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在学习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小石潭记
唐代: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 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译: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拓展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鸣佩环,心乐之乐:快乐
B、影布石上布:映照
C、斗折蛇行蛇:像蛇爬行那样
D、悄怆幽邃悄怆:忧伤的样子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境过清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B、隶而从者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C、不可知其源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D、乃记之而去马之千里者(《马说》)
1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文字从小丘到篁竹,从篁竹到水声,再从水声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B、文章描写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衬托出潭水的清澈透明,给人以鲜明的画面感。
C、作者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感受,意在突出小石潭景色幽静、冷寂的特点。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山水的描绘之中,委婉地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之情。
答案:
13、A(乐:以……为乐)
14、B(B项,“从”都是动词,跟从。 A项,前句“以”,介词,因为;后句的“以”,介词,拿,把。 C项,前句的“其”,代词,指小溪;后句的“其”,语气助词,一定。D项,前句的“之”,代词,指小石潭的风景;后句的“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15、C(小石潭景色幽静、冷寂的特点,触发了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感受。)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的原文及翻译02-18
《小石潭记》原文、翻译02-24
小石潭记原文与翻译08-28
《小石潭记》原文与翻译09-25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10-28
小石潭记原文 翻译09-14
《小石潭记》的原文及翻译03-04
《小石潭记》的原文及翻译11-24
《小石潭记》原文翻译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