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阅读习题

时间:2024-06-02 11:57:16 习题 我要投稿

练习阅读习题15篇【优】

  在各领域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练习题,做习题在我们的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检验学习的效果都是非常必要的,什么样的习题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练习阅读习题,欢迎大家分享。

练习阅读习题15篇【优】

练习阅读习题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 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两千年前所说的那句精辟之语。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很生动地形象化的说明了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它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洪昉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节选自《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虚与实》,略有改动)

  1.下面各人的观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洪昉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

  B.王渔洋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

  C.赵执信的看法和洪昉思差不多,既要一鳞一爪,也要画完整的首尾。

  D.作者认为从提高、集中了的一鳞一爪所具有的.象征力量中显示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粹侧重讲艺术应通过提炼,提高,集中,典型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全侧重讲艺术应当丰富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B.粹,拔萃,文中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去粗存精;全,全面,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丰富与全面。

  C.全对应于实,粹对应于虚,彼此相互矛盾;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既面面俱到就难以出类拔萃。

  D.在艺术中,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否则就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就不能创造美好的艺术品。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只有既全面而丰富地、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与自然,才能称之为美。

  B.艺术创造中如果只讲全而不顾粹,就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C.在诗如画龙的讨论中,作者否定了洪昉思、王渔洋、赵执信三人的基本观点。

  D.荀子在两千年前就明确提出过,艺术创造应当注重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答案:

  1.C

  2.C

  3.A

  答案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C项赵执信主张全与粹的统一,而洪昉思主张全,不讲求粹。所以两人观点不同。

  2.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应是既相互矛盾,又辩证统一;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不符合文章原意,面面俱到 是贬义词。

  3.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B 项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应为走上自然主义的道路;C 项应是肯定赵执信的基本观点;D 项不是荀子的话。

练习阅读习题2

  孙犁《荷花淀》基础练习、综合练习与拓展练习

  基础练习

  1.小说的开头,水生嫂编席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1)他们(即水生的同伴)“不敢回来”的原因是什么?(2)“拖尾巴”是什么意思?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喜欢水生嫂这个形象吗?小说里头通过水生的口给她的评价,一处是:“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一处是:“一群落后分子!”

  (1)你怎样理解水生的评价?(2)谈谈你对水生嫂的评价。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写四个妇女寻找自己的丈夫而未如愿,回家的.路上评价起自己的丈夫,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从中简要概括出当时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队伍的特点,请写出二至三条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阅读习题3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4分)

  (1)邑人奇之( )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事言其父( )

  【小题2】下列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1分)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或以钱币乞之!D.余闻之也久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2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小题4】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分)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l)对……感到惊奇 (2)同“攀”:牵、引( 3)相当( 4)渐渐

  【小题1】B、C

  【小题1】(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小题1】(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解析【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B、C都是代词,代人。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原文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练习阅读习题4

  英国剑桥大学的查尔斯·古达特说,人类是在地球的最后两次冰河期之间开始褪毛的。在地球气温全面上升之后,人类祖先就向北迁徙,同时为了两性喜好的选择,开始失去了覆盖在身上的毛。而在冰河期再次到来之后, 人类只好再度南迁。然而借以阻挡太阳灼晒的毛的失去却使他们面临着新的生存难题。于是,各地的人就逐渐演化出至少四种肤色的人种。因此,查尔斯认为,地球上所有人种的共同祖先,必然是在可免受热带烈日灼晒之苦的高纬度地区进化而来的。在南迁之后,因环境的不同,才逐渐出现了不同的肤色。

  然而另外两种较为普遍的起源说与他的理论却大相径庭。一种认为,人类是分别在世界各地各自演化出来的;另一种认为,人类最早 起源于非洲,然后迁徙到世界各地。至于人类褪毛的'原因,他们则认为无非是为了能在热带的烈日下凉快一些。目前科学界所公认的一种说法是,人类生活在热带时,毛皮不利流汗散热,这就需要大面积光滑无毛的皮肤。因此人类的毛大约是200万年前,由森林往平原移居时逐渐褪尽的。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分)

  A.查尔斯·古达特认为,人类出现不同肤色,是在不同生活环境中阻挡太阳的灼晒而产生的结果。

  B.查尔斯·古达特认为,人类祖先曾两次南迁,首次南迁后,因环境的不同而出现了不同的肤色。

  C.目前科学界所公认的说法与其他人类起源理论有所不同。

  D.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说法所认为的人类褪毛时所处的环境与查尔斯的看法相一致。

