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时间:2023-09-13 17:01:00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历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精选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1

  一、计划宗旨:

  今学期,以学校各项工作计划为指导,以“三自主五环高效课堂”为指针,以提高学生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重视双基教育和能力培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强化基础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突出优生优培;强化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研究和多媒体教学的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

  初一《中国历史》(上)共二十二课内容,分为四个单元,介绍了原始社会到南北朝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介绍了在中国古代史的大部分内容,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一定的失误,在整个初中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确学习和全面认识中国的国情,显得更为重要。

  三、具体目标

  成绩目标:

  提高A等率,消灭C等率。

  认知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所讲述的重要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线索,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能力达成目标: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想象的能力。

  四、保障措施:

  1、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2、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认真备课,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

  3、严格落实教学常规,精心设计教案,教案的设计力求做到符合教材需要和学生实际。上课精讲多练,努力提高课堂质量

  4、借鉴和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5、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大课堂容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依据学生个性实施因材施教。注意对优秀生培养,定准目标,定期辅导,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更好发展。同时做好绩差生的转化工作。

  7、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努力做到整体优化。

  8、落实听课、评课制度,按时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2

  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学期初一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一册总共有22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3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要考全册书的内容,复习时间特别紧,从12月26号至期末考试二周复习共3课时。从期中考试17个班的总体成绩来看,在复习中要重点抓好46,49,50班、56,57班的中游学生,51,45班、59班的下游学生,44、45、60班的优秀生。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不能忽视。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从平时课堂对个别学生提问及检测情况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二、复习重点及难点概述:

  1、第一单元: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炎帝、黄帝、禅让制。

  2、第二单元:夏商周的更替、世袭制、西周分封制、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3、第三单元: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都江堰、商鞅变法、屈原、扁鹊、孔子。

  4、第四单元:秦始皇统治措施、陈胜吴广起义、汉武帝的大一统、张骞与丝绸之路、蔡伦发明造纸术。

  5、第五单元:三国鼎立、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王羲之、顾恺之的贡献。

  三、具体措施:

  1、以单元为复习单位,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2、精心设计题目和练习,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复习中存在的不足。

  3、组织小组在复习过程做好互查的工作,相互促进。

  4、及时检验当堂复习效果,以确保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5、加大对边缘生及后进生的辅导和检查,以确保他们能巩固好基础知识,对复习自觉性差,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严格要求,及时督促他们完成任务并随时抽查、过关。

  6、及时反馈检测情况,查找复习漏洞,及时弥补不足之处。

  7、加大个人辅导力度,针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分层教学。让各层次学生都各有所获,各有提高。

  四、期末复习课时与进度安排:

  5个单元分3课时复习,第一课时主要是巩固基础知识,第二课时是做题提升。

  第一课时:依据课本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包括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精心设计好复习学案。上课时,先由教师概述主要内容,使学生形成整体知识框架,然后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巩固记忆。教师规定记忆时间和内容,接着检查提问或默写,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课时:达标检测,及时反馈。做单元练习,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进行小检测并及时反馈,使学生对自己的水平有正确认识,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做练习,从检查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答题规范各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性的复习。通过复习,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同时训练学生的考试能力和应试素质。

  第三课时:做检测题,综合训练。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4

  活动目的:

  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通过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来表现佛教和道教,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锻炼合作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兴趣。欣赏秦始皇陵兵马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从中去感受、体验劳动创造的艰辛和喜悦。

  活动准备:

  1.教师从网上下载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用PowerPoint制成教学课件。

  2.上网查阅资料,编写宗教与邪教的区别、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资料。

  3.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组,要求每组同学根据对佛教和道教的不同理解,确定表现形式。并收集有关宗教、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读物、图集、仿制品等。

  4.教师向学生说明活动内容,学生按要求制作道具,并准备所需的材料等。

  5.教师查阅的主要参考书及网站: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文化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活动步骤:

  1.学生分成小组积极准备。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讨论确定本组表现方式。

  2.在课堂展示中,每组同学用不同形式表现佛教和道教,争取组内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由于时间关系,选择2—3组同学当堂展示,其余组的活动可留到每节课前3—5分钟完成。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从各组不同的表现方式中,更全面地掌握课本知识,并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欣赏秦始皇陵兵马涌的图片、仿制品等。

