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诗文献综述

时间:2024-10-19 15:04:35 偲颖 王维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王维山水诗文献综述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维山水诗文献综述,欢迎阅读与收藏。

王维山水诗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1:

  王维一生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其思想是复杂的,我们不能单独说他只受某家思想影响。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王维山水诗文献综述,欢迎查看。

  一、佛家思想与王维的山水诗

  张丽娟(2010)在《王维隐居终南期间佛教思想研究》中总结了学界对王维研究的现状:“国内学术界对王维的深入研究大体上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此后,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连续不断地出现,至今蔚为大观。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对王维生活方式的影响、佛教对王维文学创作手法与内涵的影响、王维诗表现的禅趣禅意和佛理等几个方面。”由此可见佛教对王维的影响之大。

  徐流奇(2010)在《禅学理念与王维诗风》中分析到:“王维前期诗歌受北宗禅思想影响,多为佛道禅理的直接传达;后期受南宗禅影响,将玄冥的禅意化入诗。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禅宗审美观,尤其是对空寂之美的追求和赞颂和以自己心性的圆满和灵动为目标,并且将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融合为一体,最后导致王维诗歌空灵、清丽风格的形成。这种诗风包含着空虚与灵动这对矛盾统一的二级。同时作者还指出禅学理念对王维山水诗创作手法的影响,即:首先,在禅学理念指导下,山水诗做到形与意的完美结合;其次,诗歌能够艺术而辩证地处理动静描写使得意境玄远蕴藉;再次,王维诗歌的意象创构中多‘不拘形似’的运用;最后,多以简约的意象来表达意境,达到意多而笔少的境界。”

  台湾学者林明昌(2011)在《非禅而禅——谈王维诗的禅化》中一改前人王维诗歌“禅化”的说法,认为王维诗歌禅化是后人解读的结果。他从唐代禅诗传统说起,指出“唐代自有其神僧与禅诗传统,以此传统发展形成中国的禅诗谱系,而且这个谱系与王维诗并无关联”。作者又从近代文艺学理论的角度运用多个学者的理论观点指出“后人将王维诗作解读为禅诗除因其习佛外,也有读者原本的解读权限”。作者还总结了林柏仪、杜昭莹、皮述民、孙武昌、杜松柏等禅解王维诗的成果。最后作者指出王维诗的解读由“非禅诗”转变为“禅诗”是由于解读方式和禅诗定义改变的结果。作者不随前人踪迹,大胆质疑“禅诗”的正确性。 使我们必须在“王维禅化”这一观点上做出省察。

  刘军(2008)通过《佛教与隐逸——王维诗歌浅论》中解读了佛教与诗歌的合流和王维与生俱来的隐逸理想佛家的信仰。作者认为王维是“把入世法和出世法连接了起来——亦官亦隐”,他的为官是以亲情为重,以“官隐而隐,以居士奉佛”。作者还总结了隐逸诗歌的变化:世界的由狭窄而宽广,画面由单一而多样;诗歌中隐逸思想的加入,自然环境和心境的冲淡;佛教意象以及“空”、“静”的艺术境界。平淡、自我消解、灵性的隐现是其与以前隐逸诗歌的不同点。另外,“隐逸诗出了空明超逸一面外也有沉重深厚的一面:哀伤与解悟”。王维是大唐的清音,宣示对于人世的超越。作者从隐逸的角度出发解读王维的思想和诗歌,但是我不认可“王维隐逸的理想是天生的”这一说法,因为少年时的王维同样朝气蓬勃的且有很多进取诗歌。但是文章关于佛教思想对王维的影响分析很透彻。

  孙楠、王茹君(2009)在《空观不空》中从王维佛教思想的来源、山水诗的禅味、生命意识三方面进行分析,着重论述了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味和生命意识。作者总结了诗中的禅味:一是悠远静谧、物我冥合的空灵之境。代表作是《鹿柴》《鸟鸣涧》;二是无执无滞、随遇而安的自在之境,这是禅宗与老庄思想结合的结果。代表作《终南别业》。同时他们认为王维不是一个纯粹的佛教徒,诗歌所真正追求的思想与禅宗思想是相悖的,并对其生命意识的形成从儒释道三方面做了阐述,总结出生命意识的表现即:诗人择取的物象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选择的色彩在青白的基色之外也有极具表现性的色彩;诗人在空寂后隐藏着对现实的忧愤和不能忘怀于世的感情。最后作者总结到“禅宗只成为他表现艺术的一种 方式,他骨子里实则依然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我认可作者的观点,从他的《辛夷坞》中就可以看到作者对自然万物的热爱,更何况是人世。

