经有外国朋友问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在哪?”他脱口而出——三峡。为什么三峡在余秋雨的眼中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呢?同学们,你们也想去山峡游览一番吗?现在就开始我们的三峡之旅吧!

  二、整体感知:

  1、听解说词,欣赏三峡风光,感受美。

  2、谈论观感,说说三峡

  3、了解作者及《水经注》

  三、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提示:读好文言文关键要把字音读对,把停顿读对。

  1、读出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阙(que) 处叠嶂(zhàng) 乘奔御(yù)风

  曦(xī) 月属(zhǔ)引 素湍(tuān)绿潭

  襄(xiāng)陵绝巘(yǎn) 林寒涧(jiàn)肃

  沿溯(sù) 长 啸(xiào) 飞漱(shù)其间

  2、根据文意标出停顿

  a、自三峡七百里中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至于夏水襄陵

  d、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e、其间千二百里

  f、虽乘奔御风

  g、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h、绝巘多生怪柏

  3、自读课文,在书上划出标记。

  4、检查一人朗读,全班共同点评。

  5、学生欣赏解朗读视频,感受美,学习朗读技巧。

  四、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先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疏通文意。

  1、释新词。

  2、译美句。学生自读自译,将疑难处做好标记。

  3、小组交流合作释疑。

  4、集中展示,分组对译,自主评价,教师点拔。

  五、巩固。

  1、试背课文。

  2、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译一译:

  1、略无阙处(毫无)

  2、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3、夏水襄陵(漫上)

  4、不见曦月(阳光)

  5、或王命急宣(有时)

  6、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7、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8、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9、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10、飞漱其间(冲刷)

  11、良多趣味(很)

  12、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13、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14、林寒涧肃(寂静)

  二、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1、思考: 作者主要描绘了三峡的什么景物? 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质疑:

  a、本文为何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呢?

  (夏季江水最盛,所以先写“夏水”。(按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写景顺序)。夏天江水暴涨,春冬江水平静,秋天水枯谷空,顺次而下,入情入理。)

  b、三峡风光壮丽雄奇,但为什么要写“猿鸣三声泪沾裳”。

  视频提示、资料提示:“西陵滩如竹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三峡千古不夜航”

  开放解答 (展现三峡多样性的美)

  3、自读课文,在书上划出标记。

  4、检查一人朗读,全班共同点评。

  三、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美点寻踪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景,品味美文吧!

  用“(描述景物)让我不禁想到了(填写原文),三峡的(景物)真(特征)” 的

  方式品你看到的美景。

  四、第五步:延读——拓展视野,延伸练笔。

  1、链接:读和三峡有关的诗词,扩大视野

  峨嵋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落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送友人归荆楚 【唐】许浑

  调瑟劝离酒,苦谙荆楚门。竹斑悲帝女,草绿怨王孙。

  潮落九疑迥,雨连三峡昏。 同来不同去,迢递更伤魂。

  上三峡 【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送人归蜀 【张祜 】

  锦城春色溯江源,三峡经过几夜猿。红树两厓开霁色,碧岩千仞涨波痕。

  萧萧暮雨荆王梦,漠漠春烟蜀帝魂。长怨相如留滞处,富家还忆卓王孙

  2、联想 找出下面诗词和本文的联系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

  更立西洒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3、写 你也想写一写你神游三峡后的观感吗!

  激发:三峡真是一座文学宝库,古人至此多有题咏,当代学者余秋雨到三峡写道:“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千万别从惊吓中醒过神来,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这三峡。”同学们,你们难道不“见贤思齐”,也拿起笔来吗?

  指引:这里有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让我们如同泛舟在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卷中。

  范写:看,远山逶迤,峰峦绵延,恰如巨龙腾空。群山重叠,层峰累累,尤似万马跃踊。峡阔天开,两岸风光旖旎,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五、课堂总结: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大自然美景不光可以令我们的身心舒畅,更可以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涤荡。让我们多亲近山水,多亲近自然,做一个俗中雅人吧!

  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一篇《三峡》,区区153个字,却足以令我们神游三峡,留连忘返,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板书设计】

  27、三峡

  郦道元

  山:连绵高耸(静)

  水:凶险迅急(动)

  冬之景: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秋景:悲寂凄清(情景交融)

七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史记》的文学常识及司马迁、张良的有关知识。

  2.理解重点实词。

  3.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4.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对中华民族尊敬老人的美好品德的赞扬与继承。

  教学重点

  1.《史记》及司马迁的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分析与理解张良所具有的优秀品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高祖刘邦曾经对一个人作出这样的评价: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并承认自己不如他。那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辅佐刘邦建立汉王朝的汉初三杰之一的著名军事家张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张良年轻时候的故事。

  二、作家作品

  1. 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其父司马谈,做过30余年的太史令。司马谈逝世时嘱咐司马迁要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这正是司马迁矢志写《史记》的动力。

  2.《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史记》以人立传,集传成史是主体,它多方面运用文学手段来表现历史人物,史实与艺术表现完美结合,这是司马迁《史记》一书的独特成就。为此,鲁迅称赞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帮学生解决有疑问的字词。

  2.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互评,说一说,哪组同学读得好,为什么?

