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阅读答案

时间:2022-11-02 11:15:52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日,月》阅读答案14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日,月》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日,月》阅读答案14篇

《日,月》阅读答案1

  问题研究:

  1、“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4、“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5、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练习说明:

  一、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把握《日》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二、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设题意图: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月》的略显零散的表述中抽绎出其情感脉络;由《月》联想到一些古诗文,则是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整合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三、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设题意图:让学生注意这两篇短文在主题表达上的相通性。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的这样写。将这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日,月》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二月三日登楼有怀金陵宣城诸友【注】

  范成大

  百尺西楼十二栏,日迟花影对人闲。

  春风已入片时梦,寒食从今数日间。

  折柳故情多望断,落梅新曲与愁关。

  诗成欲访江南便,千里烟波万叠山。

  【注】范成大在二十九岁中进士之前,曾一度游学于金陵、宣城等地,这首诗写于诗人回到家乡苏州之后。

  9.本诗前三联从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序不断变化方面进行构思,请简要分析。(5分)

  10.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6分)

  答案:

  9.(5分)首联写现在:眼前的高楼栏杆,闲静花影。(1分)颔联由过去到未来:由已经入梦的过去春风,到数日将到的寒食。(2分)颈联由过去到现在:由回忆过去的折柳分别,回到现实听到落梅新曲。(2分)

  评分建议:意思对即可。没有分联分析,答出时序“现在—过去—未来—过去—现在”并作分析,照常赋分。颔联答由现在到未来:由现在的春风入梦,到数日将到的寒食,亦可。

  10.(6分)运用夸张手法,“千里烟波”“万叠山”突出了朋友山水阻隔的遥远;(2分)运用想象手法,想象诗成后找人跨越山水送给朋友,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2分)以景作结,含蓄地表达了将与朋友难以相见的惆怅之情。(2分)

  评分建议:每点2分,手法1分,效果各1分,意思对即可。“想象”答成“虚写”也对。“以景作结”答成“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也对。

《日,月》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①

  苏轼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②。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③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④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注:①本诗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苏轼第二次遭贬谪初到惠州时所作。②广东新丰,在惠州北。③管宁,三国人物,东汉末年避黄巾乱于辽东。④苏轼自注:酒名,即岭南万户酒。

  (1)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来传情达意,请选择其中的一种进行赏析。(3分)

  (2)苏轼初到惠州,就感受到了 “家”的温暖,产生了归属感。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诗分析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4分)

  古诗文阅读理解:十月二日初到惠州阅读题答案

  1.拟人。(1分)新丰的鸡犬看到我好像认识我一样,欣然相迎,“欣然”,“识”均是拟人化的动作,(1分),反映了苏轼感受到的热烈气氛,表达了诗人初到惠州的喜悦之情。(热烈气氛、喜悦之情,只要点到其中一点,即可得1分)。

  2.用典。(1分)字面的意思是说,苏武怎么会知道从漠北回到中原去?管宁自然想要在辽东终老。(1分)苏轼借这两个典故,抒发了他想在惠州为家终老的感情(1分)。如果答到表现了惠州人民的热情好客,表达了苏轼对惠州的热爱之情,亦可得1分。

  3.双关。(1分)“岭南万户”既可指岭南万户酒,亦可指万家万户惠州人。(1分)“皆春色”,用春色写照酒的温暖,醇美,用视觉来形容味觉(注:即通感,能围绕这个手法来分析,言之成理,亦可得3分),形象生动。另外,亦可借春色来形容诗人所到之地家家户户的热情好客。(1分)其他手法,如反问、白描等,如能言之成理,亦可得3分。

  (2)客观上,天时地利和人情之淳朴热情让苏轼有了家的感觉,也让远谪蛮荒的他有了归属感。(2分)主观上,诗人想到此地会有精神和他相通的“幽人”陪伴,有美酒可寄托情怀,让他对谪惠生活充满期待,因此随遇而安,不以谪为患,有了归属感。(2分)注:能分角度,能结合诗歌进行分析,意思对,即可得4分。

《日,月》阅读答案4

  阅读下边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1955年1月26日

  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地等着。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来信,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其次,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想到你将来一定有更大的成就,没有止境的进步,为更多的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鼓舞他们的心情,抚慰他们的创痛,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能够把不朽的大师的不朽的作品发扬光大,传布到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去,真是多神圣,多光荣的使命!孩子,你太幸福了,天待你太厚了。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你那位朋友说得不错,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1.作者能按预期收到儿子的来信说明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

  3.你是怎么理解“赤子之心”与“孤独”的?

