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心得

时间:2022-12-04 18:57:53 学习心得 我要投稿

数学学习心得汇编15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学习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学习心得汇编15篇

数学学习心得1

  数学并不难,其实就是按规律做题而已。如果我们去问老师问题的时候,老师看了几眼,也会说这道题应用某某方法去做,好像想都不用想,让人惊叹。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出题的人就是按规律出题的。所以说,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就不用怕了,关键就在于找规律。

  首先是知识,规律的基础。用最少的东西去证明最多的东西,那些最少的东西是一切的基础。我们深刻掌握了那些最少的东西,一?知识大厦便可以建造起来。基础知识都在课本里。因而,首先必须掌握好课本的知识点。有些东西就是前人定出来的,并被世界公认,既然我们无法改变这一切,便只好接受,并消化。所以,有些时候没办法,只好死记了。当运用多了,便灵活了。熟悉串通了知识,便夯实了找到规律的基础。

  真理可以从实践中获得。在各种各样的题中,找到规律。同一类型的题目,这次错了,下次就会做了。规律是总结出来的。比如说,证明一些平行,垂直的几何题,似乎每次找到了中点,连接,便迎刃而解,这就是一种规律。我们可以从练习册,课本的例题中熟悉总结。还有一些经典易错题,更是要重点留意。如果例题只是看一看,丝毫不重视的话,考试时速度方面便大打折扣了。一道题往往有好几个知识点堆在一起,只要循规蹈矩逐个击破,也就搞定了。规律越来越多,就像有更多的钥匙,面对各种各样的锁,也就不怕了。

  可方法规律一多,面对题就不知用什么方法了,这就说明还没有根本地掌握方法。这时就要把例题再拿出来,自己再做一遍,直到“哗”一声恍然大悟。有时适当地结合条件,也可以快速地找到方法。这样又可以总结出一条大规律,便是不要死钻牛角尖,这种规律一不行,就马上换下一种,让思路转得快一点。而坚持到底反而可能失败。

  总而言之,出题者肯定为你留下一条路,通过规律,可以找到它。我们也可以把它当后路,去寻找一条更好的新路。如果失败,就走后路。题目是死的,人是活的。

  题会做了,但也不一定做得对。往往不是计算出错,就是忘记定义域。所以,这又成了另一种规律。以后一看到求值域,条件反射地想到定义域,就不会错。这些规律每个人有所不同,要根据自己的弱势来确定,并铭记于心。计算的粗心,是很棘手的,有时就是害怕出错,在一道题上迟疑不决,最后导致考试时间不够。为了克服这老毛病,一定要丢弃计算器,靠自己的手和脑来计算。不要怕大数,用心去算。手算多了,命中率自然就提高。

  规律是靠自己总结的。别人给你总结好了,你要再总结一次,因为这样,它才能成为你的,我们的数学就建立在以前数学家总结的规律上。熟悉它,掌握它,再去加上我们的一笔。

数学学习心得2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电脑无孔不入的应用.高等数学课程作为一种数学工具的功能正在逐步缩减.但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的载体的功能(例如训练学生辩证思维、逻辑推理、发现同题及分析同题的能力)却愈显风采。一个多元线性方程组如何去解?我们可以交给电脑去完成,只要会正确使用数学软件。但一个实际问题如何通过数学建模转化为一个数学同题,除了必须具备许多综合的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这种素质自然可以通过生活来积累,但如果能够通过象高等数学这样的课程作为载体来进行系统训练,将是事半功倍的。

  以往对工科学生来讲,高等数学的教学比较偏重于计算方法的训练,例如,如何计算极限,计算导数,计算积分,通过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是学习高等数学的一条捷便之径。但是从二十一世纪更加需要创新人才的观点看,从高等数学的概念中直接去提炼一种分析推理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将是更加重要的。(当然,在改革的力度还未到位时,由于教学要求及教材等原因.学习高等数学并不能仅偏重于概念,对基本的计算方法必须熟练地掌握。如今就如何学好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提出一些拙见供同学参考。

  1)从正反两个层面理解概念

  我们观察一个物体,如果仅仅通过平视去进行,那么对这个物体的认识往往是局部的,甚至是扭曲的,只有从正视、俯视、侧视的多角度去观察与综合,方能得到物体正确的空间定位。观察事物尚且如此,要理解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果只有单向的思维方法,肯定只能浅尝辄止.只有从正反两个方向去透视概念,才能较深地抓住概念中一些本质的东西。这里所说的正方向思维应该包含几层意思:一是概念的定义是如何叙述的,二是概念所尉带的条件是必要的.还是充分的?三是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是什么?这里所说的反方向思维又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一个概念的否定是怎样表达的?二是如果错误的理解了概念中的一些条件会导致什么样的错误结果。

  2)学与问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话道出了做学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高等数学的讲课进程一般都比较快的,课堂上讲的内容不能完全听懂是正常的现象,同题在于听不懂看不懂的内容是随意放弃呢还是努力请教老师请教同学直到学懂为止。如果轻易放弃.时间一长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所以一定要以锲而不舍的精神边学边问。不过这样的提问还只是被动的,主动的提问应该是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同题。如何才能

  发现问题呢?首先要提倡自学,在自己预习教材(也锻炼了一种自学能力)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不懂的同题,带着同题再去听课就会有的放矢。其次是听课之后做习题之前要认真复习消化课上的内容,只要积极地开动脑筋,从中是会发现很多问题的,在这个较深层次上发现问题又去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同学与老师的帮助),那么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会有一个质的提高。

