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时间:2023-06-27 13:27:16 文言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在学习中,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1、《核舟记》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

  二、文白互译:

  原文:⑴明有奇(qí)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⑴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原文:⑵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xuān)敞者为舱,箬(ruò)篷(péng)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译文:⑵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原文:⑶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xī)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译文:⑶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书画手卷。苏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原文:⑷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提醒广大考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建议考生朋友们平时多积累。在此,编辑特为您准备了初二语文知识点精选合集2014,希望给您以帮助。

  译文:⑷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原文:⑸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秋日,虞(yú)山王毅叔远甫(fǔ)刻”,细若蚊足,钩画了(liǎo)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译文:⑸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原文: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xī),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⑹总计在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三、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二)、古今异义词

  1、尝贻余核舟一。(尝:古义:曾经。今义:品尝。)(贻:古义:赠。今义:贻误,贻害)

  2、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许:古义:左右。今义:答应或表猜测。)

  3、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比较,对比。)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尚,还。今义:曾经。)

  5、矫首昂视。(矫:古义:举。今义:矫正。)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古义:零数。今义:奇数。)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挑选。今义:简单。)

  8、以至鸟兽、木石。(以至:古义:以及。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的动作、情况等所形成的。)

  9、罔不因势象形。(象形:古义:雕刻各种事物的形象。今义:六书之一。)

  (三)、词类活用

  1、卧右膝(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卧)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4、箬篷覆之。(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5、石青糁之。(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作动词,涂抹。)

  (四)、一词多义

  1、其:①他们的(其两膝相比者)②他的指佛印的(而竖其左膝)③那,那个(其人视端容寂;其船背稍夷)④指船底(则题名其上)⑤它的,指字的(其色墨;其色丹)⑥代船(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端:①一头,一方(东坡右手执卷端)②正(其人视端容寂)

  3、可:①大约(高可二黍许)②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4、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5、者:①……的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的(两膝)(其两膝相比者)

  6、为:①雕刻(为宫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刻有(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为字共三十有四)

  7、之:①的(能以径寸之木)②代船舱(箬篷覆之)③指窗户(闭之)④指刻字的凹处(石青糁之)⑤指竖起的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8、奇:①qí奇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jī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9、绝:①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②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云:①句尾语气助词,可不译(盖大苏泛赤壁云)②说(孔子云)

  11、并:①和(题名并篆文)②都(并怡然自乐)

  12、语:①yǔ说话(如有所语)②yù告诉(此中人语云)

  13、木:①木头(能以径寸之木)②树木(以至鸟兽、木石)

  14:有:①有,与“无”相对(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15、而:①表承接(启窗而观)②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表转折,但是(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中轩敞者为舱。

  (3)盖大苏泛赤壁云。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省略句:

  (1)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2)则题名(于)其上。

  (3)(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4)尝贻余核舟一(量词省略)

  3、倒装句:

  (1)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

  (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数词后置)

  (3)其人视端容寂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整体感知:

  本文细致地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赞美了雕刻家的奇巧技艺(或“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核舟记》说明顺序:空间顺序

  3、文章结构:

  核舟记:总起(1)→→→分述(2-5)→→→总结(6)

  总起(1)介绍了王叔远雕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点明了“核舟”的主题。

  分述(2-5)具体介绍了核舟的结构,舟上的情形。

  总结(6)概括全文,赞颂技艺之精湛。

  顺序:船中间(船舱):第二自然段: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布局。

  船头(游览者):第三自然段:三个游览者的神情。

  船尾(舟子):第四自然段:舟子的发型、神态、动作。

  船背:第五自然段:题名和印章。

  4、本文写作特色:

  ①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②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③富于想象。

  5、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

  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6、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7、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嘻,技亦灵怪矣哉”

  8、“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9、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10、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11、《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苏轼。“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12、黄庭坚是宋朝的文学家,字鲁直。

  13、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1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灵活精致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15、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抚鲁直背”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

  16、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放浪形骸、超脱尘世、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

  17、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18、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轻松悠闲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专注平静。