  5.学生自由表达看后自己最大的震撼。

  6.动手做一做小陶俑。

  活动过程:

  同学们确定的表现形式各具风格,有的从雕塑、壁画的艺术成就上来展示,有的通过介绍佛教道教名山,有的从佛教和道教不同的建筑风格来体现,还有……

  首先登台展示的这组同学阵容庞大,全组成员一起上台。首先是一位同学把他们绘制的佛教传入中国路线图贴到黑板上,另一位同学介绍佛教诞生于古印度,阿育王时期向周围国家传播,西汉时从西域等地沿着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来到我国中原地区。接着两位女同学把经过精心挑选,用毛笔写的两首古诗贴到黑板上,如下:

  《枫桥夜泊》 《江南春绝句》

  张继 杜牧

  月落乌啼霜满天, 千里莺啼绿映红,

  江枫渔火对愁眠, 水村山郭酒旗风。

  姑苏城外寒山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多少楼台烟雨中。

  全班同学齐读后,台上的一位同学问“从这两首诗中,你能谈谈学到哪些与佛教有关的知识吗?”有的说能看出南朝的寺院很多,说明当时统治阶级重视佛教。有的说知道了南京最著名的寒山寺,由此可见寺院是佛教的建筑特点等。然后是一位手拿一幅自绘“老子”画像的同学走上前,旁边一个同学为大家介绍道教起源于中国,“老子”是道教的教主,人称“太上老君”。最后是一个同学模仿道士炼丹,一边炼丹一边把炼好的丹丸放到嘴里,同学们被他的滑稽样逗得开怀大笑,另一个同学在热烈的气氛中讲述了道教方士在炼制丹药过程中发明火药的小故事。在表演中,同学们积极展现自己所知道的,在欣赏时,同学们轻松了解自己不知道的。

  在课堂展示中,赢得掌声最多的是其中一组同学表演的短剧《猜一猜》。最先上场的是两位脖子上挂着自制佛珠的男同学,其中一位双手合掌,口中念念有词,另一位双腿一盘,竟然坐在地上,手中敲着泥塑的木鱼,口中模仿敲击木鱼的声音,在笑声和掌声中,摇头晃脑地走下来。接着两位挽着发鬓的女同学,手拿拂尘飘然而过,后面是两位在胸前画着十字,口中念着“上帝保佑”的小基督教徒从两边徐徐走到同学们中间,最后上来两位裹着教室窗帘的白衣天使,头戴一顶纸糊的白色小帽,双手掌心向上,行了一个跪拜大礼。同学们掌声不断,爆发出阵阵开心的笑声。在欢笑声中小组长请同学们猜一猜刚才表演的四幕分别代表哪一支宗教。

  然后同学们一起欣赏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仿制品,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泥土、橡皮泥、白萝卜、土豆、刻刀等,大胆去尝试,捏一个或雕一个小陶俑。同学们兴趣高昂,各展其能。有的把一块黄泥反复揉捏,然后分成两部分,先用一点做陶俑的头,另一块做身体。有的把萝卜去皮后,先雕出陶俑的大致模样,再精心去雕塑面容和姿态。短短十分钟,一块块普通的黄泥,一个个萝卜、土豆,在他们的小手中变成一个个小陶俑。

  学生天地:

  1.每组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适当的分工,准备简单道具:用打盼籽或红豆等材料申在一起制成佛珠,用白纸糊成小帽,用白色窗帘制成长袍,用一条条细细的白纸和木棍制成拂尘。

  2.学生绘制佛教传入路线图和八卦图,还有与佛教和道教有关的画等。收集与佛教、道教有关的诗和用语等。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5

  一、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要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以新课标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七年级的学生虽说已学了一学期的历史;但是大多数学生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100%的合格率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共20课,叙述从上古时期到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各民族融合的历史。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过程与方法: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形成丰富的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想象的能力。