  杨晓慧(2010)在《试论佛禅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的积极影响》一文中,总结了佛禅对王维山水诗创作的贡献。首先,培养了诗人一种安详的心境。作者通过分析其早期和安史之乱后的作品少有山水诗得出:山水诗创作多于天宝年间是其无心仕进、流连山水,加上受佛学影响形成宁静和平的心境的结果。这种心境使他专注于感悟自然,因而对景物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同时使他神思飞越,写出诗境或听觉上都超越常理的诗。其次,开启了山水诗寓有禅意的新境界。作者认为禅意表现在追求空淡、静寂、绝俗的境界,这是王维诗禅意的根本所在。再次,山水诗总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亲近自然的意趣和“随缘任运”的思想,《终南别业》是最具此特点的作品。此篇文章中作者认为对禅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应坐实,因此没有论述。我认为作者可以说出自己的见解,毕竟禅意是王维佛家思想的核心所在。

  代军诗(2008)在《王维诗歌的禅理意趣探究》中对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进行了自己的理解:“一是,诗中流露出的人生哲理,体现出禅宗认为的生灭无常,万物在生生灭灭,无穷无尽之中;二是,表现在追求空与寂的境界。代表作是《竹里馆》。同时诗人通过动静结合,以动态衬托静态流露出禅趣。王维所追求的“空寂”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蓬勃生机,是内心与外物和谐统一的超脱;三是,禅意内容多为一种无我境界。诗人多以无待、忘我、互静、超然物外入诗。”这些禅理意趣给予读者启发或心灵上的洗礼。此文作者不同于上文,对禅意给出了解释。关于禅意的解释,许革晨(2008)在《王维诗歌的禅宗美学思想及多样化诗风评述》中也指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集中表现为空与寂的境界,追求寂静清幽的意境。还表现为无我之境。同时也常常流露出随意去留,但求适意的理念。

  张丽娟(2010)研究了王维隐居终南期间佛教思想的主要特征。她认为佛教思想主要表现在禅悟性方面并且其更倾向于南禅的顿悟。禅悟还体现在他全力奉行佛教的“空”。其次,佛教思想也体现在圆融性上,即以佛教思想为主线,也渗透着儒家、道家精神,三家精神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圆融一体。再次,佛教思想表现为生活性,呈现出居士佛教的特点。有很多作品都是对佛教生活的写照。第四,地域性。佛教思想与长安及终南山有密切关系。长安城是多发之地与见证之地,而辋川为隐居者提供了精神上的滋养。第五,审美性。王维对佛教的理解以及由此理解呈现出来的佛教实践均具有审美意义。

  此外,孙金荣(2010)的《再论王维的禅宗思想及其诗歌的禅宗意象》中也指出王维诗歌“空”“静”的特点皆因禅宗。同时他也认为王维并不是一个彻底的佛教徒,因其还对社会政治有所关注。

  二、道家思想与王维的山水诗

  老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唐代“三教并重”的文化背景使得道家蕴涵的人生价值理想、丰厚的人文精神以及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影响了王维的山水诗。

  张华(2008)在《“诗佛”王维诗歌中的老庄思想探微》中写道:“王维思想中真正的佛教信仰是居次要地位的,对其思想影响最大的是道家。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一方面采取儒家倡导的入世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又采取道家返璞归真、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道家思想是王维诗歌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以‘道论’为依据,强调“美”与“真”的和谐统一”,《竹里馆》是很好的代表。诗歌以“超以象外的特征体现了《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维摆脱物欲的束缚,返还心与道合的先天境地,这是庄子的‘心高’”。庄子哲学中的“无己、无功、无名、外物、外天下、外生死”的精神体现在王维身上就是对庸俗主义、现实世界、物质局限的超越。另外,作者指出王维亦官亦隐包含着庄子“无用之用”的生命境界,把“道”视为心灵境界。⑩作者用道家的诸多思想与王维诗歌中的思想相联系,运用山水诗进行解读,分析很有力度。

  赖爱清(2010)在《从“归心”看王维诗歌的本真之美》中从三方面对王维道家思想进行探究。首先是本真的审美主体。王维和他的朋友都是“天机清妙者”,就是能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归心之境。本真也是顺其自然,无所凭依。王维山水诗的表现题材也是如此。本真的人还要求真纯率性。其次是忘我的观照过程。王维的诗歌是内在生命与自然高度默契而生成的无为状态,是虚静后表里澄澈的最高境界。山水诗中对大自然的生命观照不仅停留于对山水景物的摹写,也是对宇宙生命的感悟。作者例举《归辋川作》说明了审美主体将自己的心境和山水完全融合。再次是“归心”的自由境界。“归心”使得王维的诗作散发着独特魅力。归心的自由境界体现在自然生意上。诗人通过主观体验使诗中的物象成为自己心象的寄托。最后,作者总结到: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催生了“韵味说”,美学也转向了对“取境”的追求。从此,意境和境界成为诗学评判的标准。作者运用美学理论对王维的老庄思想进行解释,并且最终把诗人的审美归结于“归心”之境。