  2.文中说,另外两种较为普遍的起源说与查尔斯·古达特的理论大相径庭。根据你的理解,它们究竟有何不同?(3分)

  参考答案:

  1.A(2分)

  2.①关于人类的起源——查尔斯·古达特认为,人类的祖先都是从高纬度地区进化而来;而另两种观点一派认为人类祖先各不相同,一派认为人类的祖先在非洲。②关于褪毛原因——查尔斯·古达特认为,人类褪毛是两性喜好的选择;而另两种观点认为是为了能在热带的烈日下凉快一些。(3分,答出一点得2分)

练习阅读习题5

  十月革命刚刚胜利,一天早晨,朝阳透过薄雾,把金色的光辉洒在高大的斯莫尔尼宫上。

  人民委员会就设在斯莫尔尼宫,在门前站岗的是新战士洛班诺夫。班长叮嘱他说:“洛班诺夫同志,你今天第一次站岗,到这里来的人很多,你的任务是检查他们的'通行证。列宁同志要来这里开会,你千万不能让坏人混进来!”

  “是,班长同志。”洛班诺夫行了个军礼,“我以革命的名义保证,一定为列宁同志站好岗!”

  太阳越升越高,到斯莫尔尼宫看演出的人真多,有工人,有士兵,有农民,还有学生。洛班诺夫认真地检查了他们的通行证,并一一收取。

  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来了。他一边走,一边在考虑什么问题。

  “同志,您的通行证?”洛班诺夫拦住了他。

  “噢,通行证,我就拿。”列宁急忙把手伸进衣兜里拿通行证。

  一位来开会的同志看到洛班诺夫拦住了列宁查通行证,就生气地嚷起来:“放行吧,放行吧!他是列宁!”

  __对不起__洛班诺夫严肃地说__我没有见过列宁__没有通行证谁也不能进__

  列宁把通行证交给洛班诺夫__洛班诺夫接过来一看__果然是列宁同志__他非常不安__举手行礼说__列宁同志__请原谅__我耽误了你的时间__

  列宁握住这位年轻战士的手,高兴地说:“你做的很对,小伙子!你对工作很负责任。谢谢!”

  他又回过头来对旁边那位同志说:“你不该责备他。我们就需要这样认真负责的好战士。革命纪律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我也不能例外。”

  1、在第1自然自然段用“──”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8分)

  2、给文中“__”出补上标点符号。(12分)

  3、按要求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12分)

  同义词:考虑──( ) 叮嘱──( )

  反义词:朝阳──( ) 遵守──( )

  4、为什么列宁称赞洛班诺夫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好战士?(用原文回答)(1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阅读习题6

  文言文阅读

  《口技》节选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赏析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一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众宾客听了表演后都以为妙绝,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只听见屏障里的抚尺响了一下,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说话。

  (2)各种声音同时发出,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各种妙处都具备)。

  2、这个句子通过宾客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听众对口技所表现的`场面中各种声音的品味和对场面的想象,反映了声音的逼真动人,侧面表现了口技技艺水平高超。

  3、妙在道具简单,表演逼真,听其声,似感觉到其情景就在眼前。

练习阅读习题7

  阿里地区的藏族老乡有个传统,(不管 不仅)是在路边还是在草地,你放下一件东西,(只要 还要)在上面压一块石头,这就表示这件东西(以 已)有了自己的主人,无论过多少天,是断不会有人动的。

  在离开狮泉河去普兰的路上我们把一个纸口袋装上一个面包一个笔(纪记)本一支圆珠笔放在一个显眼的地方并压上一块小石头就这样我们又匆匆地上路了

  三天(以 已)后,我们返回来了。远远地,我就看见了我们三天前放在那儿的被风吹得忽闪忽闪的纸口袋。阿里的'云是洁白的,阿里人的心地就像这高原的云。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断:——————— 显眼:———————

  (2)给第2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3)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字词,画“√”。

  (4)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赞美了阿里人像白云一般洁白的心灵。

  ②以描写云的洁白来赞美阿里地区的自然风光美。

  ③阿里地处高原,所以这里的云特别白。

  ④运用了比喻的方法来描写阿里人的心灵美。

  (5)你要向阿里人学习什么?

  —————————————————————————————

  参考答案:

  1、一定 明显而容易被人看见

  2、在离开狮泉河去普兰的路上,我们把一个纸口袋装上一个面包 、 一个笔(纪 记)本 、 一支圆珠笔 ,放在一个显眼的地方 , 并压上一块小石头。就这样 ,我们又匆匆地上路了。

  3、不管……还…… 只要……就…….

