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06 15:07:26 小石潭记 我要投稿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

  《小石潭记》课前让学生进行了充分预习,并且有很多学生对课文以会背诵了,所以课堂上,我只是带领学生简单的翻译了课文和赏析了语言的美。过后却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对很多语句不理解。

  由此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就这就要求我们要从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

  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2

  对于像我这样的一个实习的语文老师,古文教学一直是我的薄弱环节。而李老师在这方面颇有经验。听了《小石潭记》的一节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一下我的一些感悟。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字词句的翻译及背诵上,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学生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本课李老师的学习目标很明确,教学内容紧扣目标,这节课的设计有两条线,以“读”为明线,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暗线来进行的。通过设计的初读(听录音)——解决生字词,再读(生齐读)——解决词组,疏通文意,三读(师范读)——解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四读(生默读)——体会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可见本节课的设计很好,环环相扣,学生的能力呈台阶式上升。

  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散文的优美意境,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老师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能力,引导学生改写课文、用图画表现课文意境、用歌曲图片等形式表现课文内容,以唤起学生对美的切身感受,这位老师在情感体验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个人语文素养和提高艺术感知能力的目的,令我感悟颇深。

  通过本次听课,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3

  《小石潭记》是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所作的一篇美文。文章通过写美丽的小石潭来寄托自己被贬的悲凉情怀。文字优美,景物如画,情感真挚。将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写的令人向往。然而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我却总是将课上的平淡无味,总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让他们跟我一起欣赏美景,从而走入柳宗元的内心世界。这是我的一大遗憾,这次上课前我颇费了点思量,希望能有所突破。很快我有了第2课时的好点子,但第1课时着实想不了什么有新意的设计。最后没办法只得作罢,我想这第一课时学生又会没什么劲吧。

  因为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课时大抵安排都差不多。先介绍作家作品,接着朗读正音。能熟读后进行字词的梳理。巩固字词方面的知识。学生也大概了解安排。这样的课有什么吸引人的呢?果不其然,课上的很流畅,学生也在配合,但总是少了点什么。你一看就知道学生是在学,可他们并不快乐。他们是在被灌着知识。这样的课堂我上着也不舒服。我喜欢课堂上时不时涌现出七嘴八舌的讨论,我要看到的是学习 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哎,我还是没办法上好这课啊。”眼看着内容都快梳理完了,我在心里暗自悲叹。

  然而在课文快结尾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打破了课堂的沉闷。

  在翻译最后一段时我问,谁来翻译这段呢?闾世杰举起了手,我请了他来作答,他流利的翻译了最后一段:“一起游玩的有吴五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璇。一起跟随的还有崔家的两个后生,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一。”我赞许的点了点头,然后说翻译的不错。这时周航举起了手。我很诧异地问他,有什么问题吗?

  “我发现了课文里的一处矛盾。”

  我一下有点发愣。从我的教学设计来看并没有讨论问题的环节,如果从教学进度讲我可以让他课下再来探讨。可是,我看出学生们的眼睛正闪亮地盯着他呢,他们一定特别想知道矛盾何在吧。那就让他说下去,既尊重了他,又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同时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的,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在瞬间的思考后我示意他继续

  “课文前面写 寂寥无人,可最后又写同游者,这不矛盾吗?”

  我听了后眼前一亮马上赞许地说,“周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道理,有没有同学帮他解答一下呢?

  学生们的情绪明显被调动起来了。马上就有几个学生跃跃欲试地举起了手。

  生1:我认为矛盾。因为那几个人和他是一起的,大家在一起游玩又怎么会有寂寥无人的感觉呢?

  生2:我觉得这不矛盾。作者也许又是象《湖心亭看雪》里的张岱一样清高孤傲,不屑与世人为伍,所以前面说“寂寥无人”。

  学生的话让我震惊不已,他们能结合旧知识来看待新问题,真不错呀。于是我微笑着点头,刚想点评点什么马上又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生3:我不这样认为。我想这不矛盾。他说“寂寥无人”是说除了他们几人之外再没有其他人了,再说老师您介绍背景时也说他们的遭遇相似。那同是天涯沦落人,应该能互相理解的吧。