  由此环节让学生透过文字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形象。

  (1)朗读老者的语言,要体会他故意考验的心态,他的笑、他的怒、他的喜,背后是怎样的一番良苦用心。由此说说老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2)张良的一个诺,要读出他当时既诚恳虚心又满腹狐疑的复杂心态,要引导学生结合全文,认真体会。

  3.分角色朗读中会发现张良的语言极少,那么我们通过哪些地方去了解张良呢?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对张良的动作、心理的描写,想象一下张良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4.由此看出,张良具有怎样的品质?(全面理解张良的人物形象)

  5.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人物在年轻时有特殊的经历?

  6.学习过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四、总结

  《圯上敬履》只是《史记留侯世家》的节选,但是我们以小见大,由一件小事看到了张良身上优秀的品质,也正是由于这些品质,成为后来张良成功的重要基础,张良后来又有哪些成就?《史记》中还记载了你所喜欢的哪些人物的哪些事件呢?我们将利用课余时间继续研究。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3~5人合作,根据所掌握的资料,以《史记》为主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办一期手抄报。

  要求:(1)角度选取要具体集中,不可空泛,主题要鲜明;(2)内容要翔实,有理有据;(3)可有自己的评论,鼓励创新设计。

七年级语文教案9

  知识目标: 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能力目标: 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教学和学习方法:探究、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 作者简介。(幻灯展示)

  张之路,1945年生,山东诸城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曾任中学教师多年。1982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现任该厂文学部主任。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磨表》《傻鸭子欧巴儿》及同名中篇小说,话剧《双龙花盆》,童话集《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1992年被登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名册。

  三、木雕鉴赏(幻灯展示)让同学们欣赏我国木雕艺术家在木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进而了解羚羊木雕这种艺术品。

  四、检查预习

  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给它们注音、解释,学会运用。

  (1)犄角(jī):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本课指桌面的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

  (2)仗义:讲义气,仗:拿着,引申为主持、讲求。

  (3)形影不离:成语。像物体跟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4)挽回:扭转已成的不利局面。挽:拉,引申为扭转。

  (5)寒颤(zhàn):本课指因受冷而身体颤动。[注意]也作“寒战”。

  (6)反悔:对以前允诺的事后悔而不承认。

  (7)光彩:原指颜色和光泽,也用来比喻光荣。本课指后者。

  (8)逮(dǎi):捉,捕。

  (9)攥(zuàn);用手握住。

  四、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本文说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

  2.整体感知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展开故事,故事情节依矛盾的冲突,由发生、起因、高潮和结局组成。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找出起止点。

  发生 查问木雕 倒叙 1 —16

  起因 赠送木雕 插叙 17—23

  高潮 逼取木雕 顺叙 24---35

  结局 伤心难过 顺叙 36---38

  3.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6个人

  4.他们的性格特点相同吗?

  5.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研究文章的主题

  6.讨论本文的主题。

  五、作业

  1.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找出重点语句,进一步理解分析,挖掘文章的中心。

  3.找出文章的写作特点。

  六、板书设计

  父母逼我要回木雕 我送木雕不想要回

  木雕贵重 我们俩是好朋友

  成人世界 少年世界

  重 重

  财 情

  轻 重

  义 义

七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舍暇、阴霾、迫不及待、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梦寐以求”等词语。

  2.了解有关航天和载人宇宙飞船的发展概况。

  3.了解演讲词的特点。把握本文的主题思想及写作思路。

  能力目标

  1.联系生活体验,欣赏、理解本文意味深长的语句。

  2.领会悼词的感情脉络,体味本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德育目标

  1.体会悼词对陷入悲痛之中的美国人民所起的鼓舞和激励作用,在反复诵读中受到熏陶。

  2.学习美国宇航员在探索太空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勇气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充分诵读,体会演讲词表达的思想及其感情变化的脉络。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篇演讲词情感表达丰富、强烈,冲击人的心灵。朗读是体味作品感情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感受演讲者的心情,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2.探究拓展法。课前鼓励学生积极搜求有关航天探险的背景材料,以求在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前提下深层理解课文内涵。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特别是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有关航天飞机外形、熊熊的火球、爆炸时分叉的火焰、麦考利芙照片等)

  同学们,科学发展的漫漫长路上,到处叠印着探索者鲜明的足迹,而向未知世界每迈进一小步都会增加一百的艰险。1986年1月28日美国佛罗里达州上空的一声巨响,“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化为碎片,人类探索太空的壮举遭遇重大不幸,这个“全美的灾难”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在1月31日休斯敦航天中心举行的追悼大会上,时为总统的里根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对遇难的全体机组人员所表现出的勇气和献身精神给予真切激昂的赞颂。今天,我们将在这篇演讲词的引领下去追忆为航天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们。(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1.美国航天飞机“挑战号”

