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维的山水诗
关于王维的山水诗1
01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是写山林幽居情趣。月夜幽林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安闲自得,尘虑皆空。简朴的语句,传达出诗人淡泊的心境,读后只余“清幽绝俗”之感。
02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是一幅动态的空山月夜图。寂静山谷,花无声飘落,月惊山鸟,鸟鸣春涧。这静谧空灵的山水世界,花醉鸟醉人也醉。
03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以“但闻”转折,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04
《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白石磷磷的小溪、稀落的红叶和欲沾湿人衣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是诗人山行时的所见所感。枯寂单调的冬,在诗人笔下,变得色泽斑斓鲜明,意境空蒙,如梦如幻。
05
《书事》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诗的前两句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后两句则变平淡为活泼,极写深院青苔的美丽可爱。诗人借写幻觉,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神韵天成,意趣横生。
06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王维很善于在平凡中发现美。最平常的花开花落在他的笔下,显得孤寂又悠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也许这就是诗人的禅意之境吧!不为外物拘泥,活出自我。
07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时乃山水名篇,属乐秋之佳作。苏轼曾称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这首诗就是最好的证明。“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晚归浣女”“泛舟渔人”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居秋暝图》。
08
《终南别业/初至山中》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此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主要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徜徉山水间的诗人,独行、独游、独坐、独享、独悟,一切孤独之美与孤独之乐,尽在水穷处,尽在云起时。
关于王维的山水诗2
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家昌盛,有大批深受山川之美影响而大力创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一个。他在早年也与大多想要建功立业的才士一样,积极入仕。因此,在出使边塞时创作了《从军行》《使至塞上》等大气磅礴、豪气冲天的诗作。但真正奠定了他文学大师地位的是其歌咏归隐的山水田园诗。除了作诗,他还精通音乐和绘画,也正是这一点,使他创作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空明诗境。王维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深受北禅宗的影响,向往无生说,这也是其山水诗充满禅趣的原因。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从目的、方式、态度三个方面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诗歌,亦是具有这种属性。
一、无功利性与功利性
审美的无功利性表现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它主要体现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在此只述作家的创作活动方面,朱熹在《清邃阁论诗》中提出,作诗者难以出好诗,只是心里闹虚静之故。只有虚静或心虚理明才可能作出好诗。王维因心向佛法,精研佛理,在其《秋夜独坐》中说: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无生说便是出自大乘般若空观,学无生的具体方法便是坐禅,静坐澄心,平静思想和情绪,利于达到物我冥一的境界。这种心灵状态对于他的创作影响深远,带有这样宁静自然的心态观察万物,不带有功利性地进行创作,正说明了审美的无功利性。而其功利性正是在这样的创作状态下产生的作品中来体现。在《终南别业》中,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重在表现诗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闲自得,这种诗境就是创作时的功利性所在。
二、形象性与理性
审美形象是文学文本中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表现为直觉方式,是通过审美直觉获得的瞬间领悟。中国古典美学常称之为感兴或妙悟。《红楼梦》中,香菱对王维《送邢桂州》一诗中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一句的点评是: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看似无理而其实有理,正是审美直觉的特点。除却审美直觉,文学也依赖于理性。王维在山水诗中描写景物时,十分注意画面的结构层次,如先概写大环境,再按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的顺序进行描绘等,这样的构思使得全诗井然有序、层次跌宕。如《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连山到海壮大雄浑的总轮廓。颔联写终南山的近景,写白云青霭,烟云幻灭,突出山之高。颈联高度概括终南山尺幅万里,讲述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南北之辽阔,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尾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这样的构思就是被作家的理性所驱使。
三、情感性与认识性
审美情感即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是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是直接的。而审美认识总是被归纳出来,是间接的。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笔下的秋景,清新而富有生气,一洗前人诗文中常见的悲凉感伤的情调和低沉灰暗的色彩,创造出纯美的诗境。诗中的审美情感便是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这首诗是诗人的晚年之作,在清新宁静、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诗人感受到了万物生生不息的乐趣,精神升华到空明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灵的美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冥一之境。再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人所欣赏的.正是人在寂寞时才能细致入微地观察到的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这隐居的世界便可抽象化地概括为如下认识,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
四、结语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性、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认识,这也是在说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即审美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诗歌中对世间纷争的超脱,对人生失意的潇洒,对隐居生活的悠然自得等情感的表达都离不开社会中松、竹、泉、云、山、林、石、雨等现实世界的意象来支撑文本的构造。王维的山水诗是理想与现实高度统一的产物,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精品。
关于王维的山水诗3
1、山中 ——王维
溪清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2、山居秋螟——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4、书事 ——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5、送祢郎中——王维
东郊春草色,驱马去悠悠。况复乡山外,猿啼湘水流。
岛夷传露版,江馆候鸣驺。卉服为诸吏,珠官拜本州。
孤莺吟远墅,野杏发山邮。早晚方归奏,南中才忌秋。
6、送钱少府还蓝田 ——王维
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手持平子赋,目送老莱衣。
每候山樱发,时同海燕归。今年寒食酒,应是返柴扉。
7、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桃源行——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山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山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王维的山水诗】相关文章:
王维的山水诗05-25
王维山水诗的风格11-30
王维山水诗的特色08-16
王维有哪些山水诗11-11
王维山水诗的主要特点03-20
王维的山水诗代表作11-02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01-05
王维山水诗的审美特征分析10-17
禅宗思想对王维山水诗有何影响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