  生4:我比较赞同第2个同学的意见。虽然他们几人的遭遇相似,但柳宗元的才华最高,希望能有所作为,他的情绪是无法向外人言说的,即使是他的同伴也无法理解,所以我还是觉得文章不矛盾,作者就是感到寂寥无人,哪怕有几个朋友一起,还是觉得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讨论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一个个精彩的答案不可思议地由孩子们的口中说出。甚至连成绩差点的也参与了进来。直到下课铃响,学生们好像还意犹未尽。看着这一切我的心里兴奋不已,顺势就布置了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一下柳宗元在永州的经历及当时的心理状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写这篇文章时的柳宗元。

  下了课我还久久不能平静。语文课堂不是就应该这样吗?各执己见,畅所欲言。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地参与了进来。而且敢于创新,敢于质疑。这不正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吗?平心而论学生提的这个问题本身与课文大意的讲解关系不大。在一切向着考试的理念下,这个问题甚至从来没被我提到过。然而他们发现了。如果我当时为了课堂进度,断然阻止了这个问题的讨论和思考,那将会极大地打击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以后的语文教学。而且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能使学生更靠近作者的思想,这无疑是给本课第二课时中理解作者情感这一环节打下了极好的基础。我不由想到了一位同行曾提到的一句话,语文课堂就是要善于利用兴奋点,抓住关键点,制造争论点。

  我今天正是制造好了这个讨论点,才点燃了学生的兴奋点,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来了。如果经常这样做,又何来语文课堂的死气沉沉,又何来教师讲得口沫悬飞,学生却昏昏欲睡的尴尬呢?

  这一方式对于文言文课堂来说尤为重要。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太多的“满堂灌”之风,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吃力。而且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必然掌握得不牢固。如果我以后的课堂都像今天这样,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他们带着愉快的情绪去学习,那学文言文对我的学生来说就不是难事了。

  不过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将语文课上“活”除了课堂上适时制造争论点外,还要求教师备课要精,急智要强。虽然我要达到这些还有一定距离,但这堂课给了我信心,我相信我可以令我的课堂生动起来,让我的学生爱上语文。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4

  第一课时

  1、教师示范朗读。

  2、学生朗读,生字正音。

  3、小组内合作,尝试梳理课文文意。

  4、答疑。(回答学生在梳理文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请一名学生讲述课文内容。

  6、其他同学指正。

  7、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

  8、朗读课文比赛。

  第二课时

  1、讨论各段大意:

  明确:

  ① 水之清;

  ② 水之鱼;

  ③ 水之源;

  ④ 环境与心情;

  ⑤ 同游者介绍。

  2、比较本文与《三峡》在写法和内容上的异同:

  明确:《三峡》多客观描写,本文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的幽静,又抒发了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

  3、思考如下问题:

  ①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②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③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④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

  ①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

  ② “全石以为底,……为岩”。

  ③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④ “四面竹书环合,……悄怆幽邃”。

  4、说说你曾经去过的地方,介绍这个地方的景物特色以及你当时的心理感受。

  5、作业:写一篇游记。下周一课堂上交流,老师也将带来自己的游记交流。

  第三课时

  1、生交流所写的游记,组内选拔优秀篇章。

  2、读优秀作品。

  3、议所读作品。

  4、教师读自己的纳木措湖游记。

  【反思】

  这本是几节平常的文言文学习课,一如既往的备课,一如既往地走进课堂。可是,一切却不一样了……

  在和学生一起分享小石潭秀美风景的同时,一时间心血来潮,竟滔滔不绝的讲起了自己到过的许多地方的风景特色。包括江南的如梦水乡,丽江的风韵古城,大西北的朴素民风……大到人文风景,小到土特小吃,给学生说了很多。虔诚的学生一个个伸长了脖子,无一人走神。我也越讲越起劲,还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蹩脚的地图,地图太难看了,学生哄笑了起来,我也一脸歉意,手忙脚乱的修改,学生立马说:没事没事。我知道,他们迫不及待要听的是老师天南海北的神吹胡侃,他们那么喜欢跑题的老师,又怎么会怪老师画不好地图呢。

