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奉献师德演讲稿

时间:2023-01-11 10:35:47 演讲稿 我要投稿

爱的奉献师德演讲稿

  演讲稿要求内容充实,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演讲稿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的奉献师德演讲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爱的奉献师德演讲稿

爱的奉献师德演讲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们都知道,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学生拥有一颗爱心,教师以什么样的精神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态度决定着学生的成长,这就是教育工作之所以神圣的原因,也是表现我们教师职业道德的所在。我们每天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我们的学生,这应该是师德水平的重要体现。教师的态度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成长,因为,学生具有区别于“非学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心理特点属性——向师性。学生就好像花草树木之趋向于阳光一样,趋向于教师。学生的这种希望表明,教师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也许可以说,教师是学生生活中、心灵上最重要与震撼的人物。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或者说,每天生活的主要部分,是同老师在一起或在老师的影响或支配下度过的。他们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老师有极大的关系。对每个老师都抱着很大的希望,每天都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些美好的东西。对学生负责意味着对学生全面负责,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也要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健康、品德和习惯。作为班主任尤为重要。只顾教书而不育人,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

  对学生负责任绝不意味着学生是可以任由教师捏造的泥塑,教师既不可以“包办替代”,也不可以“高高在上”。在教师角色定位上,一要强调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我们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习惯就尤为重要,使其和谐、健康的发展。既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又重视人生方向的引领。二要强调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既能理解学生成长的苦恼与抗争,具有同理心,又能带动、帮助学生,具有影响力;乐于做学生的伙伴,在平等中感受升华,在成长中享受收获。唯其如此,教师的责任心才能成为学生进步和发展的真正动力。

  张云泉说得好,“做人必须像人,不求惊天动地,但求问心无愧”。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要有胸怀大局,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责任心,艰苦奋斗,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

  一个小学教师,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是扎实的基本功、是爱。这些我都赞同,但我觉得最应该具备的是强烈的责任心,责任感,没有强烈的责任感,责任心。一切都无从谈起。

  因为我们是小学教师,我们就要对孩子负责。就要平等地欣赏,对待身边的每一位孩子。没有理由以貌取人,厚此薄彼,助长孩子的自负或伤害孩子的自尊。唯一能做的是关爱有加,为每一位孩子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让每一位孩子幸福得像花一样健康成长。

爱的奉献师德演讲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千秋之约,师魂无边》。

  一名教师,他的学识不一定有多深。一名教师,他的能力不一定有多高。但是,他的师魂一定要高,因为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看吧,在我们的队伍里,有数不清师德高尚的楷模,他们是中华民族振兴教育的脊梁。

  年过五十眼看就要退休的她,毅然接手全校最乱的班级,每天早早到校直接走进教室,看看学生到齐没有,卫生搞好没有。哪名同学有事,哪个孩子不舒服,她一一挂在心上,处理好这些后,就检查作业辅导习题。每天都戴着老花镜的她,像一头老黄牛迈着有力的步伐。备课、批改、辅导从早到晚不知疲倦。不管多累,只要一站到讲台上,她就精神抖擞,勃姿英发。她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和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一名普通人民教师的誓言。这就是我们的老大姐——孙秀莲老师,她解读了教师“爱岗敬业”的真谛。爱岗敬业,使我们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爱岗敬业,使我们安于寂寞、笔耕不辍;爱岗敬业,使我们勤勤恳恳、甘当人梯。

  俗话说: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高尚的师德首先是热爱教育,热爱教育的最高境界无非是无私奉献。

  我曾经写过这样一首小诗:“物是人非的日子最想你,办公室里少了你的身影,冷清;繁华落尽的幕后最想你,餐桌上没有了你的碗筷,无味;夏去秋来的日子最想你,签到册上少了你的名字,暗淡。”这里的“你”就是我的好同事、好姐妹陈继学。之所以在这里提起她是因为在讲师德讲奉献的今天,她一直带病坚持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瘦弱的病躯不仅没有请过一天病假,而且还连续担任近两届毕业班的语文教学。病痛严重时,她就坐在椅子上给孩子们讲课,看学生的午睡和晚自习。去北京求医的前一天,她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看她暗黄的脸,难受的表情,同事们都劝她休息,而她却说:“你说这毕业班也离不开人呀,等过几天我从北京回来就上课,估计也落不下多少。”她没有惊人的壮举,没有耀眼的光环,她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昨天和今天,而她却在平凡的每一天中用奉献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为了孩子们,她化作了春蚕,变成了红烛,年仅三十六岁的生命啊,永远地离我们而去。