  3)做习题与想习题

  学习数学,不做习题是绝对不行的.因为耐概念究竟理解与否检验的最后关口是习题。一道习题不会做或者做错了,肯定是某些概念投有消化好,带着习题再来复习理解概念,拄往会摩擦出新的思想火花。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主张采用中学的题海战,但对每道习题不但要弄懂正确的解法,而且尽量要考虑能否有多种解法。这还不够,进一步的思考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解法究竟错在哪里?必定是对概念理解的偏差才导致的错误结果.经过又一次正反两个层面的开掘.思考深入了,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步培育起来。

数学学习心得3

  读好课本,学会研究

  同学们应从高一开始,增强自己从课本入手进行研究的意识。同学们可以把每条定理、每道例题都当做习题,认真地重证、重解,并适当加些批注。要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讲解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做好解题后的反思,总结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以便推广和灵活运用。另外,同学们要尽可能独立解题,因为求解过程,也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过程,更是一个研究过程。

  记好笔记,注重课堂

  “要学好数学,培养好的听课习惯也很重要。”同学们在听课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把老师讲的关键性部分听懂、听会。听的时候要注意思考、分析问题,但是光听不记,或光记不听必然顾此失彼,课堂效益低下,因此应适当地有目的性地记好笔记,领会课上老师的主要精神与意图。

  做好作业,讲究规范

  在课堂、课外练习中,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也很有必要。同学们在做作业时,不但要做得整齐、清洁,培养一种美感,还要有条理,这是培养逻辑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作业应独立完成,这样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题正确的责任感。在作业时要提倡效率,应该十分钟完成的作业,不拖到半小时完成,拖沓的做作业习惯容易使思维松散、精力不集中,这对培养数学能力是有害而无益的。

  写好总结,把握规律

  “不会总结的同学,他的能力就不会提高,挫折经验是成功的基石。”要学好高中数学,同学们就应该经常做好总结,把握规律。通过与老师、同学平时的接触交流,可以逐步总结出一般性的学习步骤,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简单概括为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每一个环节都有较深刻的内容,带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要落实到位。应坚持“两先两后一小结”(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写好每个单元的总结)的学习习惯。

数学学习心得4

  我们有幸参加了在xx实验学校举行的数学培训学习活动,并且听了xx实验学校单xx老师和xx九中孙xx老师执教的九年级数学公开课;同时听取了九中洪xx主任对新课标的解读,及教研室魏主任对数学教学的指导意见。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收获了颇多。

  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课前就要准备好让学生准备哪些学具、布置什么预习作业、如何引入新课、设计哪些自主探究问题、哪些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哪是让学生上前讲解的,哪是以课堂作业的形式完成,哪些应重点强调等等,都要提前考虑到,设计到位。所以,备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上好课:根据学生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同时做好以下几方面: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正确评价学生;多激励,勤表扬;多设置一些悬念,创造一种特殊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热情。

  三、把握好课堂练习题的难度

  不要没有选择地使用辅导材料,题目过难,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尤其一些过旧的题型,不再考试范围之内的,大量布置给学生,会造成做无用功。

  四、规范学生的答题格式和过程

  学生每次考试后感觉不错,可卷子发下来却是分数不高,原因是答题不规范而被扣分,这是当前学生普存在的问题。如:数学符号书写不规范,几何语言表达不清晰,条理不清楚,不按要求作答等等,今后的教学中要多注意这几点:

  感谢学校能给我们这样外出学习的机会,一次学习就有一次收获。

数学学习心得5

  因为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因素改变,能否快速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是摆在高中一年级学生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新课程实施后,新教材内容更丰富。高一年级的同学在一年中要完成高中数学必修四个模块的学习,内容多,但课时很紧,同学要与老师密切配合,不要使用难度过大的教辅书。

  要学好高中数学,高一同学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要积极调整心态暂时觉得学高中数学有困难,不要产生畏难情绪,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困难是暂时的,相信自己能学好高中数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逐渐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分数可以反映出一些情况,但多少有点粗糙。对自己的情况作出细致诊断后,才有机会有效地纠正它。

  2、多动笔高中数学课堂上,老师板书是比较多的。首先数学是符号语言,因为引入了符号,使数学的表达更清晰,更简洁。其次,数学是抽象的,如果不动笔,我们可能无法推知下一步是什么。(高一新生怎样学好高中数学)高中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单凭想象走不了多远。多动笔,不仅仅是要同学们计算,更重要的是通过解题步骤的书写,理清我们的思路。例如在学基本函数的时候多动动笔,多画画函数图象,数形结合,函数的基本性质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3、重视概念的学习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数学概念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概念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字面上,而应该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加工,不仅学会从正面理解概念还要能举出反例,甚至从符号、图形角度来理解概念。例如我们学习等差数列概念,就要知道等差数列的通项、首项、项数及公差之间的关系,还要会在头脑中建立综合的心理图式(高一新生怎样学好高中数学)

  4、适当做练习只听课不做题多半学不好数学。练习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我们对概念的进一步深入理解,会自然引起我们对更多相关内容的注意,长此以往,思维就变得开阔,解题的思路就敏捷。