  这样上课或许背离的追求教学成绩的.初衷,可是我认为于学生是有益的。至今,我仍然记得自己在小学学习“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这句话时的茫然与困惑,也不能忘记自己在真正走出家门去领略各地风情的兴奋与惊讶。的确,我们的祖国太美丽,太富饶,可是,有多少孩子真正领略了,又有多少学生为祖国的地大物博所深深折服,“爱祖国”更多的时候变成了一句口号或是空谈。责任感有时候就是一瞬间产生的,我就是在那一刻,在学生充满求知的渴望的眼睛中明白了这一点:我有责任让他们发自内心为我们祖国的美丽富饶所折服,进而真正热爱我们祖国大好河山。我鼓励学生走出去,在课堂上讲这么多题外话无非调动他们的兴趣。98级学生一毕业就集体出去了,他们说是受我的影响,我觉得自己值,也为学生感到高兴,我认为只有走出去才会有经历,才会有体验,才会写出好文章,才不枉我们生在如此美丽的国家中。

  第三课时给学生读了我的纳木措游记,那是我在旅藏途中的日记,教室里鸦雀无声,从学生虔诚的眼神中我读到了虔诚,在学生专注的笑脸上我看到了信任。给学生一些熏陶,一些影响,我感到骄傲。许多学生有不良爱好,比如上网吧,看日本漫画,看劣质录像电影,学校三令五申的禁止仍不得奏效。我常想:究竟是管教不够还是缺乏正确引导?一味严管究竟有没有用?若是引导他们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呢?譬如:读什么书,看什么电视,爱好什么,追求什么……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5

  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一位教师运用课件制作了几幅精美的图片。有石潭概貌图,有石潭游鱼图,有石潭氛围图。教师一边引导学生熟读理解课文,一边出示图片。学生兴致盎然地看着图片,读着课文。看到教学的这幅情景,我总感觉有所欠缺。

  语文学习是感悟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言中探究,通过语言文字来浮想联翩。这则案例把书上的文字简单地制成几幅图展示给学生,说白了就是把课文的描绘从图片中找出来。学生看到了图片,但缺乏了想象和思考,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一些教师煞费苦心地做出图画般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这样做往往会淹没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掩盖了想象的过程。反之,让学生自我构建图画,尽管构建的图画并不一样,但却是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晶。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6

  教《小石潭记》,我采用的是学生自读自学的方式。在学生已经基本能背诵和依照注释解释全文的基础上,我以“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了小石潭的‘小’”这个问题来检验大家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并且以此来拓宽教学的境界。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

  下面是课堂教学的部分实录:

  师:课文题目是《小石潭记》,你从文中那些地方体会出了石潭的“小”啊?可以是正面描写的,也可以是侧面描写的。

  生:潭中鱼只有“百许头”,这潭真是很小啊!

  生:从文中对鱼的描写来看,这些鱼“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些鱼体态轻盈、动作轻灵,应该是不太大的鱼。小石潭中生小鱼,这也符合一般的规律!

  生:而且从字里行间来看,作者一直都是近距离观鱼,才会看到鱼们“皆若空游无所依”,能够这样近距离观看的,应该这个小石潭也不大。

  生:小石潭是“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石头为底,这石头再大也大不了哪里去吧。可见小石潭不大。

  生:我是从“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感受到石潭的小的,既然整个石潭四周完全是被树枝藤蔓缠绕了,这种景象如果是在原始森林里的话可能很好理解,但在一般的树林中,如果潭太大的话就形不成这种奇异的景象了。

  生:对,后文还谈到“四面竹树环合”,能够有“环合”景象的,肯定不会是太大的潭。

  生:水声是“如鸣佩环”,佩环的声音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碰击发出的声音。如果是大江大湖发出的声音应该是激越彭湃的或者波涛汹涌的,只有小溪流小湖水的声音才可能“如鸣佩环”。

  生:我觉得“水犹清冽”也从侧面说明了小石潭的“小”,因为虽然大湖大江也有清澈的,但是要达到“犹清冽”的地步,一般来说潭不会太大,大了水就容易浑浊了,而且也不太会给人特别清凉的感觉。

  生:第一句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丘对“小潭”,很自然嘛!(众笑)

  生:我觉得“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也说明了潭的小,潭的形状“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蛇和北斗星都不是宽阔的东西,作者这样形容其实也说明了石潭不会太大。

  生:我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从侧面说明了石潭的小。从全文来看,要产生“幽邃”之感,不应该是境界阔大的地方,如果地方很大的话,心里忧伤的感觉就应该用“苍凉”来形容了。

  师:很有意思!举个例子如何?

