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的词类活用

时间:2022-03-03 09:33:41 小石潭记 我要投稿

小石潭记的词类活用

  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的词类活用文言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澈 :形容词作动词,照到。

  5、俶尔远逝。远: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寒冷。

  10.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感到快乐。

  12.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作为随从。从,跟从。

  13. 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14.近岸。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

  15.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形容词作量词,大约。

  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 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佩环。(比喻) 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 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逗乐。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我”) 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弯曲。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4. 心乐之。(省略主语“我”)我心里感到很高兴。

  虚词用法

  而

  (1)不译,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

  (2)不译,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

  (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教例简述]

  这是高永祥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之友》1993年第8期)。

  教师的发现:文中所描绘或明或暗的景物与“小石潭”的“石”相关联,特别是人的心境与“石”为联系得更紧。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学生丁:“凄神赛骨”也写了“石”。我看文中的“寒骨”除了寒气刺骨的意思处,还应有“石”冰凉刺骨的意思。

  ……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只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若以以此来处理《小石潭记》的教学,显得比较单薄。

  但教者的这种发现,这种教学设计可以引发我们深层次的联想。

  联想之一:

  教者在此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篇。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②《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

  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小石潭记》中的“清”。

  联想之二:

  教师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比如前述教例,教师若能利用些许时间,告诉学生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读法叫做“整体赏析”法,且点拨给学生一些整体阅读赏析的角度和方法,那么,这个教例就可以称之为“具有画龙点晴之妙”的好教例。

【小石潭记的词类活用】相关文章:

河中石兽 词类活用11-29

河中石兽中的词类活用11-29

小石潭记柳宗元11-30

小石潭记原文翻译07-01

《小石潭记》《观潮》教学设计12-15

柳宗元《小石潭记》课文评点12-15

关于柳宗元《小石潭记》赏析12-15

柳宗元小石潭记全文鉴赏11-28

柳宗元小石潭记全文赏析10-27

《小石潭记》教案(15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