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说课稿

时间:2024-10-17 15:53:05 鱼我所欲也 我要投稿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鱼我所欲也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5篇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本单元前面安排了二篇讲读课文墨子的《公输》和《〈孟子〉二章》,学生通过学习对先秦的散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之后是一篇自读课文《〈庄子〉故事两则》,所以这篇课文是由讲读向自读的过渡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⑴ 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⑵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⑶ 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2、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二、教学方法设计

  对本课的教学主要采取诵读法和讨论法。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又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因此我的教法的主导思想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这篇课文应以诵读法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感悟课文精美的语言,运用讨论法深入探究文章的论证过程,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我在教学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学习整体走向的,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三、学法指导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的学习能力,熟悉了议论文的学习流程。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听读,资料助读、跳读、研读、品读等方式来理解课文,积累基本的文言文词汇丰银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义”的提出,“义”的论述方式和“义”的现实内涵。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丰富,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扩大教学容量。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课时。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它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气势恢宏,论证严密,非常适合对中学生进行人生价值取向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课文所阐述的“舍生取义”的观点。

  2、与方法目标:注重朗读,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学习孟子运用具体事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难点:本文个别语句晦涩,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障碍,加之论证严密,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学习论证方法是本课的重点;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古文,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诵读是关键。它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因此,我认为唤起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1、情境激趣法,通过图片、故事等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3、辩论明理法,所谓真理愈辩愈明,在辩论中锻炼口才,理解文意,从而展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境激趣,重视熏陶感染

  朗诵《过零丁洋》,这是文天祥在民族大义面前毅然选择死亡的千古绝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众多像他这样作出无悔选择的人们,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天祥宁死不降元、夏明翰英勇就义、狼牙山五壮士跳崖……这些悲壮的英雄故事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很容易进入情境,能够很顺畅的走进对生死抉择和人生价值的探讨。这一环节大约用时3分钟。

  2、反复诵读,体味文意。

  一读,读出节奏。聆听录音朗读,明确停顿。

  二读,读出气势。大声朗读,巩固一读成果,并尝试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

  三读,读出疑难。互相提问读,在朗读中理解字词句义,并同桌互相质疑讨论。把不能解答处圈出来,老师点拨理解。

  四读,读出句式。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反问句、对偶句,分小组朗读,体会这些语句的表达效果。

  五读,读出感悟。合作交流,体会文意。

  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①你认为本文的观点是什么?你如何理解?

  ②围绕这个观点,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新课标指出,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采取讨论合作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的讨论交流,在我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本文观点,理清论据和主要的论证方法。

  3、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你认为今天“义”指什么?该怎样坚持?

  课文所述的都是有关人生大义,与同学们相距甚远。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义”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利”的面前不能坚守。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这里,我想引导学生从课文走向生活,通过对文中观点的思考,结合现实中的现象,作出属于自己的评价。从而明确今天该怎样坚持“义”,该怎样面对人生的抉择。这个环节大约用时15分钟。

  4、教师小结

  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孟子的思想依然散发着巨大的生命力。今天我们走进孟子,去思索人生,明天我们吟诵孟子,去走好人生,实现价值。愿孟子倡导的精神,代代相传,世世不朽。这个环节大约用时2分钟。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3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1)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箪(dan1)贼(cu4)苟得(gou3)不屑(Xie4)

  2.阅读全文,,对照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见参考)

  2.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

  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

  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

  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

  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

  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

  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

  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 尔,助词。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

  “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

  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再次朗读课文。

  四、小结

  1通假字

  1)得通德 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与通欤 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一词多义

  为

  介词 为了 为宫室之美

  动词 做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得

  得到 故不为苟得也

  通“德”,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

  此、这 非独贤者有是心

  这是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与

  通“与欠”,语气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予 呼尔而与之

  3.虚词

  之

  代词 他 呼尔而与之

  助词 的 为宫室之美

  而

  表顺接 不译 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 却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选折 而 舍生而取义者也

  于

  表比较 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特殊句式:

  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

  倒装句:

  万钟于我何加焉

  所欲有生者

  五、作业

  1.完成课内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

  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1、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是人所固有的”。

  本段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以“生亦我所欲”至“故患有所不避也”):正面阐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苟且偷生;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所以不避杀身之祸。

  第三层(从“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至“所恶有甚于死者”):进一步论证“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先用假设推理的方式说明,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更可贵,那么人们就会用各种手段苟且偷生;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死更可恶,那么人们就会挖空心思逃避杀身之祸。接着用事实证明,有的人可以用某种手段求生却不用。有的人做某种事情,可以免死却不做。于是得出结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义”是确实存在的,“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