  生:比如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生:不太一样,这是沙漠的景象。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句也挺忧伤的,还是春天的景象,因为境界阔大,所以产生的忧伤就不会是“幽邃悄怆”。

  师:杨雅云的这个发现很有意思,这已经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审美艺术了。她的体会很独特。景物的逼仄有时候会导致心理感受的逼仄,景物的特点往往影响人的情绪啊!就好像我们经常所说的一句话──

  生:一切景语皆情语!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7

  1、《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2、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3、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语感。但个别学生朗读不够充分,语感较差。因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

  4、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当堂背诵。

  5、学生掌握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做到学以致用。但当堂没有写完,不能展示。这是因为本节的容量太大,没有学生充足的写作时间。

  6、方法(原创)带动效果

  教学设计中的“红色字体”体现我的教学思路:“充分地读——自由地说——勇敢地问——大胆地写”。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适时点拨和引导学生学习是关键,要做到点拨有力,引导有方,教师自己必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20xx年12月,在邯郸市组织的初中语文讲课比赛中,我尝试此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2、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4、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① 掌握记叙的顺序。

  ②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

  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课时安排】

  1课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⑴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⑶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⑷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⑸ “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⑹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⑺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⑴ 先声夺人:

  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⑵ 抓特点,用比喻:

  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⑶ 正面描写:

  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⑷ 正面、侧面相呼应:

  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⑸ 对比描写: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⑹ 拟人:

  “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三、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⑵ 青树翠蔓

  ⑶ 日光下彻

  ⑷ 其岸势犬牙差互

  ⑸ 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如鸣珮环,心乐之。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⑶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⑷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⑸ 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9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近年来,教改中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呼吁“把语文的基本训练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联系起。”“把语文的基本训练同发展学生的智力联系起来。”的确,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可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却是语文教师深感棘手的问题,我有一点不够成熟的看法,愿意坦诚地谈出来,以就教于广大同行。

  我认为,设置疑问和表情朗读的有机融合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智能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的《小石潭记》的教学就是对这种教法的探索。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由于课文注释比较详细,学生参照注释一般可以看懂课文的大意,用不着逐字逐句串讲,教师的任务是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精妙传神的表情朗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明晰的“视觉形象”,从而唤起幽美深邃的审美情趣。基于这种考虑,我在备课时,深入钻研课文精髓,精心设置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授课时,设疑质问,并配之以表情朗读,结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勇跃发言,时而是热烈讨论,时而是皱眉沉思,时而是会心叹服,时而是懊悔沮丧……思路畅通,思维活跃,拓展了思维空间,真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小石潭记》第一自然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对此,我提出如下问题: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②为什么要“伐竹取道”?这说明了什么?③小石潭的位置如何?作者的游览方向怎样?④这两句描写提示了小石潭的哪些特征?显然,回答这些提问并不难,可是要准确深入地理解问题却又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这种理解需要经过周密的思考才能完成,也正是在这种貌似简单的问答而实则颇费心机的思虑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才真正得到训练,这种主动性强、思维活跃的求知方式当然比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取的方式效果要好得多。特别是在解答此类疑难时,有些问题难于直接回答,需要学生互相讨论,这就更能诱发兴趣,拓展思维。例如,小石潭的地理位置如何确定?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哪个方向观察景物的?回答这两个问题可依靠课文的内容,辅之以下列图表。经过综合思考,不难发现,小石潭位于小丘以西一百二十步的地方,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察景物的。

  北一百二十步北

  西②东西①东

  小石潭小丘

  溪流南南

  可是,稍不细心就会出错,有些同学可能会认为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西岸来观察景物,因为他思考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也有人可能会认为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北方向观察景物,因为他考虑到“潭西南而望”,与此相对,人就应站在东北方向。其实,只要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个问题本身就蕴含有一定程度的迷惑性。小石潭的地理位置怎样确定,以小丘作为参照点,那当然是在小丘往西一百二十步的地方。人的游踪方向就复杂一些。若以小丘作为参照点,可以认为人是站在西边,若以小石潭为参照点,则人应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这里,能否正确选择参照点就是能否对这个问题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