  5、解题回顾一只飞虫试图穿过玻璃窗逃出去,它一遍一遍地重复这个动作,却不去试试旁边那扇开着的窗,它就从那儿飞进屋的。"试试,再试试"是一条流行的忠告,飞虫却没有成功。但人能够聪明地改变他的尝试,以更深入的理解来探索各种可能性。在解答完一个题目或听完一个例题以后,我们要回顾解题过程,这时对题目的理解更充分,解题的成功决定于选择正确的角度,不妨问一下自己三个"W":已知是什么(what)?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角度(why)?怎样得到结果(how)?解题中的进展就是对以前获得的知识进行了动员和组织,从记忆中提炼某些元素并用到题目中去。养成解题回顾的习惯,并且经常总结,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

  此外,根据新课标要求,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多采取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阅读自学等方式学习,多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合作,共同提高高中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心得6

  通过培训,使我明白肩上的责任有多重。作为一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也通过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单单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完全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因此,这次培训留给我深入的体会与感悟是:

  一、教材整体分析

  1、内容的调整:由于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从三年前就开始的新一轮的教材,不同在内容上的调整,只是在使用中例题有所增加,铺垫,降低了难度,学生易于接受。应用题的提法上也有了一定的改变,从形式上的改变到思路上的引导,重新指点学生理清思路,解答问题。内容同老教材有一定的改变,排版上的调整,安排上的调整,都让我们切实感觉到编者们对我们一线教师的理解。

  2、两整合:将联系紧密可以整体呈现的部分课节进行了整合。将零星散乱的倍的问题提了出来,系统的设计为一个单元,更好的使学生体会倍这种数量关系。

  3、新增内容:新增加了一些内容,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实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二、教材特色

  1、新教材由情境图引出问题串为基本的呈现方式,而且情境设计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性,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倡导学习课堂的生活化,将课本数学变为生活数学,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数学,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程标准的修订的背景下,更加重视学习目标的整体实现,教材力求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最终达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重;发现和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共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利用相关内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材也在不断地整编。新教材编写特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了教材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新研究知识之间的整合;加强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

  总之,通过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必须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过:数学教师要带着思想走进课堂,给孩子们留出思想的空间,孩子们的思想才更开放,孩子们的思路才更开阔。一个好老师要专业地读懂教材,要用心地读懂学生,要智慧地读懂课堂,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

数学学习心得7

  参加了小学数学新教材培训,从中感觉到,新教材与我们一直用的教材有所不同,感觉在很多方面都做了改进。例如,更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进步。但实际怎样操作,怎样把握新教材心里却没底。可是,听了领导和老师们的讲座后,我顿时觉得,自己的认识清楚了许多。几位老师不仅就《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谈自己的体会,还结合一年级的实际内容给我们分析,组织我们分组讨论,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了新教材和新课标的精神。下面就是自己学习之后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1、数学教学活动更加丰富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使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自学的内容。

  2、 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并不是孤立于书本之上的,它是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数学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能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因此,在新教材的编写中更多的采用了生活化与情景化的场景,例如有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和童话故事,教材中充满着鲜艳的图画,使儿童兴趣高涨,并能投入其中。

  3、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

  新教材更注重多样性。过去教学可以说也重多样化,但这种多样化目标单一,往往是殊途同归,而且过分强调掌握多种方法。相反,新教材更重研究探讨的过程,承认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学生有一个较大的发挥的空间,学生可以想出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且结果不是唯一的,学生更多的结合生活实际解题,使学习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形式。

  4、更注重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教材的设计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我相信,通过这次的新教材培训,我们将对新教材更加深入的把握,更深刻地理解所包含的教育理念,更好的做好新课改工作。

数学学习心得8

  我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学习,我得到了许多收获,既增长了理论知识,又对工作有很大启示。课程标准向我们展示了全新的理念,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新观念。我深深的感受到要不断的学习,树立终身学的意识,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培训学习,转变观念,投入课改,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下面我就谈一下学习后的一些心得:

  一、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国加入WTO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介入,给教师以新的挑战。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教师的这桶水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时时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努力成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是“一桶活水”。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否则,就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深刻理解新课标,以不变应万变。

  从课标中,我更加了解到《数学课程标准》在各方面的变革。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方法,力求减负等特点。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新课标经过了10年的不断实践总结比20xx版的新课标有了如下八点变化:1、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关于数学观的变化;3、基本理念的变化;4、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5、“双基”变“四基”;6、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7、课程内容的变化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其中让我影响最深的是:基本理念的变化,20xx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良好的数学教育”它强调的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比20x版的说法意义更加广,它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还获得了数学思想,这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只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才能超越现在,走向未来。

  通过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我更加了解到《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感触最深的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将“双基”修改为“四基”,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研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要准确把握教师角色

  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组织者;教师不再只是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善于使学生发现探索的引导者;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而是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真诚的合作者。

  1、挖掘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2、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成为学生真诚的合作者。

  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那么,数学就不在仅仅是书本上板着面孔的枯燥的数学题,数学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提高数学素养,使之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去解决问题。

  学习完新课标,我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今后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加强修养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只有真正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才能为孩子们奉献出既“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

数学学习心得9

  一、检查试卷,稳定心情

  拿到试卷以后不要着急做题,花一两分钟时间把卷子通篇看一下,检查一下考研数学试卷是不是23道题目,大致都是什么题型的题目。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有效防止因粗心大意而漏掉一些题目,漏题就太可惜了;二是可以加强自己的信心,稳定心情,通过长达一年时间的复习,看了这么多参考书,听了那么多考研课程,相信试卷中肯定有不少题型你是非常熟悉的,看了这些题目以后,你会感到非常高兴,自信心倍增,原本紧张的心情也会放轻松,这样才能正常发挥。

