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石潭记课文导学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石潭记》课文导学案
《小石潭记》中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面是《小石潭记》课文导学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导入:
师:现在正是秋天。有句古诗大家都学过:“自古逢秋悲寂寥”。的确,秋天,西风渐起,万木萧萧。很容易给人伤悲的感觉,正是古人所谓“悲秋”,这表现了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但,反过来,在很多时候,人的心情也会影响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打个比方,大家看到鸟语花香有什么感觉呢?
生:春天,快乐,春游。
师:大家说是快乐。可是杜甫却有名句云: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花开他要落泪,鸟鸣他要心惊,大家说为什么呢?能从句子当中找到答案吗?
生:因为”感时”和”恨别”
师:是啊,这就是心情对人感官的影响。正所谓境由心生,情随思变(板书境由心生,情随思变),即使面对美好的景色,心境失落,笔下的文字也就凄冷了。
师:我们最近读了不少东西,比如说余秋雨的散文中关注了很多中国古代的失意文人,他们经历了很多坎坷并将之以及自己的感受付诸笔下。我们还刚刚学了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还记得他是怎么描绘自己的遭遇吗?
生: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 巴山楚水凄凉地!问问你们,你们知道么是凄凉吗?
生:知道,反正就是伤心。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你们有为伤心而落泪吗?
生:有的。
师:你们那还是小委屈啊。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他还有个好朋友叫做柳宗元。刘、柳二人本是好朋友,命运也相似。
师:请大家共同阅读柳宗元生平。
师:柳宗元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 年,后又被贬柳州。抱负未酬和被贬谪的遭遇使他的心中无比凄苦,难以自抑。付诸笔下。也是一片凄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希望同学们在掌握文言词语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并且进而体会作者在描写一片美丽景色时的心境。(板书: 《小石潭记》唐柳宗元)
二、诵读课文,落实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师:课前已经布置了大家的预习, 再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自读课文。两分钟后,请大家做一个检查训练,在发给大家的资料上,我把《小石潭记》抽去所有标点符号,请大家给文章标上正确的句读。学生自读,老师巡视并指导。两分钟后合上书本完成训练。
师:请几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句读划分逐段朗读,并在朗读过程中进行正音、句读划分的纠正,并检查重点词语的解释和重要句子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基本功不够扎实的同学进行朗读以及重点词语的解释落实工作)
课文大意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师:请一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第一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再次检查重要词语解释的落实)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作者写自己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
生:先听见水声才看见小潭。
师:对,这水声有什么特点?
生:好听! 如鸣佩环。(板书: 如鸣佩环)
师:是啊,未见其景先闻其声。而且闻其声已知其美啊!这是进行描写的重要手法之一。比如说:《红楼梦》中凤姐的出场也是如此(幻灯片):“一语未了,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Ё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师:精彩啊!这样就增加了描写的层次,而无论写人写事写景,层次角度一丰富,自然栩栩如生。
师:闻水声,如鸣佩环。大家都说美。那么作者呢?在文中找找看,水声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心乐之。
师:找的好,作者这个时候的心情是十分快乐的。在这种快乐之中,接下来,作者本段中又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蔓……(板书:水、石、树、蔓)
师:啊!非常美丽的自然景色,而且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了,潭水的特点是什么?
生:清冽。(板书: 清冽)
师:石底的特点呢?
生,全石,而且形状多样, 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板书: 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
师: “蒙络摇缀”四个字,写什么景物? (板书: 蒙络摇缀)
生:树和蔓。
师: 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一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简洁而美好,事实上都在紧紧扣住作者此时的心态是……
生:乐。
师:是啊,就在这一段中,作者还是高兴,快乐的,因为他还能寄情于山水。请大家借助黑板上的板书朗读,背诵这一段,语调要求自然轻快。
在学生自读背诵后选择几名同学背诵并加以点评,以鼓励为主。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二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师:这段文字描写的最主要的对象是什么?
生:鱼。(板书:鱼)
师:是鱼,主要是写鱼,可是大家注意到没有,在描写鱼的同时,其实作者还写了什么景物?虽然没有出现这个景物的具体名字。
生:还有水,清澈的水。
师:是啊,有水,可是你们怎么知道水清澈?在文中找出依据。
生:皆若空游无所依。
生:还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落实这两个句子的解释)(板书: 皆若空游)
师:找的好!这里写水的清澈是否与前文有照应关系呢?