  随着对上述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解答,教师有意识地对课文进行表情朗读,以强化学生的视听感知印象。如问题④:这两句话揭示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特征?板书并表情朗读“水尤清洌,如鸣佩环”,创设一种水声清脆,潭水空灵的意境,使学生得到一种审美满足。再如,第一自然段第三四句话,概写石潭状貌,由此可见,小潭石有何特点?潭四周的环境怎样?设问之后,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板书并表情朗读:全石底,近岸,坻、屿,嵁,岩,千姿百态。板书重点,简洁醒目,强化视觉效应;表情朗读,渲染潭石洁净完整,多姿多态的特征,强化学生的听觉感知印象。这样,视听结合,声情毕备,充分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如第一自然段第四句话从侧面描写潭石,精微细致,令人惊叹,试问,这儿写了翠蔓的几种情态?板书并伴之以节奏分明的表情朗读,“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以唤起学生丰富的审美联想,从而促使他们体会到作者描绘景物是多么的细致准确。连这普普通通不大为人注意的翠蔓,作者也写尽了它的形情状态,真可谓写景细致入微,精妙过人。

  《小石潭记》第二自然段直接描写动静状态的游鱼,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此段写鱼,精微细致,颇见波澜。讲授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百许头”、“空游无所依”说明了潭水的什么特征?②游鱼的动静游态,作者描绘得清晰可见,这又说明了什么?③为什么游鱼,先是“佁然不动”,继而“俶尔远逝”,复而“往来翕忽”?①、②两个问题,学生能马上回答:潭水清澈见底,空灵透明。游鱼的概数,游动之所托,动静之态,作者看得清清楚楚,潭水的清洌当然明显可见。问题③有较强的思考价值,可让学生讨论:“佁然不动”说明游鱼静处饱享阳光的恩赐,并没觉察人的到来;“俶尔远逝”表明游鱼的灵敏迅捷,一旦发现岸上有人就迅速跑开;“往来翕忽”则又说明游鱼的善解人意,隔会儿后,鱼儿发现人并无害己之意,于是乎往来穿梭,结伴游行。游鱼的忽静忽动的变化,分明暗示出一种自然景观的“乐趣”,作者用静观的方法来发现物的“自得”之态,所以,游鱼的“往来翕忽”在他看来是“似与游者相乐”。鱼人逗乐则又表明作者沉乎其内,静观默察,忘怀世俗而怡然自得。通过这种分析讨论,综合归纳,学生不仅理解了文中生动有趣的景物描写,也进一步体察到作者渴望摆脱世俗纷争的思想情趣。领悟到了这一点,也就不能理解下文的“凄神寒骨”的含义了。显然,这种研读、讨论、分析、推论、判断、综合的思维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又诱发了他们丰富奇特的思维想象,使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达到深刻、准确、丰富的程度。

  当然,对于这类语言凝炼优美的文章,单纯的设问质疑,是难以让学生品味到其中的艺术精华的,紧张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之中应贯穿着教师精当的板书设计和传神的表情朗读。针对第二自然段,不妨作如下板书设计:

  概数:百许头,空游无依

  游鱼静态:月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相乐

  动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不难看出,板书设计思路清晰,醒目耀眼,易于记诵。与此同时,配之以声情并茂的表情朗读,着意创设一个鲜活灵动、富于意趣的潭境,这就更能触发学生的激情,牵动他们驰骋想象的风筝线,使他们获得身临其境、静观潭鱼之感。可见,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微妙紧张的纵横思考,简洁醒目的板书设计和创设情境的表情朗读的有机融合,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训练他们的智能思维活动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小石潭记》第三自然段写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第四自然段写潭境的“凄神寒骨”。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些主旨,我作了如下设问:①作者为什么用“斗折蛇行”来比喻潭源溪流?②小石潭环境如此洁净幽美,同游者三五成群,为什么作者却说“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其境过清”?安排学生讨论,深入思考,教师适时点拨。问题①:斗折,言溪水之亮(阳光之下)之曲;蛇行,摹溪流之动之曲。一句之内,突发异想,动静配置,一再比喻,作者描物状景,精工细微,于此可见。问题②不直截了当地提问潭境给人的感觉如何,而是巧设矛盾,制造悬念,诱发好奇,引发深思,这种奇巧之问比平白无余的提问更能激发学生的智能思维。潭境的清幽冷僻,凄神寒骨,渲染出作者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带来的悲凉、抑郁的心境。这一层,学生只要略知时代背景,并不难于理解,可是,问题②的提出,却能促发他们对作者心境作更深入的理解。同游随从,三五成群,在作者看来,却是“寥寂无人”;洁净雅致、充满情趣的幽美潭境在作者看来却是“凄神寒骨”。思而索之,作者的抑郁悲伤该是何等的深沉厚重。