  19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20、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21、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以上就是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核舟记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每当学完一个章节,或者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往往对自己所学的东西很混乱,那么就需要大家时常去总结一下,鉴于此,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篇初二语文五柳先生传知识点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文学常识:陶渊明:晋宋时期诗人、散文家。《五柳先生传》出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桃花源记〉〉,诗有《饮酒》《〈归园田居〉其三》

  2、人物欣赏:

  (1)五柳先生的形象: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2)从三方面描写其形象的:一是: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二是: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三是: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3)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自画像。他不慕荣利,厌恶官场的追名逐利,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是值得肯定的。可令另一方面他逃避现实,隐居起来,不去撞击社会矛盾的思想是消极的。

  (4)本文与,《醉翁亭记》中的“醉翁”同是嗜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五柳先生: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

  醉翁: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是与民同乐。

  3、名句及成语:

  (1)不求甚解:现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理解。本文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下功夫。

  (2)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意思:不为贫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4、重点实词:会意: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意旨)亲旧:亲戚、朋友。造饮:到、往。到别人家里去喝酒。期:希望,愿望。环堵:周围环着四堵墙。萧然:冷冷清清的样子。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打补丁。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兹若人:此人。俦:朋友,伴侣。觞:酒杯。嗜:爱好,喜欢。

  5、重点句子翻译: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到别人家里去喝酒,一来、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

  (3)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读书,但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4)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5)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一边喝酒一边做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6、理解背诵:《五柳先生传》中

  (1)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先生的三大志趣是: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3)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戚戚于贫我是猪,我说脏话,不汲汲于富贵。

  (4)文中描写“五柳先生”不追名逐利,恬淡自足的诗句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看了这篇初二语文五柳先生传知识点大全的文章,大家对这门课的知识点是不是很清楚呀?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会考文言文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1、见: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见面,动词)

  ②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被,副词)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我,代词)

  2、相:①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命相,名词)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名词)

  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复指你,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副词)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辅助,动词)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互相,副词)

  ⑦朱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辅助,动词)

  ⑧胜不敢复相士(观察,审察,动词)

  ⑨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⑩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我,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3、迎: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

  ②人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迎娶,动词)

  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迎娶,动词)

  ④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迎接,动词)

  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投降,动词)

  ⑥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迎接,动词)

  ⑦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迎接,动词)

  二、古今异义的词

  1、下床: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①古义:从座位上起来。

  ②今义:离开床

  2、多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①古义:多多劝告。

  ②今义:谢谢。

  3、交通: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①古义:交错相通。

  ②今义:交通运输。

  4、可怜:可怜体无比,阿母为你求。

  ①古义:可爱。

  ②今义:让人同情。

  5、自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①古义:自作主张。

  ②今义:没有束缚,自由自在。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一、通假字

  1、木室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人。(: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絮青缭白(青山,自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整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11、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1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3、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5、颓然就醉

  古义:倒喝,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16、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四、虚词归纳.

  (一)而

  1、连词,表转折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5)惑而不从师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0)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11)而不知其所穷

  (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13)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修饰

  (1)吾尝终日而思矣

  (2)吾尝跂而望矣

  (3)登高而招

  (4)顺风而呼

  (5)则群聚而笑之

  (6)倚歌而和之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8)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9)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连词,表递进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并列

  (1)蟹六跪而二螯.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侣鱼虾而友麋鹿

  5、连词,表承接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吾从而师之

  (4)择师而教之

  (5)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6)拔草而坐,倾壶而醉

  (7)卧而梦

  (8)觉而起,起而归

  (9)自远而至

  6、连词,表因果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7、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

  8、与“己”运用,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二)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3、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

  (三)之

  1、代词.

  (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

  (6)郯子之徒(代词,这)

  (7)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9)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10)取之无禁,用之不褐(代词,它们)

  (11)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12)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13)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

  2、助词.

  (1)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2)彼童子之师(的)

  (3)非蛇蟠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4)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

  (6)月出于东山之上(的)

  (7)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任席之下(的)

  (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

  (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4)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5)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8)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9)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相关文章: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01-07

语文会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08-18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07-11

中考语文备考文言文《口技》知识点12-28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精选22篇)10-20

初二语文文言文同步练习07-10

初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2-02

高一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总结12-12

《师说》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1-22

高考语文复习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