  “挑战者”号是美国研制的第二架航天飞机。与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相比,它在结构、材料和设备方面都有所改进。

  “挑战者”号的首航时间在1983年4月4日~9日,共完成了两项主要任务:发射一颗两吨半的“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宇航员斯托里·马斯格雷夫和唐纳德·彼德森进行第一次“太空行走”。

  1986年1月28日这次飞行,是“挑战者”号的第10次飞行。

  2.摘自《北京晚报》1986年1月29日有关美国“挑战号”发生爆炸的报道

  美国“挑战号”航天飞机于1986年1月28日在卡纳雅拉尔角发射基地起飞后,以三倍于音速的速度升到佛罗里达5万英尺的蓝天时突然爆炸,机上包括女教师麦考利芙在内的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架耗资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失事是美国宇航最严重的一次事故。美国上下极为震惊,现场观众惊愕万分、痛哭失声,各地下半旗致哀,华盛顿大教堂响起了哀悼的钟声。

  三、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全文,感知内容要点。标示段序并疏解字词。

  哀悼(dào)锲而不舍(qiè)勋章(xūn)锤炼(chuí)阴霾(mái)孜孜不倦(zī)企求(q?)凝聚(níng )战栗(lì )拓荒(tuó)弥补( mí )不朽(xi? )

  多媒体显示:

  (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释义。

  参考答案:(1)xiá霾疆qiè孜孜寐

  (2)余暇:工作或学习之余的空闲时间。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阴霾:文中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孜孜不倦:形容非常勤勉,不知疲倦。

  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

  归宿:人或事物最终的着落。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体会悼词的思想感情。思考:以特定身份(既作为代表全国人民的总统又是人民中的一员)演讲的里根,在悼词中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情感?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里根在演讲中表达的感情包含悲痛和力量两个方面。从感情脉络看,文章前半部分主要是抒发悲痛心情,后半部分则主要表达力量,两种感情不是泾渭分明,而是水乳交融。美国宇航史最严重的一次事故带给人们的无疑是悲痛,但演讲者的言辞更意在于给后继者奋然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3.学生速读全文,勾画出给人启示或令人感动的语句,并简要评点。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归结:

  (1)“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七位宇航员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向宇宙进军的赞歌,他们的开拓精神、勇于探索的精神鼓舞了美国乃至全世界人民。

  (2)“在痛苦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意思深远的道理: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今后的道路漫长曲折,航天事业不会一帆风顺,它需要人们为之奋斗、牺牲;同时,不只航空事业,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就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前仆后继,才会取得胜利。

  (3)“我们所能找到的安慰是,我们在心里知道飞得那样高那样自豪的你们,现在在星际之外找到了上帝许诺以不朽生命的归宿。”

  航天勇士的魂魄虽留在了遥远的太空,但他们所表现出的百折不挠的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却激励、鼓舞后继者更加奋然前行。他们是人类的精华,是永远铭刻在人类探索史的。

  4.学生自由诵读,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教师明确:

  从写作思路角度来看,文章以总——分——总的脉络行文。第一部分(1~4)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第二部分(5~13)分别追忆献身的航天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美国英雄”;第三部分(14~21)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续英雄未竟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

  5.学生集体朗读课文5~13语段,指名学生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名宇航员的事迹或性格特征。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迪克·司各比机长为探索太空不畏危险。

  迈克·史密斯为祖国屡建战功。

  朱蒂丝·莱恩尼科笑对工作,乐对人生。

  埃里森·奥尼佐卡充满梦想,建树了难忘业绩。

  罗纳德·麦克耐尔性格坚毅。

  格里高利·杰维斯不忘母校为国争光。

  科里斯塔·麦考利芙以勇气和探索精神荣膺全国人民的教师荣誉。

  小结:正因为作者抓住英雄令人感动的生活细节,展开深情追忆,所以他的演讲才是令人感动的、平易近人的,不给人客套、虚假、做作的感觉。

  四、研读探究

  1.学生默读全文,研讨研究疑难。

  (1)演讲者提及女教师麦考利芙的时候,为什么说她“凝聚了整个国家想象力”?

  (2)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为什么演讲者还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

  (3)演讲词第16语段中提到一个世纪前美国西部的开拓者们的用意是什么?

  (4)里根总统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怎样看待这种精神?

