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背后的故事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岳阳楼记》背后的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岳阳楼记》背后的故事1
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文章通过对洞庭湖的侧面描写衬托岳阳楼。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志的`范仲淹,为国为民实行新政,不辞辛苦,不惜得罪权贵,堪称封建士大夫中之佼佼者,享誉后世。但是这样一位以“公”著名的先生,也未能免俗,为了自己的好友滕宗谅,曾经徇“私”。滕宗谅就是范仲淹在其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称道的“巴陵太守”滕子京。
滕宗谅,字子京,河南人。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交好甚厚,感情颇深。滕宗谅在泾州任上,曾花费公款16万缗,遭到御史梁坚弹劾。滕宗谅怕连坐者太多,索性有罪一人担,烧毁账籍,灭掉相关姓名,销毁了证据,两项归一,罪不可谓不小。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不能眼见好友治罪,不惜徇私,力救之,初议止降一官。但梁坚的上司御史中丞王拱辰愤然不平,论奏不已,决不罢休。最后,还是没有治罪,贬谪到岳阳(巴陵郡)。
滕宗谅到岳阳后,为彰显政绩,决定重修岳阳楼。钱从何出呢?有妙招!官府贴出告示,民间有老债要不回来的,可以献给官府,由官府出面收回。官府讨债,谁敢不给?!不长时间,即收钱近万缗。滕宗谅亲自掌管这笔钱,不设账籍,不许旁人过问,用来修建岳阳楼。楼成之后,花费很多,滕宗谅自己也收入不少。
岳阳楼成,滕宗谅为粉饰治岳功绩,请名人为其舞文弄墨。范仲淹不管岳阳楼来历如何,亦应邀写成《岳阳楼记》,开篇即是“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其实,当时岳阳一带,民不聊生,滕宗谅到任一年,没什么起色。范仲淹不能不知,违心赞颂,还是为滕宗谅私交所累。
范公是贤人,令人敬佩。为滕宗谅徇私,有损英名。吾为范公憾,为范公羞!
《岳阳楼记》背后的故事2
《岳阳楼记》写作的历史背景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与《岳阳楼记》的主人公滕子京,年龄相仿,范仲淹长滕子京一岁,同科进士。哥俩一见如故,说身世,谈抱负,十分投机。
滕子京初授泰州军事判官,之后一直在地方上混事,远没有范仲淹混得好。
范仲淹升任京官以后,很欣赏滕子京的才干,举荐他进入试学院,后又改任专管审核刑狱案件的大理寺丞。
天圣七年(1029年),京都开封一场雷火将玉清昭应宫内三千六百一十间房屋烧成瓦砾。
灾后,范仲淹、滕子京等诸多高、中、低级官员,分别奏请刘太后放弃垂帘听政,将军政大权交还给仁宗赵祯。
刘太后大怒,将范仲淹等高级官员逐出朝廷任地方官,将中低级官员一一贬逐边远州县。范仲淹被贬为青州(今山东潍坊市)知州,滕子京也于天圣九年(1031年),由大理寺丞贬至闽北邵武县。
明道元年(1032年),滕子京奉调入京,任殿中丞,掌管皇帝衣食住行等事务。
然而时运不济,这年八月,内宫再次发生火灾,又连烧八殿。小黄门王守规首先发觉,带着宋仁宗逃至延福宫,这才躲过一劫。
仁宗恼怒,诏令追查起火原因。
滕子京与秘书丞刘越分别上疏谏,认为宫中屡屡失火的直接原因是规章制度不严,未能防患于未然。但根本原因是太后垂帘,妇人柔弱,朝纲不整,政失其本。
这很扯淡,但那时候就信这个。尽管理由冠冕堂皇,但刘太后听了心里不爽。
好在不久之后,刘太后病逝,常劝太后'还政'的人,都有提升,滕子京也迁任左司谏。
没过多久,有人告滕子京所奏宫中失火原因不实,其本人有不可推脱之责。
景佑元年(1034年),滕子京又被降为尚书祠部员外郎,知信州(今江西上饶市)。
后范讽因事被贬,滕子京因与范讽过往密切受株连,又被降为池州监酒。再调江宁通判、湖州知州。
滕子京在地方上打转转的同时,范仲淹在京城混得也不是很如意。
景佑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遂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
范仲淹因此得罪吕夷简,遂被罢黜,改知饶州。范仲淹被贬出京,竟无人敢送别,只有独龙图阁直学士李纮、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行。