  二、按序做题,先易后难

  考研数学题量都是23道题目,其中选择题8道,填空题6道,解答题9道。题目类型也是固定的,数学一和数学三1~4题是高数选择题,5~6题是线代选择题,7~8题是概率选择题;9~12题是高数填空题,13题是线代填空题,14题是概率填空题,15~19题是高数解答题,20~21题是线代解答题,22~23题是概率解答题。数学二1~6题是高数选择题,7~8题是线代选择题;9~13是高数填空题,14题是线代填空题,15~21题是高数解答题,22~23题线代解答题。

  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考察的是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定理和基本运算,解答题包括计算题和证明题考察内容比较综合,往往一个题目考查多个知识点,从近些年的试卷特点,题型都比较常见,难度不算大,我们最好按题目顺序做,这样能稳定心情,很快进入状态,也不容易漏做题目,如果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题目也不要发慌,可以暂时放下接着做下一个题目。等容易的题目有把握的题目都做完之后,再静心研究有疑问的题目,但如果实在没有思路也要学会放弃,留出时间检查自己会做的题目,争取会做的题目不丢分,因为数学的分数最依赖的还是能否将会做的题都做对。

  此外,有些同学喜欢先做高数,再做线代,这样的做题顺序也可以,关键是看你平时训练时是如何训练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但在此提醒一下大家一定不要漏做题。

  三、合理分配答题时间

  根据以往考生的经验,一道客观题控制在3分钟左右,最多不要超过5分钟,解答题一般10分钟左右,根据难易程度适当调整。最后至少留出30分钟时间检查,确保会做的题目计算正确。

  考研线性代数考点预测:向量的数学定义

  首先回顾一下,在中学我们是如何表示向量的。中学数学中主要讨论平面上的向量。平面上的向量是可以平行移动的。两个相互平行且长度相等的向量我们认为是相等的。好,假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平面上的任何一个向量,我们总是可以将其平移至起点坐标原点重合。这时向量终点的坐标同时也是向量的坐标。这样,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实数对表示一个平面向量了。

  一个实数对实际是我们线性代数中的一个二维行向量。而线代中讨论的向量是任意n维的。所以线性代数中的向量可视为中学向量的推广。

  下面是向量的数学定义:

  由n个实数a1,a2,…,an构成的有序实数组(a1,a2,…,an)称为一个n维行向量。类似可定义列向量。

  问个问题:向量和矩阵是什么关系?向量可视为特殊的矩阵(行数或列数为1的矩阵)。这是理解向量的一个很好的角度。因为学习向量时,我们已把矩阵讨论得很清楚了,所以通过矩阵理解向量就能省不少事。

  知道了什么是向量,那什么是向量组呢?向量一般来说不是单独出现,而是成组出现的。我们把多个向量放在一起考虑,就构成了向量组。

  当然向量组的严格数学定义也不难理解:由若干个同型向量构成的集合称为一个向量组。这里的“同型”可以理解成矩阵同型,也可以用向量的语言描述成:同为行向量或列向量且维数相同。

数学学习心得10

  进入实验室的大门,迎面而来的是整齐的实验平台—高配置的联想电脑,网络集群,先进的电子白板;迎面而来是中国古代和现当代数学辉煌成就、历届菲尔兹奖获得者名录;迎面看到的是数学家欧拉的名言:“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更需要实验”;迎面可触摸到的是各种各样的数学模具;迎面带来的还有发自内心的感觉—这是数学的天地!

  快步进入实验室的学习台前,一坐下来,映入眼帘的是液晶投影仪和滑动白板讲台,映入眼帘的是数学实验室玻璃板上关于世界最先进的数学知识介绍;映入眼帘的是和蔼可亲的康达军老师。

  我们的“数学实验的方法和价值”讲座在我还如梦如幻中开始了。

  一、数学与现代教育技术

  当前的数学教育面临着两大课题。其一是信息革命对数学与数学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或者说数学教育应该进行哪些改造才能满足信息社会的需要;其二是现代教育技术对数学教学改革能发挥哪些作用,在新技术的支持下能否创设更理想的数学教育,以克服传统教育难以解决的.某些困难?对以上两个问题,广大数学教师的思想准备似乎并不充分。

  康老师对“如何迎接21世纪挑战”的讲述中谈到,计算机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认识,人们普遍谈论着“计算机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但是数学在未来社会的重要性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接受“数学盲难以进入21世纪”观点的人并不多。那么未来社会的特点是“计算机化”还是“数学化”,既然计算机的功能如此强大那么是否可以少学一些数学呢?

