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时间:2022-11-12 15:26:57 幼儿园说课稿 我要投稿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合集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科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合集15篇)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1

  导读:在幼儿进行实验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认真的去寻找反作用力,只有极个别孩子只对某一样东西感兴趣,所以就不太主动的去进行其他的探索实验,根据这个情况,我对这样的孩子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在实验结束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在不同的物体中找到反作用力。

  我上的这节课是科学活动《火箭升空》这是整合课程《交通工具博览会》主题中的一个活动。

  下面我先说一下这节课的活动目标:

  1、拓展幼儿的想像力及对科学的探索能力。

  2、尝试了解火箭升空的动力。

  3、初步了解反作用力。

  首先,我说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交通工具博览会》主题活动中,我们班的孩子对于火箭都非常好奇,感兴趣,平时提到火箭孩子们也都很兴奋,他们虽然知道火箭,喜欢火箭,但是火箭对于他们来说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他们还不是很了解。

  这也正是《纲要》中所提出的:从生活或媒体以及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所以我就抓住了孩子们的这个兴趣点,来设计了《火箭升空》这节课。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初步了解反作用力,难点定位于寻找反作用力。

  在活动的开始,我就利用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太空课件,来让幼儿展开想像,最后让幼儿看火箭升空[www。fww114。com网],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探索发现,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利用,使活动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这些内容从形式上,内容实质上都深深的吸引了孩子,为了孩子更进一步的了解反作用,我又做了“小小”游泳和滑旱冰的课件,因为孩子的认知都比较直观,所以我在课件上,又设计了向上向下的箭头,这样孩子们就能够很清楚的看到力的方向了。

  在前面的几个环节里,我们只是听和看,对于反作用力只是一个思维上的理解,幼儿并没有亲自去实验,去感觉反作用力的存在,对于孩子们来说:科学知识的获得必须在亲身

  活动,亲身体验,在获得大量的,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得以真正的理解的,如果不让幼儿亲自去探索,去体验,孩子是不会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的,所以我根据这一规律,也为了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第二环节安排了让孩子去自由探索,在这一环节中,我为孩子们都提供了汽球、弹力球、弹簧、皮球、滑板车、装水的大雪碧瓶、弓箭等等,让孩子们在这些不同的物体中寻找反作用力。

  在幼儿进行实验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认真的去寻找反作用力,只有极个别孩子只对某一样东西感兴趣,所以就不太主动的去进行其他的探索实验,根据这个情况,我对这样的孩子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在实验结束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在不同的物体中找到反作用力。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获得的经验是零碎的,所以在自由探索后,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述的方式,对幼儿获得不同东西中存在的反作用力进行讲评,让幼儿的大脑里有了一个反作用力的概念。

  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孩子们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孩子们了解了反作用力,他们自然就会想到火箭升空的原理,所以,在活动的最后,我给他们准备了皮筋,火箭图标,弓箭等等,让幼儿开动脑筋利用反作用力把自己的小火箭送上天空。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2

  设计意图:

  很多家长在与我们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常常提到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就餐时,喜欢用勺,不喜欢用筷子,或不会用筷子,而科学证明,长期使用筷子会对幼儿小手肌肉的发育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促进大脑相应功能区的完善和发展,家长很希望老师能说服孩子多用筷子,因为孩子们最听老师的话。为此,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设计这个科学实践活动,目的在于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了解筷子的用途,在游戏活动中获得乐趣,从而喜欢并正确使用这一工具。

  活动目的:

  1、了解筷子的产生及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独特的发明创造。

  2、尝试使用筷子进行各种实践和游戏活动。

  3、培养幼儿小手肌肉的灵活性和各手指配合的协调性。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副筷子,一个不锈钢小碟子。事先按6个一组分好后放入大托盘中并用餐巾布遮盖起来。

  2、每6名幼儿分为一个小组,每组一个不锈钢水果盘,放入煮熟的五香胡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

  3、录音机一台,活泼欢快的儿童乐曲磁带一盒。

  活动重、难点:幼儿正确操作筷子,并用筷子开展各种活动。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师:我给大家讲个谜语,大家猜猜是什么。姐妹双双一样长,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热热都经过,酸甜苦辣一起尝,猜一样日常生活用品。 幼:筷子。

  师:是的,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们带来了筷子,(出示筷子)它可是我们中国古代人的发明,那时的人们用竹子削成这样的两根细竹棍,一头细,一头粗,开始人们称它为“箸”,后来又叫筷子,别小看这一双细细的筷子,无论面条,米饭,青菜,肉食,甚至小豆粒,吃任何东西都难不倒它,它既可以这样夹菜,也可以当叉子,又方便又卫生,后来中国人就习惯了用筷子吃东西,并且一代一代传下来。现在,它可是我们吃东西的时候离不了的好伙伴。你们说,筷子是不是很神奇呢?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

  2、学习活动。

  ① 请每一组的小组长为幼儿分发筷子与小碟子,幼儿将各自的筷子按老师的要求拿在手上。

  ② 师:先将筷子象老师这样拿在手上,细的一头向下,粗的一头向上,且两只筷子的两端要对齐,然后用大拇指,食指夹住,将中指放在两根筷子之间,这样,我们的筷子就能够自由的开合,夹取东西了。现在。让我们互相看看,谁的小手最灵巧。(幼儿间相互交流,检查,老师则巡回指导,并帮助那些还不能正确持筷的幼儿掌握要领。) ③ 师:现在,让我们举起我们手中的筷子来做个筷子操吧!