  情感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学措施

  1、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3、及时进行恰当的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扉。设计情景,创设条件进行赏识。正确运用赞美艺术,赏识学生,挖掘其潜力。最后,赞美也应关注有缺点的学生。

  4、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5、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6、积极参加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五、教学进度安排

  新授课内容:《中国历史》上册,每周两课时,计划20周共34课时。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6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初一历史备课组将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美好未来,一切为了学校健康、和谐发展"的清泉教育理念,构建和谐民主的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全面提升我组的教学水平。教学中我组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除利用教材之外,更多的挖掘课程资源,使历史教学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改变为考而学的传统观念,学会善于用唯物历史观的深邃眼光来审视现实问题,能够不断的从历史这面镜子里,获取对现实问题的深刻认识与启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经历了一个跨越,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培养,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找到适合初中生的学习方法。现对学生情况分析如下:

  1。初中和小学的课程开设和教学重点上有所区别,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短时间内很难转变。

  2。学生大多都存在同一问题,就是字词掌握较差,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课外知识面狭窄,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所以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较差。

  三、工作目标

  1、备课组全体教师认真抓好教学常规工作,落实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优化教学方法,教学中做到减负与高效结合,全力打造高效课堂,创设思辩性的历史课堂。让历史变成学生喜爱的科目。

  2、加强备课组教研功能,形成浓厚的教研气氛,让每位老师都收获丰富。加强备课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历史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3、认真开展教学工作,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兴趣为重点,着眼于教师和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有目的、有计划地继续做好课改工作,努力优化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的效率。力争在区统考中取得好成绩。

  4、抓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具体措施与要求

  (一)备课

  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充分发挥备课组力量,加强集体备课。每周周二第二节课为集体备课时间,分析教材、讨论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集众人之力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交流教学心得,及时反思。深入分析教材,注重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解剖,制定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和措施。

  做到四统一,我们备课组按照学校要求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练习,统一单元测试,组内教师认真备课、备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二)教学

  1、加强课堂管理力度,坚持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2、抓好双基,落实好读图识图填图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继续抓好学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4、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尽量做到作业当堂消化。

  5、每课写好教学反思,记录下自己的点滴进步、不足与改进措施,不断完善自身,成为真正的"学习反思型"教师。

  6、做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三)教研

  1、根据学校的工作要求,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以提高自身的教科研能力,为今后发展做好基础工作。

  2、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解决平时教育科研理论不足的实际问题。

  3、根据教研组的安排,积极听课评课,提倡相互听课。每个老师都上一节公开课。

  五、备课安排:

  时间

  内容

  主备

  第一学月

  导入课

  陈世文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陈世文

  原始的农耕生活

  陈世文

  华夏之祖

  陈世文

  夏商西周的兴亡

  陈世文

  灿烂的青铜文明

  陈世文

  春秋战国的纷争

  陈世文

  大变革的时代

  陈世文

  第二学月

  中华文化的勃兴1

  潘桂银

  中华文化的.勃兴2

  潘桂银

  第一二单元知识回顾

  潘桂银

  单元测试

  潘桂银

  公元纪年法

  潘桂银

  秦王扫六合

  潘桂银

  伐无道诛暴秦

  潘桂银

  大一统的汉朝

  潘桂银

  第三学月

  期中复习

  陈世文

  期中检测试卷分析

  陈世文

  两汉经济的发展

  陈明兰

  匈奴的兴起及与两汉的和战

  陈明兰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陈明兰

  昌盛的秦汉文化

  陈明兰

  三国鼎立

  陈明兰

  第四学月

  江南地区的开发

  陈明兰

  北方民族大融合

  陈明兰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陈明兰

  期终总复习

  陈世文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7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共有3个班,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好的学习方法,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全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正确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尽管篇幅有限,还是适量增加了翔实、准确、与文字相配合的插图、地图,使历史教学更直观可信,更方便有趣。通过真实的图片及“自由阅读卡”“动脑筋”等栏目将许多传统的难点和疑点化难为易。