  二、数学现代技术是现代生活的必需品

  传统数学教育中数学学习是紧密与升学联系的,而信息时代的数学教育要求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数学素质。通过数学教育,学生应该对数学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懂得数学在信息社会中应用的广泛性。当学生明确足够的数学不再仅与升学有关,而是在信息社会中求职和成功机遇的重要因素时,“数学有用”的观念就能深入人心,成为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以这一观点审视当前的数学教育,一个重大的缺陷是缺乏时代感。这倒不是说要把高等数学下放到中学讲,但起码应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数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态度。是否可增加些作为信息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数学常识,如统计、概率、误差、图表、图象、程序、逻辑等内容?就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从问题的引入、展开、到内容的取舍也需重新加以斟酌,如方程与函数教材的处理、方程的引入情景、方程的精确解和近似解、方程组解法的侧重点、对数的概念与常用对数的比重、数表计算尺计算器的使用等等。一个明显的问题是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许多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由于克服了手工计算的障碍能够进入数学教学了。数学教育可以而且应该突出它鲜明的时代特性。

  三、现代数学教育需要现代技术

  数学教育改革的种种意见中,现代教育技术是备受关注的。美国数学教育界认为:“在众多促进数学教育改革的因素中,现代技术具有最大的潜在的革命性影响。”(《学校数学的改造:课程(改造)的哲学和框架》,英文版,第22页)。

  市场上号称“电脑教师”的教育软件多半是课本搬家式的电子书或变换方式的习题集。这类教育软件使人们对CAI产生了怀疑:“原来这就是CAI呀!看来与其用这类软件还不如认真地看看书,更不如听有经验的教师讲课。”所谓“电脑教师”还是不如真正的教师,计算机还是难以进入课堂。于是教师只好亲自参与开发软件,由于教师远比一般的计算机工程师熟悉教学、了解学生心理,所以这类软件可以在教学中发挥一定作用。但问题又来了,那就是开发效率太低,一节课用的软件需要几十个小时开发,谁都难以长期坚持下来。加之每一个软件都体现了开发者的个性,在当前每一位教师都要在课堂上展现自己个性的情况下,教学软件难以推广。于是各地都在开发大都只在自己的教学中应用的属于自己的软件。面临以上困难,多数教师不愿做吃力不讨好的事,还是钟情于粉笔与黑板。同时,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又引来对CAI的种种非议: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搞CAI是否值得?在现时条件下CAI到底能给教学改革注入多大的活力?

  在借助于CAI促进各学科的教学改革中,数学大概是最困难的学科,引起的争论也最大,首先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英语、生物,地理等学科的教学软件可以做得图文并茂、有声有色,但数学却不能,因为数学是需要进行进行思维训练的,不仅依靠课件表面的生动难于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而且也难于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一个尖锐的问题是:在数学教学中引入CAI是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呢,还是相反?有些人担心过分依赖计算机将导致学生相应能力的萎缩。这种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一些西方国家孩子当前数学能力的下降似乎与滥用计算机技术有关。事实上,现代数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数字计算变得轻而易举,而且一个复杂的方程求解、一个方程曲线或函数图象的绘制,一个积分或矩阵的运算,都只需轻轻一按键盘,一切结果顷刻会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出来。这种“描述”数学结论式的数学对数学教育是巨大的挑战。它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吗?有助于问题的求解吗?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吗?甚至数学教育的必要与目的性都受到怀疑,学生会问:有了计算机还学数学干什么?教师会问:有了计算机数学还教什么?数学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但是计算机的汹涌浪潮却势不可挡,谁也栏不住的。当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之后,连学生玩电脑游戏软件我们都看不住,谁又能禁止他利用数学软件完成数学作业呢?看来,既不能对计算机持反对态度,也不能对它持无可奈何的消极态度,积极的对策是更新观念,认真研究一下有了计算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应该有哪些变化,研究数学CAI的理论和原则,考虑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什么是理想的数学教育。

  四、数学研究要具有发展的眼光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理想的数学CAI,首先要讨论什么是理想的数学教学,要讨论计算机以外的因素。这就必须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考虑不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还要考虑数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未来社会对人的数学素质的需求,然后再回过来讨论CAI软件的设计思想与使用原则。这当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难在一篇文章中讨论清楚。但我们以为至少以下原则是肯定的:针对性、参与度、可推广性。

  数学实验室的建立为中学数学开发学生的思维,对问题的过程性学习与评价提供了可能。

  数学好美!愿数学实验引领学生走向美好人生舞台。

数学学习心得11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需要我们用最严谨的方式认真思考,以最科学的证明方法反复推敲,需要我们勤思多练。数学在证明时的理念往往是用严谨的推理过程来说明结论的合理性,而不能仅仅靠简单的凭空想象。数学又是一门着实有用的学科,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很多很多生活中的各种细节都要用到数学以及数学的思想。数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运算,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思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变得细致,或者说它可以改变我们的性格,让我们在做事时有条不紊,条理性更加突出,这会对我们的一生带来巨大影响。那么既然数学这么重要,我们该如何学好数学,就成了一个致关重要的问题。

  首先,有很多人认为,现在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仅仅在于高考。如果你是以这样的心态来学习数学的话,那么我相信,你不会学好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当然我不是说我们可以忽视考试。学习的真正目的在于充实自我,改变自己的性格,抹去自己锋利的棱角,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当然,学习也可以让我们轻松的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只不过那不是学习的最重要的意义。学习数学也是一样,如果你把它当做任务,那么你不仅仅会感到学习的痛苦,最主要的是你无法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相反,如果你把学习数学当做一种兴趣,或者是提高自己的一种最简单的方式,那么在不知不觉中你就会学的很好,最终学习数学会成为你的一种习惯,而习惯不会停止。