  孙明材(2004)在《道家思想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新探》中,总结了三方面影响。第一,营建了适宜的创作心境。涤除一切私心杂念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虚静状态是诗人最佳的写作状态。这正是道家给予王维的。第二,促成了两种范性的审美思维。道家思想成就了王维一个既能写“有我之境”又能写“无我之境”的豪杰之士。首先,以我观物受老子理想化色彩的社会政治思想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君主、臣子的理想化和对农民形象、农村景象的理想化。其次,以物观物的“以明”观照方式。王维吸收庄子的齐物思想,观照大自然,使其得以创作出大量山水诗。另外,道教神仙思想也影响了其诗歌。但这与山水诗无甚关联。作者以清晰的脉络解释了道家思想对王维诗歌的影响,但是对其贡献最大的山水诗缺乏详细论述。

  武军(2006)在《试论王维自然诗中的生态智慧》中以现代人的生态理念解读道家对王维的影响。作者指出,“道教的生态观主要表现为对人生命的关注,人物同源是道教生态观的重要思想,强调人和自然是统一整体。”王维与道士有密切交往也受到道家影响。例如《秋夜独坐》就显示了他由“禅”转“道”。其诗歌中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无为而治”“委身自然”等情绪。作者总结出,王维的生态观是佛、道生态智慧的融合。作者研究道家的生态智慧这一角度很新颖,但是没有充分展开。

  王继承(2007)在《王维山水诗境与庄子思想》一文中指出王维山水诗境的形成与庄禅的交互影响最为相关。“王维去掉了庄子傲世的锋芒而对其‘婆娑数株树’的境界情有独钟。诗人好清净厌人事的心境是庄禅的共同影响。”王维所用庄子意象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引述遗世而行的高人逸士。二是描述厌人世的内心感受,化用庄子厌烦世事意,表达归山向往。三是流露欣园林谐万物的适意自足。作者总结到“‘物任其性, 事称其能, 各当其分’是庄学的理念, 也是王维山水诗境中物物亲谐的生发点。而禅以‘无念’为宗, 讲求‘直悟本人之本心’, 正是两者相辅相成构成王维独特的人生态度。”王维既未迷失在抽象佛道之中,又能摆脱为具体物象所累,所以才有了其诗境虽静寂却包含无限生意的别具一格。

  宋玲(2010)在《王维诗文道教意识探微》中分析王维作品中折射出来的道教思想。一是,慕道求仙的言行。诸多诗歌表明,他和道士们多有来往。丹药、仙境,都反映了这一意识。二是,频繁使用的道家典故。这些表现在除山水诗之外的诗歌中,不做叙述。三是,乐天安命的隐逸生活。这一点影响了王维亲山谐水的诗作。作者以《辋川集》中对“漆园”的吟咏为例证,说明折射以庄子寄意。最后,作者总结出王维的信仰是融合了佛道的复杂思想。我认可作者做的总结,王维诗歌中表现了诸多不一致性和复杂性,要全面理解不可偏执佛教一端。

  王志清(2006)在《道学视阈的王维解读》中也以庄子虚静主义分析其对王维审美直觉和创作灵感的影响。反映其虚静精神的诗歌也自然呈现出空灵澄澈、素淡阴柔的清远品格。王维山水诗的取境、运思和情氛渲染,无一不可寻绎出道学意蕴。

  三、儒家思想与王维的山水诗

  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对王维的影响也不可小觑。但是,儒家思想更多的体现在王维前期的诗歌中。如边塞诗、政治诗等,山水诗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不大。以下简要例举一些文献作为参考。张海蕴(2008)《论儒家思想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从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儒家政治道德观念、儒家诗教说的体现“诗可以怨”三方面进行了阐述。作者所例举的作品多是边塞诗、赠答诗。

  熊慧玲(2010)在《论王维诗歌创作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仁”为中心解构》中概述了王维追步儒家思想的背景,以及王维诗歌中传承的儒家“仁”的思想,即孝亲思想、忠君爱国思想、重视修己。作者特别指出,“山水诗中‘物我两忘’之感再另一层面上阐述了儒家生态价值体系。合理利用自然,保持生态平衡。同时这种‘万念皆寂’之感也和王维的内修有关。”作者提到了儒家思想对山水诗的影响,但是很泛华。此外,许革晨(2008)在《王维诗歌的禅宗美学思想及多样化诗风评述》中也从修身、治国、平天下等君臣父子伦常关系角度进行论述。

