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及译文

时间:2024-05-17 15:14:59 陶渊明 我要投稿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及译文

  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及译文

  归去来兮辞·原文

  序文: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正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译文

  序文:

  我家贫穷,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正文: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的人驾着篷布小车,有的人划着一叶小舟。时而沿着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气我独自外出,或者将手杖插在田边去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

  词语注释

  (1)耕植不足以自给:耕:耕田。植:植桑。以:来。给:供给。自给:供给自己生活。

  (2)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幼稚:指孩童。盈:满。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bèng],瓮之类。

  (3)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资:凭借。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4)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

  (5)脱然:不经意的样子。有怀:心有所动(指有了做官的念头)。

  (6)靡途:没有门路。

  (7)会有四方之事: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会:适逢。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8)诸侯以惠爱为德: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

  (9)家叔:指陶夔[kuí],当时任太常卿。以:因为。

  (10)见:被。

  (11)风波:指军阀混战。静:平。

  (12)惮:害怕。役:服役。

  (13)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公田:供俸禄的田。

  (14)眷然:思恋的样子。归欤[yú]之情:回去的心情。

  (15)何:什么。则:道理。

  (16)质性:本性。矫厉:造作勉强。

  (17)切:迫切。违己:违反自己本心。 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

  (18)尝:曾经。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

  (19)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

  (20)怅然:失意的样子。

  (21)犹:踌躇、犹疑。望:观望。一稔[rěn]: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

  (22)敛裳:收拾行装。宵:星夜。逝:离去。

  (23)寻:不久。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

  (24)情:吊丧的心情。在:像。骏奔:急着前去奔丧。

  (25)仲秋:农历八月。

  (26)事:辞官。顺:顺遂。心:心愿。

  (27)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

  (28)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义。兮,语气词。

  (29)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芜,田地荒废。胡,同“何”,为什么。

  (30)既自以心为形役:让心神为形体所役使。意思是本心不愿出仕,但为了免于饥寒,违背本意做了官。心,意愿。形,形体,指身体。役,奴役。既,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此处可做“曾经”解。

  (31)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悲愁失意。奚,何,为什么。惆怅,失意的样子。

  (32)悟已往之不谏:认识到过去的错误(指出仕)已经不可挽回。谏,谏止,劝止。

  (33)知来者之可追:知道未来的事(指归隐)还来得及补救。谏,劝止,挽回。追,补救。

  (34)实迷途其未远: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太远。迷途,指出来做官。

  (35)是:正确。非:错误。

  (36)舟遥遥以轻飏[yáng]:船在水面上轻轻地飘荡着前进。遥遥,飘摇放流的样子。以,表修饰。飏,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

  (37)问征夫以前路:向行人问前面的路程。征夫,行人。

  (38)恨晨光之熹微: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恨:遗憾。熹微,天色微明。

  (39)乃瞻衡宇,: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乃,于是、然后。瞻,远望。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屋,指简陋的房屋。衡,通“横”。宇,屋檐,这里指居处。

  (40)载[zài]欣载奔:一边高兴,一边奔跑。

  (41)稚子:幼儿。

  (4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三径,院中小路。汉朝蒋诩[xǔ] 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于少数友人来往。后来,三径变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就,接近。

  (43)盈樽:满杯。

  (44)引:拿来。 觞[shāng]。眄[miǎn]庭柯以怡颜: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眄,斜看。这里是“随便看看”的意思。柯,树枝。以:为了。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神色。

  (45)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傲,指傲世。

  (46)审容膝之易安: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审,觉察。容膝,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极言其狭小。

  (47)园日涉以成趣:天天到园里行走,自成一种乐趣。涉,涉足,走到。

  (48)策扶老以流憩[qì]: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策,拄着。扶老,手杖。憩,休息。流憩,游息,就是没有固定的地方,到处走走歇歇。

  (49)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抬起头向远处望望。矫,举。遐,远。

  (50)云无心以出岫[xiù]: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里冒出。无心,无意地。岫,有洞穴的山,这里泛指山峰。