  第二点,在你已经有了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之后,我们来谈一谈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做才能保证用最短的时间达到目标。首先,我想再次强调的是,课堂很重要。在课堂上,如果你能努力集中精神,听懂并且理解老师的每一句话,那么在课后你不用花费太多功夫,便可取得不错的成绩。当然,每个人在课堂的45分钟内所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会超过40分钟,这是科学家所证实的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即使只有短暂的40分钟,也完全足够你听懂本节课的全部内容了。毕竟老师不会在课堂上完全讲课,老师们总会给大家留出一部分练习的时间。数学这门学科在于思考,在与理解。其次,在课后你大可不必做过多的题。不错,熟能生巧,但是我个人认为对于这种理解性的学科,做再多的题也还不如去做做运动放松一下来得实在。数学在于思维,如果你在平时没有这种数学的思维,那么你做再多的题也都只是徒劳。

  第三点,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学会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思维绝非一时半会就可以培养,也不是盲目的多做所谓的难题或压轴题就能锻炼出来的。要想学会数学的思维,就必须首先学会如何归纳与总结。比如说,在做玩一道题后,我们就应该去反思这道题所带给我们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而不是做过了就过去了,会做这道题就不再看它了。我个人认为,反思一道题的思维方式远远比会做某一道题的意义重大很多。所以说,做题量不在多,而在于你是否真正理解了这道题所带给我们的思维方式与思考问题的方法。如果你学会了以这样的方式反思你所做过的每一道题,那么成功就离你不远了。有了这种善于归纳总结的优良的学习习惯,你就会发现其实那些所谓的难题压轴题都是子虚乌有的,因为它们其实并不难,只是原来你没有学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考虑问题罢了。

  这些只是我个人在学习中的感悟,也许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和大家分享我的这份心得与体会,来和大家共同进步,学好数学。

数学学习心得12

  随着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参与不断深入,教师们从课堂单一的数学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逐步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教和学开始向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新课程新理念,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是新生事物。现在我们要改变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确实有一定地难度。但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改变是不行的。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提升。每节课都要有数学活动,活动要为探究某个问题而设计,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任务,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探究点,探索什么?怎么样把学生探究过程选择适当的方式暴露出来,再次需要注意探究的过程、方法、结果,学生的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是教师要把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进行一个数学的提升,从而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结论,努力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以鼓励为主,对学生得出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也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落实这一数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常常会有疑问:“为什么要学数学?学了数学有什么用?”我们数学老师常常会教育学生数学学习很重要、很有用,但到底有什么用又说不清楚。因此有些学生走上社会后认为,“学习数学除了应付考试以外没有任何价值”。我们的数学教学,让学生感受不到价值,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所以我们的数学需要改革。

  1、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从何而来,到何处去”

  传统的数学教学就是老师填鸭一样的使劲填,学生既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知识从何而来,又不知道学习了将到何处去。从生活中来,就是要让数学的新问题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到生活中去,就是要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感觉自己学习的东西是有用的,有现实价值的。新课程就很好的重视了这一点,“图形与位置”中,基本上是选取的学校作为背景,统计图表也是以学生关注的生活密切相关。

  2、创设现实化、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景

  我们的老教材,往往忽视对于数学问题情景的创设。有许多问题看似从实际出发,实则离学生的实际有十万八千里,比如随便找一本数学书,几乎所有的应用题都是千篇一律:桃树有多少棵,梨树有多少棵……某车间原计划生产多少台机器(或零件),实际生产了多少……如此机械空洞的内容,试问怎么能让学生进入生活化数学情景呢?而我们的新教材,比较注重数学问题情景的创设,但这些问题情景往往是建立在生活经验之上,象打折问题,追击问题,利润问题,存款问题,这些都是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景,体现出数学的应用价值。

  3、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规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同时又指出:“要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特别强调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再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不仅给学生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还能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能够学以致用。选择和设计富有现实意义的、来源于生活的、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具备一定探索性的习题,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在数学教材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习题有很多。例如利用经纬度确定位置,利用电影票找座位,利用统计图看信息等等,不仅我们的练习明显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们的数学命题也逐渐体现出这样的倾向。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根植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有应用价值的数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在数学命题中要考虑学生对周边社会及生活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渗透日常生活、理财、环保、科技、数学史、信息、法制等教育取向的知识,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现数学试题的时代气息和学有价值数学的理念。

  3、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在数学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方式,这一点正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在各种教学观摩和教学评比中,探究式学习方式被应用得越来越多。但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的依据决不能看这种教学方式是否时尚,教学不是赶时髦,关键是看这种方式是否适合你的学生。对于学生来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所以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往往有不同的方式。我们教师要及时发现这种差异,鼓励学生采用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总之,新课程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教师,我们应该多学多看,努力适应新课程。

数学学习心得13

  通过《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彻底改变已有的课堂的模式来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有以下的认识:

  一、教学情境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看动画、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手段,激发的学习兴趣,让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

  二、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是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熟悉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建立自信心。

  总之,新课程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方向,我们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再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一节课,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

数学学习心得14

  对于许多文科学生来说,数学也许是一个令人有些畏惧的名词,有些同学也许就是因为数学学不好或者不太喜欢数学,而选择了学文科的,高等数学学习方法与经验。但是,对于任何一个文科生来说,数学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人把数学比做是文科生的生命线,有人说数学和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名文科生的层次,这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学好数学.

  在我看来,数学其实是一门非常奇妙而有趣的学问。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敢于发现的眼睛,你就能够找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就会对它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既对数学感兴趣,又下定决心努力学好数学,那又怎么会学不好呢?