  已 记 以

  4、①赞美了阿里人像白云一般洁白的心灵。(√)

  ④运用了比喻的方法来描写阿里人的心灵美。(√)

  5、略

练习阅读习题8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决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第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径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更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给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水利部预测,20xx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预计用水总量为7000亿至8000亿立方米,要求供水能力比现在增长1300亿至2300亿立方米,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

  (选自20xx年3月22日《新华日报》)

  1.上文从哪些方面指出我国严重缺水?

  答:①人均淡水占有量;②可利用淡水资源量;③_水污染问题。

  2.请你说说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答:告诉人们要节约用水。

  3.本文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出一例说明。

  答:列数字。

  4.你知道哪些节水方法?请写出两种。

  答:略。

  5.请你为学生宿舍拟一则节水广告。

  答:略。

练习阅读习题9

  ①这是一次英雄出征。

  ②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

  ③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问天阁前的广场上,已经站满了送行的人。曾经和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员来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

  ④5时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紧随他身后的是身着天蓝色训练服的航天员聂海胜和翟志刚。这时广场上奏起欢快的`《迎宾曲》,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⑤“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⑥“出发!”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李继耐庄重地下达命令,刚劲有力的话语中蕴含着几多信任、几多期待。

  ⑦“是!”

  ⑧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⑨杨利伟激动地和翟志刚、聂海胜握手拥抱,然后不停地向欢送的人群挥手致意。

  ⑩5时30分,杨利伟深情地注视了一眼面前鲜艳的五星红旗,然后转身向停在旁边的专车走去。总指挥李继耐率有关领导乘车随后。车队在5辆摩托车的护送下,穿过夹道欢送的人群,向发射塔驶去,开始中国人的飞天之旅。

  小题1:请将选文的写作思路填写完整。(3分)

  小题2:请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③段中划线句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⑧段中的三个“定格”的句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从杨利伟身上,我们看到了优秀航天员所必须具备的一些素质,请结合选文第④、第⑩段中的相关词语,说说优秀的航天员应具备哪些素质。(说出两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A:交代送行人员 B:走出专用通道 C:踏上英雄征程(3分。用短语作答、意对即可,不要求短语结构相同,每个1分,3分)

  小题2:这一句是自然环境描写。作者用深秋沙漠的寒意袭人,反衬出人们欢送英雄出征时的热烈气氛。(自然环境描写1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分。2分)

  小题3:不能。(1分)这一组排比句,逐层递进地揭示了杨利伟这个军礼所象征的历史意义。(2分)

  小题4:①“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微笑”的神情,表现了杨利伟的沉着老练和极为优秀的心理素质,表现了他的自豪和自信;②对五星红旗的“深情”“注视”,表现出他对祖国的热爱,表现出他承诺下绝不会让祖国失望、定能凯旋的誓言;③果断地“转身”,表现了他坚毅的性格和勇往直前的气概。(意对即可,但一定要扣住具体词语加以分析,答出两点即可。4分)

  小题1:试题分析:整体感知文章,根据题干已给出的“揭示出征意义”可知,AB两空应在二段后寻找答案。再根据“接受出征重任”的提示,可知,C空应在八段后概括。读相应的语段可知,A空应概括三段内容,即列举送行人员。B空应概括四段内容,即走出专用通道。本题尤其要注意的是,给出的两个提示,形式相同,因此,尽题概括成与之相同的形式。

  小题2:试题分析:“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这是自然环境描写,既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又用深秋大漠的寒意袭人,反衬出人们欢送英雄出征时的热烈。

  小题3:试题分析:读画线的句子可知,“定格”后面的“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所写的范围由小到大,逐层递进地揭示了杨利伟这个军礼的历史意义。因此不能调换。

  小题4:试题分析:读第④、第⑩段,从前向后提取,可见“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微笑着向大家走来”,可以体会到杨利伟的沉着、镇静;“深情地注视了一眼面前鲜艳的五星红旗”可以让我们体会到杨利伟对祖国的热爱。等等。这些都应是优秀的航天员应具备的素质。

练习阅读习题10

  Part II Reading Comprehension

  (35 minutes)

  Directions: There are 4 passages in this part. Each passage is followed by some questions or unfinished statements. For each of them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You should decide on the best choice and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with a single line through the center.