  (51)景翳[yì]翳以将入: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景,日光。翳翳,阴暗的样子。

  (52)抚孤松而盘桓:手扶孤松徘徊。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53)请息交以绝游:息交,停止与人交往断绝交游。意思是不再同官场有任何瓜葛。

  (54)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驾,驾车,这里指驾车出游去追求想要的东西。言,助词。

  (55)情话:知心话。

  (56)春及:春天到了。

  (57)将有事于西畴: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事,指耕种之事。事,这里指农事。畴,田地。

  (58)或命巾车: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巾车,有车帷的小车。或,有时。

  (59)或棹[zhào]孤舟:有时划一艘小船。棹,本义船桨。这里名词做动词,意为划桨。

  (60)既窈窕以寻壑: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窈窕,幽深曲折的样子。壑,山沟。

  (61)亦崎岖而经丘: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

  (62)木欣欣以向荣:草木茂盛。欣欣,向荣,都是草木滋长茂盛的意思。

  (63)涓涓:水流细微的样子。

  (64)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羡慕自然界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善,欢喜,羡慕。行休,行将结束。

  (65)已矣乎:算了吧!助词“矣”与“乎”连用,加强感叹语气。

  (6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hé]不委心任去留:活在世上能有多久,何不顺从自己的心愿,管它什么生与死呢?寓形,寄生。宇内,天地之间。曷,何。委心,随心所欲。去留,指生死。

  (6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遑遑,不安的样子。之,往。

  (68)帝乡不可期:仙境到不了。帝乡,仙乡,神仙居住的地方。期,希望,企及。

  (69)怀良辰以孤往: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怀,留恋、爱惜。良辰,指上文所说万物得时的春天。孤独,独自外出。

  (70)或植杖而耘耔: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植,立,扶着。耘,除草。耔,培土。

  (71)登东皋[gāo]以舒啸:登上东面的高地放声长啸,皋,高地。啸,撮口发出的长而清越的一种声音。舒,放。

  (72)聊乘化以归尽: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聊:姑且。乘化,随顺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尽:到死。尽,指死亡。

  (73)乐夫天命复奚疑: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复:还有。疑:疑虑。

  重点字词

  1.生生所资 (资:凭借)

  2.脱然有怀 (脱然:轻快的样子)

  3.求之靡途 (靡:没有)

  4.非矫厉所得 (矫厉:造作,勉强)

  5.犹望一稔 (稔:庄稼成熟)

  6.悟已往之不谏 (谏:挽回)

  7.实迷途其未远 (实:确实)

  8.恨晨光之熹微 (熹微:天色微明)

  9.策扶老以流憩 (策:拄着)

  10.云无心以出岫 (岫:山峰)

  11.景翳翳以将入 (景:日光;翳翳:阴暗的样子)

  12.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深远曲折的样子)

  1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

  14.或植杖而耘耔 (植:拄着;耘:除草;耔:培苗)

  15.聊乘化以归尽 (聊:姑且;乘:顺随;化:自然)

  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横”,横木)

  (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3)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古今异义

  1.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庭或它的成员

  2.情话

  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3.有事

  古义:农事;今义:指有事情

  4.窈窕

  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5.来者

  古义:未来的事情;今义:来的人

  6.征夫

  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7.扶老

  古义:手杖;今义:扶持老人

  8.风波

  古义:指战乱;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

  9.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工作

  10.去留

  古义:指生死;今义:离开留下

  11.寻

  古义:不久;今义:寻找

  12.交

  古义:交互,都;今义:常用义“交友”、“交通”等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 (琴书:抚琴、读书。)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棹:划船。)

  策扶老以流憩 (策:拄着。)

  2.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 (日:每天。)

  时矫首以遐观 (时:有时。)

  3.形容词作名词

  携幼入室 (幼:儿童、小孩子。)

  倚南窗以寄傲 (傲:傲然自得的情怀。)