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梅尧臣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自在就行了。
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
康定元年(1040年)九月,西夏国王嵬名元昊大举兴兵侵宋。
滕子京升任刑部员外郎、职直集贤院、任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北)知州,开始了长达四年防御西夏东侵的艰难生涯。
与此同时,范仲淹出任庆州知州,兼环庆路都部署司事,以抵御西夏入侵的重任。
在此期间,滕子京与范仲淹等诸将领精诚合作,终于将西夏军击退。
战争结束后,滕子京大设牛酒宴,犒劳羌族首领和士兵,又按当时边疆风俗,在佛寺里为在定川战争中死亡的士卒祭神祈祷,并安抚死者亲属。
滕子京的良苦用心,为得是笼络少数民族民心,借以求得民心安定和边疆的安稳。但此举却因为花费较多,给自己的仕途埋下了隐患。
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国王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 。六月,谏官上言范仲淹有宰辅之才,仁宗欲拜为参知政事,但范仲淹推辞不就;八月,仁宗罢免副宰相王举正,再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在范仲淹的举荐下,滕子京提升为天章阁待制、任环庆路都部署,接任范仲淹庆州知州职位。
滕子京调京不久,驻扎在泾州的陕西四路马步军都部署、泾略安抚招讨使郑戬,告发滕子京在泾州滥用官府钱财,监察御史梁坚对其进行弹劾,指控他在泾州费公使钱十六万贯,随即遣中使检视。
滕子京恐株连诸多无辜者,将被宴请、安抚者的姓名、职务等材料全部烧光。
这等于是在销毁证据哦。
其实,所谓十六万贯公使钱,是诸军月供给费,用在犒劳羌族首领及士官的费用只有三千贯。
时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及监官欧阳修等都为其辩白,极力救之。后滕子京只被官降一级,贬知凤翔府(今陕西宝鸡市境),后又贬虢州(今河南灵宝市境)。
御史中丞王拱辰上奏不放,认为滕子京'盗用公使钱止削一官,所坐太轻'。
因而在庆历四年(1044年)春,滕子京又被贬到岳州巴陵郡(今湖南岳阳一带)任郡守。
《岳阳楼记》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岳阳楼记》写作的过程
滕子京到巴陵后,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以国事为重,勤政为民,办了几件好事,如扩建学校、修筑防洪长堤和重修岳阳楼等,受到称赞。
在重修岳阳楼之后,他写信给好友范仲淹,请他作记,共襄这'一时盛事'。随信还送了一幅《洞庭秋晚图》,以供范仲淹参考。
范仲淹本是苏州吴县人,小时候就在太湖边玩耍,后母亲改嫁,又随继父到洞庭湖畔的澧县和安乡县读书,所以对太湖、洞庭湖的风情非常熟悉。
此时,范仲淹因'庆历新政'遭到当朝保守派大臣贾昌朝、陈执中、王拱辰等的攻击而失败,已于庆历五年(1045年),由参知政事贬谪为邓州(今河南南阳市)知州。
范仲淹抵达邓州后,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并设立花洲书院,闲暇之余到书院讲学,邓州文运大振。
时尹洙被贬筠州,疾病缠身,范仲淹便把尹洙接到邓州养病。
范仲淹在邓州共计三年,百姓安居乐业。
此时,接到滕子京的请求,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范仲淹,借楼写湖,凭湖抒怀,自然是感慨万千。
了解了这些事情,就清楚范仲淹与滕子京哥俩的仕途经历和处境,明白了北宋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就更能准确把握《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怀。
【《岳阳楼记》背后的故事】相关文章:
白居易背后的故事11-17
揭秘范仲淹《岳阳楼记》背后的秘密11-10
圆明园的毁灭背后的故事11-07
朱自清《背影》背后的故事12-13
事故背后的故事诗歌07-18
《岳阳楼记》背后鲜为人知的事09-27
走进柳永《蝶恋花》背后的故事08-09
成语背后的寓言故事08-31
成语背后的寓言故事精选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