  课本精心选材,科学阐述,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和各民族的历史。如第3课“华夏之祖”,增添了黄帝的“发明传说”(第12~13页),就在教材中成功地写好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第一笔。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71~75页),把民族间的发展与和平相处归为主线。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以北魏的冯太后教育孝文帝的故事为导入(第106页),深浅适度,循序渐进地讲述了鲜卑民族的进步及其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这样,就使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教育落在了实处。

  在单元题目上,用“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等,使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在文化类课文中,用“灿烂的青铜器文明”(夏商西周)、“中华文化的勃兴”(春秋战国)、“昌盛的秦汉文化”“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等标识,准确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轨迹。加之图文并茂,有利于进行生动形象的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教育。

  教学目标

  掌握从远古居民到的魏晋南北朝的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

  教材重点

  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教学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同时在集体备课中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教学进度

  单元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备注

  学前教育1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4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7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1)3

  期中复习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2)6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7

  期末复习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8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下分若干课。本册共5个单元,共二十四课。每课课文由正文、图、表、资料、注释、阅读与思考以及课外学史和讨论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是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二、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提高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两周

  第1课 中国远古人类(1课时)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

  第3课 中华民族的祖先

  单元复习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三周

  第4课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第5课 夏商周时代的社会

  第6课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第7课 我看“商鞅变法”——探究活动(一)

  单元复习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五周

  第8课 秦的统一

  第9课 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第10课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

  第12课 东汉的盛衰

  第13课 汉朝的中外交流

  第14课 我走“丝绸之路”——探究活动(二)

  单元复习

  期中复习

  第四单元 政权的分立和民族大融合——两周

  第15课 三国鼎立

  第16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18课 我说“民族交往”——探究活动(三)

  单元复习

  第五单元 古代科技与文化——四周

  第19课 文字演变

  第20课 青铜铸鼎

  第21课 诸子百家

  第22课 文化艺术

  第23课 科学技术(上)

  第24课 科学技术(下)

  单元复习

  期末复习两周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突出重难点;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学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一案四步”课堂教学。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六、后进生的转化

  1、要关爱后进生,信任后进生。

  要从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习上、生活上体贴、关怀后进生,使他们感到集体给他们的温暖、教师给他们的信任,打开他们幼小心灵的窗户,消除他们与集体和社会的隔膜。即使在严厉批评时,也要渗透着热忱的关心和希望,而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去讽刺、挖苦、甚至歧视他们。

  2、要客观地看待后进生。

  后进生虽然缺点较多,但是在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教师要克服偏见为关爱,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热情鼓励,使之发扬光大,扬眉吐气,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真诚态度。

  3、对后进生的教育,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有耐心的循循善诱、积极引导。要根据每个后进生的特点,一步一步地提出切合他们实际的要求,并且引导他们切实做到,不能退让,也不得迁就,要消除他们的侥幸心理和懈怠习惯,促使他们一步一步地前进。

  4、依靠集体,教育后进生。

  健全班集体和运用班集体舆论的力量,克服后进生的不良行为,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5、要做好家访工作。教师要向家长阐明对后进生进行各种教育措施的必要性,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家长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之与学校教育形成有机的结合。

  七、业务学习

  1、认真阅读历史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训练必备的教学基本功,提高基本专业技能,提高多媒体运用能力。认真学习和领会教育理论,扎实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阅读各教育教学刊物的文章,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认真阅读历史专刊,了解最新历史只是研究动向。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9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上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中等行列。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以确保学生学得好。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

  3、通过举办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做到分类指导。

  六、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七、课时安排

  教材总共22课,从我国的远古居民讲到魏晋南北朝。每课的内容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共约有三十二个课时左右,其中新课讲授约二十二课时,单元复习约四课时,期中复习约两课时,期末总复习约四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周至第五周1~6课共6个课时

  第六周至第八周7~11课共5个课时

  第九周期中复习共2个课时

  第十周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第三单元(12~17课)共6个课时

  第十三周至第十五周第四单元(18~22课)共5个课时

  第十六、十七周期末复习及统考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01-26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03-10

初一历史上册教学计划03-14

初一历史上册教学计划12-10

初一历史上册教学计划通用10-18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通用10篇)01-26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05-10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05-10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06-29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04-18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历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精选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1