  第四层(本段最后一句):回到“性善论”上,说明“舍生取义”的美德,本来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不使它丧失罢了。

  第二部分(2、3):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是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气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而不失义。

  第二层(从开头至“亦不可以已乎”):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首先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为私利所蔽。然后用三个排比句作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一句反问,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相呼应,又回到“性善论”上,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本心”就是人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也就是“义”、“善”的本性。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疑问: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

  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

  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

  点。

  3.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各赞扬斥责 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

  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4、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的写作意图?谈给你的启示。

  论证方法:第一段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第二段 举例论证

  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抉择时候,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5.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

  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

  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6.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7、联系课文,谈谈他们各自的价值取向(名句简写)

  材料一:富贵。。。。。。此之谓大大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 (匈牙利 裴多芬)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夏明翰)

  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

  1、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

  明确: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析论证方法(要求中高层学生掌握并能加以运用)

  2、 提问: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让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而后由中高层级的'学生踊跃回答)

  明确: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其中逻辑推理论证法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中高层级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一论证方法。)

  五、写作方法

  1.逻辑严密,具有雄辩力量。

  不管是分别来看各部分,还是纵观全文,都会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例如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先从正面说明,因为有比生更可贵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东西,所以要舍生取义;接着用假设推理和事实证明,“义”比求生恶死更重要,所以应该舍生取义;最后归结到人本来都有“舍生取义”的美德,不应丧失。一层紧扣一层,严密无间,两大部分之间也是如此,在第一部分推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用事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死,“义”重于利;并批判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最后着重指出这种行为就是失掉了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补充和深入,前后相贯,密切呼应。

  2.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

  文章一开始便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自然引出文章的题旨:“舍生取义”,这种以一般的生活经验作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说得十分浅显明白,又十分形象生动,引人人胜。文中还以行人不受“呼尔”之食和乞人不受“蹴尔”之食为例,更加深入地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共有的本心,使文章的题旨不断深化。

  3.正反论证,层次清晰。

  文章的第一段在论述“生死”问题与“义”发生矛盾,应该舍生取义时,就先从正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又从反面论述了不义重于死的道理,从而深刻地阐明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的道理。又如,作者在第二段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又以“万钟”虽好也不能接受为例,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利是丧失本心。论证极为严密,说理极为深刻,层次十分分明。

  4.语句流畅,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常使用排比句式。如第二段中连用三组排比句,对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语言极为流畅,气势也很充沛。

  六、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 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 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

  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4

  【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本单元前面安排了二篇讲读课文墨子的《公输》和《〈孟子〉二章》,学生通过学习对先秦的散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之后是一篇自读课文《〈庄子〉故事两则》,所以这篇课文是由讲读向自读的过渡

  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方法设计】

  对本课的教学主要采取诵读法和讨论法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又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因此我的教法的主导思想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这篇课文应以诵读法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感悟课文精美的语言,运用讨论法深入探究文章的论证过程,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我在教学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学习整体走向的,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学法指导】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的学习能力,熟悉了议论文的学习流程。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听读,资料助读、跳读、研读、品读等方式来理解课文,积累基本的文言文词汇丰银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义”的提出,“义”的论述方式和“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丰富,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扩大教学容量。 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图:

  【过程分析】

  一、激趣导入

  20xx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李春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20xx年 7 月21日在家乡勇救两名落水少年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的英勇事迹在当地传诵开来后,感动了很多人,团中央全国学联号召:向李春华学习做青年先锋。可是有人却在网上发表文章说,这样做不值。到底值不值呢?今天通过学习二千多年前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可能就会找到答案的。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既有时代气息,又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憾,悬念的设置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配乐朗读,初步感知“义”

  1、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出示语音,句读,节奏,重音示范。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设计意图: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字义,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资料助读,整体感知“义”

  学法指导:介绍孟子的生平、政治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说说学习《〈孟子〉二章》后你所了解的孟子)

  (设计意图:既联系了旧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四、细读课文、疏通积累“义”。

  学法指导: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教师点拨并用多媒体显示归类)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它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扫清字词障碍,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初步理解文意,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五、研读课文,探究“义”的论证

  探究论点:1、文章用哪一句话提出论点?

  2、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取义”是最高境界。你同意哪个观点?