  课本对于数学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做的试题,有很多都是课本例题或其“变种”只要花上一点点时间把课本好好看看,要拿下这些题便易如反掌;反之,要是对一些基本的概念、定理都含混不清,不但基础题会失分,难题更不可能做得好。数学的逻辑性、分析性极强,可以说是一种纯理性的科学,要求思维清晰明了,因而基础知识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数学不是特别好的同学来说。

  以下是我个人觉得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非常必要的几点:

  1、按部就班。数学是环环相扣的一门学科,哪一个环节脱节都会影响整个学习的进程。所以,平时学习不应贪快,要一章一章过关,不要轻易留下自己不明白或者理解不深刻的问题。

  2、强调理解。概念、定理、公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我的经验是,每新学一个定理,便尝试先不看答案,做一次例题,看是否能正确运用新定理;若不行,则对照答案,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3、基本训练。学习数学是不能缺少训练的,平时多做一些难度适中的练习,当然莫要陷入死钻难题的误区,要熟悉常考的题型,训练要做到有的放矢。

  4、标出重点。平常看题看课本的时候,碰到有好的解题方法或重点内容,可以用鲜艳的彩笔划出来,以便以后复习时能一目了然.

  最后想谈谈数学这一科目的应试技巧。概括说来,就是"先易后难"。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头脑清醒的时候,本来一些较难的题也会轻易做出来;相反,头脑混沌的时候,一些简单的题也会浪费很多时间。考试时,遇到拦路虎是不可避免的,停下来有两种可能,一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做出来,但由于耗费了大量时间,接下来或者不够时间做完题目,或者担心时间不够,内心焦急,一时连简单的题也做不出来了;二是还是没有做出来,结果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连后面的题也没做完。而先易后难,则是愈做愈有信心,头脑始终保持清醒的状态,或者最后把难题做出,或者至少保证了会做的题不丢分。

  20xx年10月自考下来,高数工本只考了75分,我望着一尺高的草稿纸,回想近三个月来的日日夜夜,不禁“有所叹焉!”遂将一些心得,形成文字,没有整理,希望有兴趣一阅的朋友批评、交流。

  20xx年8月,我决心自考计算机应用专业,老婆不反对、不支持、不打击、只出钱。当月报考了高数工本和C++。我选择了难度,选择一个希望。自考者多数同时还有工作,我是一名警察,不仅要上班,还要加夜班,没有固定的学习时间,也不能听课,也不可能有时间去听课。自1993年7月高考失利已来,离别校园已九年有余。重新捧起数学,且为占10学分的高数工本,难度之大、时间之促,与高考不相上下。

  经验:做完一切书上习题、不会做也要把答案抄一遍。

  要不然,如何用得完那一尺高的草稿纸!我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做题上,不值班的时候,常常演算至深夜、至次日凌晨。遇到不会做的题,就把参考答案看懂,再演算一遍。

  教训之一:只做习题、未做例题

  其实,我的第一经验是最重的败笔!临近考试时,我开始作历年试题,做下来才顿悟。第一是例题、第二是例题、第三还是例题!大家对本次自考最后一题有印象吧?是例题!历年大题,均有例题或其“变种”!事实上我们教材中的“总习题”有一定难度,而且每题花时不少!我们的自考,一般不会考那么难的。而我平时花时最多的是“习题、自测题、总习题”,为完成之,不得不减少了看书和例题的时间。完全的事倍功半!(猪啊!)所以建议后来者:重视例题,要自已会做。习题中,重要章节要做、少部分不做,自测题在完成一章后做,总习题不做。

  教训之二:全面出击,没有重点

  我从头至尾把教材做了一遍,因为内容太多,公式太多,结果做了后面的,忘记前面的。到最后,脑壳里仍是一团酱糊。其实,高数是相当严密的科学(还用你说!),从头推到尾!几个重点:极限、导数、不定积分、空解、微分方程,书后都有大量的习题,一个小题就有二十至三十个子题,这就是重点罗。

  教训之三:死钻牛角尖,看得太难

  举个例吧,求微分方程的解,我在“二阶常系数非齐次方程”一节上,花了些时间,先看不懂,做了许多题,看了许多例题,才搞明白是怎么回事!结果一看历年试题,人家根本就不可能出那么繁的题!这样的例子很多,还有各种物理应用,也根本就不会考!而傅立叶级数,只要会公式,三个边界上公式,就可以了,至于如何来的、如何应用,可以不去管他。于是我得出一结论:看不懂的,根本不会考。看得懂的、似是而非的,就要多看多练习。

  给大学新生——高等数学学习方法

  目前,每当一年高考结束,数百万高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奋力拼搏,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升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各类高等院校开始在新的环境进行学习的时候,社会上各大媒体都会不断地重复一个话题:一个高中生怎样尽快地从心理上、生理上等方面溶入新的环境,成为一名合格的大一新生?而且不时的在电视新闻或报刊出现大一的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沉眠于网络或电子游戏,而跟不上大学的学习进度而退学的例子。笔者认为:一个高中生升入大学学习后,不仅要从环境上、心理上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同时学习方法的改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我在高等工科院校从事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已有三十余年,高等数学在工科院校的教学计划中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是大一新生必修的课程,它对于各专业后继课程的学习,以及大学毕业后这类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状况,高等数学课程都起着奠基的作用。如在校的继续学习中只有掌握高等数学的知识以后,才能比较顺利地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如物理、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等等,也才能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又如当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要很好地解决工程技术上的问题,势必要经常应用到数学知识。因为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数学方法已广泛渗透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中。因此,工科类的大一新生在学习上一个很明确的任务就是要学好高等数学这门课程,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数学学习心得15