  同样道理,积极的思索讨论之中穿插着教师或同学抑郁悲凉的表情朗读,更能强化学生的视听感知,唤起他们的审美联想,使他们能够身同感受地理解作者,如此思读、记诵课文也就化难为易了。

  总之,《小石潭记》的教学一反传统模式,通过奇特巧妙的设疑质问、生动有趣的师生对话,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艺术精华的思索,通过简洁醒目的板书设计来强化学生的视觉感知,通过绘声绘色的表情朗读来加深学生的听觉效应,通过逐层深入的点拨来引导学生的整体思维。课堂效果表明,教师点了,学生想了;教师讲了,学生知了;教师松了,学生紧了。无疑,这种旨在训练学生智能思维的教学方法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越来越多的语文教改呼声都强调,中语教学应着力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的设疑质问和表情朗读的有机融合就是对这个现实问题的探索。作为一种粗浅的尝试,这种教法也有或此或彼的漏洞,不过,基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智能思维的宗旨,我愿与各位同行一道携手共进;我也坚信,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将大有收获。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0

  用两个课时完成了《小石潭记》的教学,在教学工作中,完成了所有的教学任务,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突破,教学方法得到很好的落实,学习方法得到了贯彻,表面上看,所有教学目标均已实现。同学们对于课文的基本内容的理解比之前的掌握好得多,通过能通过相互帮助的方式来解决文言大意,因为文言文是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难的一个点,所以在教学时都特别注意,故此次教学过程就显得非常注意,同学们对于文言文大意的理解基本达到目标,对于课文中所涉及到的如何描写景物的写法基本也理解了,能把握描写景物的顺序,同时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能理解作者的心理和思想变化的基本过程,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于祖国山河的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从而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由于文言文是同学们非常难的一个点,同时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文言文也是毕业升学考试中必考的一个项目,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引导大家关注,因此,根据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尽量让大家在课堂上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改变了计划,读书的时间多于了分析的时间,教师讲的时间少于了同学自己分析理解体会的时间。这可能是在此次教学中特别的地方吧,当然由于自己对学情的掌握还没有完全深,对于极少部分同学的把握不到位,也造成了有极少部分同学可能会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特别像班级中的一个姓陈的同学,因为不动手,不动口,课余时间帮扶又不到位,可能会造成学习滞后的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因为采取了分段分组完成理解的教学方法,原想可能有极个别的组不能完成任务,一直在担心着,可当要求大家进行理解分析时,让我感到特别吃惊的地方,班上一个长期不开口讲话的同学居然主动要求发言,而且所讲的内容非常正确,这让我感到特别吃惊,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引导、开发!同时也让我感觉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不称职,因为教学并非只在课堂上的45分钟,而要在课余花很多时间去了解同学们的思想、特点、爱好等,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很好地开展教学工作的,没有付出不可能有收益。

  影响同学们学习的因素主要是教师对于同学们的了解不到位,不管是同学们的思想感情、世界观等都了解不多,对于同学们的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程度等都不了解,这样才造成了同学们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还有就是教师自己的个性特点也有可能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因为自己给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敢”发言,不“敢”自由地进行交流,担心受到教师的责难,当然教师并不责难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师生交流的时间不多的缘故吧,然这确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多与学生交流,让同学们先了解教师的个性、习惯,这样有利于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同时教师多了解同学,把握同学们的学习方式方法,有利于在课堂上因材施教,同时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多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让同学们多讲,教师讲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20分钟,这样有利于学习发挥自己的主动能动性,方便教师发现学生的特长。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1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行自主性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消除学生的思维惰性,打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为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坚持“先学后教”,建立课堂自学、讨论、质疑、点拨的新格局,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下面我结合《小石潭记》一课的教学,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关于文言文字、词、句意的教学。

  现行使用的语文教材,文言文书下注释对重、难点句子均作了翻译,这些都为文言文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提供了方便。我们在讲授文言文时,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记,“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对照注释和预习卷提供的译文,尝试解决重点词句的意思,对有疑难的字句做上记号,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相互帮助自学,解决自学过程中碰到的个别疑难。如果仍有疑难则举手向老师质疑,由老师引导基础好的学生帮助解决,如学生都不能译讲则由老师讲授。接着老师指名学生逐字逐句翻译,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这样可以让学生暴露存在的问题,较好地完成文言文字、词、句的学习任务。

