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王之涣事迹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之涣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原籍山西晋阳(今太原市),因五世祖王隆之任北魏绛州刺史,入籍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祖王信,隋朝时任朝谏大夫、著作佐郎,唐朝时为蒲州安邑县令。祖父王表,历任朝散大夫、阳翟县丞、瀛州文安县令。父亲王昱,历任鸿胪寺主薄、雍州司士、汴州浚仪县令。
王之涣为王昱第四子,生于唐垂拱四年(688),唐靳能的《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以下简称《墓志》)说他:“幼而聪明,秀发颖悟。不盈弱冠,则穷文章之精;未及壮年,已穷经籍之奥。”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则说他“少有侠气,所从游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从禽纵酒。中折节攻文,十年名誉自振。耻困场屋,遂交谒名公。”托朋友为自己谋求官职。终于在他30岁左右谋得冀州衡水县主薄的职务。在任期间,因他才高气傲,不愿为职卑折腰。几年之后,父母相继去世,又加上被人诬告,便愤然拂袖而去,“解印”还乡。
在家闲居期间,《墓志》说他“雅淡珪爵,酷嗜闲放。”悠游山水,足迹遍及京师、洛阳、幽州及黄河南北,“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墓志》)广交文坛名士,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郑胪、畅诸等著名诗人联唱迭和,名动一时。《唐才子传》说他“为诗情致雅畅,得齐梁之风,每有作,乐工辄取以被声律。”《墓志》也说他:“或歌从军,吟出塞,皦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唐朝薛用弱《集异记》记载的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在“旗亭”听歌妓吟唱他们诗作而“画壁”比高低的佳话,虽带有传奇色彩,却具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全唐诗》仅存的王之涣六首绝句都堪称珍品,这些诗大都作于这一时期。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最为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传诵不绝。《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成为千古名句;而“凉州词”被民国时期的章太炎称之为“绝句之最”。
王之涣过了15年闲散的自由生活之后,在“密亲懿交”的一再劝说下,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才又出仕,“补文安郡文安县尉”,执掌全县的军事、治安。
任文安县尉期间,《墓志》说他:“在职以清白著,理人以公平称。”“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他敢于秉公执法,惩恶除霸,扶危救困,赢得百姓的敬仰、称颂,至今文安仍流传着他“回礼”戏贪官、惩治恶霸、兴办义学等许多传说。
在即将升任京官时,不幸身染重病,于唐天宝元年(742)二月十四日卒于文安官舍,享年55岁。唐天宝二年五月二十二日葬于洛阳北原。其子王炎、王羽和堂弟之咸等家人以及文安人民哀痛至极,为之送葬。
王之涣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位黎民敬仰的清官。高适《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诗称其“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概括。
【“回礼”戏贪官】
王之涣任文安县尉不久,一天上午,家人禀报,文安郡尉钱福应造访。王之涣一愣,急忙出迎:“大人远道而来,卑职不曾远迎,望乞恕罪。”
“哪里,哪里,王兄乃当朝才子,本官仰慕已久,今日特来拜访。”
提起这位郡尉,王之涣早有耳闻,是个爱财如命的贪官,人称“钱串子”。但他毕竟是自己的上司,不能不以礼相待。
等钱串子用完酒饭走后,王之涣便打开他带来的礼盒,里面放着100两银子。
唐朝官场重礼尚往来,收人一份礼,要回十分礼,否则就是不敬。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当官两袖清风,哪里有钱回这十份礼呢? 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个好办法。
第二天,王之涣让人担着一个大桶,抬着礼盒,来到郡尉衙门。钱串子见这么多礼物,不禁乐开了怀。相互寒暄之后,立即吩咐下人设宴款待。
钱串子心里一直惦记着礼物,不等席散便来到后堂打开礼盒一看,一块铜镜,大桶里是一桶凉水,便冲进客厅吼道:“好个王之涣,你竟敢戏弄本官......”