  (5)你认为里根这篇声情并茂的演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指名学习小组报告研讨纪要,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小结:

  (1)麦考利芙是全美选出来的教师代表,是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她参加这次太空航行,其意义非同寻常。原定由她在太空中向美国和加拿大250多万中小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还将在航天飞机上参加几项科学表演,孩子们没想到迎来的却是噩耗。在这里,“整个国家的想象力”可以理解为代表着美国未来和希望的中小学生。

  提供助读资料:

  多媒体显示:

  殉难的女教师麦考利芙

  美国“挑战者”号上7名遇难的宇航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来自民间的中学女教师麦考利芙。她是一位相当有名的社会学教师,在新罕布什尔州康科德中学教授社会学课。1985年她从11000名应征教师中被选中搭乘“挑战者”号升空。

  康科德中学有1200名学生。全校师生都以麦考利芙能作为第一位美国平民升入太空而感到莫大光荣。28日那天上午,全校师生兴高采烈,像节日一样穿着五彩六色的衣服,带着乐器,老早就挤入教室和礼堂的电视机前,焦急地等候观看自己的教师的历史性宇航。

  终于看到了“挑战者”号腾空而起,同学们兴奋地欢呼起来。可是,一瞬间学生听到一声爆炸,看到一团火球和飞机碎片拖着长长白烟。一个个笑脸顿时被吓呆了,大厅里一片寂静,孩子们很快放声大哭起来。许久许久,他们仍呆坐在电视机前,不相信那是真的。

  曾经和麦考利芙竞选的一万多名中学教师和他们的学生也都从电视中看到了这幕惨剧。

  威斯康星州米尔沃基市斯托莱中学校长史伯斯塔说:“这个事件使人感到喉部好像堵住一块东西似的。我们要记住这个悲剧,接受教训再向前进。”

  (2)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本来就是一部冒险的历史,一部勇敢者的历史。宇航员的每一次升空,都意味着危险,完全可能一去不返,但他们并不害怕,而是大义凛然,义无反顾,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每一个升空的宇航员都是胜利者,都是勇敢的人,都值得人们学习。

  (3)将开发美国西部的拓荒者的开拓进取与当前的宇航事业作类比,说明发展宇航事业同样需要前仆后继、开拓进取的精神。

  (4)里根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指开拓精神、想象力、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等。

  (5)本文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深入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教师提示:演讲词属于议论的范畴,但它一般不讲求说理的严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而总是以某一种精神鼓舞人,以真切的感情打动人。也即演讲词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感染力。动笔之先要弄清集会的意图或活动的目的;了解听众的年龄、文化水平和感兴趣的问题;明确演说者所处的身份、地位,从而确定演说的主题。内容要充实、鲜明,道理要说得精辟透彻;尽可能采用现身说法,以加强与听众感情上的交流,语言要明白晓畅、朴实自然,并适当采用设问、反问、引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本文动人心魄的力量,主要是里根作为讲演者的姿态和角色定位适当,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言语都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五、课堂练习(分发讲义资料)

  1.给下列句子选择合适的词语。

  (1)在痛苦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意义( )的道理: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A.深刻B.深奥C.深远D.深长)

  (2)就在灾难发生的那天,我们所有美国人都( )地守候在电视机前,彻夜不眠。(A.关心B.关注C.关切D.关怀)

  (3)那些为人类做出贡献而从不( )些微报答的人建立起来的。(A.请求B.恳求C.企求D.乞求)

  2.下面句中空白处应填的一组是( )

  我们的国家的确非常幸运,因为我们依然保持着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我们仍然有像“挑战者”号上七位宇航员那样的英雄。

  A.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

  B.令人信赖的声誉巨大的勇气刚毅不屈的品质

  C.刚毅不屈的品质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

  D.巨大的勇气刚毅不屈的品质令人信赖的声誉

  3.请用简明的语句概括下面一段话中的深刻含义。

  他们来自这个伟大国家的四面八方——从南加利福尼亚州到华盛顿州,从俄亥俄到纽约州的莫霍克,从夏威夷到北卡罗来纳和纽约州的布法洛。他们彼此很不相同,但他们每个人的追求和肩负的使命却又是那样的一致。

  4.“骄傲”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请用褒义的“骄傲”和贬义的“骄傲”各造一个句子。

  参考答案:1.(1)C (2)C (3)C

  2.A

  3.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使命,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走到了一起。

  4.如:(1)王晓同学在省里的作文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大家都为他感到骄傲。

  (2)她从上次考试后就骄傲了,所以学习成绩下降很快。

  六、课堂小结

  “挑战者”号虽然已化为碎片,但人类的探索精神却得到了发扬,恰如新闻评论《“挑战者”号追思》中说:“一部科学史证明了一条定理:为了开拓,必须冒险。”从达尔文、诺贝尔到利赫曼、罗蒙诺索夫,无一不是冒着生命危险研究科学的,人类前行的史册镌刻着英雄的名字,而背景则是这种开拓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不但是先哲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愿因有了我们的担承,人类探索的脚步走得更远。

  七、布置作业

  1.学习了《真正的英雄》后,你有什么感想,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2.结合你现在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怎样看待成功与失败?