  放音乐,幼儿跟随老师练习筷子使用的各种模仿,如:并拢筷子拨饭,张开筷子夹菜,横着筷子挑面条,竖着筷子叉馒头,搅动筷子搅拌等等,反复多次练习。

  3、实践活动。

  ① 请小组长分发果盘。

  ② 师:小朋友们非常能干,这么快已经学会使用筷子了,现在老师有好吃的东西请大家吃,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吃的时候,大家要用手里的筷子夹着吃,而不是手或别的东西,那样不卫生。大家先将喜欢吃的豆子夹到自已的碟子里,再用筷子夹着吃,吃多少就夹多少,不要浪费,如果还想吃,再去盘子里夹,大家都记住了吗?就让我们开始吧!

  ③ 放音乐,幼儿边吃边交流,老师一边巡回指导,帮助那些掌握得还不够好的幼儿,一边和孩子们交谈,品尝食品。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3

  一、说设计意图:

  前几天我们去春游的时候,汽车开过高架,孩子们都很兴奋的说上桥了上桥了,于是我问这是什么桥?孩子们有的就说是高架桥。路上我们还遇到了很多别的桥,特别是太户大桥和公园里的小木桥等等,一路上我引导孩子们观察这些桥。作为水城的苏州,桥是我们这座城市最富有特色的一种建筑物,于是我建议孩子们回去搜集各种各样的桥,去找找看有些什么桥?作为大班的孩子,对桥是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因此我针对这些情况决定将孩子们对与桥的兴趣引入到我们的课堂之中,并指定了以下的活动目标:

  1、知道各种各样的桥以及与人们的关系。

  2、了解桥的不同外形使用的不同的建造材料和桥的各种功用。

  3、对各种各样的桥有兴趣,能够积极的参加讨论和探索。

  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桥的不同外形特征、使用的不同建筑材料和桥的各种功用。

  活动的准备是为了活动目标更好的得到实现,因此所有的活动准备都是围绕活动的目标而选择的:活动之前利用建构游戏和幼儿一起搭建一些桥梁并将他们拜访成列在活动场地上关于各种各样的桥的cd音像制品幼儿搜集的关于桥的图片和模型等等以及去春游时拍摄的关于桥的照片

  二、说说教法和学法

  对于这个活动幼儿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作为孩子学习中的支持者、和作者和引导者,我主要采用的是情境法,给与孩子一个情境,然后在整个活动中贯穿以交流讨论法、观察法和启发联想法让孩子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形成对桥梁的初步印象。在解决活动的重难点的时候我是先让孩子观察桥梁的各种形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桥梁的形状引申到桥的建筑材料和使用功能,在这个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孩子通过感知、回忆联想等方法经过提炼形成新的经验,让幼儿在湖动和开放的活动中发展观察力和感知力和概括力。

  三、说说教学程序

  本次活动我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参观模型展览引起幼儿对桥兴趣——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桥,并知道桥的建造材料——知道桥的各种功用并引发幼儿对于桥的观察兴趣和思考

  1、参观桥的模型展览。

  小朋友排好队,象春游一样,教师发出嘟嘟嘟的声音表示开着小汽车对小朋友说我们做上汽车一起去玩好吗?以一种游戏的情景导入,能够引起幼儿对于活动的关注。一边开,一边引导幼儿看模型,问这是什么桥啊?模型中有太湖大桥和高架桥以及九曲桥等,这些模型是幼儿带来和与教师共同制作的,所以他们知道这是什么桥,完全能够说出来也就能够激发幼儿说的积极性。

  2、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桥

  幼儿坐在桥的旁边,说说看到的那些桥是什么样子的?是用什么做的?在春游的时候,孩子们对于太湖大桥等有着很好的比喻,现在请他们再讲一遍,他们会很积极。对延伸到下面的问题起着很好的引子作用:那你还见过什么桥?是什么样的?是用什么做的?请幼儿来说说。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图片或者是在电脑上展示。孩子们对桥进行过搜集和观察活动,因此他们对于桥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有话说。同时,在述说桥是什么材料做的时候,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孩子要求他将教师的问题一起回答,但是对于个别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他还不能将这些问题一起说出来,那么就相应的提醒一下,比如那他是什么做的呢?在让幼儿说桥象什么而是后有的桥比较特别,比如黄浦大桥,有的孩子或许会说象琴,有的会说象扇子,等等,对于幼儿的大胆想象要给与表扬和肯定。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刚升中班幼儿可能会对调色活动本身感兴趣,他们的兴趣只是停留在操作上。所以本活动的主要是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的机会,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使用颜色,同时充分感受颜色的丰富性。使幼儿的兴趣转移到对活动中出现的科学现象的兴趣上,从而引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因此我选择了科学活动:《会变的颜色》这节课。

  二、说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发现颜色的奇妙变化,激发幼儿对调色的兴趣。

  2、在示范的基础上, 教幼儿学念儿歌,理解儿歌内容,并引导幼儿进行一定的创编。

  三、说教学准备:三个装了不同颜料的瓶子、碗、画笔、纸。

  四、说教法:

  在这一活动中,我为了让幼儿更形象、更直观的了解颜色的变化,我将在活动中采用讲解法、示范法、操作法的形式进行,使整个过程环环紧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五、说教学程序:

  活动流程为:

  1、采用教具与故事相结合导入主题。

  2、老师示范表演魔术。

  3、幼儿操作活动。

  4、幼儿作画。

  幼儿园中班科学说课稿:火箭升空

  导读:在幼儿进行实验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认真的去寻找反作用力,只有极个别孩子只对某一样东西感兴趣,所以就不太主动的去进行其他的探索实验,根据这个情况,我对这样的孩子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在实验结束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在不同的物体中找到反作用力。

  我上的这节课是科学活动《火箭升空》这是整合课程《交通工具博览会》主题中的一个活动。

  下面我先说一下这节课的活动目标:

  1、拓展幼儿的想像力及对科学的探索能力。

  2、尝试了解火箭升空的动力。

  3、初步了解反作用力。

  首先,我说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交通工具博览会》主题活动中,我们班的孩子对于火箭都非常好奇,感兴趣,平时提到火箭孩子们也都很兴奋,他们虽然知道火箭,喜欢火箭,但是火箭对于他们来说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他们还不是很了解。

  这也正是《纲要》中所提出的:从生活或媒体以及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所以我就抓住了孩子们的这个兴趣点,来设计了《火箭升空》这节课。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初步了解反作用力,难点定位于寻找反作用力。

  在活动的开始,我就利用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太空课件,来让幼儿展开想像,最后让幼儿看火箭升空,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探索发现,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利用,使活动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这些内容从形式上,内容实质上都深深的吸引了孩子,为了孩子更进一步的了解反作用,我又做了“小小”游泳和滑旱冰的课件,因为孩子的认知都比较直观,所以我在课件上,又设计了向上向下的箭头,这样孩子们就能够很清楚的看到力的方向了。

  在前面的几个环节里,我们只是听和看,对于反作用力只是一个思维上的理解,幼儿并没有亲自去实验,去感觉反作用力的存在,对于孩子们来说:科学知识的获得必须在亲身活动,亲身体验,在获得大量的,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得以真正的理解的,如果不让幼儿亲自去探索,去体验,孩子是不会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的,所以我根据这一规律,也为了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第二环节安排了让孩子去自由探索,在这一环节中,我为孩子们都提供了汽球、弹力球、弹簧、皮球、滑板车、装水的大雪碧瓶、弓箭等等,让孩子们在这些不同的物体中寻找反作用力。

  在幼儿进行实验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认真的去寻找反作用力,只有极个别孩子只对某一样东西感兴趣,所以就不太主动的去进行其他的探索实验,根据这个情况,我对这样的孩子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在实验结束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在不同的物体中找到反作用力。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获得的经验是零碎的,所以在自由探索后,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述的方式,对幼儿获得不同东西中存在的反作用力进行讲评,让幼儿的大脑里有了一个反作用力的概念。

  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孩子们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孩子们了解了反作用力,他们自然就会想到火箭升空的原理,所以,在活动的最后,我给他们准备了皮筋,火箭图标,弓箭等等,让幼儿开动脑筋利用反作用力把自己的小火箭送上天空。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5

  教学目标

  1、让幼儿认知最基本的颜色(红色)。

  2、并能和同伴一起做游戏。

  教学重点

  认识颜色。

  教学难点

  分辨颜色。

  教学准备

  红色图卡、实物(红色玩具)等

  教学过程

  一、教师带领幼儿唱歌曲《十个小矮人》。

  二、教师通过手拿实物带领幼儿认颜色,并以游戏的方式加深幼儿对颜色的认识。

  1、教师:教师出示实物红色玩具,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呀,(玩具)那你们知道老师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老师告诉你们这是红颜色。

  2、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识颜色做游戏。

  教师出示颜色图卡再次请幼儿认颜色。

  教师:把颜色图卡放在空地上,然后请两个小朋友做游戏,教师说出颜色名字,看谁先把颜色拿起来时说一遍颜色名称,游戏(2—3)遍,以加深幼儿对颜色的认识。

  3、鼓励幼儿自己认颜色。

  教师:今天,小朋友学了红颜色那我们课外也找一找,有哪些东西是红颜色的。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幼儿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

  糖果是幼儿熟悉、喜爱的食品。它精美的包装、形态各异的外形、鲜艳美丽的色彩、奇特丰富的口味,都对幼儿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对年龄幼小的孩子来说更始如此。因此,选择这个幼儿既熟悉又感兴趣的内容,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主动探索,获得直接的经验,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产生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欲望,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据此,制定如下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糖果的特征 ,初步了解糖的作用。

  2、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

  重难点: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糖果的特征。

  准备:

  1、活动室布置成糖果王国,各种糖果散放于活动区、玩具柜等处,在适合的地方悬挂一些糖果。

  2、糖果国王头饰一个。

  二、说教法。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直接受到其原有经验的影响。幼儿对糖果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和浓厚的兴趣,这为幼儿的探究和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也为幼儿在活动中发挥主体性提供了保证。活动组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活动过程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地、较系统地感知糖果的特征。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积极主动,感知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均得到了锻炼。

  三、说教学程序。

  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根据这个特点,我将活动设计成三个环节。

  (一)在糖果王国里找朋友。

  1、进入糖果王国。

  教师戴着糖果国王的头饰,用拟人化的身份引出主题。导入语:小朋友,你们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朋友。

  进入糖果王国后,请幼儿随意寻找多种糖果做朋友。导入语:孩子们,糖果王国到了,你们看,好多糖宝宝在欢迎你们,快去找个糖宝宝做朋友吧。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糖果,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

  幼儿是勇于实践的探索者,在一日生活中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愿望。该环节通过让幼儿自由地对糖果进行探索,给予充分的自由,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1、幼儿自由的感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

  导入语: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和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① 提出探索的要求,帮助幼儿有目的地认识事物。

  ② 通过探索过程中同伴间的交流讨论,帮助幼儿发展合作能力,增加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同时相互学习同伴的长处和价值,获得有益的经验。

  ③ 在幼儿自由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鼓励幼儿轮流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引导幼儿有更多的思考和概括。

  2、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① 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教师再次以拟人的手段引导幼儿观察糖果的包装。导入语: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

  ② 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导入语: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他小朋友糖宝宝是怎么样的?

  ③ 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导入语: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④ 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导入语:老师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请

  你们仔细地闻一闻你的糖宝宝是什么味的?

  ⑤ 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导入语:请你尝一尝,你的糖宝宝味道怎么样?