生:第一段中有“水尤清冽”
师:清澈的水很美丽啊!同学们,假如是你,天天能够在这么清冽的水中生活,你会有什么感觉?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感觉?
生:很快乐,很幸福
师:连你都感觉快乐幸福,那么这些鱼应该更幸福了。哈哈。大家看看文中的鱼幸福吗?能找出依据吗?
生: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落实这两个句子的解释) (板书: 相乐)
师:鱼乐什么啊?
生:他们在水里想动就动,想游就游,它们很自由。
生:它们看见人来了,就好像和人做游戏一样,相乐。
师:人怎么知道鱼们一定乐啊。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幻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师:翻译过来就是庄子和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庄子说:"鱼从容自得地游来游去,这就是鱼的快乐呀。"惠子说:"你不是鱼,怎麽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麽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但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完全是可以确定的。"庄子说:"我们回到问题的原点。一开始你说"你怎麽知道鱼的快乐"这句话,实际上是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才问我的呀,现在我回答你,我是在濠水上才知道它的。"这是历史上很有名的濠梁之辩,庄子以一个艺术家的闲情逸致去揣测鱼儿的快乐,而惠子却以一个哲学家的严谨,去探求事实的真实性。于是在我们的文化里就出现了用"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这句话来反驳那些胡乱臆断别人想法的人。
我们姑且不讨论这个故事中的哲学意义。请大家结合这个故事和柳宗元文中的描写。你对作者以及他笔下的快乐的鱼还有什么感触吗?
生:我们说鱼快乐是因为柳宗元笔下把鱼写的很快乐
师:那么,柳宗元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
生:那也是柳宗元自己瞎猜的。
师:瞎猜?
生:我觉得是柳宗元看见鱼很自由,于是很羡慕。所以就感觉鱼很快乐/
生:其实就是因为柳宗元的心中向往这种快乐才会让作品中的鱼这么快乐的。
师:其实你的意思也还是咱们的主题啊!境由心生,情随思变。是吧?很好!
生:可是我总感觉这段中对鱼的描写虽然说是乐,可是还是不能脱离石潭。隐约还是有些不够快乐。因为还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老师应对此时的生成有所控制)
师:有了自己的见解,很好!见仁见智。希望大家在下面的学习里继续开动自己的脑筋。至少我们可以知道这时候的柳宗元心情非常复杂。似乎在鱼的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既有对快乐的向往又引发了自己的心绪,为后文的描写做了铺垫。
师:请大家朗读,背诵本段,语调语气的处理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表现。
检查背诵效果,直接进入第三段: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板书: 潭岸不可知其源)
本句稍微有点难度,先逐词翻译。
师:本段的写作对象大家都知道了吧?
生:流入小潭的小溪
师:小溪?呵呵。就先当作是小溪吧。你们感觉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化没有?从文章语句来看。
生:比较诡异,有点吓人。
生:好像没有正常小溪的欢畅。
师:是啊是啊,我们一般写小溪都是欢畅的小溪,可是作者写的小溪不一样,它的特点是什么?
生:很朦胧。很迷茫。明灭可见。不可知其源
师:这么朦胧和迷茫。就象什么?
生:作者的人生。
生:作者的前途
生:作者之前的遭遇
生:还有其岸势犬牙差互,为什么要用狗牙来比喻呢?我认为是柳宗元是比喻自己遭受小人陷害。在这里正好用来比喻人生遭遇坎坷出自小人,表达了他对于那些小人的不满和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郁闷。
师:哈哈,很有道理的一家之言啊,以后你可以去专门研究柳宗元了。大家同意这种看法吗?说实话,你将了老师一军,因为老师也不知道柳宗元是否真的有这种意图。那么你的这种一家之言是否正确呢?大家有没有办法来验证呢?想想看。
生:我们可以去与网站去查。
生:可以去查阅学者们对柳宗元的研究文章
生:可以写信给大学的教授,提出这种观点,请教授们帮助我们。
师:非常好!能够提出见解是难得的,能够有办法寻找方法来求证,你们就更了不起了!这个工作希望大家能够在课后做的很好,这对于大家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帮助的啊。
师:无论如何,大家已经感觉到这里的描写已经在情感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作者在前段中美丽欢快的景色描写在这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再往下读。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师:这一句中,作者在围绕一个字来写,是什么?