七年级语文教案11

  【学习目标】

  1、学会细致的观察并生动地描写。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创景导入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景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二、师生共赏

  1、师生同读:

  (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

  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2、师生同赏:

  ⑴ 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

  ① 嫩嫩的、绿绿的

  ② 偷俞地、钻

  理由:

  ① 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② 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 无意识的、无情感 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⑵ 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⑶ 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3、师生同写:

  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_______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4、师生同绘:

  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

  三、精彩展台

  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口头作文)

  四、作业布置

  1、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

  2、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

  第二教时

  五、写作训练

  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六、词汇参考

  朗润 酝酿 卖弄 宛转 嘹亮

  黄晕 烘托

  (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板书设计】

  春

  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 全文,开启下文)

  二、描春

  1、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2、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 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灯、人、房屋

  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

  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七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能抓住景物的特征,通过联想想像,加深对自然的理解。

  2、学会在观察与欣赏过程中与他人交流,积累。

  3、初步学会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模仿掌握写景的方法,具体的描写四季景物。

  2、过程、方法:观察、积累、思维、感悟、方法、表达。

  3、感情、态度、价值观 :热爱自然,体验四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描写四季景物;

  教学难点:思维、感悟、方法、表达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流程 : 教师活动 、 教师活动 、 设计意图 :

  课前活动准备:

  一、选取你最喜爱的本单元的诗文,朗读或背诵来感受自然的美。

  二、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四季的诗歌或散文,准备课上交流。

  三、找出印象最深的一次走进大自然的感受,与同学交流(可附相片)

  (一)导语:蓝天白云很美,红花绿叶很美,山水人家很美,四季景色很美,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你有一副好心情,用审美的目光去寻觅,用美好的心灵去感悟,你就会有表现美的激情与冲动。让我们感受自然,走进四季,学习描述美景吧!

  (二)复习单元内容,展示讨论观察积累的材料

  1、学生抢答单元图片。

  2、学生展示课内外积累的材料。(形式可多样)

  (三)学习写好心中美景的方法。

  1、介绍方法:真情 感悟 表达

  观察、积累、思维、感悟、方法、表达

  2、分析课文例子:一、分析卷面诗文的内容,并找出诗文的写作方法和表现手法。注:诗文内容包括(描述的诗文是什么季节?有什么具体特征?作者想要描述什么样的景色?等等。)

  诗文的写作方法包括(形容词、动词、修辞方法、人的感官、想象、虚写、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动静描写、直接抒情、情景交融等等。)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抓住景物的特征,对景物直观描写,形容词、动词)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抓住春天生长发展的特征描述。

  比喻、拟人、排比。)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抓住春风温柔,拟人、比喻、引用)

  5、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春天的温暖,和人的喜悦。人的感官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

  6、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想象、虚写。侧面描写)

  7、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侧面烘托)

  8、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9、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运用想象、拟人,直接抒情。)

  10、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运用拟人,抒写人的主观感受。)

  1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情景交融。)

  (四)模仿前面学习的写作内容和方法,用一句或一段话,描述抒写四季中的美丽景色。

  1、学生当堂写作。

  2、按座次读自己的作文.

  布置作业:作业:整理三单元,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学习本课所学的描写景物方法,写一篇描写四季美文。不少于五百字。

  板书设计:

  感受自然

  走过四季

  描述美景

  观察、积累、思维、感悟、方法、表达

七年级语文教案13

  导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目标

  1.深刻感悟九曲黄河的英雄气概

  2.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系统了解黄河的历史与地理

  2. 切实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3. 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1.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学习课文

  2.重视运用感悟、联想和探究的学法

  3.通过拓展学习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导学思路

  鉴于作者是借黄河的英雄气概来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所以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感悟和认识黄河入手,进而引导学生将黄河的英雄气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相联系,结合本文创作的背景,深刻把握课文的主旨,最后再通过拓展学习,从更宽广更深刻的层面去理解黄河和中华民族。

  导学过程

  一、心理准备

  1.引导学生明确本课所要达到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这些目标既是努力的方向,也是检测的标准。

  2.运用多媒体播放九曲黄河奔腾咆哮的影像画面。

  3.投影展示同学们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图片。

  4.师生一起扼要说说对黄河的观感。

  5.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和地理课对黄河的介绍,并了解诗人光未然创作《黄河颂》的经过,从而激发兴趣,启发联想,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悟

  (一).整体感悟的方法指导

  1.导师首先范读课文第1小节的朗诵词部分,并以此节为例,作朗诵方法指导。

  (1) 将第1小节默读1遍,了解大致内容与句式特点。

  (2) 标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3) 轻声试读几遍。

  (4) 大声朗读,音量以能够听清自己的声音为准。

  2.请几位同学朗诵,请全班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相互讨论,集体点评。

  4.分角色表演朗诵,全体起立,配乐朗诵《黄河颂》,导师读朗诵词部分,同学读歌词部分。

  4. 自由发言,谈谈朗诵后对黄河的英雄气概与中华民族伟大品格的感悟。

  三、自主思考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二、第三题,要求同学独立思考,得出答案,也可就自己学习时的独特感悟和发现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力求有自己言之成理的认识。

  四、合作探索

  1. 诗人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2. 课文从哪些方面赞颂了黄河的伟大和坚强?

  3. 诗人写黄河的意图是什么?