  Passage One

  Questions 21 to 25 ar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passage.

  Is there enough oil beneath the Arctic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 (保护区) (ANWR) to help secure America’s energy future? President Bush certainly thinks so. He has argued that tapping ANWR’s oil would help ease California’s electricity crisis and provide a major boost to the country’s energy independence. But no one knows for sure how much crude oil lies buried beneath the frozen earth with the last government survey, conducted in 1998, projecting output anywhere from 3 billion to 16 billion barrels.

  The oil industry goes with the high end of the range, which could equal as much as 10% of U.S. consumption for as long as six years. By pumping more than 1 million barrels a day from the reserve for the next two three decades, lobbyists claim, the nation could cut back on imports equivalent to all shipments to the U.S. from Saudi Arabia. Sounds good. An oil boom would also mean a multibillion-dollar windfall (意外之财) in tax revenues, royalties (开采权使用费) and leasing fees for Alaska and the Federal Government. Best of all, advocates of drilling say,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would be insignificant. “We’ve never had a document case of oil rig chasing deer out onto the pack ice.” says Alaska State Representative Scott Ogan.

  Not so far, say environmentalists. Sticking to the low end of government estimates, the Nation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says there may be no more than 3.2 billion barrels of economically recoverable oil in the coastal plain of ANWR, a drop in the bucket that would do virtually nothing to ease America’s energy problems. And consumers would wait up to a decade to gain any benefits, because drilling could begin only after much bargaining over leases, environmental permits and regulatory review. As for ANWR’s impact on the California power crisis, environmentalists point out that oil is responsible for only 1% of the Golden State’s electricity output—and just 3% of the nation’s.

  21. What does President Bush think of tapping oil in ANWR?

  A) It will exhaust the nation’s oil reserves.

  B) It will help secure the future of ANWR.

  C) It will help reduce the nation’s oil imports.

  D) It will increase America’s energy consumption.

  22. We learn from the second paragraph that the American oil industry ________.

  A) believes that drilling for oil in ANWR will produce high yields

  B) tends to exaggerate America’s reliance on foreign oil

  C) shows little interest in tapping oil in ANWR

  D) expects to stop oil imports from Saudi Arabia

  23. Those against oil drilling in ANWR argue that ________.

  A) it can cause serious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B) it can do little to solve U.S. energy problems

  C) it will drain the oil reserves in the Alaskan region

  D) it will not have much commercial value

  24. What do the environmentalists mean by saying “Not so fast” (Line 1, Para. 3)?

  A) Oil exploitation takes a long time

  B) The oil drilling should be delayed

  C) Don’t be too optimistic

  D) Don’t expect fast returns

  25. It can be learn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oil exploitation beneath ANWR’s frozen earth ________.

  A) remains a controversial issue

  B) is expected to get under way soon

  C) involves a lot of technological problems

  D) will enable the U.S. to be oil independent

  Passage Two

  Questions 26 to 30 ar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passage.

  “Tear ‘em apart!” “Kill the fool!” “Murder the referee (裁判)!”

  These are common remarks one may hear at various sporting events. At the time they are made, they may seem innocent enough. But let’s not kid ourselves. They have been known to influence behavior in such a way as to lead to real bloodshed. Volumes have been written about the way words affect u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words having certain connotations (含义) may cause us to react in ways quite foreign to what we consider to be our usual humanistic behavior. I see the term “opponent” as one of those words. Perhaps the time has come to it from sports terms.

  The dictionary meaning of the term “opponent “is “adversary “: “enemy “; “one who opposes your interests.” “Thus, when a player meets an opponent, he or she may tend to treat that opponent as an enemy. At such times, winning may dominate one’s intellect, and every action, no matter how gross, may be considered justifiable. I recall an incident in a handball game when a referee refused a player’s request for a time out for a glove change

  because he did not considered then wet enough. The player proceeded to rub his gloves across his wet T-shirt and then exclaimed. “Are they wet enough now?”

  In the heat of battle, players have been observed to throw themselves across the court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consequences that such a move might have on anyone in their way. I have also witnessed a player reacting to his opponent’s international and illegal blocking by deliberately hitting him with the ball as hard as he could during the course of play. Off the court, they are good friends. Does that make any sense? It certainly gives proof of a court attitude which departs from normal behavior.

  Therefore, I believe it is time we elevated (提升) the game to the level where it belongs thereby setting an example to the rest of the sporting world. Replacing the term “opponent” with “associate” could be an ideal way to start.

