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泰山日出》练习及答案

时间:2024-08-13 03:35:21 徐志摩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徐志摩《泰山日出》练习及答案

【徐志《泰山日出(节选)》原文】

徐志摩《泰山日出》练习及答案

  (1)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饮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我们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果然,我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微有些白,宇宙只是莽莽苍苍的。但这时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

  (2)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3)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不是不生显应的。

  (4)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

  (5)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6)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7)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去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8)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9)云海也活了;眠熟了兽形的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馒形的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送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莅……

  (10)再看东方——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从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超……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的跃出了平地,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11)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送走光明的胜利……

  (12)散发祝的巨人,他的身体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彩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13)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练习】

  小题1:第二段中“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这个句子该如何理解?

  小题2: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把抒情主人公“我”幻想成一个立在大地顶尖的巨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文中有一个很有力的句子,即日出时“我”发出的欢呼:“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三个短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小题4:在这篇散文中,对日出的壮丽景象作了大量的描绘。 (6分)

  (1)文中为什么用“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来形容色彩?

  (2)文中又用“鱼龙” “神驹”“雀屏”等各种动物形象来比喻,其好处是什么?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个句子形象地表达了巨人迎接东方的太阳升起来时迫不及待而又一往情深的复杂情感。

  小题2:通过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化实为虚,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泰山日出对“我”产生的震撼,便于下文表达我对壮观的日出的礼赞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小题3:三句一句比一句强烈,既反映了日出时候的动态过程,又反映了终于见到光明时感情的流动和迸发的过程。

  小题4:(1)这些事物可以形容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和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的更加强烈而鲜明,更能引起美的想象。

  (2)用动物来比喻,显示了一种极其活跃、变换没测的日出的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时候景色的奇丽。

【徐志摩《泰山日出》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徐志摩《泰山日出》原文欣赏08-25

徐志摩《泰山日出》原文阅读10-06

徐志摩泰山日出教学设计(通用6篇)07-22

徐志摩《泰山日出》教学设计(通用8篇)08-07

徐志摩《罗曼·罗兰》阅读答案11-09

《赤壁》阅读答案练习附答案09-17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09-22

《离骚》同步练习与答案08-21

梁实秋《骆驼》练习及答案08-08

张爱玲《弟弟》的练习及答案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