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丑石教案设计

时间:2021-11-09 16:12:47 丑石教案设计 我要投稿

丑石教案设计

  一、教案的内容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倪焕之》十七:“她做这些事绝不随便,都运用无可加胜的心思写成精密的教案,先送与级任教师看过,得到了完全的赞许,还不放心,又斟酌再三,然后拿来实施。”

  二、丑石教案设计(精选6篇)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丑石教案设计(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丑石教案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改实验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托物言志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本单元四篇文章都是托物言志的文章,而《丑石》是托物言志散文中比较典型的文章,但本课除了托物言志的大背景外,还可以从借物喻人、借物寄意的角度来理解。这样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经验和身边来理解感悟本课文章。作者以富有哲理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并理解事物,再加以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学习,继而为后文学习象征手法的引入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对于鉴赏理解散文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托物言志的方法与技巧,使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他们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现代托物言志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抓住所托之物和要言之志,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和理解丑石的美丑表现,分析文章内容,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理解文章重点语句的含义,感受并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丑石的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精神。

  重难点

  重点:学习和理解丑石的美丑表现,领会文章的意蕴,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难点: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式

  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将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丑石》,第一时间仍是“自由质疑,合作探究”。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解答问题,鼓励学生追问意识。

  学生提问:

  预计问题:

  1、为何要小心翼翼的?

  2、拉直了是什么意思?写出什么?

  3、为何脸红?

  4、丑石丑吗?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问题的解决形式:问题可当时解决,可随课文分析帮学生逐步感知,部分问题可在课后解决。

  丑石教案设计2

  教学内容

  一、指定四名学生朗读课文,(1—2,3—5,6—7,8—14,)齐读第15段,边读边思考:

  (一)丑石“丑”在何处?

  (二)丑石又“美”在何处?

  总结:

  (一)丑石之丑

  1、丑在“外形”

  2、丑在“无用”

  3、丑在“没人爱”

  ——丑极

  (二)丑石之“美”

  1、珍贵稀少:

  2、往日辉煌:

  3、精神伟大:

  ——美极

  板书

  陨石

  价值高

  精神伟大

  美极

  本文讲了丑石的“丑”与“美”,那这“丑”与“美”之间有周和内在联系呢?

  引出托物言志。

  二、理解重点词句。

  1、怎样理解“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2、品读第15段,找出丑石的伟大在文指什么?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谈谈自己的看法。

  板书:托物言志

  小结: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作业

  示例每人写三组所托事物及所要寄托的志趣、意愿或理想。

  丑石教案设计3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没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流程:

  一、齐读课题,谈谈对搭石的了解。通过预习,你对搭石有哪些了解?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读本段,你明白了什么?人们是怎样挑选、摆放搭石的?找出文中的词语理解体会。

  “平整方正”是为了让人们……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均匀摆放是为了……从中感受乡亲们的善良、质朴。

  三、提纲挈领学习2——4自然段

  在这美丽的山村,搭石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睁大眼睛发现美、一起来欣赏美。

  1、指名分段读二三四自然段,边听边想象,说说你都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2、生谈自己发现的美

  ①老人及时调整搭石

  ②一行人协调有序地过搭石

  ③两人相遇,招手礼让;遇见老人,背负过溪。

  3、欣赏第一幅:读段落想象,老人踩到不稳的搭石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怎样?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讨论后表演有感情地朗读。

  4、欣赏第二幅:听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进一步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生活默契,所以动作协调。配乐感情朗读,读中体会美好情感。

  5、欣赏第三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拿起笔发现美、寻找美。然后各抒己见。重点体会“理所当然”感悟每一位乡亲都是这么做的,都具有无私奉献精神。

  四、用朗读来理解最后的段落

  在反复的朗读中,悟出无私的搭石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丑石教案设计4

  学习目标

  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

  2、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体现出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教学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

  搭石,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等相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二、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指名读课文,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

  2、谁来读一读你已经读懂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如果学生读到一自然段,相机指导学生勾画并读一读写搭石的句子。

  三、出示挂图

  “看,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踩踏的搭石。就是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能让你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把他们划出来。

  1、小黑板相机出示几个重点句。

  “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上了年岁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抓住重点词语“无论、只要、一定、踏几个、来回直到”)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来。)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举几个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说一说。师归纳:对,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是我们每个人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和小组同学演一演。

  四、乡亲们有什么样的美好情感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感受到了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同学们在上一堂课还在其他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做了记号,今天咱们继续学习课文,把你还没读懂的地方提出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体会景之美。)

  二、就在这美丽的山村,清澈的小溪中那一块块,一排排的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到处都洋溢着美好的情感,你们看,一个承诺也温暖了许许多多面临重重困难的人们,请大家自己读一读小黑板上出示的短文《一个承诺》。“这是美国东部的—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推销员克雷斯的汽车坏在了冰天雪地的山区,野地四处无人,克雷斯焦急万分,因为如果不能离开这里,他就只能活活冻死。这时,一个骑马的中午男子路过此地,他二活没说,就用马将克雷斯的小车拉出雪地,拉到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出钱对这个陌生人表示感谢时,中年男子说:“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尽力去帮助他。”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多人,并且将那位中年男子对他的要求同样告诉了他所帮助的每一个人。6年后,克雷斯被一次骤然发生的洪水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当他要感谢时,少年竟然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话,“我不要求回报,但是我要求你一个承诺……”克雷斯的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三、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然后抄下来。(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四、各学习小组自学生字,对容易出错的字相互提醒。

  丑石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1、加深对散文这一文学样式的认识,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掌握阅读、鉴赏散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抑扬先抑的手法。