  The dictionary meaning of the term “associate” is “colleague”; “friend”; “companion.” Reflect a moment! You may soon see and possibly feel the difference in your reaction to the term “associate” rather than “opponent.”

  26.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best expresses the author’s view?

  A) Aggressive behavior in sports can have serious consequences.

  B) The words people use can influence their behavior.

  C) Unpleasant words in sports are often used by foreign athletes.

  D) Unfair judgments by referees will lead to violence on the sports field.

  27. Harsh words are spoken during games because the players ________.

  A) are too eager to win

  B) are usually short-tempered and easily offended

  C) cannot afford to be polite in fierce competition

  D) treat their rivals as enemies

  28. What did the handball player do when he was not allowed a time out to change his gloves?

  A) He refused to continue the game.

  B) He angrily hit the referee with a ball.

  C) He claimed that the referee was unfair.

  D) He wet his gloves by rubbing them across his T-shirt.

  29.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players, in a game, may ________.

  A) deliberately throw the ball at anyone illegally blocking their way

  B) keep on screaming and shouting throughout the game

  C) lie down on the ground as an act of protest

  D) kick the ball across the court with force

  30. The author hopes to ha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sports improved by ________.

  A) calling on players to use clean language on the court

  B) raising the referee’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C) changing the attitude of players on the sports field

  D) regul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yers and referees

练习阅读习题11

  禅房的树

  指尖

  古树长在墙里,像人挤在人群里。

  红尘拥挤,一些细碎的磕碰和不悦暗自滋生。树不说,它被泥灰和石头框裹、挤压时,身上的生疼和心下的酸楚。树总是比人活得更坚强,更尊严,更沉默,所以也更长久。

  人是向往活成树的境界的,也炼丹熬药,求仙问道,却到底抗不过时间的摧枯折腐,连百年也难熬,便自行消亡。

  树活了百年千年的,活过一辈一辈的人,像找到了逃脱的诀窍,被时间忽略了。所以,越是隐蔽的村庄,古树的数量越多,越健康。

  一个叫禅房的村庄,隐在蜿蜒的道路和重峦叠嶂中央。途径核桃林,尘沙飞扬的矾石场,杨槐紫和白的花,斑鸠和啄木鸟的声音,我沿新修水泥路去寻找一棵树的根部,竟走完了一整条街。街,于初夏呈现出干热的饥渴,像旺火,要烧灼和烘烤了人间通衢。街两旁是新建的宅子,高墙深院,不见其里。没有水,村庄里的水在很久前就消失了,久到连老辈人都忘了河流和泉。五行里说,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树在,就证明水在过,村庄的清幽和湿润在过。单“禅房”这村名,如果不是赴踏在这火一般的街道,我定会想象它是树木葳蕤,流水遍野之所,禅房花木生,浓荫深处,水气氤氲,一盏茶,一张琴,一人,一几,悠然,清远,若颂歌里的`传奇,好景好态好湖山,人间因之多了留恋意,多了可爱心。

  远山近坡,连绵一色的黄,土叠着土,石堆着石。“禅房”,在这里,不过美丽装饰,既欺骗想象,又瞒哄天下,它是习俗和模仿,是远离事物本宗的附属,不具任何形容和表达意味。

  逼仄的旧街景,堆积的红砖,青石,废气的朽木,柴薪,挖掘机的轰鸣,所有人间繁琐忙乱之后,才是古树的样子。无委屈,无埋怨,长在逼仄街巷的墙里,新砖砌的墙,墙墙相围,是不该长的地方。不知是树挡了人间出路,还是墙挡了树的地盘。这样的纠纷是村庄里的风景。人多喜热闹,亦少分辨,谁对谁错,树和墙不说,人也不讲究。只可惜了树的笔直貌态,穿了整面墙的不屈服,不对抗,长得自觉,不闻不问。

  倒似禅房花木深处的僧,诗歌里的大美,不争不强,端正安详地活,地老天荒地活,日夜无休的活。活到无动于衷,熬罢四时,坐断红尘。村里人说它老。但到底多老,又说不上个所以然,他们看我端着相机,以为寻宝,某说家里有老货,某某说家里有元宝,一时好不热闹。笑而不语。古树揣了千古秘密,连鸟雀虫蚁都不相告。假如某和某某的祖辈地下有知,会为后代生出的贪婪感到惭愧吗?或某和某某不过藏了假货,想得几许钱财?如此更令老辈蒙羞了。树总是比人强了千百倍的,它懂得善良,懂得道,懂得顺应,皆因它懂得,所以生命久长。