  4.形容词作动词

  善万物之得时 (善:喜好,羡慕。)

  5.形容词使动用法 眄庭柯以怡颜 (怡:使……愉快。)

  6.形容词意动用法 1.乐琴书以消忧 (乐:以……为乐。)

  2.悦亲戚之情话 (悦:以……为愉快。)

  一词多义

  1.引

  引以为流觞曲水 (动词,疏导、引来)

  引壶觞以自酌 (动词,端起)

  引而不发,跃如也 (动词,拉弓)

  相如引车避匿 (动词,掉转)

  引兵欲攻燕 (动词,率领、引导)

  秦军引而去 (动词,避开、退却)

  2.乘

  聊乘化以归去,乐夫天命复奚疑 (介词,顺应)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介词,趁着)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shè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数词,四的代称)

  3.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副词,将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名词,行为)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名词,辈分)

  《琵琶行》 (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动词,行走)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动词,履行,践行)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名词,品行)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名词,行列,队伍)

  4.以

  既自以心为形役 (介词,让)

  农人告余以春及 (介词,把)

  问征夫以前路 (介词,拿)

  舟遥遥以轻飏 (连词,表修饰)

  眄庭柯以怡颜 (连词,表目的,来)

  木欣欣以向荣 (连词,表修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词,因为)

  王语暴以好乐 (介词,把)

  5.策

  策扶老以流憩 (动词,拄着)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名词,竹制的马鞭)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名词,计策,策略)

  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鞭打)

  策勋十二转 (动词,记载,记下)

  6.而

  觉今是而昨非 (连词,表并列)

  门虽设而常关 (连词,表转折,却)

  时矫首而遐观 (连词,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 (连词,表承接)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连词,表假设,如果)

  7.之

  悦亲戚之情话 (结构助词,的)

  感吾生之行休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郯子之徒 (代词,这样的人,这类人)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动词,到)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得到)

  乃夜驰之沛公军 (动词,到)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8.将

  田园将芜 (副词,将要)

  将信将疑 (副词,且,又)

  出郭相扶将 (动词 ,扶,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名词,将领)

  将功赎罪 (介词,拿,用)

  9.非

  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形容词,不对,不正确)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副词,没有)

  人非生而知之者 (动词,不是)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动词,责难,批评)

  10.生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 (第一个“生”,动词,维持;第二“生”,名词,生活。)

  则与一生彘肩 (形容词, 未煮熟的)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形容词,活生生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 (动词,出生,诞生)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动词, 产生)

  君子生非异也 (通“性”,名词,资质,禀赋。)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动词,生育)

  文言句式

  1.皆口腹自役 (判断句)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介词结构后置句)

  3.遂见用于小邑 (被动句)

  4.既自以心为形役 (被动句)

  5.问征夫以前路 (介词结构后置句)

  6.稚子候门 (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7.复驾焉兮焉求? (宾语前置句)

  8.农人告余以春及 (介词结构后置句)

  9.将有事于西畴 (介词结构后置句)

  10.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宾语前置句)

  11.乐夫天命复奚疑? (宾语前置句)

