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告投杼文言文翻译
在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告投杼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告投杼
甘茂①曰:“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②同名同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③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二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④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战国策·秦策二》)
注释:
①甘茂:战国时期秦武王时的左丞相。
②曾子:曾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③杼(zhù):织布梭子。
④王:指秦武王。
参考译文:
甘茂说:“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像原来一样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说:‘曾参杀人了。’他的母亲还是照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人来说:‘曾参杀人了。’他的母亲害怕了,扔掉织布梭子,翻越墙头逃跑了。凭借曾参的贤德,以及(他)母亲(对他的)信任,三个人怀疑他(杀人),那他的母亲(都对他产生了怀疑)而不信任(他)了。现在,我赶不上曾参的贤德,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参的母亲(相信曾参),非议我的人也不止两三个,我担心大王恐怕会因为我的原因而扔掉梭子啊!”秦武王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秦武王)和他在息壤订了立盟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其母惧( ),投( )杼逾( )墙而走(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一样的一句是( )
例句: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名之者谁
C、公将鼓之
D、复前行,欲穷其林
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译文:
4、下列各句对“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甘茂担心秦武王像曾参的母亲一样扔下织补梭子而逃走。
B、甘茂担心秦武王不相信他就像曾参的母亲不相信曾参一样。
C、甘茂担心秦武王扔下织布梭子不给他织布。
D、秦武王因害怕而扔下织布梭子不愿意给他织布。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参考答案:
1、惧:害怕。投:扔下。逾:翻越。走:逃跑。
2、选D,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完。ABC与例句中的加点词都是名词用作动词。例句,盟:订立盟约。A句,隧:钻洞。B句,名:取名,命名。C句,鼓:击鼓。
3、凭借曾参的贤德,以及(他)母亲(对他的)信任,三个人怀疑他(杀人),那他的母亲(都对他产生了怀疑)而不信任(他)了。
4、选B 。
5、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流言传播多了,本来没有的事情也能使人信以为真。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费地有一个与曾参同名的人在外杀了人,有好事者跑到曾参的母亲那里说:“曾参杀了人。”曾母回答说:“我儿不会杀人。”照常织布。没多久又有两人跑来误传曾参杀了人,这时曾母害怕,就投杼逾墙而走。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
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鲁迅《书信集·致李康中》
以“三告投杼”比喻流三夫之言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
成语辨析
【近义词】三人成虎、众口铄金、道听途说、无中生有
【反义词】眼见为实
【三告投杼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文言文翻译12-06
文言文翻译的错误06-10
求仁得仁文言文翻译02-24
文言文翻译:《观潮》04-01
《大同》文言文翻译02-21
《天目》文言文翻译02-21
未的文言文翻译04-11
围魏救赵的文言文翻译04-11
史记文言文翻译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