  一、计划宗旨:

  今学期,以学校各项工作计划为指导,以“三自主五环高效课堂”为指针,以提高学生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重视双基教育和能力培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强化基础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突出优生优培;强化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研究和多媒体教学的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

  初一《中国历史》(上)共二十二课内容,分为四个单元,介绍了原始社会到南北朝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介绍了在中国古代史的大部分内容,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一定的失误,在整个初中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确学习和全面认识中国的国情,显得更为重要。

  三、具体目标

  成绩目标:

  提高A等率,消灭C等率。

  认知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所讲述的重要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线索,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能力达成目标: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想象的能力。

  四、保障措施:

  1、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2、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认真备课,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

  3、严格落实教学常规,精心设计教案,教案的设计力求做到符合教材需要和学生实际。上课精讲多练,努力提高课堂质量

  4、借鉴和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5、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大课堂容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依据学生个性实施因材施教。注意对优秀生培养,定准目标,定期辅导,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更好发展。同时做好绩差生的转化工作。

  7、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努力做到整体优化。

  8、落实听课、评课制度,按时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2

  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学期初一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一册总共有22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3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要考全册书的内容,复习时间特别紧,从12月26号至期末考试二周复习共3课时。从期中考试17个班的总体成绩来看,在复习中要重点抓好46,49,50班、56,57班的中游学生,51,45班、59班的下游学生,44、45、60班的优秀生。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不能忽视。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从平时课堂对个别学生提问及检测情况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二、复习重点及难点概述:

  1、第一单元: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炎帝、黄帝、禅让制。

  2、第二单元:夏商周的更替、世袭制、西周分封制、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3、第三单元: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都江堰、商鞅变法、屈原、扁鹊、孔子。

  4、第四单元:秦始皇统治措施、陈胜吴广起义、汉武帝的大一统、张骞与丝绸之路、蔡伦发明造纸术。

  5、第五单元:三国鼎立、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王羲之、顾恺之的贡献。

  三、具体措施:

  1、以单元为复习单位,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2、精心设计题目和练习,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复习中存在的不足。

  3、组织小组在复习过程做好互查的工作,相互促进。

  4、及时检验当堂复习效果,以确保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5、加大对边缘生及后进生的辅导和检查,以确保他们能巩固好基础知识,对复习自觉性差,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严格要求,及时督促他们完成任务并随时抽查、过关。

  6、及时反馈检测情况,查找复习漏洞,及时弥补不足之处。

  7、加大个人辅导力度,针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分层教学。让各层次学生都各有所获,各有提高。

  四、期末复习课时与进度安排:

  5个单元分3课时复习,第一课时主要是巩固基础知识,第二课时是做题提升。

  第一课时:依据课本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包括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精心设计好复习学案。上课时,先由教师概述主要内容,使学生形成整体知识框架,然后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巩固记忆。教师规定记忆时间和内容,接着检查提问或默写,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课时:达标检测,及时反馈。做单元练习,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进行小检测并及时反馈,使学生对自己的水平有正确认识,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做练习,从检查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答题规范各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性的复习。通过复习,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同时训练学生的考试能力和应试素质。

  第三课时:做检测题,综合训练。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4

  活动目的:

  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通过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来表现佛教和道教,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锻炼合作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兴趣。欣赏秦始皇陵兵马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从中去感受、体验劳动创造的艰辛和喜悦。

  活动准备:

  1.教师从网上下载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用PowerPoint制成教学课件。

  2.上网查阅资料,编写宗教与邪教的区别、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资料。

  3.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组,要求每组同学根据对佛教和道教的不同理解,确定表现形式。并收集有关宗教、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读物、图集、仿制品等。

  4.教师向学生说明活动内容,学生按要求制作道具,并准备所需的材料等。

  5.教师查阅的主要参考书及网站: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文化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活动步骤:

  1.学生分成小组积极准备。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讨论确定本组表现方式。

  2.在课堂展示中,每组同学用不同形式表现佛教和道教,争取组内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由于时间关系,选择2—3组同学当堂展示,其余组的活动可留到每节课前3—5分钟完成。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从各组不同的表现方式中,更全面地掌握课本知识,并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欣赏秦始皇陵兵马涌的图片、仿制品等。