  《归去来兮辞》创作背景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仲秋,陶渊明出仕为彭泽县令,只八十多天便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这次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陶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404),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405),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归去来兮辞》赏析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起二句无异对自己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人生之大彻大悟。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是说自己使心为身所驱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坚实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这一“悟”、一“知”、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己,获得了新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此四句写诗人想像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舟之轻飏,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晨光熹微,恨不见路,则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奔赴呵。连陆行问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实可喜。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一望见家门,高兴得奔跑,四十一岁的诗人,仍是这样的天真。僮仆欢喜地相迎,那是因为诗人视之为“人子”而“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孩儿们迎候于门,那是因为爹爹从此与他们在一起。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已隐然可见诗人的妻子形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出处同上)。在欢呼雀跃的孩子们的背后,是她怡静喜悦的微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荒凉,诗人心头乍然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犹存。携幼入室,见得妻子理家抚幼,能干贤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温情。多么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诗人之知足长乐。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则写诗人之孤介傲岸。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诗人的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而向自然开放。日日园中散步,其乐无穷。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也只有高天阔地的大自然,才容得下诗人的傲岸呵。“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此四句之描写,显然寄托深远。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评上二句:“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云“无心”而“出”,鸟“倦飞”“知还”,确乎喻说了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评下二句:“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日光暗淡,日将西沉,是否哀悯晋祚,姑且不论,流连孤松则显然象征诗人的耿介之志。本辞中言“松菊”,言“庭柯”,言“孤松”,一篇之中,三致意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诗人与世俗既格格不入,还出游往求什么呢。“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亲人之情话,农人谈庄稼,是多么悦耳,多么真实。什么“应束带见”官的讨厌话,再也听不见啦。除了琴书可乐,大自然本来也是一部读不尽的奇书,何况正逢上充满希望的春天。“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驾车乘舟,深入山水,山道深幽,山路崎岖,皆使人兴致盎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大自然充满了生机、韵律,令人欢欣鼓舞,亦令人低徊感慨。万物畅育,正当青春,而自己呢,已近老年。“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省察生命之有限,愈觉自由之可贵。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又何须汲汲外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帝乡即仙乡,指道教所说神仙世界,其实亦可兼指佛教所说西方净土。富贵功名非我心愿,彼岸世界也不可信。由此即可透视渊明的人生哲学。他既否定了世俗政治社会,亦摒弃了宗教彼岸世界。在士风热衷官职、同时佛老盛行的东晋时代,其境界不可谓不高明。他的人生态度是认真的、现世的。他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求得人生之意义,实现人生之价值。“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此四句是诗人理想人生的集中描写。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劳动、自然、人文,构成诗人充实的全幅生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二句是诗人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周易·系辞》云:“乐天知命故不忧。”化、天命,皆指自然之道。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即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此足可快乐,此即为快乐,还有何疑虑呢!这是超越的境界,同时又是足踏实地的。

  《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在两宋时代,《归去来兮辞》被人们所再发现、再认识。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评量了此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上引文见陶澍集注本)则指出了此辞真实、自然、冲和的风格特色。宋人这些评论,是符合实际的。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真实;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说江西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及山水田园诗派的有关知识,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创作风格。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2.把握全文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并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时安排】

  2教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互动设计1]你的选择

  1.你愿意生活在:A.边城B.现代都市C.安化D.桃花园

  2.你选择的身份:A.我若为王B.我若为民C.加官进爵D.隐士

  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大背景下,有这样一个人,他“质性自然”,沉迷于采菊栽柳、寻幽探壑、登高舒啸、临流赋诗,并且,为着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他毅然抖落沉重的官袍,抛却名利,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学生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教师相机补充)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洗尽铅华、不带滞锈、冠绝千古的妙文——《归去来兮辞》。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2]隐逸诗人之宗

  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李白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白居易

  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陆游

  陶诗胸次浩然:王右丞(维)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闲远,韦左司(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宗元)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清8226;沈德潜

  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欧阳修

  [互动设计3]解题

  1.结合注释①解题

  点拨:“归去来兮”即“归去”义;“来”为表趋向的语气助词,“兮”是语气词,均无实义;“辞”是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

  2.补充介绍“辞”的特点

  点拨:“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不同之处在于: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3.生齐读全诗,师生共同正音

  4.朗读指导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读时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降调,疑问句读升调)和停顿。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一二一二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5.放录音朗读带,体味文章情感、气势

  三、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4]研读文本,思考探究

  1.作者弃官归隐的原因有哪些?

  点拨:“田园将芜”和“心为形役”。

  2.作者归途中的心情如何?