  学法指导:(无论学生同意哪个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探究论证过程:

  1、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证方法逐层展开?(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理论论述,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多媒体显示结构板书。)

  3你能够从所了解的诗句或事例中找出能证明文章论点的诗句或事例吗?(多媒体显示补充)

  学法指导:1、前二个问题 ,小组讨论,派一名代表发言。 2、最后一个问题,用自由发言的方式补充论据。

  探究重难点字词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2、“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学法指导:小组讨论,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对文章的论证过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分组讨论法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的理论论证补充事例论据是对学生联想和积累的考查。拓展“所欲”“所恶”的现实内涵可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六.品读“义”的精美语言。

  在《〈孟子〉二章》里同学们已经领会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文采和气势。在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品读。(注意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学法指导:学生自由发言。也可用读的方式来体现或先品后读。

  (设计意图:在诵读中欣赏和品味,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这也是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完成知识和能力目标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七、领悟思想,拓展延伸“义”

  学法指导:时空连线,设置情境.从下面的问题中任选二个回答(用课件出示)

  假若我是节目主持人,同学们是孟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时空隧道,请回答我的问题:

  ①你如何评价舍身救人的李春华?

  ②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你该如何舍生取义?(把“道德” 、“正义” 放在首位,勇于识别真、善、美、假、恶、丑,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不受各种各样变相的“利” 的诱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义、不合法的事,做一个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③我们中学生的“义”和“不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只要结合实际,言之成理即可)④你也可以把老师当作孟子,就你在探究的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向我发问。

  在节目的最后:用一句话概括你所理解的“义”。义是—————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突破了课文的难点,将孟子所说的义链接到现实生活中来,拓展了生和义的现实内涵,一举多得。同时在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照顾了在理解上存在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落实三维目标中的情感、 态度 、价值观目标。)

  八、总结回顾:

  同学们,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崇敬,但却不要认为高不可及。舍生取义,是这样的崇高与豁达,是这样的平凡与伟大;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谱写现实生活的舍生取义的壮丽篇章。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教学效果预测】

  本课教学过程中的六个重要环节以诵读为主,紧扣一个“义”字,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全面落实了三维目标。听说读写等能力得到全面培养,既体现了自读课型,又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锻炼,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论点的确立可能会有争议,在举例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混淆“仁义”与“哥们义气”的情况,我将结合文本,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理解舍生取义的内涵,相信适当点拔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学生最终达成共识,。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文体特点,显示文章的论证思路,突出重难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x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鱼我所欲也》的教学设想。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教师必须能够深入透彻地分析理解文本内容,才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的重点。下面我将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鱼我所欲也》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先秦诸子散文,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把握其中的思想观点,了解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足够的认识,还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清楚明了的把握。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熟悉了议论文的学习流程。但是本篇课文相较于之前学习的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把握论点。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我设置了如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合作探究,掌握作者的论点及论证方法。

  3、体会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立,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内涵,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转给你我将采用讲授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等。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环节开展我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的最开始,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都需要由一个良好的导入来开始,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所以我运用问答法导入,先是询问同学们在面对生与义的问题时,会如何选择,通过学生们的观点,接着引到孟子的观点,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并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阅读和整体把握能力,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解决重点字词,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因此,我在课程的开始先为同学们进行范读,接下来学生根据我的范读进行自读,读的时候要注意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能够扫清读音障碍,最后我会引导学生一起解决重点字词的意思,如通假字“得”和一词多义“为”等。

  (三)深入研读

  学生对于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会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因此我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设置了如下问题,首先让学生同桌之间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找出作者的中心论点,也就是在课文的开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板书:生、义)顺势让学生进行思考,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通过分析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可以清楚得出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味的。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更美味的,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接着我会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一找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论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这一问题相对比较难,所以我会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通过分析原文内容,可以得出本文共用了四种论证方法,①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②正反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③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④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板书:比喻、道理、对比、举例;舍生取义)

  最后我会与学生共同结合本篇文章及以前学过的文章,总结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应该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延伸作业

  学贵有所思,学贵有所悟。在拓展延伸环节,我会请学生谈一谈,在学完本篇文章后,在现在这个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以此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和现实生活上的知识迁移,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孟子的观点。

  此外,在本节课结束之前,我会与学生共同根据板书,进行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引导学生更好的把握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检查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所以我设置了如下课堂作业: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字数不限,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希望借此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内容的浓缩,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简洁明了地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学有所获。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鞠躬,擦黑板)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相关文章: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10-14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06-13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11-01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05-29

(推荐)《鱼我所欲也》说课稿06-14

鱼我所欲也03-21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精选6篇)09-28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精选5篇)08-24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范文(精选11篇)03-24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合集5篇)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