  5.学生自由表达看后自己最大的震撼。

  6.动手做一做小陶俑。

  活动过程:

  同学们确定的表现形式各具风格,有的从雕塑、壁画的艺术成就上来展示,有的通过介绍佛教道教名山,有的从佛教和道教不同的建筑风格来体现,还有……

  首先登台展示的这组同学阵容庞大,全组成员一起上台。首先是一位同学把他们绘制的佛教传入中国路线图贴到黑板上,另一位同学介绍佛教诞生于古印度,阿育王时期向周围国家传播,西汉时从西域等地沿着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来到我国中原地区。接着两位女同学把经过精心挑选,用毛笔写的两首古诗贴到黑板上,如下:

  《枫桥夜泊》 《江南春绝句》

  张继 杜牧

  月落乌啼霜满天, 千里莺啼绿映红,

  江枫渔火对愁眠, 水村山郭酒旗风。

  姑苏城外寒山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多少楼台烟雨中。

  全班同学齐读后,台上的一位同学问“从这两首诗中,你能谈谈学到哪些与佛教有关的知识吗?”有的说能看出南朝的寺院很多,说明当时统治阶级重视佛教。有的说知道了南京最著名的寒山寺,由此可见寺院是佛教的建筑特点等。然后是一位手拿一幅自绘“老子”画像的同学走上前,旁边一个同学为大家介绍道教起源于中国,“老子”是道教的教主,人称“太上老君”。最后是一个同学模仿道士炼丹,一边炼丹一边把炼好的丹丸放到嘴里,同学们被他的滑稽样逗得开怀大笑,另一个同学在热烈的气氛中讲述了道教方士在炼制丹药过程中发明火药的小故事。在表演中,同学们积极展现自己所知道的,在欣赏时,同学们轻松了解自己不知道的。

  在课堂展示中,赢得掌声最多的是其中一组同学表演的短剧《猜一猜》。最先上场的是两位脖子上挂着自制佛珠的男同学,其中一位双手合掌,口中念念有词,另一位双腿一盘,竟然坐在地上,手中敲着泥塑的木鱼,口中模仿敲击木鱼的声音,在笑声和掌声中,摇头晃脑地走下来。接着两位挽着发鬓的女同学,手拿拂尘飘然而过,后面是两位在胸前画着十字,口中念着“上帝保佑”的小基督教徒从两边徐徐走到同学们中间,最后上来两位裹着教室窗帘的白衣天使,头戴一顶纸糊的白色小帽,双手掌心向上,行了一个跪拜大礼。同学们掌声不断,爆发出阵阵开心的笑声。在欢笑声中小组长请同学们猜一猜刚才表演的四幕分别代表哪一支宗教。

  然后同学们一起欣赏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仿制品,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泥土、橡皮泥、白萝卜、土豆、刻刀等,大胆去尝试,捏一个或雕一个小陶俑。同学们兴趣高昂,各展其能。有的把一块黄泥反复揉捏,然后分成两部分,先用一点做陶俑的头,另一块做身体。有的把萝卜去皮后,先雕出陶俑的大致模样,再精心去雕塑面容和姿态。短短十分钟,一块块普通的黄泥,一个个萝卜、土豆,在他们的小手中变成一个个小陶俑。

  学生天地:

  1.每组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适当的分工,准备简单道具:用打盼籽或红豆等材料申在一起制成佛珠,用白纸糊成小帽,用白色窗帘制成长袍,用一条条细细的白纸和木棍制成拂尘。

  2.学生绘制佛教传入路线图和八卦图,还有与佛教和道教有关的画等。收集与佛教、道教有关的诗和用语等。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5

  一、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要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以新课标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七年级的学生虽说已学了一学期的历史;但是大多数学生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100%的合格率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共20课,叙述从上古时期到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各民族融合的历史。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过程与方法: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形成丰富的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想象的能力。