  4. 你认为这首诗中有哪些表现技法值得学习?

  各小组按要求讨论探索,记录要点,踊跃发言后,师生一起明确上述问题的答案。

  明确1: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把它比作摇篮可以形象确切地表现黄河的历史功绩。黄河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是阻挡外敌入侵、保卫中华民族的又一道钢铁长城,因此诗人称之为“屏障”。

  明确2:课文是从自然特点、地理优势和民族贡献几方面赞颂黄河的伟大坚强。

  明确3:在诗人笔下,黄河是中华民族英勇豪迈、不屈不挠、伟大坚强的象征,因此诗人借赞颂黄河来激发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动员全民族亿万英雄儿女像黄河那样伟大坚强!这是借物抒怀的写法,正像矛盾在《白杨礼赞》中借赞美白杨而赞美抗日军民一样。

  明确4: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1)呼告,如“啊,朋友!”有助于明确抒情对象,直接抒发强烈的感情。(2)反复,如“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起到了加强结构,渲染感情,突出主题的作用。(3)比喻拟人,如“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一泻千里,……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等诗句,赋予了黄河无限丰富的生命,使她像母亲一样亲切深情。

  五、拓展阅读

  1.阅读光未然《〈黄河〉本事》一文,完成练习。

  〈黄河〉本事

  黄河以其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赞颂着、歌唱着。

  在《黄河大合唱》中,展开了一幅壮大的幻想和现实的图画。

  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bó战,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hi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于是在高山之巅,出现了时代的歌手,他代表着祖国英勇的儿女,歌颂着黄河,并要学着他的榜样,像他一样伟大坚强。

  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他看见巨人醒来了,掀起他的怒涛,发出他的狂叫,响应着祖国满山遍野的战斗的歌声。黄河东岸,沃壤千里,男女老幼自得其乐,一旦暴敌侵入,带来了疯狂的杀伤,妻离子散,一片凄凉。

  两个流亡的老乡,在黄河边上不期而遇,他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命运,终于一同踏上了战斗的道路。

  然而他的妻子,一个农村妇女,失掉了丈夫,失掉了小孩,自己也遭到野兽的蹂躏,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偷偷跑到黄河边上,经过一阵悲惨的哭诉,便投身到滚滚的黄河波涛之中。

  (这时在河东,河北,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四面八方都卷起了复仇的巨浪,中华民族的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怒吼吧,黄河!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吧!——我们代表五万万人民为祖国的最后胜利而呐喊着。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bó战: 惊涛hi 浪:

  (2)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沃壤: 不期而遇:

  (3)画线句中“一幅壮大的幻想和现实的图画”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幻想与现实是否矛盾?为什么?

  (4)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写了“一个农村妇女”的遭遇,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5)文中用“惊涛”、“怒涛”、“巨浪”来形容黄河之水,你认为作者要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6)文中哪一节与《黄河颂》有内容上的联系?

  2、课外分工合作,通过电视、网络、诗文集、教科书等搜集有关黄河的诗文、传说等,编一期《感悟黄河》小报,在班内展评。

七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中接受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由这句俗语,老师想到了古时候的一则成语故事——杞人忧天(投影出示)

  二、引导学生说说《列子》,了解作家作品众生共享课前搜集整理的《列子》资料(出示投影)

  三、朗读课文,听读,自读,正音。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鼓励学生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词,鼓励学生领读。 2、激发学生齐读速读3、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气,再读课文。4、正音:杞(qi)人躇(chu)步跐(ci)蹈舍(she)然中(zhong)伤(投影出示)

  四、个别学生朗读、翻译,结合课下注释。(出示投影)重点句子;(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2)充塞四虚,无处无块(3)奈地坏何? (4)奈何忧其坏?(投影出示翻译)

  五、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投影出示)

  六、拓展

  讨论:1、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2、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九、课堂总结:杞人忧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烦恼忧愁在所难免。如何更好地化解忧愁,笑对人生?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有所感悟和启迪。

  十、板书设计{投影出示)

  天,积气——奈何忧崩坠乎?

  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晓日月星宿,亦积气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地,积块——奈何忧其坏?

  (废寝食) (忧彼之所忧者)

  舍然大喜——————— --------(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逐句翻译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

  身亡所寄,——自己无处存身,

  废寝食者。——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

  因往晓之,曰:——就去开导他,说:

  “天,积气耳,无处无气。——“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若屈伸呼吸,——你四肢一弯一伸,嘴巴一呼一吸,

  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

  奈何忧崩坠乎?” ——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其人曰:——那人说:

  “天果积气,——“天是气体,

  日、月、星宿,——那日、月、星、辰

  不当坠邪?” ——不就会掉下来吗?”