  树的老枝长得密密的,伸得长长的,墙内人家半边院子的荫凉。树是不计较人的好歹的。他们把它砌在墙里,若人在夏天穿了冬衣,自由套了刑枷,失了自在,但树照常努力地庇护凡人。

  树好几百年了,人嫌它碍事,又不敢砍伐。倒不是对它多恭敬,而是俗世的繁文缛节令人头疼。获赦的树恭敬天地,也恭敬生命。天地给养人间万物,人也知道,所以建了新庙,庙里供着泥胎新神。人跪下去,身体匍伏,头额顶地。树在远处看着。一辈一辈的人跪下去,一辈一辈的人跋涉在寻觅水源的途中,一辈一辈人从遥远的地方挑水,扁担担折了,人死了。只有树活着。树活着,村庄就活着,人也一辈一辈地活着,神也活着,希望也活着。

  神在夜里狂欢,人在夜里做梦,只有树在夜里醒着。树不跟神对话。神在云天,树在尘寰,人在树下走,树远远地听人的念叨,神回应了什么,人不知道,树知道。大地之上,众生沉浮,树安静地倾听,承受,不妄念,不勘破。直到不得不死时,树里结出琥珀,晶莹的秘密,时光里的光芒。

  人在人群里,会同化,会纠结,会生厌恶,会窒息,会虚脱,会死。树在墙里,把根须延伸到墙外,到街道上,到大地上,到地表下的深邃里。身体的桎梏无法使它失去生机,它的气息和魂灵,伸展在禅房村庄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院落,每一个人心里。

  人混沌,所以无觉知。

  有一天,村庄会知道树的好,人也会知道。

  16.在文中第5、6、7段中,作者描写了禅房街道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17.在文中,作者提到“禅房”时有两处加上了双引号,试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3分)

  18.在作者笔下,禅房的树象征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19.有人说,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古树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对红尘人世的失望甚至绝望。联系全文,谈谈你的观点。(3分)

  参考答案:

  16.禅房的街道是灼热的,逼仄混乱的,尘沙飞扬,充斥着机器的轰鸣。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树的生存环境的恶劣,表现树在如此环境下的不屈服、不对抗的顽强生存的精神。

  17.作者认为,“禅房” 本应是一个花木浓荫、悠然清远的村庄环境,但是因为人们的欲望,违背了事物自然的天性,破坏了自然生存环境,从而使禅房徒有其名,表达了作者遗憾、惋惜、愤怒之情。

  18.禅房的树象征了不屈服,不对抗,不计较,不妄念的人生态度。

  19.在文中,作者赞扬古树的不屈服和顺应生存的精神,批判了人们因为贪婪、欲望而破坏生存环境,从而背离生命本质的行为。但是作者并没有表示对红尘人世的失望甚至绝望。相反,作者以树喻人,托物言志,人类迟早会反思自身的行为,像树一样活得坚强、有尊严、不妄念、更长久。

练习阅读习题12

  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类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人们使用同样的科技产品.追求同样的时尚,采取同样的生活方式,将来甚至还有可能使用同样的语言。"地球村"这个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了。人类变得彼此越来越相似。这事好还是不好.人们还在争论。

  ②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同样的事情也正在生。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也正在长得越来越像。科学家批评说,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迫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植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淡。

  ③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均质化".这种观象对于生物世界的地区特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己经引起了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论者的高度重视。事实上,人们不久前才刚刚开始认识到"生物均质化"意味着什么。所有生物在所有的地方生活,结果是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会变得越来越少,同一物种之下的品种也会变得越来越单一。

  ④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入侵,物种利用人类的全球化贸易运输侵入到其他地区,对当地的物种生存造成影响。比如说斑纹贻贝就通过船只播散到西欧和北美海域。这些入侵物种会使当地的食物链陷入混乱.剥夺某些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

  ⑤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成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人类城市的扩张以及生物栖息地的.细碎化,使生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相似。这就会导致特定种类的生物过分繁盛。有些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便如鱼得水,比如蟑螂、乌鸦、老鼠、浣熊、红狐和鹿。

  ⑥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太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于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⑦由于人类一些不恰当的做法,野生动物种群的基目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将来一旦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

  (选自《语文新圃》20xx年第1期,略有改动)