  情感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学措施

  1、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3、及时进行恰当的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扉。设计情景,创设条件进行赏识。正确运用赞美艺术,赏识学生,挖掘其潜力。最后,赞美也应关注有缺点的学生。

  4、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5、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6、积极参加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五、教学进度安排

  新授课内容:《中国历史》上册,每周两课时,计划20周共34课时。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6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初一历史备课组将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美好未来,一切为了学校健康、和谐发展"的清泉教育理念,构建和谐民主的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全面提升我组的教学水平。教学中我组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除利用教材之外,更多的挖掘课程资源,使历史教学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改变为考而学的传统观念,学会善于用唯物历史观的深邃眼光来审视现实问题,能够不断的从历史这面镜子里,获取对现实问题的深刻认识与启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经历了一个跨越,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培养,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找到适合初中生的学习方法。现对学生情况分析如下:

  1。初中和小学的课程开设和教学重点上有所区别,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短时间内很难转变。

  2。学生大多都存在同一问题,就是字词掌握较差,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课外知识面狭窄,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所以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较差。

  三、工作目标

  1、备课组全体教师认真抓好教学常规工作,落实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优化教学方法,教学中做到减负与高效结合,全力打造高效课堂,创设思辩性的历史课堂。让历史变成学生喜爱的科目。

  2、加强备课组教研功能,形成浓厚的教研气氛,让每位老师都收获丰富。加强备课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历史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3、认真开展教学工作,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兴趣为重点,着眼于教师和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有目的、有计划地继续做好课改工作,努力优化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的效率。力争在区统考中取得好成绩。

  4、抓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具体措施与要求

  (一)备课

  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充分发挥备课组力量,加强集体备课。每周周二第二节课为集体备课时间,分析教材、讨论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集众人之力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交流教学心得,及时反思。深入分析教材,注重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解剖,制定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和措施。

  做到四统一,我们备课组按照学校要求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练习,统一单元测试,组内教师认真备课、备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二)教学

  1、加强课堂管理力度,坚持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2、抓好双基,落实好读图识图填图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继续抓好学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4、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尽量做到作业当堂消化。

  5、每课写好教学反思,记录下自己的点滴进步、不足与改进措施,不断完善自身,成为真正的"学习反思型"教师。

  6、做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三)教研

  1、根据学校的工作要求,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以提高自身的教科研能力,为今后发展做好基础工作。

  2、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解决平时教育科研理论不足的实际问题。

  3、根据教研组的安排,积极听课评课,提倡相互听课。每个老师都上一节公开课。

  五、备课安排:

  时间

  内容

  主备

  第一学月

  导入课

  陈世文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陈世文

  原始的农耕生活

  陈世文

  华夏之祖

  陈世文

  夏商西周的兴亡

  陈世文

  灿烂的青铜文明

  陈世文

  春秋战国的纷争

  陈世文

  大变革的时代

  陈世文

  第二学月

  中华文化的勃兴1

  潘桂银

  中华文化的.勃兴2

  潘桂银

  第一二单元知识回顾

  潘桂银

  单元测试

  潘桂银

  公元纪年法

  潘桂银

  秦王扫六合

  潘桂银

  伐无道诛暴秦

  潘桂银

  大一统的汉朝

  潘桂银

  第三学月

  期中复习

  陈世文

  期中检测试卷分析

  陈世文

  两汉经济的发展

  陈明兰

  匈奴的兴起及与两汉的和战

  陈明兰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陈明兰

  昌盛的秦汉文化

  陈明兰

  三国鼎立

  陈明兰

  第四学月

  江南地区的开发

  陈明兰

  北方民族大融合

  陈明兰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陈明兰

  期终总复习

  陈世文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7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共有3个班,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好的学习方法,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全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正确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尽管篇幅有限,还是适量增加了翔实、准确、与文字相配合的插图、地图,使历史教学更直观可信,更方便有趣。通过真实的图片及“自由阅读卡”“动脑筋”等栏目将许多传统的难点和疑点化难为易。