  晓之者曰:——开导他的人说:

  “日、月、星宿,——“日、月、星、辰

  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

  只使坠,——即使掉下来,

  亦不能有所中伤。”——也不会伤害什么。”

  其人曰:“奈地坏何?”——那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晓之者曰:——开导他的人说:

  “地,积块耳,——“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

  充塞四虚,——填满了四处,

  无处无块。——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若躇步跐蹈?——你行走跳跃,

  终日在地上行止,——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奈何忧其坏?” ——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其人舍然大喜,——(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杞人忧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杞人忧天》,这篇课文是语文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十课《寓言四则》中的最后一篇,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三则寓言故事基础上的继续延伸。

  二:说教学目标

  由于这则寓言故事出自于三千年前的古代典籍《列子》,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对于字词字音以及文章意思的翻译还是很有必要的,为初一的学生今后学习文言文积累字词以及学习的方法。疏通字词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便于分析人物形象,也为揭示文章的寓意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再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故事背景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寓言的寓意,指出其现实意义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第一是在疏通文意,第二就是在学生能通过引导多角度分析文章寓意并能很好的理解其现实意义,以培养学生多元化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说教学方法:

  考虑到我校初一的学生大多活泼开朗,好奇心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让那个学生合作探究自读自悟为基础,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那个学生结合导学案以及课下注释探究感悟文章的意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并把诵读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同形式的朗读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感悟。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以一场流星雨的话题作为开场白,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文的讲解做铺垫。

  接着介绍课文的出处以及作者列子,初步了解道家学派,为后面结合背景资料理解寓意做一定的铺垫。

  学习课文让学生先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字词的同时初步感知课文,然后请学生范读,检查字词字音的学习效果,教师再特别提醒学生通假字以及多音字的读音,夯实基础。再集体朗读加深印象,并在朗读中体会文言字词的韵律感。

  既然是文言文,疏通文意是学习的一个重点,主要让学生利用导学案和课下注释四个一组合作解决文言字词的翻译工作。再有教师指出其中的难点以及学习文言字词的方法,以便让学生多积累感悟。在今后的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多一些心得体会。

  理解文章内容再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归纳整理来引导学生学习《杞人忧天》的含义,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接着从杞人忧天的忧出发探究其忧的深层原因,而能重新认识他的忧患意识的积极的一面,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再从故事内容的本身出发结合古代的神话故事启发学生领悟古人探索自然的精神,并能理解其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能多元化的考虑问题。

  最后总结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启发学生继承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继往开来做新时代的接班人。

  六:布置作业

  巩固学习背诵课文,并阅读相关的一些小故事作为拓展延伸。

七年级语文教案1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山东xx实验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赵xx。下面我对我所执教的《羚羊木雕》这节课进行解说。我主要从下面的六个流程来进行阐述。即:说模式、说教材、说学情、说设计、说评价、说得失。

  【说模式】

  我们xx实验初级中学的课堂模式是“3·2·1”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教学环节,两种学习方式、一个最终目的。简称为三环节两方式一目的。所谓三个教学环节就是指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反馈提升三个环节。首先,“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主要包括“引入定向、自学指导、自主学习”三个步骤;“交流展示”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主要包括“合作交流、疑难生成、展示点拨”三个步骤;“反馈提升”是课堂教学的保证。主要包括“反馈测评、拓展提升”三个步骤。两种学习方式指的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这两种学习方式主要是针对于学生的“学”而言的,细说有自主学、结对学、小组学、交流学、指导学、合作学等等,最终达到学生的快乐学、高效学的目的。无论是先学后导,先学后教,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落实一个最终目的,即: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这也是我们实行课改的原始出发点和最终归结点。

  为了全面落实新课改理念,我们总结出了课改课堂的十大特征,即:

  1.面向全体学生 2.以学生为主体

  3.以教师为主导 4.体现民主平等

  5.落实开放课堂 6.运用分组教学

  7.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 8.教材校本化改造

  9. 与实践充分接轨 10.快节奏、高效率、大容量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针对课堂的三个环节,规范了学生课堂行为的15个标准。

  为了保证课改的顺利推进,我校总结出了符合我校特点的“三为主”课堂推进策略:即以教材为主源,以导学案为主线,以解决问题和疑难为主攻。 为了落实课堂的高效和减负,我校还实施了“三策略一转型”

  即:训练前置、学案作业一体化、三色学案、作业转型。

  为了提升课堂层次,我们总结了高效课堂应处理好下面的十大关系,为了避免走过的弯路,课堂还应该避免下面的十大误区。

  我们现在的“3·2·1”课堂已经发展到突破模式的阶段,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灵活课堂。这些流程可以删减、颠倒、循环或有所侧重,给予不同学科和课堂更大的开放空间。我校全体师生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打造一种以课改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小组活动和课堂展示为载体的新型课堂。

  下面,我就谈谈我对《羚羊木雕》教学的思考与探索。我说课的题目为

  以学为主,实现平等对话

  创新设计,打造快乐课堂

  【说教材】

  说教材——说单元

  从单元编排来看,本课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采用散文、诗歌、小故事等多种写作形式,描绘了母女情、同学情、母子情、兄弟情等。作者以切身的体验,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要在整体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写法的借鉴,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而《羚羊木雕》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