  4.你是怎样理解这封信中的“坚强”的?

  5.从这封信中你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参考答案:

  1.说明父子书信往来频繁。并且心灵相通,互相关心,体贴。

  2.因为儿子的演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祖国争了光,为听众带来了欢乐。作为父母,触景生情,定会

  高兴得涕泗横流。

  3.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在现实生活中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

  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这心灵的朋友,这精神的

  世界,足以让赤子战胜孤独,不感到孤独。

  4.这里的“坚强”主要指“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

  5.此题无固定答案。能抓住以下关键处来谈即可。(1)是一个非常热情、充满父爱的人。(2)对儿子要求严格的人。

《日,月》阅读答案5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8.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润”浸润、滋润(1分);久晴亢旱,骄阳似火,人们期盼着甘霖。诗人一夜梦醒,忽感霖雨已降,炎氛全消,(2分);“润”字不仅传出那种浸透全身的生理上的舒适感、清凉感,而且传达出久旱逢甘霖后心理上的熨贴感、喜悦感。(2分)。

  9、①颈联“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酣畅淋漓的抒发出诗人久旱逢甘霖,秋田将以苏的欣喜之情。(2分)②诗人想象“大雨三日”的作用:千里平畴,一片青绿,生机勃勃。(1分)然后收归眼前,直抒“听雨”之喜:把雨落梧桐的潇潇声响当作最美妙的的音乐来欣赏。(1分)虚实相生(1分)、直抒胸臆。(1分)

《日,月》阅读答案6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中郢幕府。

  8.对于李诗颔联的花柳无心,蜂蝶有情,姚培谦在《李义山诗笺注》中评价说“无赖者自无赖,有情者自有情,于我总无与也。”你同意此说法吗?为什么?(5分)

  9.诗中颈联、尾联是怎样表现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示例一:我同意。(1分)红花绿柳各自无心地开着,而紫色的蝴蝶,黄色的蜜蜂却好像饱含了情感。(1分)这两句描绘出了春天绚烂美好的景象。(1分)由物及人,那些花柳不懂得“我”的情思,理解不了“我”的悲欢哀乐,那些蜂蝶却能理解“我”的忧伤,在对比中体现了作者的隐痛。因此,表面上看与作者无关,实则借景物的无情、有情两面衬托出了作者的伤感和凄苦心境。(2分)

  示例二:我不同意。(1分) 花红柳绿、蝶舞蜂飞本是自然的状态,谈不上有情与无情。而作者心中的伤感、忧愁是因为身处柳营而产生的,无关花鸟蝴蝶,也就是说,不是“无与(刺激)”的结果。(2分)作者不过是融情予景,是“情”刺激了“景”,才有了对景物伤感、喜悦的情怀。(2分)

  9、颔联:诗人通过用典,间接抒写思乡之情。客居异乡的“我”渴盼归乡隐居,却一直在柳营任事。“万里”“三年”,表面上是写空间的悬隔,时间的漫长,实际上是抒写诗人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表现诗人羁泊天涯的痛苦。(2分)尾联:拟人修辞。欢畅悦耳新滩流水在思归不得的天涯羁旅者耳中,却像是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不断撩动着自己的羁愁,诗人推己及新滩,运用拟人手法,发出“新滩莫悟游人意”的嗟叹。(2分)同时,乐景抒哀情,以“新滩”乐景反衬诗人凄苦的身世;哀景抒哀情,末句以“更作风檐夜雨声”更加强烈抒发了思乡之情的浓重以及不能归乡的无奈。(2分)