  9.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这种现象"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10.从文中看,造成"动物全球化"的具体原因有哪些?(2分)

  11.文章第⑥段说明的结论是什么。请具体分析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3分)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从文中找出能够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一个句子并进行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阅读习题13

  怀李叔同先生丰子恺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即后来的弘一法师。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堕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后来他到日本。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辜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后来,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象一个西洋人。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他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

  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他一时代的服装,表现出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我读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本来常读理性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但他学道的时候很短。不久他就学佛。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要出家为僧。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然辞职,到了虎跑寺。我们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法师的僧腊(出家时间)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多余的宣纸如何处置?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示。

  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1943年4月作于四川客寓

  (节选自《你的微笑》)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叔同先生是作者的老师。他出身于富裕之家,青年时颇有才气,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他英俊潇洒,颇有风度,是当时上海一等的花花公子。

  B.李叔同先生满怀爱国热情,奔赴日本留学,他全面钻研西洋艺术,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介绍西洋文明,亲自主演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目的是学成以后报效祖国。

  C.李叔同先生回国后,身份变了,装束也变了;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这一变,表明他与西方思想的彻底决裂,与西方帝国主义的彻底决裂,显示了坚定的爱国意志。

  D.李叔同先生的特性就是认真:认真做人,认真学道,认真学佛。即使在出家为僧之后,生活做事依然非常认真,如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何处置?

  E.作者对李叔同先生非常熟悉,选材得心应手,全文思路贯通。通过几次外貌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内在精神。但是,结尾说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生尘缘已经结束,表明作者对李叔同的出家非常失望,无比痛心。

  (2)文中说: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请结合实例加以说明。(6分)

  (3)李叔同人物性格的突出特征是什么?文章分哪几个阶段论述的?(6分)

  (4)李叔同早年曾是热血的爱国青年,后来却出家为僧。对李先生出家的选择,请发表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2、(1)B、D(5分。对一项给2分)

  (2)(6分。意思接近即可)深感祖国惨痛的现实;有感于日本的明治维新文化,学习西洋文化;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3)(6分)性格特征是认真。(2分)第一,青年时期在上海,好学上进,大展才华,认认真真做一个有志青年。第二,留学日本,刻苦钻研西洋文化,认认真真做一个将来报效祖国的留学生。第三,回国以后,认认真真的教学,把所学的知识回报给祖国的人民。第四,出家之后,更是认认真真做人,做任何事情都一丝不苟。(每条1分)

  (4)(8分)探究题。言之成理即可。

  19.文中说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4分)

  20.文中多次写到李叔同的仪表,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5分)

  21.有人以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来评价李叔同的人生境界,请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他是如何达到这种境界的。(6分)

练习阅读习题14

  ①她恨全家人。

  ②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③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④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⑤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⑥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⑦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⑧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⑨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⑩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选自《小小说选刊》20xx年第8期,有删改)

  16、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2分)

  17、请根据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仿照下面的例子在方框内填写恰当的内容。(字数在10字以内)(2分)

  地位尴尬,滋生仇恨→→→回报亲情,收获快乐

  18、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她恨全家人。(她具体“恨”什么?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2分)

  (2)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茁壮”为何加引号?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3)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分)

  19、第⑾自然段“她”打电话回来时,家人对她的反应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2分)

  20、选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2分)

练习阅读习题15

  父亲的雨 谢宗玉

  ①有一个人总在来雨时走出家门,那是我父亲。

  ②田是梯田,禾苗都是喝水长大的,但天雨常不遂人愿,所以在每一垅梯田的上坳总得有一口山塘。夏天热,禾苗需要同人一样拼命喝水,山塘没多一会儿就被喝得见了底,村人就有些慌了。好在天再糊涂,也不会让村人处在恐慌中太久。雨说来就来,一堆乱云一聚,几声炸雷一响,还不等村人都从田里地里跑回家,雨就下了。站在屋檐下,看雨中的庄稼欣欣向荣的样子,村人都一脸傻乐,乐得什么都忘记了。只有父亲还记得要往山塘补水,他是一个小小的村民组长。

  ③父亲先也是站在屋檐下,傻头傻脑地看雨,突然就记起了什么的样子叫一声,哦,要去拦水,说罢提把锄头就冲进雨幕。等母亲转身从灶背屋寻来蓑衣斗笠时,他已经不见人影了。为这,父亲回来没少挨骂。父亲并不在意,他湿淋淋地站在屋中央,垂着衣袖,笑着听母亲叨唠,仿佛挨骂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母亲一边念叨一边把准备好的热水提到灶背屋。父亲洗澡时,母亲又从衣柜里把干净的衣服找出来。