  根据糖果的特征,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由内而外、由浅深入地对糖果作了全面细致的观察与认识,通过看、摸、剥、闻、尝等多种感官循序渐进地感知糖果的特征。

  3、小结。

  通过和幼儿一起回忆,总结糖果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糖果,增强对糖果的兴趣。

  (三)简单了解糖的作用。

  1、提出问题:糖有什么用?多吃糖好不好?

  针对问题,引导幼儿大胆讨论、思考糖的作用,及糖对身体的利与弊,初步了解糖的作用。

  2、小结糖的作用,渗透吃过糖后保护牙齿的方法。

  四、活动延伸

  1、组织幼儿进行画糖果、捏糖果的活动。

  2、开展“糖果超市”的角色游戏。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意义是中班关于一个颜色变化的探究活动。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里,蓝天、白云、绿草、图画书,这些多彩的颜色是怎么来的?我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孩子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来了解了红、黄、蓝三原色其中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出另一种颜色的神奇,激发幼儿探索、发现颜色变化的现象,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体验颜色变化的乐趣。

  2、教学目标本次活动遵循《纲要》的精神,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符合幼儿爱动手、爱摆弄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相互协商、互相合作,共同探讨、互相交流,从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因此,本人预设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

  a、探索两种颜色混合后的变化,认识绿、紫、橙三间色。

  b、让幼儿主动参与变色的操作活动,感受三原色的变化;

  3、教学重难点:

  《纲要》指出: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本人把"幼儿主动参与变色的操作活动、探索颜色的变化"定位于本次活动的重点。把幼儿学会自主分配角色,互相合作调配颜色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4、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的目标服务的,同时通过材料的相互作用让幼儿通过动手使其发生变化从而获得启发.中班幼儿的思维还具有具体形象性,必须借助丰富的环境材料来获得知识经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活动内容和目标,做了以下的准备:

  1、幼儿经验准备:认识红、黄、蓝三原色,将一杯水倒入另一杯并搅拌的经验。

  2、材料准备:红、黄、蓝3种颜料水;给每组幼儿准备3个透明塑料杯、毛笔一支;图画纸、筷子一支;《幼儿画册》

  3、环境准备:收集各种各样的色彩亮丽大画,供幼儿观察分享交流。

  二、说教法

  1、演示法:

  第一环节观摩小魔术表演,让孩子观察认识三原色两两结合的变化。第二次的演示法是运用在操作试验法,通过直观的操作更好的为孩子做示范,让他们清楚地感知实验操作的方式方法,加深幼儿对三原色两两混合的了解。

  2、谈话法:

  主要体现于实验结果的小结评价。孩子们在混合颜色的时候有的有交流、有的因角色分配发生冲突、有的混合颜色时意见不统一需要商量等等,谈话法促进了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从中也围绕目标渗透了孩子合作意识的培养。

  3、观察法在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变化时,本人通过观察,幼儿混合颜色协商分工情况,观察幼儿混合颜色的操作过程,以便及时有效地进行指导和评价。

  三、说学法

  1、观察法科学活动中的观察法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头引题激趣环节,幼儿观看小魔术演示,观察了颜色混合后的变化过程,从而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继而又观察了教师实验操作示范的方法,为下一环节的幼儿亲手操作奠定了基础

  2、实物操作法:

  在活动中幼儿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颜料、图画纸、塑料杯、毛笔等等进行颜色混合操作,在过程中感知并获得两两混合产生的新颜色知识经验。

  3、讨论法科学教育内容要求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讨论法主要运用于两个环节,一是幼儿混合颜色的角色分工问题,以及操作探究过程中的交流、探讨;另一处是运用于操作结束后对于混合颜色后对绿、紫、橙三间色的认识与巩固。

  四、说教学过程

  1、小魔术表演,引发兴趣我设计的小魔术表演目的在于让幼儿通过观看表演、观察其变化过程从而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呢?把疑问留幼儿,让他带着疑问进入下一个环节。

  2、展示欣赏,认识三原色。

  为了落实活动的重点,本环节我将运用演示法来进行:

  出示三原色图片,让小朋友重新认识三原色:展示拥有三原色色彩的物体图片。教师小结:颜色有多种多样的。每种东西都有颜色,小朋友们会调颜色吗?

  3、教师演示,认识三原色两两结合的变化。

  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操作实验法这种教学法,进一步加深幼儿对三原色两两混合的了解,是完成活动重点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将通过3个小步骤来进行:

  ⑴、介绍操作材料:三原色,水、塑料杯、笔等工具。

  ⑵、教师操作,颜色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

  ⑶、引导幼儿观察颜色变化,进行探索,轻声交流实验结果。

  4、幼儿操作,亲身感受。

  本环节将作为突破活动难点的重要环节,因此我采用了操做实验法,让孩子通过自己操作调色,亲身感受颜色的变化。

  5、讨论交流讨论:操作后,请小朋友说一说,变出的是什么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6、结束部分引导幼儿看《幼儿画册》交流和分享。通过观察请幼儿说说画面中的人物,在做什么?桌子上有什么颜色?找自己身边相同颜色的物品。猜测魔术师用哪两种颜色变出来的,并对折证实自己的猜测:红+黄=橙;红+蓝=紫;黄+蓝=绿。

  7、说活动延伸:幼儿园教育要渗透在一日生活中。本次活动的结束只是暂时的,我们将充分发挥区域的优势,将活动内容延伸到小画展;找颜色游戏;美工区等等。

  五、课后反思

  和自我评价本次活动过程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积极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在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学习,认识三原色两两结合的变化,感受颜色变化的乐趣,从而完成预设目标的要求。无论导入还是材料的投放都是很充分的,唯有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不是很理想,由于幼儿都很想动手尝试,有推挤的现象,过程也比较忙乱,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们努力尝试解决问题并学习分配的举动。当然,在活动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和处理的比较粗超的细节都需要我反思的地方,今后还需更加努力学习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丈量也是测量的一种,是认识量的手段,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感知比较量的差异,大班幼儿的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脚步、铅笔等)作为量具进行直接测量,即仅限于简单工具的测量,而不是标准工具的测量。