  美丽的黄山脚下,一群热忠教育的人,满腔为教育奉献的心,聚拢在一起,展示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成果,2年一届的小学数学优质课大赛,今年在黄山这座美丽的城市举行,我非常幸运的聆听此次会议,来自全国31个省的32节课在此上演,在香茗大剧院我目睹和聆听了16节精彩的课,感受到教育改革大潮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在开幕式上,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马云鹏提倡我们听课看课时要多角度看课,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看四基是否落实,核心素养是否养成,教师要立德树人,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方法、模式、提问、回答、各环节的衔接,要关注创新,关注课堂生成的问题,形成课堂的特色。带着这样的指引,打开了听课的大门。

  第一天上午的三节课分别教授的是《植树问题》 《数与形》 《数图形的学问》,三节课均与图形有关系,教学上三位教师都是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模式教学,印象最深的是甘肃的王仁江所执教的《植树问题》中,教师打破传统的让学生先研究两端都栽的数学模型后在探讨其他的两种情况的模式,而是采用另一种学生更加自由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先将三种植树的情况用实物图的方式展现出来,然后让孩子们自己选择要研究的情况,一个小组研究一种情况,孩子们在汇报时,将实物图又提炼为更加简洁的线段图,最后再用算式表示出来,汇报过程中孩子们回答问题的完整,以及生问生答的环节把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自然、巧妙地引导出来,在学生自主选择方案探究时,孩子对自己的选择更加感兴趣,也提高的孩子课堂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在这环节的处理,王老师大胆创新,很有新意,在最后的总结环节,用一颗大树作为背景,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就是大树的枝叶,善于观察生活,这棵大树就会枝繁叶茂,植树问题本身不好总结,在以往的听课过程中,都是今天你收获的什么,而王老师用动画演示出硕果累累的大树,很好的对本节课进行收尾,也是一大亮点,总之本节课的学生参与率高,教师注重问题的引导,为大赛的开展唱响了第一曲。

  《数与形》和《数图形的学问》中教师都采用生活中学生容易见到的生活现象为背景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授,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把握好已有的知识与新知之间的联系。

  下午的三节课分别讲授的是《搭配》 、《分类》 、《掷一掷》,均属于数学广角类的课,三位教师在教学模式上都是让孩子自己去探究,得出结论,通过实验,自己动手,小组合作,回报交流等设计恰到自然的将重点知识引导出来,印象比较深的是 新疆的《掷一掷》,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测、实验,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类似这类活动课,教学时教师都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巩固的过程,因此在今后的我的教学过成中,也要让孩子们对知识的形成,自己猜测、探究、获得知识,不再教师一味地把知识传授给孩子,要让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动手动脑经历知识的产生,才是数学的价值所在。

  本届全国优质课赛上,一等奖的第一名是来自北京的倪老师执教的一年级《11—20各数的认识》,这节课给我的感触很深,对于这样的全国性的大赛,倪老师用的是刚刚入学两个月的一年级孩子,课堂的教学的组织非常好,抓住孩子的年龄特征,用漫画的形式引入,让学生经历数的产生过程,也许11-20这些数很简单,孩子们在幼儿园都已认识,没有什么讲的必要,听完这节课,才发现数学的魅力。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是这样的,老师在引导计数器时,用了两个大小、颜色一样的珠子问孩子们能表示出11吗?班里的孩子们分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可以,一种认为不可以,老师各派出几人来争辩说自己的意见,认为可以的孩子解释一个珠子表示一个十,一个珠子表示一个1,而认为不可以的孩子解释珠子长得一模一样,只能表示同样的,要不就全部表示十,要不就全部表示一,这个时候,老师引导的说出这么一句话“是呀,你们怎么区分谁是十,谁是一?”正是这句引导,让其中一个孩子说出了一个标上十,一个标上一,接下来对于计数器的出示和认识就水到渠成,本节课出彩点就在于此,孩子们在激烈争辩中把本节课的重点挖掘出来,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恰到好处的引导,给予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向,因此一节好课,关键在于教师的设计和引导。同时我也是倪老师,她也是倪老师,我们之间却相隔着很远的差距,她的从容、淡定,课堂的掌控,教学设计贴切孩子的年龄特征,对教材的把握以及她在教学中对孩子的放手,呈现出不同学生的想法,都值得我学习,听了他的课,我发现给孩子机会,孩子才会呈现出不同的想法,教师可能会想到学生的一部分想法,却预设不了全部孩子的想法,有时候最精彩的恰恰是这些我们想不到的意外。

  我的教学经历还很浅,因此我看到的层次还不够深,我学到了课堂的生动活泼,学到了用教师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看到了现在教学改革的方向,学生的自主探究,课堂活动的组织,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看到了要把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用孩子们常见的常做的一些事物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认识数学的价值。有时我常想,数学到底教会孩子的是什么,不是单单的会做数学题,更重要的是思维的方式和探索的精神,这次的学习让我更加坚定了今后的教学方向,王永春教授说过好课没有唯一的标准,我们要追求完美,但是我们很难做到完美。教学的路还很长,知道并且做到就能做得更好。

【数学学习心得】相关文章:

数学的学习心得06-14

数学的学习心得范文06-11

数学活动学习心得06-11

奥数学习心得06-11

数学高分的学习心得06-19

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06-10

数学建模的学习心得11-07

数学学习心得04-29

数学学习心得:奇妙的数学世界06-11

关于数学听课学习心得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