  二、关于文言文朗读的教学。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任务之一,为了培养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确的读准字音,把握好朗读节奏,我们也可以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模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即先让学生试读,其余学生和老师随时指出读错的字音和断错的句子,指出后再由学生重读,如果学生读不准,则由老师范读指导。在不断试读训练中提高朗读水平。今天课堂上请的这个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读得比较流畅,因为在课前,我已经布置学生读熟,甚至要求他们背诵课文,但课堂上还是有读错字,学生能够加以纠正。但我觉得本课在朗读指导上还是存在问题的。因为是公开课,我怕时间不够用,所以先放播音员的朗读,让学生更快地把握朗读句读,其实这样做的确能节约时间,但对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是不利的。我设想,假如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每人先读一句,肯定能发现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先自己发现,再播放朗读录音,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我想在后面的文言文教学中多放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十运用改编法进行突破。有些文章的主题、内容、人物形象不好把握,这时,你可以尝试对文本进行改编,把游记改成导游的解说词。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如何品味本文的语言、体会写景的特点,可通过让学生们来当一回导游来实现:1、熟读成诵,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2、小组合作、探究,给《小石潭记》中的景物设计景点。3、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现场解说。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既能够走入文本,又能走出文本,只有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进行广泛的的对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拓展迁移。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2

  开始讲读古文了。之前先通过现代游记让学生初步形成了有关游记的相关印象,有了相对具体的感知,然后在理解古人的游记作品便有了相对的基础,因而会变得容易了。

  整个单元共四篇,唐、宋、明、清各一篇,作者皆为大家。第一篇为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永州八记之一,极其经典的一篇游记,也是中考篇目之一,所以讲解宜细。为了达到让学生更好理解的目的,布置预习时我留了几个作业:网上搜集柳宗元资料和有关本文的介绍,提取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部分或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预读课文,重点注释回归原文,划出疑问;思考本文是否和你已知的游记文章相类似。三个预习作业各有侧重,或想指导学生如何搜集使用资料,或是让学生具体熟悉课文内容,或是学会比较分析,在已知中学习未知。

  第一课时,我先回顾了常考的或者说基础的有关柳宗元知识,名、时、地、评、作等,板书于前。然后根据情况请了三位同学上台介绍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同学们介绍的五花八门,他们每说一点,我尽量根据他所说概括一下角度,最后针对他们所讲明确了与语文学科有关的几项,指导他们明白如何整理有关资料(家世、身世、仕途经历、功绩等),让他们明白了古人不应仅是纸人——机械的活在几个知识点上;而是活生生的。尤其柳宗元被贬永州前因后果,王叔文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失败原因及后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柳宗元被贬永州时的境遇,也有助于理解文章情感。

  为了养成学生综合思考的整体意识,我又加了学生已知的有关刘禹锡的回顾,同时也加了柳宗元再次被贬的原因和被贬后所做的一系列改善民生的举措和四年后英年早逝的史实,让学生比较全面的感知这个人的人格魅力所在,也为后来学习范仲淹、欧阳修等埋下伏笔,也使这个人立体的活了起来,效果不错。我一向赞同“文如其人”,相信笔为心灵之舌,所以经典文章必详解作者。

  第二课时,疏解文义,理解内容;品析美点,感悟情感

  主要问题:字词理解不准确,囫囵吞枣。

  主要有以下字需注意点拨提示:

  1、一词多义类以(卷石底以出、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而(潭西南而望、乃记之而去)为(全石以为底、为坻)

  2、词类活用西行、下见小谭、空游、影布石上(布理解最不准,多人理解为倒映;追问了一句可改为影映石上吗才使学生注意到了体会意境和语境)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环合、凄神寒骨

  通过自读提问——教师检查,明确学习古文的基本要求:字字落实,积累重点字词

  讲解主要围绕两个问题:

  1、柳宗元少年有成,并非没见识,为什么一个小潭会令他如此心动?引导学生具体感知小石潭独特特点。

  2、如此奇美景色你最欣赏哪一点,为什么?打开思路,或手法,或意境,品析亮点。

  3、既然景色如此动人,柳宗元又为何不流连忘返,而是仅仅记之而去呢?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潭境与心境,潭与人的和谐统一,更好把握作者心声,理解文章主旨。

