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五王昌龄赏析

时间:2022-12-02 11:52:33 王昌龄 我要投稿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b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赏析,欢迎阅读!

  【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五

  唐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赏析】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像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j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j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b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b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b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赏析补充】

  这首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b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 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这首诗气魄宏大,热 情洋溢,一扫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

  诗的一、二句“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 辕门 ”,采用倒装的句式,描绘了戍边b队奉命开拔 及行军途中的情景。“红旗”代指戍边b队;“半卷” 既表现军旗的舞姿,又传达出了戍边壮士奔赴前线时 斗志昂扬的高涨士气。浩浩荡荡的b队如湍急的铁流 挺进在无边的瀚海之中,使得征途上空烟尘滚滚,遮 天蔽日,阳光也仿佛骤然变得昏暗。“日色昏”三字, 借光线之弱渲染出了千军万马急速突进时气宇轩昂的 气概和景象。从这人急马疾的后续b队脚下所溅起的 “风尘”之中,我们是可以想象到前线敌人之强大和 战斗之激烈待援。而将士的步伐愈快,就愈显示出 他们那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三、四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是写急行军途中,忽然传来前方b队报捷的喜讯。“夜战”二字含蕴无穷,它告诉我们:生擒敌酋的胜利来 之不易。沙漠中的夜战,既要克服瞬息万变的恶劣气 候给将士带来的困难,又要不顾白天行军的鞍马劳顿, 没有深广的谋略和敢于拼搏的精神,就难以克敌制胜。 从诗歌结尾的捷报中,我们可以听出后续b队将士乍 闻喜讯、喜出望外的纵情欢呼声,敌酋垂头丧气的抽 泣声,先头b队在浴血奋战时惊心动魄的呐喊声…… 同时也更能体会出先头b队将士们大智大勇、有我无 敌的英雄概?!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含蓄 深沉,耐人寻味。诗的第一句写b队急行军时的情景, 但诗人只写了漫漫政途上的滚滚风尘,并没有直接写 人。诗的第二句也没有直接写戍边将士如何开拔出征, 而是写“红旗半卷出辕门 ”,以红旗来喻指j队。这 两句都写b队行动的情景,似乎都没提到人,但画面 上人的活动不但自见,且是画面的主体。从而使诗句 显得分外含蓄、深沉。诗的结句也颇见功力,它虽然 不说前军获胜 ,但是胜利的氛围却充溢于字里行间。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敌酋被擒,敌兵这些 乌合之众岂不如鸟兽散?因为诗句充满较大的想象 空间,使诗歌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王昌龄的生平简介

  王昌龄大概出生于698年,家境贫寒,直到30岁,王昌龄才成为进士,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后来被贬到岭南一段时间后再次被调回长安。王昌龄在游襄阳的时候,曾与孟浩然见面,后来又结识了李白,当时两人都是在贬途中。王昌龄曾担任江宁丞所以人称王江宁,在前往江宁的途中与诗人岑参相识,经过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一起游玩。王昌龄在当时也算一个著名的人物,但是他的生平资料却很少,大多都是诗人间彼此留诗互赠才得以流传事迹。

  王昌龄一生都是在被贬中度过的,他再贬做龙标尉的时候,人们称他为王龙标。王昌龄被贬的理由已经在资料里找不到了,所以我们无法知道这位著名的`诗人究竟发生了什么,安史之乱时,王昌龄被闾丘晓所杀,据说是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才华。

  王昌龄代表作

  王昌龄作为我国著名的诗人,写下许许多多著名的诗篇,流传后世。王昌龄在七言绝句的创作上有很高的成就,被人们称为七绝圣手。而王昌龄代表作有很多,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从军行》和《塞下曲》。

  从军行》有很多首,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第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这一首七言绝句当中的千古名句,受到了后世的推崇与赞扬。

  《从军行》这首绝句是年轻时的王昌龄所写下的,表达了王昌龄想要投笔从戎,去到沙场上面杀敌立功,从而成就一番事业的理想与抱负。你也正是因为王昌龄所写下的《从军行》,使得很多的爱国男儿纷纷赶往战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塞下曲》之所以能够成为王昌龄代表作,不仅仅是因为《塞下曲》当中所使用的词语与手法非常的绝妙,更是因为《塞下曲》当中所表达的感情,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塞下曲》是中老年时期的王昌龄所写下的,在《塞下曲》当中,多描绘战场的残酷,以及战争给士兵的家人所带来的种种痛苦。主要是表达了王昌龄的非战思想,让人们可以尽早的化干戈为玉帛,避免战争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伤害。由此可以看出,王昌龄不仅仅拥有才能,更拥有一颗博爱之心。

  王昌龄的诗有哪些

  王昌龄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大多是七言绝句,并在七绝上面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因有五言绝右丞,七言绝龙标, 右丞就是王维,而七言就是王昌龄。王昌龄的诗大反映自身的爱国精神和战争中人民的艰苦,他善于借景言情,最具代表的作品就是《出塞》。

  王昌龄的《出塞》一共有两首,而我们最熟悉的其中一首就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两首就是对当时边塞战争的描写,历来他的这首诗在文坛的评价很高,有人曾说它是唐朝七绝的压轴之作。还有王昌龄曾学过剁手《从军行》,里面也有名作留世,王昌龄还写过《西宫春怨》、《闺怨》等描写女性不幸遭遇或者思春情怀的诗句,他的《采莲曲》则是表现了少女的天真烂漫。王昌龄的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也是千古名作。

  王昌龄也是唐朝有名的诗人之一,是与高适、岑参一样的边塞诗派诗人,王昌龄的仕途并不一帆风顺,但他依然有想为国家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见他是一位爱国诗人,可惜历史上关于王昌龄的资料很少,我们也只能从他的诗中了解这位大诗人。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赏析】相关文章: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赏析11-18

王昌龄从军行其五赏析11-25

从军行王昌龄其五赏析的内容11-02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赏析推荐11-04

王昌龄从军行其六赏析07-28

从军行其六王昌龄的赏析12-29

从军行王昌龄其六赏析10-25

从军行王昌龄其七赏析11-05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11-08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