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夸父逐日重难点解析

时间:2023-02-16 09:29:46 文婷 文言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文言文夸父逐日重难点解析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文言文夸父逐日重难点解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文言文夸父逐日重难点解析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1.夸父:古代神话传说中一个善跑的巨人。

  2.逐走:竞跑,赛跑。逐:竞争。走:跑。

  3.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4.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

  5.饮于河、渭:于,在;河、渭指黄河,渭河。

  6.北饮大泽:去北方的大湖喝水。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7.道渴而死:在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而,表修饰关系。

  8.邓林:地名。“邓”、“桃”古音同。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9.未至:没有赶到。

  10.渴:感到口渴。

  11.弃:遗弃、丢弃。

  12.为:变为。

  【译文】

  夸父(神话中的巨人,善奔跑,传说是大地之神后土的孙子。父:古代用在男子名后的美称,又写作“甫”)与太阳赛跑。赶上(接近)了太阳,口渴,想要得到喝的水。到黄河、渭水中去喝水,黄河和渭水的水不够喝。到北边去喝大湖里的水(大泽:神话中的大湖),还没赶到,就在半路上渴死了。丢下他的手杖,(手杖)化成了邓林(即桃林)。

  【古今对译】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寓意】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刻的寓意。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 。

  袁珂认为:“夸父逐日,或者不仅是表面上的与日逐走而已,的确还应该有着象征的意义存在。它象征什么呢?夸父逐日,应当看作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和真理的寻求,或者说,是与大自然竞胜,征服大自然的那种雄心壮志。”

  文学常识

  这篇神话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词语积累

  【逐走】竞跑,赛跑。逐,追赶。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足】够。

  【北】向北。

  【大泽】大湖。

  【至】到达。

  【道】中途,半路。

  【弃】遗弃。

  【邓林】桃林。

  【夸父追日(成语)】比喻决心大或不自量力。

  整体把握

  这篇神话描写了巨人夸父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化为桃林的故事。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问题探究

  1. 怎样看待夸父“与日逐走”?

  ① 从积极角度看:表现了夸父宏大的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提倡从积极角度看待)

  ② 从消极角度看:表现了夸父不自量力。

  2. 如何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丰富了神话内涵,丰富了夸父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神话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3.怎样认识夸父形象及神话主题?

  夸父有明确追求,他勇敢、执着、至死不渝、甘为人类造福。这一形象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4.《山海经》中保存了一些人们熟知的神话,你还能写出一个吗?

  《精卫填海》。

  主题思想:

  《夸父逐日》的主题思想即古代先民企图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缚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渴求。

  夸父是一个巨人型的神祗,而这一类巨人型神祗在中国古文化里是不多见的。这似乎可说明先民已认识到追赶、超越时间的艰巨性和重要性, 于是才赋予与日相逐的夸父以巨大的力量。至于夸父逐日的具体原因,在《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可以窥视到夸父逐日的本质原因。在中国古文化里,后土乃幽冥之都,亡灵之在所。这样,便产生了“夸父的所在地都是古代中国人观念中的幽冥地狱,夸父是幽冥巨人”的合理推论。

  夸父较一般人更容易感受到时间对生命的压迫,而其对死亡的恐惧感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渴求也自然要比常人强烈得多。

  而“超越死亡的唯一建释便甚与太阳相随同行,脱离有限的死海,加入无限的宇审环。”

  因此,这种来自时间的压迫,来自死亡的恐惧感以及对命永恒的渴求,就是夸父“不量力”而逐日的根本原因所在。其实,所谓的“夸父不量力”,一方面说明了客观上人类自然生命最终难以冲破时间即生命有限的束缚,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中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夸父身上的体现。所以,夸父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后人眼中,他依然是英雄,千百年后依然受到人们的推崇与爱戴。

  夸父逐日的失败,表面上是由于饮不足而道渴而死,但其真正原因并非如此。须知时间固然有使生命饱尝死亡熬煎的痛苦的一面,却又是生命不可缺少和不可离弃的因素。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海德格尔把人规定为“此在”,认为“此在的意义是时间性”。时间是人类的生存状态性,时间一旦被否弃,人类自身生命的存在也就被否弃。

  夸父的失败,表明了人类不可能直接与时间抗衡。由于死亡的恐惧和永恒的诱惑过于强大,人们希望从别的渠道与时间和死亡作间接的抗争。于是,出现了“不死树”。

  “夸父逐日”中的杖化邓林。关于“邓林”,毕沅云注曰:“邓林即桃林也,邓、桃音近。”《山海经·中山经》亦有记载云:“夸父之山,北有桃林。”《山海经·海外北经》说博(夸)父国,“邓林在其东,二树木。”

  在中国文化里,“桃”具有特殊意义。陶渊明《桃花源记》使得“桃园”成为没有生命忧虑的人间乐园的象征,而果实——“桃”,象征着生命长度的延伸——长寿。夸父在延长生命的绝对长度上,因无法超越时间而失败了,但他的这一愿望,最后却又化为邓(桃)林,以帮助人类通过享乐(对桃果的食用)来增加生命的密度,从而相对延长生命的长度。在这个意义上,夸父实现了他的愿望。

  杖化邓林是夸父信念的持续存在,邓林也是人类生命的长青树。这是夸父——悲剧英雄通过他虚死而实生的行动,传达给人类的永恒意象。通过杖化邓林,并以“尸膏”来将之养育,从而为后人提供增加生命密度的物质,夸父已获得了绵绵不绝的生。

  夸父使人类在生命——时间——生命的关系中,获得了相对和谐与永恒。

  在中国古籍中,有不少关于“不死山”、“不死树”、“不死草”、“不死泉”的神话传说记载。这本身就已表明了远古之时先民对生命的有限、死亡的恐惧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渴求和信仰。

  对于夸父逐日,陶渊明有诗云:“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陶渊明不认为夸父逐日是“不量力”,而视之为与时间抗争的宏志,并且认为夸父逐日虽告失败,但由于“杖化邓林”即为后人提供物质资料而可以相对延长生命长度,达到了与有限生命的抗争目的,因而是“功竟在身后”。

  先民对太阳与时间的崇拜与恐惧,构成了先民的心理因素,从而影响到先民们对生命与生死的看法。综观人类逐日等太阳系列神话,可知有限的人类生命强烈地向往生命永恒。

  远古先民,通过幻想、想象与逐日等神话来表现他们对生命——时间——生命的思考:有限的人类生命,强烈地向往永恒的时光。有限的个体生命,“饱尝”时光流逝带来的痛苦。人类为追求永恒的生命,不息作出卓绝奋斗。

【语文文言文夸父逐日重难点解析】相关文章:

《劝学》重难点词解析09-10

初二语文古诗无题重难点解析12-07

沁园春长沙重难点解析11-16

文言文《马说》重难点06-11

《兰亭集序》重难点解析11-05

《再别康桥》重难点解析12-10

孟子文言文重点难点解析06-11

语文课文《过秦论》重难点讲解10-12

语文课文《芦花荡》重难点讲解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