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三子能言》阅读答案附译文
阅读文言文,完成第8-11题。(14分)
三子能言
沛国有一士人,姓周,同生三子,年且弱冠,皆有声无言。忽有一客从门过,因乞饮,闻其儿声,问之曰:“此是何声?”答曰:“是仆之子,皆不能言。”客曰:“君可还内省过,何以至此?”主人异其言,知非常人。良久出云:“都不忆有罪过。”客曰:“试更思幼时事。”入内,食顷①,出语客曰:“记小儿时,当床上有燕巢,中有三子,其母从外得食哺,三子皆出口受之,积日如此。试以指内巢中,燕雏亦出口承受。因取三蔷茨②,各与食之。既而皆死。母还,不见子,悲鸣而去。昔有此事,今实悔之。”客闻言,遂变为道人之容,曰:“君既自知悔,罪今除矣。”言讫,便闻其子言语。周亦忽不见此道人。
(选自《搜神后记》陶潜著有删改)
【注释】①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形容时间短。②蔷茨:蔷薇的一部分,有毒性,待考证。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年且弱冠() ②主人异其言()
③出语客曰() ④言讫()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因”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因取三蔷茨,各与食之。
A.罔不因势象形 B.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C.问塔动之因 D.余因得遍观群书。
9.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2分)
其母从外得食哺
10.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1)君既自知悔,罪今除矣。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送东阳马生学》)
11.阅读了这个故事,有人说:“古人真是太迷信了,这个故事反映出了古人因果报应的宿命思想。”而你不赞成这一观点,你认为阅读古典名著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2分)
答案:
8.(1)①且:将近、将要、快要②异:认为……很奇异,以……为奇异
③语:告诉,对……说④讫:结束、完
(2)D
9.(2分)其母/从外得食/哺
10.(1)您已经自己知道后悔(悔恨)了,罪孽现在就算除去(赎)了吧。
(2)略
11.(能从“多行善事、懂得自省、闻过即改、从善如流、善待动物、爱惜生灵”等方面概括看法,言之成理皆可。)
我觉得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人朴素的自然观,一定程度上警告和批评了那些虐杀动物的`人。(观点)周氏因为杀死了小燕子,尝到了自己儿子是残疾的苦果,看似很荒唐,但曲折了体现了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提醒我们能像善待人类自己一样善待动物。
【参考译文】
沛郡有位姓周的士绅,一次添了三个儿子。(然而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年龄眼看都快二十岁了,都是一张开嘴只能“呜哩哇啦”地,却不会说话。(一天,)突然有位客人从他门前经过,口渴了想讨杯茶水。听到了屋里那几个傻儿的声音,问道:“这是什么声音啊?”周某回答:“这是我的儿子(发出的声音),(他们)都不会说话。”客人说:“您可回想、反省过(自己曾经犯过的)过错呢,(否则,)怎么到这样的地步呢?”周某听他所说的话,认为很奇异,知道他不是一般的人。想了很长时间,出口说:“我(积德行善,实在)都想不起做过什么缺德坏良心的事啊。”客人说:“你换着(思路)再想想,幼年时做过什么事。”周某进入内室,(大约)一顿饭的时间,出来对客人说:“我想起来了。记得在我小时候,正当床上面有燕子窝,窝里有三个小燕子,母燕子从外面寻食回来喂它们。三个小燕子都张着嘴等着,天天都是如此。我试着用手指伸进窝里,小燕子以为母燕来喂食,也张嘴承受。我找了些蔷茨,各自喂给它们吃。不大会儿,都死了。母燕回来,不见自己的孩子,悲惨地鸣叫着飞走了。许多年前,我实在办了件蠢事,今天想起来也实在是追悔莫及啊。”客人听到这些话,就变成了道人的模样,说:“您已经自己知道后悔(悔恨)了,罪孽现在就算除去(赎)了吧。”话刚说完,就听到周某几个儿子说话的声音。而周某也突然不见了这个道人。
【陶渊明《三子能言》阅读答案附译文】相关文章:
《孟子景春曰》阅读答案附译文11-26
陶渊明饮酒阅读答案09-01
《答李翊书韩愈》阅读答案附译文11-18
刘基的《窃糟》的阅读答案附译文12-20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理解题附答案11-20
李清照《点绛唇》的阅读练习答案附译文07-27
《陶渊明集序》阅读答案03-10
陶渊明饮酒译文03-09
选自《唐才子传·李贺》原文阅读答案附译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