王之涣急忙打断他的话:“大人且慢生气,我送你铜镜,表示你为官正直,断案如神,明如镜;我送你凉水,表示你廉洁无私,两袖清风,清如水。我的礼物可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呀。”
钱串子听了,知道王之涣虽然取笑自己,但句句在理,无懈可击,只得自认晦气,悻然送走了王之涣。
后来,钱福应借故来文安审查王之涣。一查,王之涣案件处理得头头是道,账目一清二楚,便枉然离去。
【惩治恶霸】
一天,王之涣扮作商人,带着随从出门私访。看见前边村头有个小伙子守着土堆哭,便上前问个究竟。
小伙子说:“我叫张森青,住前边张庄,父亲死了,我和母亲就靠这块地生活。那年冬天没吃的就跟母亲去讨饭,到了春种时才回家。一看,地让王乐善霸占种上了,他在地里埋了界石,硬说是他家的。我告了几状也告不下来。今后我们母子可怎么活呀!”
王之涣问清这土堆下面就是王乐善偷埋的界石;他知道张森青没界石也没地契,只是“祖传之地,从小就种”,便对小伙子说:“城里来了新县尉,明天你只管大胆去告,保你没事。”
小伙子走后,王之涣命人挖出界石,看清字迹便回衙让人再刻一块界石,连夜派人埋在王家界石底下。
第二天,小伙子来告状了,见堂上坐的就是昨天碰到的老客,便大胆递上状纸。
王之涣看过状纸,立即派人把恶霸王乐善传来,喝道:“大胆王乐善,为何霸占张家田地,从实招来。”王乐善说:“分明是刁民加害于我,地本来就是我家的,有界石为证,请大人明察。”
王之涣说:“本官马上去查看,若有界石,土地归你;若没有,本官判你霸人田产之罪。”
王乐善点头答应。
他们来到土堆旁,王之涣命衙役挖界石。不一会儿,界石挖出来了,上面刻着:王家宝地,贞观丁亥年。
王乐善笑着说:“王大人,我没说错吧......”没等他的话说完,衙役又喊:“禀老爷,下面还有一块!”
王之涣吩咐接着挖。不一会儿,又挖出一块界石,上面刻着:张家宝地,武德戊寅年。
王之涣看着这两块界石,冲着王乐善说:“一个是贞观丁亥年,一个是武德戊寅年,张家比你家早了9年,贞观丁亥至今100多年了,可见从你祖宗起就横行霸道,霸人土地了。”
王乐善知道被人做了手脚,可有苦难言,只好跪下求饶。
王之涣骂道:“混帐,你霸人田产,欺骗本官,给我捆上!”
王乐善哭道:“求大人开恩......”
王之涣道:“你认罚还是认打?任打,打你80大板,发配沧州;认罚,地归原主,罚粮20石,你代祖先偿还。”
王乐善哭着说:“小人认罚。”
王之涣为穷人惩治了恶霸,人们都叫他“王青天”。
【兴办义学】
王之涣到文安任职以来,看到有钱人家的孩子上私塾,进县学,可穷人家的孩子没有钱上学,便萌生了办义学的念头。
办义学首先要有教师。王之涣早听说城内东街有位才清志高的赵秀才,便登门拜访,请教办义学的事。
赵秀才说:“我早有此意,可家里一贫如洗,盖不起学堂啊!”
王之涣说:“若老先生愿意为穷人出力,出来任教,盖学堂的事我包了!”
赵秀才满口答应。
王之涣早打好主意,回到县衙与县令沟通后,便马上发请柬,请全县财主都来衙门做客。
第二天,客人们都到了,王之涣让人摆好桌子,把赵秀才推到首席,其他人依次而坐,他亲自把盏。
酒席筵前,王之涣抱拳道:“各位先生,我王之涣请大家来,是想让大家帮个忙。赵先生想办义学,要盖学堂,请各位出钱出力,慷慨解囊!”
财主们听说要他们拿钱,便七嘴八舌地哭起穷来。
王之涣见此情景,指着跟前一个姓刘的财主说:“刘先生,办义学可是积德行善的好事,你打算出多少钱?”
这人叫刘子善,是本县的首富,又刁又奸。他见王之涣点名了,便站起来说:“王大人,在下家口多,土地少,这几年又连年闹灾,收不上租子,实在拿不出钱呀!”