《日,月》阅读答案7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我知道。(选出正确答案,只填序号)

  1.农历九月九日是(   )节。

  A.端午B.清明C.重阳D.中秋

  2.山东是指(   )

  A.山东省B.华山以东C.山的东面

  3.异乡是指(   )。

  A.山东B.他乡,外乡C.不同的家乡

  二、咬文嚼字。(解释下列字在诗中的意思)

  1.倍:____________ 2.独:____________ 3.遍:____________

  4、逢:____________. 5.忆:____________ 6、遥:____________

  三、登高望远。(填空)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篇,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的思念之情。

  2..本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___________之情,曾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四,找朋友。(连线)

  1.端午节A.菊花酒

  2.中秋节B月饼

  3.重阳节C汤圆

  4.元宵节D粽子

  参考答案

  一、1.C 2.B 3.B

  二、1.更加2.独自3.都4.碰到5.思念6.在远方

  三、亲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游子思乡

《日,月》阅读答案8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辛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③亚夫营:汉代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1)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颔联。(3分)

  (2)诗歌中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0.【答案】(1)颔联情景交融。诗句中描写了春花细柳柔媚多姿尽情开放,紫蝶黄蜂似乎钟情美丽的花草,在草丛中翩翩起舞的春意盎然的画面,其中蕴含着作者享受春天美景的陶然之情。

  【评分细则】观点1分,对景的分析1分,对情的分析1分。

  (2)①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春天里美丽而欢乐的景色,抒发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②第三联借用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宦游在外的辛苦(孤独)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③第四联书写自己彻夜未眠,埋怨新滩不解人意,撩动诗人的伤感之绪。

  【评分细则】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每一点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对诗歌的分析和对情感的概括,要答齐两点才给分。

《日,月》阅读答案9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首诗的题目是《 》,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关于他的作品,我还知道

  《 》《 》。

  2.解释下列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的佳节指的是__________,它在农历的___________这天。关于中国的佳节,我还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浣溪沙

  鹿柴 送元二使安西(答案不唯一)

  2.独自; 别的;

  遇到; 更加。

  (意思对即可)

  3.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意思对即可)

  4.重阳节 九月初九

  端午节 元宵节(答案不唯一)

《日,月》阅读答案10

  阅读宋诗,完成1—2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

  苏轼七千里外二毛②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所作。②二毛:头发花白。③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

  这里代指故乡山水。

  8.首联数字的运用非常巧妙,请作赏析。(5分)

  答:

  9.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6分)

  答:

  答案解析:

  1.“七千里”极言被贬路途之远,“二毛人”写自己头发花白,“十八滩”写滩多险大,“一叶身”写孤独凄苦。(2分)这些数字构成了比喻、对比,既写出了被贬路程之远,又刻画了自己神态之憔悴,还写出了艰难的处境。(3分)

  2.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3分)作者被贬,悲伤不已;但见长风送客、积雨浮舟的壮观景象,精神为之一振,认为自己一生所经历的风浪很多,因而不止是略识路途。言外之义是这次贬官,实在不算什么。这体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精神。(3分)

《日,月》阅读答案11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

  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 几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 曾几,南宋诗人。此诗作于作者新任浙西提刑。

  (1)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3分)

  【答案】“润”浸润、滋润;(1分)“润”字不仅传出那种浸透全身的生理上的舒适感、清凉感,(1分)而且传达出久旱逢甘霖后心理上的熨贴感、喜悦感。(1分)

  (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诗题中的“喜”的。(5分)

  【答案】①首联通过描写夜感霖雨突降带来的凉爽,表现惊喜;②颔联直接点“喜”,为溪流因这场雨而水足高兴;③颈联,诗人想像庄稼因这场雨而长势更好,觉得特别开心,连雨打桐叶声也变成了最美妙的音乐;④以“我”之欣舞衬托广大农民因这场甘霖及时来到而生的狂喜之情。(答对一点给1分,答全给5分)

  (3)你是怎样理解诗人的喜雨情怀的?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夜遭雨淋,诗人不因自己“房漏”、“床湿”而苦恼,反而惊喜于它对于庄稼对农民的及时,(感情,1分)作为封建士大夫,这种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情怀无疑是高尚的、尤其难能可贵的。(思想评价,2分)