  ④父亲年轻时很结实的,他什么也不怕,再大的风雨也敢往里钻。风雨越大,父亲就一副越快乐的样子。有时,父亲叫一声要去拦水,就被母亲眼明手快地拉住了。虽然戴上母亲寻来的斗笠,但一出门,风就将它刮跑了。父亲跟着风跑,终于跑在风前面将斗笠拾起来,然后一甩手,斗笠旋转着从大门口飘进屋来,雨水像珠子一样从笠沿四射开来,溅了我们一身。待我们弹落身上的水珠,再看父亲时,父亲又消失在雨中不见了。父亲在雨中的身影像个谜,一闪一闪的。

  ⑤在瓢泼似的雨中,道道水流从山上落下来,父亲全把它们往山塘里赶。山塘像个气球,一下子就给吹胀了。我想,面对一下子就水灵丰活的山塘,父亲内心应该有一种满足。

  ⑥但我仍怀疑父亲是为着好玩,他在雨中那副兴奋得不得了的样子同小孩儿没什么区别。但小孩儿不能玩雨,小孩儿只能在大雨初来时,在稀稀朗朗的`雨颗中,嚎着叫着钻来钻去,迅速返回屋檐下。所以我竟有些羡慕父亲。

  ⑦一年夏天,天旱了很久,大伙以为再没雨下了,就挖开山塘拼命往自己田里放水,父亲左劝右劝要节约,但没有人听他的。后来再下雨时,父亲硬撑了两个小时没出门,但终于没忍住又冲了出去。只有母亲看着心疼,念叨就更勤了。

  ⑧母亲的念叨并非多余,如今年老的父亲一身病痛,不打半点折扣。母亲给父亲煎药时,还在不停地念叨,而父亲,也再不能笑吟吟地听她念叨了。他躺在床上,配合母亲的念叨,咝咝咝地从牙缝里抽着凉气,他疼呢。父亲正在为他年轻时所经历的风雨支付代价。只不过,父亲的心里未必后悔。

  (选自《青春美文》)

  20.阅读文中划橫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父亲并不在意,他湿淋淋地站在屋中央,垂着衣袖,笑着听母亲叨唠,仿佛挨骂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为什么挨了骂父亲也不在意,仿佛是件快乐的事?)

  (2)山塘像个气球,一下子就给吹胀了。(山塘给“吹胀”了是什么意思?)

  21.请任选一个角度(如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描写方法、描写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22.文章以“父亲的雨”为题有哪些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23.你认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情节和文章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答案:

  20.(1)因为父亲还沉浸在为村民拦到水的快乐与满足中。(或因为叨唠是母亲对父亲的心疼表现)

  (2)意思是山塘的涨满了水。(或山塘一下子水灵丰活起来)

  21.示例①: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雨水比作珠子,生动形象第描摹了雨水的形态;②:运用了动作描写,“跑”“拾”“甩”,表现出父亲的快乐(不畏风雨);③:动词使用生动,如“飘”字,形象写出了斗笠在空中旋转的样子;④:用“四射”“溅”,形象写出了雨水四散、纷纷点点洒落在身上的动态过程;⑤: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父亲“跟着”风跑,“终于”跑在风前面,侧面写出风大的特点,从而衬托出父亲不畏风雨的精神。

  22.①“雨”是文章线索,贯穿全文。或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兴趣;②表现文章主要内容(揭示主题),写的是关于父亲与雨的故事;③透露情感主旨,表达了父亲对雨的深厚感情,形象地借“雨”来表现父亲的精神品质。

  23.(1)责任心强:来雨时,村人都乐得什么都忘了,只有父亲还记得要往山塘补水。(2)甘于奉献:风雨越大,父亲越快乐,因为可以为村民储蓄更多的水。(3)顾全大局:面对村人天旱时拼命往自己家的田里放水,不懂节约的自私行为,父亲虽然想撒手不管给他们一个教训,但为了大伙的利益还是忍不住又冲了出去拦水。

【练习阅读习题】相关文章:

练习阅读习题05-22

阅读练习题12-06

阅读练习题11-04

阅读理解练习题12-19

阅读理解练习题11-03

阅读理解练习题05-27

课内阅读模拟练习题08-19

牵挂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0-20

哭泣的森林阅读练习题09-24

《化石》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