  课本精心选材,科学阐述,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和各民族的历史。如第3课“华夏之祖”,增添了黄帝的“发明传说”(第12~13页),就在教材中成功地写好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第一笔。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71~75页),把民族间的发展与和平相处归为主线。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以北魏的冯太后教育孝文帝的故事为导入(第106页),深浅适度,循序渐进地讲述了鲜卑民族的进步及其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这样,就使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教育落在了实处。

  在单元题目上,用“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等,使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在文化类课文中,用“灿烂的青铜器文明”(夏商西周)、“中华文化的勃兴”(春秋战国)、“昌盛的秦汉文化”“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等标识,准确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轨迹。加之图文并茂,有利于进行生动形象的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教育。

  教学目标

  掌握从远古居民到的魏晋南北朝的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

  教材重点

  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教学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同时在集体备课中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教学进度

  单元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备注

  学前教育1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4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7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1)3

  期中复习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2)6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7

  期末复习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8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下分若干课。本册共5个单元,共二十四课。每课课文由正文、图、表、资料、注释、阅读与思考以及课外学史和讨论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是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二、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提高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两周

  第1课 中国远古人类(1课时)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

  第3课 中华民族的祖先

  单元复习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三周

  第4课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第5课 夏商周时代的社会

  第6课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第7课 我看“商鞅变法”——探究活动(一)

  单元复习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五周

  第8课 秦的统一

  第9课 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第10课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

  第12课 东汉的盛衰

  第13课 汉朝的中外交流

  第14课 我走“丝绸之路”——探究活动(二)

  单元复习

  期中复习

  第四单元 政权的分立和民族大融合——两周

  第15课 三国鼎立

  第16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18课 我说“民族交往”——探究活动(三)

  单元复习

  第五单元 古代科技与文化——四周

  第19课 文字演变

  第20课 青铜铸鼎

  第21课 诸子百家

  第22课 文化艺术

  第23课 科学技术(上)

  第24课 科学技术(下)

  单元复习

  期末复习两周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突出重难点;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学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一案四步”课堂教学。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六、后进生的转化

  1、要关爱后进生,信任后进生。

  要从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习上、生活上体贴、关怀后进生,使他们感到集体给他们的温暖、教师给他们的信任,打开他们幼小心灵的窗户,消除他们与集体和社会的隔膜。即使在严厉批评时,也要渗透着热忱的关心和希望,而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去讽刺、挖苦、甚至歧视他们。

  2、要客观地看待后进生。

  后进生虽然缺点较多,但是在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教师要克服偏见为关爱,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热情鼓励,使之发扬光大,扬眉吐气,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真诚态度。

  3、对后进生的教育,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有耐心的循循善诱、积极引导。要根据每个后进生的特点,一步一步地提出切合他们实际的要求,并且引导他们切实做到,不能退让,也不得迁就,要消除他们的侥幸心理和懈怠习惯,促使他们一步一步地前进。

  4、依靠集体,教育后进生。

  健全班集体和运用班集体舆论的力量,克服后进生的不良行为,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5、要做好家访工作。教师要向家长阐明对后进生进行各种教育措施的必要性,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家长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之与学校教育形成有机的结合。

  七、业务学习

  1、认真阅读历史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训练必备的教学基本功,提高基本专业技能,提高多媒体运用能力。认真学习和领会教育理论,扎实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阅读各教育教学刊物的文章,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认真阅读历史专刊,了解最新历史只是研究动向。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9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上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中等行列。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以确保学生学得好。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

  3、通过举办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做到分类指导。

  六、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七、课时安排

  教材总共22课,从我国的远古居民讲到魏晋南北朝。每课的内容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共约有三十二个课时左右,其中新课讲授约二十二课时,单元复习约四课时,期中复习约两课时,期末总复习约四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周至第五周1~6课共6个课时

  第六周至第八周7~11课共5个课时

  第九周期中复习共2个课时

  第十周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第三单元(12~17课)共6个课时

  第十三周至第十五周第四单元(18~22课)共5个课时

  第十六、十七周期末复习及统考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01-26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03-10

初一历史上册教学计划03-14

初一历史上册教学计划12-10

初一历史上册教学计划通用10-18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通用10篇)01-26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05-10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05-10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06-29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