生:清。(板书:清)
师:什么意思?
生:凄清,冷清。
师:朗读。多遍朗读。直到朗读到让人心里发冷为止。
师:读了这么多,读得大家也感觉到冷了。大家感觉哪些东西让柳宗元这么冷的啊?
生:竹树环合,寂寥无人,阴森森的
生:石头和水都很冷
生:前面他感怀自己的人生,越想越凄凉。
师:很好啊。哪点最冷?
生:心里的凄凉
师:内心的凄凉啊!!一切景语皆情语。心冷才是最寒的冷啊。结合对作者的简介来看。是什么让作者如此心冷呢?
生讨论
师: 抱负未酬和被贬谪的遭遇使他的心中对自己的人生失去了信心,无比凄苦,难以自抑。这语句正是作者消极心态的写照。
背诵本段。
齐声朗读第四段。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师:大家发现没有?作者前后有矛盾。
生:是啊,有这么多人和他一起去,他前面却说寂寥无人。
生:我认为是虽然身边有人,但是他内心是孤独的。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矛盾。
师:从今天的心理学角度而言,恐怕柳宗元有点……
生:对人生感到了失望,面对挫折无法自拔……。
师:现在明白了吗?为什么作者的笔下,本来美丽的山水却变的凄凉?
生:因为柳宗元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凄凉,他借景抒情,所以景色就凄凉了。他棉队失败太软弱了。
师:呵呵。说的好!不过咱们为尊者隐,不要过多批判他老人家啦!但无论如何。柳宗元47岁正值盛年就死去恐怕和他的这种无法摆脱对自己命运的迷茫分不开啊。遭遇挫折的时候,这种态度可取吗?
生议论纷纷
师:同为知识分子,同为壮志不酬,同为朝廷贬官。我们不妨再来阅读另外两位文学家的截然不同的游记。
幻灯:《岳阳楼记 》 范仲淹
《醉翁亭记》欧阳修
教师简单讲解文章大意,请同学们自己比较体会三篇作品作者不同心态。
生:感觉范和欧阳在心态上比柳宗元好了很多。
生:柳好象还是放不下,范仲淹可真是以天下为己任,完全忘我了。
生:还是欧阳修最潇洒。尽管身处逆境还在自鸣得意。
师:哈哈。你们的意思就是说柳宗元还是个失意的“人”,而范仲淹已经是人中之“圣”了。那么欧阳修的境界,你们说是什么呢?
生:神仙。
师:在这三篇文章中,你们更喜欢哪篇文章?
学生发表意见。
师:那么大家认为在人生中面对挫折的时候,你们是否会采用柳宗元那样的消极心态呢?还是应该保持奋发积极的心态呢?
学生发表意见。
师:呵呵,概括的好啊!现在大家能否谈谈这两片文章中的景色描写与《小石潭记》中的景色描写有很大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了吗?
生:因为作者的心境不同, 借景抒情的时候,笔下的景色也就有了不同的感情色彩。
师:是啊,面对挫折与不如意。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心态,笔下的意境也就大不相同。这就正所谓:“境由心生,情随思变”。
师:经过了这节课的学习。除了理解了课文大意,理解了作者的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并且体会了作者的心境。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讨论在人生面对挫折时应该有一种积极奋发的心态。因此,在这节课后,除了进一步熟练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之外,还要请大家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大家对人生逆境的感触。下课!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 “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练习:当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旅游盛景区,如果请你作为设计师来设计景点,你会怎样设计?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点亮了:“幽竹阁”、“玉佩泉”、 “翠蔓廊”、“观鱼台”、“望溪亭”……争先恐后的发言,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也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又是普通班 ,基础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现代人总会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 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一切学生都必须切切实实地“经历”才行。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小石潭记》课文导学案】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课文导学案03-31
小石潭记导学案答案03-25
《小石潭记》导学案设计03-24
小石潭记导学案含答案04-16
小石潭记课文教学案03-24
小石潭记复习导学案(通用17篇)12-29
小石潭记教学案03-31
小石潭记学案及答案01-29
《小石潭记》教学案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