  学习自然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10以内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测量?这个有趣的问题会引起孩子的好奇,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有步骤去探索、去发现,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获得知识经验,而且还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二)活动目标:

  今天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21世纪是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时代对幼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学会”到“会学”,即通过学习,不仅仅只局限于学到某些知识,记住某些东西,而是更应该通过自身努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习惯等。

  根据《规程》提出的“幼儿的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要求,结合本班幼儿对测量的认识特点,尚不能准确而又清楚的将第一次测量的终点,作为第二次测量的起点。因此,我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三)教材重点难点

  幼儿主动参与自然测量的过程是重点,讨论发现正确的自然测量方法是难点,因为只有强调幼儿的积极参与,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获益,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幼儿用多种感官去听、去思考,参与讨论,动手操作,最终获取知识经验,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由于测量技能本身的要求大班的幼儿对测量的方法技巧,还较难掌握,幼儿独立、正确地完成测量任务还有困难,因此幼儿讨论发现正确的测量方法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二、说活动准备

  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与内容,我做了以下活动的准备工作:

  1、在活动区里准备:木棍、毛线、矿泉水瓶、笔等。为幼儿创设探索操作的条件,为突破活动的重点难点服务。

  2、教师操作的教具一套:为帮助幼儿突破难点准备的。

  三、说教法

  作为教师,我们教幼儿,既然我们教幼儿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幼儿怎样思维,怎样学习……,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本次活动注重手、眼并用,动静结合,调动幼儿视、听、触觉运动等多种感觉分析器,学习丈量,从而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所以在本次活动中主要采用了猜测讨论法、探索操作法、发现法、游戏法等。

  为什么要采用以上方法?

  1、猜测讨论法

  因为语言不能代替操作,但操作也不能缺少语言的调节。在大班,讨论是激发幼儿思考和动手操作愿望的重要方法。在活动操作前,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大胆猜测答案和结论,为下一步幼儿操作检验做了很好的铺垫。用猜测讨论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理,促使幼儿积极有目的进行探索,最终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2、探索操作法

  因为幼儿爱动、爱问、好学这一特点,让幼儿自己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探索操作法,不仅是复习、巩固知识的手段,更应该成为幼儿探索知识、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有效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符合幼儿思维发展规律,因为探索未知,仅用理解与记忆是不行的,必须进行主动地分析,综合比较和初步的概括以求得测量的方法和结果,有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我采用了这种方法,为突破重点难点服务。

  3、发现法

  发现法是指幼儿通过直接操作、观察、讨论等途径,去探索、去发现知识的方法。因为大班的孩子好动、好奇心强、好问的特点,而且又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基础,通过发现法,让他们在操作中,去寻找发现,满足好奇心,从中寻找发现丈量的正确方法,为突破难点做为铺垫。

  4、游戏法

  采用游戏法是根据幼儿喜欢游戏,且活泼好动的天性,让他们通过自选适用一种自己喜欢的工具去测量多种物体以比赛的游戏进行,一个是激发幼儿的兴趣,另一方面是为再次突破重难点服务。

  四、说学法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运用了多种感官参加活动,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在操作中获得探索经验,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是在积极主动中进行学习。

  五、说活动程序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本次教学活动设四个环节完成目标。第一个环节是引发兴趣;第二个环节是探索发现;第三个环节是游戏“量一量”;第四个环节是延伸活动。其中第二、三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五个环节呢?

  第一个环节:引发兴趣

  幼儿对活动感兴趣,便于在活动中学习和思考,在开始部分,我根据幼儿好动、好奇这一特点,让幼儿自己去寻找可以用来测量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和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准备。

  第二个环节:探索发现

  首先,我让幼儿操作前的猜测讨论,使用这些工具可以测量什么东西,怎样测?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测量工具进行探索性地测量,并根据自己测量的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作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共同寻找测量的正确方法,然后教师采用幼儿正确的作法,共同研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示范,通过示范让幼儿对自然测量的方法有了正确的了解,这样得到的.方法,幼儿的印象较为深刻,突出本次活动的重点,初步突破活动的难点。

  第三环节:游戏“量一量”

  幼儿经过了第一、二环节的学习,此时幼儿已开始感到疲倦了,学习兴趣也从高涨的状态,逐渐转向低谷状态。因此,这环节我设计了游戏“量一量”,让幼儿在初步了解正确的自然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游戏,既起到巩固的作用,又起到了引新的作用(让幼儿探索用同样的工具测量不同的物体)。这个环节中,在安排游戏之前,让幼儿先讨论设想操作结果—>接着进行操作游戏—>最后进行讨论。让幼儿更明确操作的目的性,最后的讨论一方面是讲述自己实验过程和发现;另一方面是检验自己获得的结果与活动前的设想是否一样,再次突出了本次活动的重点,同时也是进一步突破活动的难点。

  第四环节:延伸活动

  在活动区里面为幼儿提供多种测量工具,让幼儿寻找选择不同的工具,去测量其他物体,探索发现,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这四个程序的安排,我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中的科学指导要点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整个活动根据幼儿的学习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安排、讨论设想到操作到再讨论的形式,掀起一个个高潮,整个活动都是以幼儿动手探索发现为主,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培养幼儿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发现、去探索掌握知识的能力。