  3、领会文章的意蕴,获得思想上的启发,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我们能给其一个明确的界定吗?是的,不能。因为判定的角度不同,因素不同,那么对美丑事物的感情也就不同。今天,让我们借助贾平凹的一篇散文,来曾强我们对美丑的进一步认识。

  二、作者介绍: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三、指名朗读课文,同学听,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听到的感受。

  四、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昨天我们初步熟悉了这篇课文,今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其中的内容。

  二、精读课文。

  1、迅速浏览一下课文。思考文章先写了丑石什么,又写了丑石什么?(各用一个字来概括)

  理解:先写了丑,又写了美。

  2、速度第一段,思考:文章第一段作者走写到:“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作者“遗憾”它什么,为什么“遗憾“呢?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理解:从三个方面回答A、黑黝黝地卧在那里(从颜色上说很暗,不着人喜欢);B、牛似的模样(从形状上说其蠢笨);C、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多碍地面(说其没来历,没人关心,还碍地面)。起到了总起的作用。

  3、外在条件不好,就要从内在去弥补,那么丑石弥补了吗?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

  理解:突出了丑石的无用:垒不成山墙;压不成台阶;凿磨太细。

  理解:用比较的方式证明丑石的无庸,就连花都嫌弃它,只有杂草眷顾它,而孩子们也不喜欢它。

  4、总之,不仅外表不好看,还这么地没有用处,这是不是就证明了丑是真的就一点价值都没有了呢?对,不是。终于被一个科学家慧眼识珠,发现了它的潜能,速读第六段,思考你怎样理解“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中的“拉直”?

  理解:眼光是无形的东西,拉直将无形化为有形,生动、形象,作用是写出了科学家那种意外的惊喜和全神贯注的神情被刻画的活灵活现。体现了丑石的不同凡响和科学家的慧眼识珠。

  5、“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的将它运走了”中的“小心翼翼”说明了什么?

  理解:丑石的价值体现。说明人们对这块丑石是非常爱护、珍惜的,与我们对丑石的态度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6、“这使我们很惊奇”中的“者”指代的是什么内容?

  理解: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结合上下文看)

  7、作者对丑石的感情也有一个大的变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

  这叫做“先抑后扬”。(作者本意是要赞扬“丑石”,但他并不急着赞扬,而是首先极写丑石的“丑”,写它无一用处,人们是如何的讨厌它,然后笔锋一转,说它原是一块非同凡响的陨石,进而盛赞它的美妙和伟大之处。那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提问了几个学生的看法,经过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既吸引人,又能取得强烈的效果。)

  8、分析了文章的思路与写法特点后,请学生思考并讨论:

  讨论: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三、总结归纳:

  这是一篇托物寄意、抒写作者对生活哲理体验的散文。作者通过对一块“丑石”的描述,从人们对“丑石”认识的变化,生发出许多感慨,并由此推想到社会上的此类现象,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认识事物不可限于表面,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作业:

  1、本文最后一段,是作者的感悟。你能为本文另外协议各结尾,表达你对丑石命运的感悟吗?

  2、片段练习: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写一个片段。

  丑石教案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理解文章重点语句的含义,感受并理解文章内容;

  b、明确作者的心情变化过程,赏析丑石的美与高大;

  2、能力目标:

  a、学习和理解丑石的美丑表现,分析文章内容,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b、理解认识事物不可限于表面,而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道理;

  3、情感目标:

  学习丑石的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精神;理解认识事物不可限于表面,应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学习和理解丑石的美丑表现,领会文章的意蕴,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关键点:

  学习和理解丑石的美丑表现,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我们能给其一个明确的界定吗?是的,不能。因为判定的角度不同,因素不同,那么对美丑事物的感情也就不同。今天,让我们借助贾平凹的《丑石》这篇散文,来增强我们对美丑的进一步认识。

  二、作者介绍:

  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决文中的字词,指名读字词。

  2、准备以丑石的口吻按下列句式要求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

  我是一块丑石,在___(位置),因为不能___,不能___,不能___,连___,好多次要被人搬走。一天,我被___发现___,最后我被运到了天文博物馆。

  四、再读课文,感受丑石的“美”与“丑”。

  思考文章先写了丑石什么,又写了丑石什么?

  (一)理解丑石得名原因。

  提问:从刚才同学的叙述中,你能不能明确:这块石头为什么叫丑石?

  提示:样子丑:黑黝黝,牛似的模样

  没有用处:不能垒山墙、不能洗石磨、看月亮时还磕破了我的膝盖等。

  (二)感知丑石“美”的原因。

  过渡:这块丑石到底丑不丑呢?追问:为什么?哪些地方说明丑石并不“丑”呢?

  提示1:补过天、发过热、闪过光(第7段)。提示2:第6段“拉直”、“小心翼翼”(侧面描写)

  点拨:是否因为它“补过天、发过热、闪过光”它就不丑了哪?(或丑石到底“美”在哪里?)

  提示:(伟大)美在“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点拨:这体现出丑石具有怎样的品质?

  (三)小结:结合所学说一说自己对美与丑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有很多的故事值得一品,也值得深思:最美丽的瞬间是永恒的,最美丽的画面是难忘的,最美丽的风景是迷人的……最平常的事物却最具意义(正如贾平凹老师笔下的丑石)。每个人都可以说是人世间的一块“丑石”。请把握文章主旨,展开合理想像,请以“假如我是丑石,如何改变命运”为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六、总结

  我们在评价别人的时候,不能只看外在的东西、表面现象,而是要深入下去,发掘他的内在美。只要这样我们才会发现人世间真正的美。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

【丑石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丑石》说课稿

2.丑石作文

3.《丑石》的说课稿

4.丑石小学作文

5.《丑石》阅读答案

6.丑石教学设计

7.丑石教学反思

8.《丑石》精品教案

9.《丑石》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