  本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是少年朋友的交往,他们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他们也疼爱子女,但有时却忽视了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

  (因情节紧张曲折,贴近学生生活,所以,学生喜欢读,感兴趣。)

  但是,本文的人物争论性很大。人们对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各不相同。有的人认为,这篇课文的思想倾向很明显,是父母重财轻义,批判的锋芒直指父母等老一代人。还有人认为,父母心目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和对子女做人原则的教育。更有人把定位为父爱和母爱。经过反复的读书、思考和商讨,我决定引导学生珍惜纯洁友情的同时,也要考虑做事情特别是重要的事情前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在生活中,要学会沟通,学会理解他人,拥有宽容之心,这样才会有和谐的生活。

  确定了的价值取向,我思考目标的定位:

  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充分调动起来,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真正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一直是我的追求。

  所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定位为:

  说教材——说目标

  1、掌握圈点勾画等读书方法。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组织学生辩论,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学会处理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并学会和家长沟通。

  【说学情】

  学生刚入初中学习才两个多月,圈点勾画的学习能力还不够强,体会和感悟还不够深刻,从文本中体验情感并读出情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老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情感,在辩论中提高认识,在快乐中学习语文。

  同时,初一新生的课堂状态还需指导,抢答有序,动静结合,学会倾听,认真专注。

  有了新课标理念的引领,才有了下面的设计理念。

  【说设计】

  沉默并不总是睿智……睿智是金,而沉默不见得是金。

  ——塞缪尔·巴特勒

  为了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体会和感受,为了引导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我以整体理解带动逐段分析,用创新设计引领思维提升。为此,教学流程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说设计——整体感知

  1、本文的时间和地点在不断变换,你觉得向我们展示了几个场景?

  2、课文诉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既是学生对的一个整体感知,也是引导学生学习叙述中的插叙写法。

  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已经基本读懂了课文内容,也就是把书读薄了,我们还要把书读厚,读出自己独特的体会和感受,所以,精度课文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说设计——精读课文

  你从中读到了什么?标出最能触动你内心的语句,把你的感慨批注在书上。全班展示交流。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展示,是学生品析语言,体验情感,抒发读书心得的一个个性化的表达。如果老师引导不好,那课文就会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所以,老师的主导地位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老师要引导学生谈感悟,如一个学生谈到父母追查木雕下落时母亲的表现,就引导其他学生把这部分谈完,“你从妈妈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中还读出了什么?”以此类推,集中展示“我与万芳的友谊”“要回木雕时的情景”这几部分内容。同时,学生在集中展示完我与万芳的友谊时,老师补充了几句有关友谊的名言,以备学生积累,并加深了学生对的理解。

  这个过程是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过程,又把书读厚了,也就是读进去了,读进去还要读出来,读出自己的体验。

  分角色朗读课文,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体会,化无声的书面文学为有声语言,帮助学生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

  接下来是辩论赛,因初一学生年龄还小,所以,我给出了辩论提示。

  辩论提示:

  1、我该不该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

  2、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应该还是不应该?

  3、我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该不该要回?

  之所以设计辩论赛,是让学生在辩论中,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在辩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友谊的纯洁,学会与人沟通,善于理解,拥有宽容的品质,让学生知道:友谊诚可贵,木雕价也高。

  课堂的结束,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

  作业——小练笔(这也是对课堂内容的拓展延伸)。

  你也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已有了主见。有时候,对某些问题,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呢?请你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最后落实到写上,自此完成了语文教学的读一读,思一思,议一议,写一写,完成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实现了以整体理解代替逐段分析,用创新设计引领思维提升的设计理念。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真正对话的过程。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

  【说板书】

  【说评价】

  激励是精神的清新氧气。 ——乔治·M·亚当斯

  这节课,我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下,评论到“组”,而不是“个人”。

  (在小组内形成凝聚力,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实现共赢。)

  在每一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的感悟进行评价。

  (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

  (以鼓励为主,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堂的结尾 ,总结性评价。

  (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不断提升自己。)

  【说得失】

  本节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和真诚的鼓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了学生,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可以说“以学为主,实现平等对话”。

  “畅谈自己的读书感悟”,“分角色朗读本”,“辩论赛”,“作业小练笔”,让学生我口表我心,是心灵的碰撞,是情感的交流。也可以说“创新设计,打造快乐课堂”

  但是,在教学设计和课堂驾驭上,还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斧正。

  最后以两句名言结束我的说课:

  教育不是往桶里硬塞内容,而是点燃思想的火种。

  ——威廉·巴特勒·叶芝

  要改变孩子,先要改变自己。

  ——卡尔·荣格

【七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案04-11

七年级语文《秋天》教案04-26

七年级语文《母亲》教案02-23

七年级语文狼教案10-12

七年级语文《秋天》教案09-26

七年级语文授课教案10-24

七年级语文上教案11-10

七年级语文教案11-22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22

语文七年级下册的教案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