  平日里,我们所说的奉献而今是那么苍白,陈继学老师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演绎了“奉献”的内涵。教师的奉献,使教师以苦为乐、忘我工作;教师的奉献,使教师摆脱世俗、理解不公;教师的奉献,使教师尽心竭力、克己奉公。正是基于这种精神,在恪尽职守的长河中,教师诠释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最高境界。

  不仅她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不也如此?为了准备研讨课,提升教育理念,我们不知钻研过多少遍教材,翻阅多少书籍;为完成学校的紧急任务,我们加班加点直到雄鸡报晓。多少个白天黑夜,我们远离喧嚣的人群,告别灯红酒绿,与清风白云作伴,在知识的海洋中赢取那份心灵的海阔天空。

  我不会用金钱的尺子去丈量人生的价值,因为我知道,我不是栋梁,但我的事业是栋梁;我不会用碌碌无为来虚度我的人生,因为我知道,我不是未来,但我的事业是未来。

  教师,你的名字告诉我,人不一定能够成就伟大,但把握好自己,却一定能做得到“崇高”!让我们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赴千秋之约,铸无边师魂!

爱的奉献师德演讲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奉献无声的流淌》。

  我的父亲是一名教师,从小,我就梦想有一天我也能像父亲一样,立足三尺讲台,手持三寸粉笔,画出天地方圆,写尽学海茫茫。后来,我读到这样一首诗:我是一个老师,我把手中的红烛高高举起,只要我的鸽群能翱翔蓝天,只要我的雏鹰能鹏程万里,只要我的`信念能坚如磐石,只要我的理想能永远年轻,我情愿燃烧我的每一寸躯体,让我的青春乃至整个的生命,在跳动的烛火中升华,在血液的鲜红中奔腾……

  这首诗点燃了我心中的激情,澎湃起我教育的梦想!带着这份激情与梦想,我踏上了由知识、情感、理想、信念汇成的三尺讲台,从此,我拥有了一个和父亲一样神圣的名字——教师!

  20xx年9月,我满怀兴奋来到了我梦想的党坝小学,在这短短的一年里,在那些看似平凡的党小教师身上我看到了曾给过我激情的那首小诗的内涵:这内涵不只体现在某个人身上,而是整个集体,他们承受着社会的压力,肩负着家长的厚望,承载着孩子们的期盼,有的带着一身病痛,装着药,却执著地站在讲台上;有的将孩子的作业带回家,带上老花镜,一本一本的细细地批改;有的甚至为了那份责任而永远的倒下了。他们甘于奉献,无怨无悔,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捍卫了职业的圣洁,用行动诠释了师德的真谛!他们把委屈和泪水装进心里,呈现给家长、孩子们的,永远是阳光灿烂的笑脸!他们的精神又何止是春蚕精神、蜡烛精神!

  其实,在我们学区乃至整个教育系统那些任凭奉献无声流淌的教师又何止一二!而他们都是我要学习的楷模,于是,在工作中,我努力完成我所担任的每一项工作,竭尽全力把它做到最好,用心去呵护和教育着我的学生。我知道,教育是个艰巨的灵魂和性格塑造工程,那就让我在这半亩方田里勤耕力作,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谈吐来征服的心。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让自己的生命之火为教育事业而熊熊燃烧!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教育工作者,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们倍感自豪。没有鲜花,我们却拥有满园的桃李芬芳;没有掌声,我们却赢得尊重与赞赏;没有金钱,我们却拥有孩子们心灵的阳光!我们播洒着期盼,收获着成功的喜悦;我们播洒着清贫,收获着社会的富强!既然选择了教育,就要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是光荣的教育工作者!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身于幽谷处,孕育兰花香。让我们宣誓:任凭岁月更迭世事沧桑,任凭青春流逝憔悴红颜,我们依旧永守心中这盏希望之灯,倾心教育的热土,同铸不朽之师魂!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次重温那首小诗:我是一个老师,我把手中的红烛高高举起,只要我的鸽群能翱翔蓝天,只要我的雏鹰能鹏程万里,只要我的信念能坚如磐石,只要我的理想能永远年轻,我情愿燃烧我的每一寸躯体,让我的青春乃至整个的生命,在跳动的烛火中升华,在血液的鲜红中奔腾……

  我的演讲完毕!

  谢谢大家!

【爱的奉献师德演讲稿】相关文章:

爱的奉献,心的奉献08-22

爱的奉献08-23

爱的奉献07-23

《爱的奉献》09-04

爱的奉献师德师风演讲5分钟08-30

爱的奉献,奉献小学作文12-28

爱的奉献,心的奉献作文12-15

关于奉献的作文:爱的奉献08-14

爱的奉献师德演讲稿04-14

《爱的奉献》师德演讲稿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