  毕宝魁(2009)在《谈王维的儒家情怀》中得出了一个结论:王维终生以儒家处事方式行事,其思想本质和主流也是儒家的。他把佛教作为心灵痛苦的避难所,认为佛教有助于王化,对于儒家追求的王道政治有帮助而已。“佛教只不过是他消解内心痛苦的灵魂避难所, 并不是灵魂皈依之处。他的灵魂深深扎根在儒 学的沃土中, 他属于内儒外佛型的文人。” 作者虽然未涉及山水诗,但是文章中的观点很另类。我们大多认为主导王维的思想是佛禅,作者却认为这不过是种外在形式。虽然作者分析的也有道理,但我不是很认可。

  周薇(2007)在《王维思想中的儒学积淀》中提到了儒家思想对其山水诗的影响。作者认为“不少诗作中体现出类善合一的美学思想,从施政的实践中超脱出一种恬淡潇洒的人生锋范与人格魅力。王维的山水诗以儒家厚德载物的思想为体绽放的禅趣之花”。同时,作者认为王维吸收的南禅融入了儒家文化因素,不求苦修,但求顿悟地乾坤的冥和。这种希图通过天人合一使人性从神性的启示中,获得人性的净化与升华的方式是对儒家立足于人之存在,谋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境 界的继承。 作者强调了王维思想的多元性,也阐述了儒家对于山水诗的一些影响。

  文献综述2:

  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家昌盛,有大批深受山川之美影响而大力创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一个。他在早年也与大多想要建功立业的才士一样,积极入仕。因此,在出使边塞时创作了《从军行》《使至塞上》等大气磅礴、豪气冲天的诗作。但真正奠定了他文学大师地位的是其歌咏归隐的山水田园诗。除了作诗,他还精通音乐和绘画,也正是这一点,使他创作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空明诗境。王维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深受北禅宗的影响,向往无生说,这也是其山水诗充满禅趣的原因。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从目的、方式、态度三个方面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诗歌,亦是具有这种属性。

  一、无功利性与功利性

  审美的无功利性表现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它主要体现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在此只述作家的创作活动方面,朱熹在《清邃阁论诗》中提出,作诗者难以出好诗,只是心里闹虚静之故。只有虚静或心虚理明才可能作出好诗。王维因心向佛法,精研佛理,在其《秋夜独坐》中说: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无生说便是出自大乘般若空观,学无生的具体方法便是坐禅,静坐澄心,平静思想和情绪,利于达到物我冥一的境界。这种心灵状态对于他的创作影响深远,带有这样宁静自然的心态观察万物,不带有功利性地进行创作,正说明了审美的无功利性。而其功利性正是在这样的创作状态下产生的作品中来体现。在《终南别业》中,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重在表现诗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闲自得,这种诗境就是创作时的功利性所在。

  二、形象性与理性

  审美形象是文学文本中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表现为直觉方式,是通过审美直觉获得的瞬间领悟。中国古典美学常称之为感兴或妙悟。《红楼梦》中,香菱对王维《送邢桂州》一诗中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一句的点评是: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看似无理而其实有理,正是审美直觉的特点。除却审美直觉,文学也依赖于理性。王维在山水诗中描写景物时,十分注意画面的结构层次,如先概写大环境,再按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的顺序进行描绘等,这样的构思使得全诗井然有序、层次跌宕。如《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连山到海壮大雄浑的总轮廓。颔联写终南山的近景,写白云青霭,烟云幻灭,突出山之高。颈联高度概括终南山尺幅万里,讲述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南北之辽阔,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尾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这样的构思就是被作家的理性所驱使。

  三、情感性与认识性

  审美情感即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是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是直接的。而审美认识总是被归纳出来,是间接的。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笔下的秋景,清新而富有生气,一洗前人诗文中常见的悲凉感伤的情调和低沉灰暗的色彩,创造出纯美的诗境。诗中的审美情感便是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这首诗是诗人的晚年之作,在清新宁静、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诗人感受到了万物生生不息的乐趣,精神升华到空明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灵的美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冥一之境。再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人所欣赏的正是人在寂寞时才能细致入微地观察到的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这隐居的世界便可抽象化地概括为如下认识,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

  四、结语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性、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认识,这也是在说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即审美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诗歌中对世间纷争的超脱,对人生失意的潇洒,对隐居生活的悠然自得等情感的表达都离不开社会中松、竹、泉、云、山、林、石、雨等现实世界的意象来支撑文本的构造。王维的山水诗是理想与现实高度统一的产物,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精品。

【王维山水诗文献综述】相关文章:

王维的山水诗05-25

王维山水诗的风格11-30

关于王维的山水诗07-06

王维田园山水诗的特点06-08

王维有哪些山水诗11-11

王维山水诗的主要特点03-20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01-05

王维的山水诗代表作11-02

王维山水诗虚实转换的艺术美学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