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诗人

时间:2024-08-22 05:45:35 雨巷 我要投稿

雨巷诗人

  【诗人情况】

  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1905年11月15日(农历9月7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后曾用笔名梦、梦生、信芳、江思等。诗人,译家。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诗人经历】

  1913年,入杭州武小学读书,开始拥有私人阅读空间,阅读古典说部和《水晶鞋》、《木马兵》等外国童话。

  1919年,考入宗文中学。

  1922 年8月,首次公开发表文学作品小说《债》,载《半月》第1 卷第23期。9月,与张天翼、施蛰存、叶秋源,李伊凉及马天骚等在杭州成立兰社。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师从田汉,在校期间,学习中外文学和革命理论,参加实际斗争。

  1925年6月,上海大学被封。秋,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7年写的《雨巷》。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

  1932年,任《现代》编辑。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被里昂中法大学开除回国, 开除原因一说是在中法大学学习1年多时间,不上课,不按时交作业,年终也不参加考试,到了期限即回国;一说是在西班牙旅游期间参加反法西斯游行,法国警方通知中法大学当局, 这个学生不能再留法国。3一4 月,乘船回国到上海。不久,与施绛年解除婚约。先开始筹办《现代诗风》杂志。

  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1937 年1月第3 本诗集《望舒诗稿》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抗战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办《耕耘》杂志。

  1938年3月,一起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5月,抵达香港。8月,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3月,“ 文协”香港分会成立, 为适应环境,改称为“ 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留港通讯处” ,戴望舒当选为首届干事, 同时兼任研究部和西洋文学组负责人,《文协》周刊编辑委员。

  7月,和艾青主编《顶点》。10月,参与“ 文协” 香港分会、中国文化协会、中华漫画界协会香港分会、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香港分会联合举办的“ 鲁迅逝世三周年纪念会” 的策划和筹备工作。

  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狱。

  戴望舒与家人

  1943年1月,给穆丽娟寄“离婚契约” 。5 月30 日,与杨静( 丽萍) 在香港结婚。

  1946年3月,全家赴上海。8月,经周良介绍,任暨南大学教授,教西班牙文。

  1947年7月,因参加教授联谊会、支持进步学生爱国民主运动,被暨南大学解聘。8月,任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教授、中文系主任,教唐诗研究和中国古代小说史,同时兼任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教授,教音韵学。

  1948年5月,因参加教授罢课, 被上海市立师专校长串通地方法院,污陷控告,说是香港汉奸文人,出票传讯,被迫离沪,携妻女再度赴港。

  1949年2月,与杨静离婚。3月,离港抵北平。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雨巷诗人相关文章:

1.雨巷诗人

2.雨巷原文及作者介绍

3.雨巷的写作背景

4.《雨巷》赏

5.雨巷的赏

6.雨巷简

7.戴望舒的雨巷

8.雨巷优秀教案

9.戴望舒的 雨巷

10.《雨巷》读后感

雨巷诗人相关文章:

1.雨巷诗人

2.雨巷原文及作者介绍

3.《雨巷》赏

4.雨巷的写作背景

5.雨巷的赏

6.雨巷简

7.雨巷优秀教案

8.戴望舒的 雨巷

9.《雨巷》读后感

10.雨巷 教案

【雨巷诗人】相关文章:

雨巷诗人是谁?05-09

雨巷诗人戴望舒06-20

雨巷诗人是谁08-08

走进雨巷诗人的感情世界07-21

《雨巷》鉴赏10-10

雨巷说课稿08-25

《雨巷》说课稿07-21

《雨巷》的意境05-14

《雨巷》赏析10-17

《雨巷》教案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