王之涣听罢,马上拉下脸道:“刘先生整天喊积德行善,怎么一到节骨眼儿就打折扣呢?据我所知,这几年你收的地租不算数,光是贩私盐也花不完,怎么还哭穷,你可别敬酒不吃吃罚酒!”
刘财主一听魂都吓飞了。他知道贩私盐是要坐牢的,心想,王之涣怎么知道的,莫非……想到这里,便急忙陪笑道:“王大人不要生气,刚才我不过说句笑话,盖学堂是好事,我怎能不出钱呢?”
“你打算出多少?”
“100两。”
“按你的家产,100两拿得出手吗?”
“200两。”
王之涣仍然拉着脸,一声不吭。刘财主只好道:“那我看在王大人份儿上,出500两。”
镇住刘财主,其他财主也只好忍痛出钱,有的报二百,有的报三百,不一会儿便凑了两千多两银子。
学堂很快盖好了,20间瓦房,四梁八柱,青堂瓦舍。穷孩子们终于有了自己免费的学堂了。
开学那天,王之涣亲自为学堂送去书写着“义学堂”三个大字的匾额。此后,他还经常到学堂授课,为学校捐款,同赵先生一起解决办学中遇到的困难。
人物生平
身世之谜
王之涣在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说王之涣为蓟门人。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做官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为官不顺
武后垂拱四年(688年),王之涣出生于太原王家,为当时名门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任冀州衡水主簿,赋《宴词》、《送别》。
开元十年(722年),王之涣与勃海李氏结婚,李氏乃冀州衡山县令李涤之第三女。
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由于遭人诬陷诽谤,辞去官职。
居家唱和
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元二十九年(741),王之涣家居十五年。赋《九日送别》、《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
开元二十年(732年),王之涣流寓蓟门,高适来访不遇,赋诗留赠。
遭疾终去
天宝元年(742年),王之涣补文安郡文安县尉。同年二月二十四日遭疾终于官舍,享年五十五岁。
天宝二年(743年),王之涣葬于洛阳北原,永宁县尉靳能撰墓志铭。
墓地
从洛阳千唐志斋博物馆获悉,近日,该馆先后征集到王之涣的堂弟王之咸及王之咸第五子王绾的墓志,据该馆有关负责人称,截至目前,洛阳曾经出土过王德表及其夫人、王洛客、王之咸、王绾、王之涣等王氏家族的九方墓志,足以说明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家族的墓地就在洛阳。
王之咸的墓志记载,他的祖父名叫王德表,曾做过瀛州文安县令;父亲名叫王景,曾做过登州和莱州刺史等官职;王之咸曾做过长安县尉等职,后因故被贬为淄川郡司士。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四月十二日,五十七岁的王之咸因病死于淄川官舍。天宝十二年十月十七日,他和夫人李氏被合葬于洛阳北邙山。
王绾墓志记载,王绾一生曾做过十个官职,最后被授予左赞善大夫之职。公元七九三年,王绾死于京城长安。王绾的二哥当时在江南任御史中丞,听到消息后,让儿子赶到长安,护送王绾灵柩回洛阳,并于第二年四月七日葬于北邙山祖茔。
据千唐志斋博物馆研究员赵跟喜介绍,志文记载,王之涣家族原籍山西太原,死后最早葬在洛阳的为王之涣的祖父王德表。王德表晚年住在洛阳,共有五个儿子,其中一子名字不详,另外四子分别叫王昱、王洛客、王景和王昌,死后也都葬在洛阳。王之涣为王昱的儿子。目前,千唐志斋博物馆共收藏有王氏家族七方墓志,王洛客的墓志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王之涣的墓志出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现藏南京博物院。
【王之涣事迹】相关文章:
王之涣《送别》09-06
出塞王之涣03-27
王之涣的诗词05-08
王之涣的古诗05-31
凉州词王之涣11-25
王之涣出塞赏析05-24
王之涣生平介绍01-12
王之涣是哪个朝代的03-24
《凉州词》王之涣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