  教学反思: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会变的颜色》活动本身是让幼儿通过三原色的变化来认识各种颜色是怎样变化的,但对于幼儿来说却是生疏的,单纯的讲解颜色的变化很难让幼儿理解和掌握,因此,本活动主要是为幼儿提供观察和探索的机会,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在主动活动中使用颜色,在充分感受颜色的同时,培养了幼儿探索精神和对科学现象的兴趣,从而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孩子学习和生活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师生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除了以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还要以自身丰富的形态来感染幼儿,为了让幼儿更形象、更直观的了解颜色的变化,我在活动中采用了讲解法,演示法和操作法,整个过程环环相扣、趣味横生,使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三、说活动目标:

  我在制定活动目标时,结合本班幼儿的特点,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发现颜色的奇妙变化,激发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并能够调出几种简单的混合色。

  四、说活动准备:

  我利用水彩颜料,一次性透明塑料杯,供幼儿尝试,除此之外,我还准备了一些棉签和一张记录卡,记录下幼儿实验的结果。

  五、说活动过程:

  我首先出示三种颜色的水,调动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再次给幼儿进行演示两种颜色的水,倒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当幼儿惊奇的发现颜色发生了改变,我便引导幼儿认识新的颜色。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我便让幼儿亲手操作,实验探索。在活动中,做幼儿的合作者,引导者,引导幼儿观察颜色的变化,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动手操作,待幼儿进行一段时间后,我便给幼儿对自己的操作结果进行小结,启发幼儿说出橙色是由哪两种颜色变的,绿色是由哪两种颜色变的,紫色是由哪两种颜色变的。最后,引导幼儿记录下自己的实验结果,并比较颜色的变化,在结束活动的过程中,我会教授给幼儿一首朗朗上口的《色彩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歌谣中结束本次活动。

  教学反思:

  1、这次活动的安排,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幼儿观察老师实验的过程中,幼儿一直很安静很认真地看着实验过程。

  2、给幼儿提供感性经验,幼儿在直观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讲述实验的过程。

  3、鼓励幼儿多配色,并用自己配出的颜色进行绘画,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奇妙的静电”这一活动,正是为了满足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操作愿望而产生的。让孩子们认识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的原理,激发幼儿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的欲望。

  2、幼儿现状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脱衣服时听到过噼噼啪啪的声音;梳头发时头发被梳子吸起来了,创设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更进一步了解这些静电现象,知道物体摩擦后会产生静电。

  3、目标定位:

  一、乐意探索,体验摩擦起电的乐趣。

  二、能够运用各种材料大胆探究,细致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三、知道物体摩擦后会产生静电。

  4、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物体摩擦后会产生静电

  活动难点:能够运用各种材料大胆探究,细致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5、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已经能够在生活中初步感知摩擦起电现象。

  (2)物质材料准备

  铅笔、塑料尺、彩笔、梳子、木筷子、吸管、绸布、碎纸屑、记录卡等实验材料。

  (3) 环境准备:幼儿围坐成6小组,每组6人。

  二、说教法与学法

  活动教法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 演示法 、提问法等教法。

  幼儿学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记录法、交流表达等学法。

  三、说活动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为以下5大步骤,依次是魔术导入,激发兴趣;尝试实验,感知静电;设想材料,记录结果;实验验证,交流表达;活动结束,教师小结。

  (一)、以变“魔术”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老师今天要给小朋友们变个魔术,要把小纸屑沾到尺子上面,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小纸屑粘到尺子上?(用双面胶、胶水、透明胶布、水等方法)更深层次提问:如果不用双面胶、胶水,也不用胶布,谁能想一个更好的办法,让尺子把纸屑吸起来?(尺子不要挨住小纸屑,但能把小纸屑吸起来)通过这个魔术导入,充分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

  (二)、幼儿尝试——“小纸屑被吸起来了”

  教师出示绸布、尺子和纸屑,让幼儿自己先想再尝试,之后 教师引导幼儿尝试。 提问:为什么尺子在绸布上摩擦后会把小纸屑吸起来呢?(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接下来教师示范,让幼儿感知静电的时间在尺子上停留的时间很短,所以纸屑很快掉下来了。进一步提出问题:尺子在绸布上摩擦后能产生静电吸起小纸屑,那它还可以在什么地方摩擦后,也能产生静电吸起小纸屑呢?(衣服上、头发上、裤子上、袜子上、皮肤上等。)幼儿尝试用尺子在衣服、裤子、头发、皮肤上摩擦看会怎么样?这一环节教师提问步步升入,引导幼儿先动脑再动手。

  (三)、 猜一猜——“还有什么东西通过摩擦后能产生静电,也可以吸起小纸屑?”

  幼儿对可能“摩擦起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可以再提出新问题:“除了尺子在绸布上、衣服上、裤子上、头发上等,摩擦后产生静电,还有什么东西通过摩擦后也可以产生静电,吸起小纸屑呢?(幼儿猜想:如铅笔、筷子、吸管、彩笔、梳子等。)这一环节体现了教师面对问题提出假设。

  (四)、试一试——“看看我的想法对不对”

  也许有一些小朋友和别人的预测结果不一样,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验证预测的答案呢?(做实验)。于是老师出示不同的材料,积极支持幼儿验证,让幼儿自己把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交流表达。动手实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的目的是证实和推翻实验前所提出的假设,让孩子亲自操作、动手实验的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记录实验信息,幼儿记录实验结果用“√”和“×”来表示,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还可合作进行再次试验,直到得出初步一致的结论。表达交流,幼儿把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交流,如:彩笔在头发上,皮肤上、桌子上摩擦能产生静电等,孩子们积极主动、有很高的探究热情和交流愿望,这一环节进一步把探究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同时也使幼儿学会了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经验和分享合作。

  (五)、活动结束

  教师总结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摩擦起电现象。让小朋友们以后要注意观察,看看什么东西摩擦后也会产生静电,把它记录下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四、说活动特色:

  1、内容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所用的材料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如:铅笔、梳子、尺子、彩笔、吸管等,只不过孩子们从未观察、探索过这些材料摩擦后发生怎么样的变化,用孩子们并不陌生的内容和熟悉的材料,引发孩子们仔细观察、主动操作和主动思考,符合“做中学”的思想。