《日,月》阅读答案12

  九月九日

  崔善为(唐)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

  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

  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

  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

  ⑴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人们用登高、赏菊花、插茱萸等活动表示庆祝。

  B.传统上秋季分为孟秋、仲秋、季秋,分别对应农历七八九这三个月,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经凋残。

  C.颔联“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写晚秋的寒气催落菊花凋零,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

  D.古诗写重阳节,多表达欢庆之意,而这首诗的尾联,想到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全无喜庆之意。

  ⑵“菊花”是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下列各句中“菊花”与本诗颔联“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句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两项是(4分)

  A.江城菊花发,满道香氛氲。(唐·岑参《送蜀郡李掾》)

  B.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宋·陈与义《感事》)

  C.菊花祗作旧时黄,白雪堆人头上。(宋·戴复古《西江月》)

  D.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清·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E.篱畔菊花未老,岭头又放梅花。(近代·弘一《清平乐·赠许幻园》)

  ⑶有人说,《九月九日》这首诗“韵含悲难”。本诗的韵脚是如何体现悲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5分)

  ⑷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诗人常用“鹰”“雁”的形象抒发情感。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①,

  ②”之句,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雁过也,③,

  ④”,毛的《沁园春·长沙》中也有“⑤,鱼翔浅底,⑥”的描写。

  阅读答案鉴赏

  ⑴(3分)C(“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有误,应为“只有茱萸的子房包裹得严实,仿佛可以躲避早至的寒冷”)

  ⑵(4分)B、C

  【评分参考】答对一项得2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⑶(5分)“韵含悲难”是说这首诗的韵脚所用的字都表达悲苦艰难的情感(1分)。首联写景,以一“残”字写出百花凋残,万木零落的深秋景象(1分)。颔联写秋意萧索,“寒”字使人心生寒意(1分)。颈联借景抒情,“难”字写出诗人欲建功立业施展抱负而不得的痛苦心境(1分)。尾联写诗人远在龙山边关,“阑”字表达了在这萧索的深秋之际,即使重阳佳节,也意兴阑珊,毫无喜庆的兴致(1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⑷(6分)①雁阵惊寒②声断衡阳之浦

  ③正伤心④却是旧时相识

  ⑤鹰击长空⑥万类霜天竞自由

  【评分参考】每空1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

《日,月》阅读答案13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五月十九日大雨

  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①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注]①殷:震动。

  1.试对本诗描述的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作简要分析。(5分)

  答:

  2.诗人喜欢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人生的哲理,使天籁中赋有理趣。本诗蕴含着怎样的理趣,请作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前两句极力描述大雨的磅礴威猛气势:风急雨骤,黑云压城,电闪雷呜,大雨倾盆。(2分)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恬静平和景象:雷雨过后,池塘水溢,草色滴翠,蛙声一片。(2分)前两句的景与后两句的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回味。(1分)

  2.理趣: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维持的时间决不会长久;(1分)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应当勇敢顽强,难关终将过去。(1分)(意思对即可)

《日,月》阅读答案14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1)首联和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分)

  (2)请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4分)

  答案:

  12.(1)(4分)①描写了风和日暖、笙歌笑语、花柔柳嫩、蝶紫蜂黄的早春景象。(2分)②手法:拟人、对偶(2分)。

  (2)(4分)本诗作者的情感由乐而悲,进而由悲而怨。前两联先写欢乐春景;中间一折,抒发悲抑归情;末句再折,转责新滩不解人意,情感变化一波三折。(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2分,答出3点得4分)

【《日,月》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日,月》阅读答案11-02

《日,月》阅读答案11-02

《日,月》阅读答案14篇11-02

《二月二日(原文)》阅读及答案06-11

《李商隐 二月二日》阅读答案11-04

李商隐《二月二日》阅读答案10-12

《二月二日 李商隐》阅读答案10-13

二月二日李商隐阅读答案08-23

端午日阅读答案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