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王之涣的诗才名望
鹳雀楼始建于南北朝末年的北周时期,旧址在今山西永济古蒲州城西南,因时有鹳雀栖息其上而得名,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这样记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四檐,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壮其景。”诗因楼生,楼以诗名,鹳雀楼正是因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而名扬天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的作者王之涣,字季凌,生于公元688年,卒于742年,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虽然与王昌龄、高适、岑参一起被后人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但现存的诗作仅有六首,那么他在诗坛的地位到底如何呢?在唐代薛用弱的《集异记》中有一则《旗亭画壁》的故事就形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话说王之涣、王昌龄、高适都是唐开元年间颇有名气的诗坛人物,在一个雪天,三人相约来到旗亭饮酒,碰巧旗亭来了一班梨园名部在此会饮唱曲,王昌龄就提议说:“我们三人都擅于作诗,却从未分出高下,不如今天借此机会,一比高低,看伶官唱谁的曲最多,谁就为最甲。”三人一听都表示同意,于是约定:伶官每唱到谁一首曲子,谁就在墙上自己的名字下画一个圈作为标记。这说话间,第一位伶官出场开口就唱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高兴地在自己的名字下画了个圈作为标记。
这第二位伶官出场唱的是高适的《别董大》,高适也高兴地在自己的名字下画了一个圈,这第三位伶官出场怎么也该唱王之涣的一首了吧,可是这位伶官出场又唱了王昌龄的《长信秋词》,王昌龄顿时眉飞色舞,连呼二绝句,二绝句,赶忙在自己的名字下又画了一个圈。这时,坐在一旁的王之涣并没有着急,他指着梨园中最漂亮、最有气质的伶官说:“其他伶官唱的皆是下俚之词,唯有名伶出场才会唱出阳春白雪之曲,如果名伶出场不唱我的诗,之涣我今生甘拜二位之下”。果然这位名伶出场开口便唱:“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三人一听,这不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吗?这位名伶唱完并没有走,而是接着唱了王之涣的其他两首绝句。最后,王之涣以三首获胜。
由此可见,王之涣的诗才名望与地位,在当时绝不逊于同辈。在王之涣的墓志铭中有人评价他的诗是: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常常歌从军,吟出塞。他的《登鹳雀楼》一诗,诗人短短二十个字把自然规律和人文精神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正是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便把鹳雀楼永远地写在了天下人的心中。
正所谓,诗坛骄子,名楼放歌,芳流千古,气吞山河。
【王之涣的诗才名望】相关文章:
王之涣事迹10-27
王之涣简介04-13
《出塞》王之涣03-18
王之涣介绍10-27
王之涣《送别》09-06
王之涣的简介11-19
王之涣诗全集10-18
王之涣生平简介04-18
唐诗出塞王之涣12-25
出塞王之涣赏析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