  (如此美丽的小石潭,恰如如此多才多情的我柳宗元,可惜潭美少知音,我情重却遭贬,这情景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3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 “永州八记”中的名篇,作者从多角度、多层次描绘了小石潭清幽秀丽的风景,渲染出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气氛,同时借景抒发了作者被贬永州时孤寂悲凉的情感。全文篇幅短小,却清晰完整地叙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欣赏小石潭、离开小石潭的整个过程,并且有详有略。本文描写生动细致,富有诗情画意。40分钟的一节课,给我总体的感觉是学生预习充分,积极参与课堂、思维活跃,发言踊跃,确实比我预想的课堂效果更好一些。但在整节课中,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回顾这一节的课堂教学,小结下面几点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1、要明确目标、突出重难点。没有明确的课堂目标,没有重难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显得凌乱不堪,学生在课堂上就如同无头苍蝇,东跌西撞,一会儿便思维中断,久而久之,神志就游离于课堂之外,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率。针对本文作为游记散文的特征,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为本文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整体感知文本;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结合背景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课堂就有的放矢、重点突出了,经过实践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2、要有清晰的课堂思路。一节容量大且有效的语文课,必须有清晰的课堂思路,做到课堂环节清晰、严谨、层次分明,从而保证学生听课的连贯性、有效性。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为:自学反馈——初学感知——研读赏析——品读赏析——质疑探究——总结训练六大环节,每一个大的环节中又设计若干小的问题,这样由浅入深,逐层展开,就符合了学生的学习规律,使学生收到很好的效果。

  3、重视对文本的解读,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小石潭记》一文值得探讨欣赏的内容很多。在解读文本时,要教会学生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景物的特征及对景物的描写方法;二是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在教授本文时,我教给学生欣赏景物描写的方法(即从正面和侧面来描写)并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这样既教给学生如何赏景,又教会他们如何写景。如在让学生欣赏小石潭周围的青树翠蔓时,我本想引导学生去感受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的繁密茂盛,“参差披拂”的动态之美,但偏偏有一个叫黄嫣然的学生抓住了“青树翠蔓”中的“青”和“翠”两个字,体会到了景物的色彩美,从而感受到景物的盎然生机。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但我当即给予肯定,从而带动学生各抒己见,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

  4、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时时要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这一原则。于是在本节课中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研读文本,并在我的组织下让学生自己去探讨本节课的重难点,结果发现效果较好。但也发现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没有得到充分关照,这也是本节课的遗憾之处。

  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俗话说“教无定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随时调整自己的方法,以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4

  在教《小石潭记》时,我做了以下尝试:选准突破口,带领学生进入小石潭的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以“画”为突破口,带领学生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诗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同样是一幅极美的画。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这个环节“画小石潭”,让学生展开想像,画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学生为了要画好小石潭,就必须深入阅读谭文,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构思画面。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学生主动品味课文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评画”的教学环节,学生一定要引用课文的原句,来评析每一幅画的优点与不足。这样,在评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句子的理解,一个幽静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渐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展现在学生的心中。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个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二、以“音乐”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柳宗的情。

  《小石潭记》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美静秒的景沟,还抒发了作者贬官后孤忧愤之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就以一首古筝乐曲为突破口,让学生在音乐中思考:这段乐曲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因此,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就得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评:这段乐曲表现怎样的感情?它与课文思想内容相吻合吗?它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在这里,音乐成为了一个媒介,在时缓时疾的古筝乐曲声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独的身影,触摸感受到了作者悲凉愤懑的心情。音乐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文中创设的情境,与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鸣。

  《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以“画”和“音乐赏析”作为突破口,力图给学生营造读出个人体验和感情的环境,给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以达到景在画中现,情在曲中悟的目的。因此,只有善于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才能让散文教学更活,更美,更精采。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5

  下面这篇《小石潭记》教学反思,是之前我在上到这篇文言文的时候写的,因为意识到这篇课文的重要性,今天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下。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和检测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于是在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学生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很想在揭开文言文教学“严肃的面纱”这方面做一些探究。于是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尝试着进行了情境教学。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练习 :当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旅游盛景区,如果请你作为设计师来设计景点,你会怎样设计?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点亮了:“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望溪亭”……争先恐后的发言,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也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又是普通班,基础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 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现代人总会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 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一切学生都必须切切实实地“经历”才行。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 ,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以上就是《小石潭记》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1-02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09-17

小石潭记的教学反思09-17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09-17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06-24

《小石潭记》的教学反思11-12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11-29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3则09-10

小石潭记教案与教学反思09-09

《小石潭记》优质教学反思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