  2、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做中学”的四大环节:

  ①面对问题提出假设 ②动手实验 ③记录实验信息 ④ 表达交流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11

  本次研说我分别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设计三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

  “男孩女孩有多少”是《山东省幼儿园课程指导用书》大班下册主题二中次主题一的一节教学活动。

  2、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复习过6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组成已有了初步的认识。《纲要》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注重从感知入手,有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通过多样的教学问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3、说教学目标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再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运用组成的规律,学习7的组成,能用6种方法将7分成两部分。

  (2)寻找并理解7的组成中的互换和互补规律。

  (3)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说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由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可确定能运用组成的规律进行判断,用6种方法将7分成两部分是本课时的重点。

  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本课时的难点。

  能运用组成的规律学习7的组成,是这次活动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1、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在教法上我采取了游戏导入法、操作法、尝试发现法、观察指导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结合活动室的环境,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为幼儿展现一环环的活动过程,引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情感投入,激活幼儿的原有知识和经验。

  2、鼓励幼儿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3、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意个别进行辅导。

  说学法

  以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培养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为主,在本节课中幼儿的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幼儿亲自学会解决问题,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同伴交流和全班交流活动,通过互助,让幼儿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游戏,巩固新旧知识,提高计算技能。

  三、说教学程序

  (一)说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总共分为五个环节来完成,分别是:

  1、游戏导入,复习6的组成。

  2、男孩女孩站一排,学习7的组成,发现互换规律。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发现互换规律。

  3、幼儿自主探索不一样的分法。

  4、理解互补规律。

  5、游戏:《鸭子走》

  (二)说活动流程

  1、游戏导入,复习6的组成。

  出示数字6,(碰球游戏):嘿、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嘿、嘿、嘿,你的1球碰5球等。

  这样的设计是遵循“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的原则,重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学习7的分解。

  通过抛出问题,把7位小朋友分成两部分,使数学贴近于生活,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

  大班幼儿具有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特点,我安排了操作圆形卡片和数字卡片的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探索7的6种分法,启迪幼儿的智慧。

  由于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规则意识、坚持性的增强,所以我提出操作活动要求时,让幼儿服从一定的纪律,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3、幼儿自主探索不一样的的分法。

  大班思维中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启发幼儿利用互换规律,7可以分成5和2,5和2合起来是7;7可以分成2和5,2和5合起来是7。

  4、找一找,合一合,理解互补规律。

  教师摆出7的所有分合式,但只出现左边的一排数字,请幼儿观察:从上到下发现了什么?从下到上有什么特点?然后用手指游戏的方式加深幼儿对7的组成的认识。

  5、游戏出活动室《鸭子走》。

  根据第二环节中《鸭子坐客》的故事,引出《鸭子走》的游戏:1只鸭子前面走,6只鸭子后面走;2只鸭子前面走,5只鸭子后面走,等等。

  这样教学前呼后应,让幼儿兴致浓浓地在复习7的分解和组成中结束本节课。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12

  一、设计思路

  本活动是五月主题探索活动“水”的一个幼儿生成活动。源自幼儿对冲剂类药物放入水中后会发生溶解现象的好奇。

  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年龄特点。我主张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重点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和细致的观察力。

  二、活动流程和教学方法

  首先把活动室布置成实验室,投放大量的实验材料。以幼儿到实验室做实验的形式展开活动。

  尝试1:幼儿自行实验→记录结果并进行比较→交流讨论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幼儿,倾听幼儿的想法,但并不真正加入实验,旨在培养幼儿的独立操作能力。

  得出结论:

  1、一些物质放进水中会不见,这种现象叫溶解。

  2、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

  尝试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幼儿自行实验→交流讨论

  教师以平行者的身份参与

  幼儿实验,进行个别辅导。

  得出结论:容器内水位升高,投放的物品却不再溶解于水,这种现象叫饱和。

  三、活动分析

  在活动中,幼儿对颜色鲜艳、常见的实验材料兴趣较浓,使用频繁。同时,幼儿获得多次尝试机会,运用一定的观察操作方法,能将所获取的经验用记录的方法表述。

  四、延伸活动

  在尝试2中,幼儿发现饱和现象,提出许多解除饱和现象的方法,鼓励幼儿进行尝试,看看是否会解决饱和现象。

  教学反思:

  采用个别引导和间接指导的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溶解”的方法。而且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的过程一目了然。这样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两个问题情景的创设,把模式贯穿其中。通过孩子的猜想,验证,发现溶解的秘密, 培养孩子严谨的科学态度,懂得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13

  一、设计意图

  曾看到国外一位教授对他的学生讲过:“你们将来教美术,目的不应该是造就几个专业的艺术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国民,让他们从最平凡的东西上见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东西创造美;更使他们感受美。”我觉得,艺术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中,她能激发人们的情绪情感,与学前儿童的认识心理特征和情绪特征完全吻合。在《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情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因而,我根据季节特征及孩子们生活的经验选择设计了《雨天的蜗牛》。该活动是融渲染、剪、粘于一体的美术综合活动,在塑造和制作过程中引导幼儿认识蜗牛,从而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帮助。并在此过程中使幼儿认识巩固了空间方位,建立几何形体的概念,发展小肌肉动作进一步培养了对手工制作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从幼儿发展水平及认识能力出发,我为本活动制订了两条目标:

  1、学习用渲染、剪纸、粘贴的方法来表现雨天的蜗牛。

  2、感受色彩的美,增强动手能力。

  由于在日常美术活动中较多地是进行一种技能或方法的学习,而在本活动中,巧妙地综合了各种美工手段,所以将本活动的重点定于“学习用渲染、剪纸、粘贴的方法来表现雨天的蜗牛”。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潜移默化与暗语引导的教学方式,在教师讲述、示范引导中使幼儿主动地感受、感觉各手段的运用,使之表现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幼儿的自主性。虽说日常活动中也时常渗透着剪,但这一材料的提供都画有实线或虚线,而在本活动对幼儿的要求更上一层(空白色纸上剪出大、小圆及长方形)。对幼儿的剪能力又有了新的挑战,因此将“学习在正方形的纸上剪大小不同的圆”定为难点。活动中,教师充分运用眼神、动作、手势的提示使幼儿了解剪圆的方便方法,并在自己操作中探索、寻求更佳的方法,从而突破活动的难点。

  三、活动流程

  本活动主要分二个环节,第一环节以教师示范为主,第二环节在幼儿自主操作,探索创作中展开。

  第一环节的展开与进行,在本活动中起着导向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明显、夸张的动作及富有暗示地眼神引导幼儿感受制作的整一过程,为目标及重难点达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其实也是本活动进行的特点)

  活动中没有出现一句特指性的语言,都是在教师带有提示的动作中进行的。“滴答、滴答,下起了雨,小雨从天上慢慢落了下来……”(既使幼儿感受语言的优美又使幼儿感受到雨是从上到下落下来的。)

  第二环节(目标达成并检验目标的过程)是幼儿探索、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站到了合作者、欣赏者的位置上,鼓励引导幼儿自主去发现,主动去创造,并在此过程中建立形体概念(剪圆),巩固空间方位(摆放蜗牛身体)并充分感受了色彩的美,从而达成重点与难点。

  美术评价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在《纲要》中也指出“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因此,在该环节为了促进幼儿创作欲望及幼手能力,评价时时出现,并运用幼儿熟悉喜爱的语言“找到了一只蜗牛”,“雨下得太大了蜗牛会出来吗?”(提醒孩子注意自己画面的湿度)一看到有进步的孩子马上予以鼓励、表扬,在评价中既使幼儿体验成功感,又为能力弱的幼儿起到典范作用。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并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教师应成为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抓住教育的契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创造宽松的探究环境。

  中班幼儿会对水本身感兴趣,但他们的兴趣只是停留在玩水上,科学活动《水不见了》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自己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动要求幼儿了解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东西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东西在吸饱水后(饱和后)也就不能吸水了。一般来说,孩子对理论知识较难明白,但如果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比老师的讲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们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东西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东西在吸饱水后(饱和后)也就不能吸水了。

  2、尝试用获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二、教学准备在制定活动目标时

  我们根据《纲要》对科学领域的要求,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记录科学的能力,注重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为此,我们准备了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

  1、每位幼儿一个杯子,记录表一张。

  2、每桌上有一盆水、餐巾纸、海棉、石头、泡沫材料若干,两个空箩筐让幼儿分类用。

  3、大记录表一张。

  三、教法学法这一活动的对象是中班的幼儿

  他们的年龄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根据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探索式教学法,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同时还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穿插运用了讲述法、启发联想法、参与法、讨论法、让幼儿与幼儿,幼儿与老师之间都可以畅所欲言,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幼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四、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我们主要分为以下个部分:

  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入--实验、观察、交流区分哪些东西能吸水,哪些东西不能吸水--发现能吸水的东西的饱和现象--用学到的东西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第一部分: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首先创设了一个变魔术的情景,通过一个神奇的宝瓶,不仅吸引住了幼儿的注意力,更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它不仅能提高幼儿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知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幼儿在强烈探究欲望的趋使下,主动地去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

  第二部分:幼儿实验,区分哪些东西能吸水,哪些东西不能吸水。

  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有些东西能吸水,有些东西不能吸水,幼儿自主参与,探索新知识这部分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能力。

  第三部分:发现能吸水的东西的饱和现象在此我故意向幼儿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师刚才在你们做实验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你们说毛巾(海绵)能吸水吗?(能)可是为什么我发现这个杯子里的水没有被毛巾(海绵)吸掉呢?

  这这个部分我们运用了讨论法、讲述法来让幼儿了解饱和现象。

  扩散经验,这样让幼儿学习环境从课堂转移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来,以达到让幼儿主动去观察了解自然物的目标。

  第四部分:用学到的东西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这一部分将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用学到的东西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本次活动幼儿不仅充分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而且使幼儿形成了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乐于探索现象原因的探究精神。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刚升中班幼儿可能会对调色活动本身感爱好,他们的爱好只是停留在操作上。所以本活动的主要是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究的机会,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使用颜色,同时充分感受颜色的丰富性。使幼儿的爱好转移到对活动中呈现的科学现象的爱好上,从而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因此我选择了科学活动:[会变的颜色]这节课。

  二、说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发明颜色的奇异变化,激发幼儿对调色的爱好。

  2、在示范的基础上教幼儿学念儿歌,理解儿歌内容,并引导幼儿进行一定的创编。

  三、说教学打算:

  三个装了不同颜料的瓶子、碗、画笔、纸。

  四、说教法:

  在这一活动中,我为了让幼儿更形象、更直观的了解颜色的变化,我将在活动中采纳讲解法、示范法、操作法的形式进行,使整个过程环环紧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五、说教学程序:

  活动流程为:

  1、采纳教具与故事相结合导入主题。

  2、老师示范表演魔术。

  3、幼儿操作活动。

  4、幼儿作画。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幼儿园科学活动说课稿12-24

幼儿园科学静电说课稿06-10

幼儿园的科学说课稿03-03

幼儿园科学磁铁说课稿06-10

幼儿园科学活动说课稿08-03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06-27

幼儿园科学磁铁说课稿07-19

幼儿园科学《磁铁》说课稿07-19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12-06

幼儿园中班的科学说课稿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