  点拨:“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现了诗人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表现了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的急切之情。

  3.中间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归田的生活乐趣?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在第2段写到初见家门之时,“载欣载奔”,一派狂喜之态。家人等候迎接作者的归来,尔后举家欢庆,其乐融融。从“引壶觞以自酌”到“审容膝之易安”几句,写饮酒自娱自乐与傲然自得之情。随后作者将笔锋从居室转到了庭园,甚至到高处、远处等目光所及之处,精心选取了园日涉、策杖流憩、出岫之云、知还之鸟、抚孤松等几个画面,再加上前面的引觞自酌、倚窗寄傲等生活场景,创造出一个安乐闲适的意境,表面写景,实则抒怀,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无尽乐趣及作者的孤傲坚贞之志。第3段中作者听亲人说知心话,以琴书为伴,乐以忘忧。接着在农事闲暇之余乘兴出游,从出游方式到途中所见之景,作者都娓娓道来,春意盎然,诗意盎然,趣意也盎然。作者触景伤怀,万物的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却让他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倏忽即逝,也流露出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感情基调仍是明快愉悦和乐观的。

  4.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全篇进行探讨。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互动设计5]背诵练习

  配乐背诵

  四、整合评价

  [互动设计6]全文主旨

  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幻想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于是,他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家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互动设计7]艺术鉴赏

  1.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音节谐美,犹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胸臆,不假涂饰,自然真纯可亲。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矣。”(欧阳修)

  “《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李格非语)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语)

  2.丰富而又富于创造的想象,尽显浪漫色彩。

  本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

  3.引用典故,仿佛信手拈来,语如己出,浑然无用典之迹。

  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引用《论语8226;微子》楚狂接舆的歌词“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稍加点化,形神俱显。

  4.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

  五、拓展延伸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他真的不愿通过仕途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吗?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我首先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如“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了解辞赋特点;体悟作者超出尘世的隐逸的情感。而教学难点就在于诵读中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我采用了诵读和了解背景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达则兼济天下”规范了多少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我们一起学习了他的名篇《归去来兮辞》,看我们能从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园之乐的原因,并体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 的共鸣。

  终于,我比较成功地让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复杂的情感,并且使学生能从中得到正面的影响——追求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陶渊明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之人。我暂且不讨论他的其他方面,仅就他“乐天安命”的思想境界表示赞扬。

  在《归去来兮辞》一文中,陶渊明阐述了他的亲情之乐,琴书之乐,跟众之乐,山水之乐。而这些“乐”的根本是在于“得时”“乐天命”这种顺应天时,乐天安命的思想情结。就陶渊明本人而言,他在官场上不得意,不愿与当朝政治腐败同流合污,且他也没有能力去抗争,于是他便辞官回乡,顺应天意。回乡之后随仍有淡淡无奈惆怅,心有不甘,但总体还是安命,享受自然的乐趣。

  有人说要努力改变命运与命运抗争,这话不假。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上天一定是对每个人公平的,每个人的命运虽然不同,但命里的“乐”和“悲”是一样多的。有人想改变命运,说明他只看到了“悲”的一面,希望自己的命是尽善尽美的,这不免有些贪婪,也有些悲观。这样,可能最后是获得了成功,但岁月不饶人,当你最终对自己的命满意时,大概也两鬓斑白了吧!回望过去,一辈子在艰难困苦中挣扎,抗争,这有有什么意义呢。这就被“悲”反作用了。而有些人,包括陶渊明,注重命里的“乐”,对上天抱以信任,顺应上天的安排,从任何地方寻找快乐,这样虽经历了悲,但终究悲和乐是平均的。而且,这种安然的心境使人内心平和。

  就像《深虑论》中方孝孺提的“尽人事以合乎天心”的主张。“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都说明了“天”是凡人无法“谋”的,不如乐安天命,积善德,安然自若地度过平稳的一生。这终究是比轰轰烈烈的一生要快乐。

  顺应“天道”才是正理。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译文03-14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译文与赏析07-27

《归去来兮辞》原文作者:陶渊明05-31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09-27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赏析02-27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翻译09-17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两种译文比较04-07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06-20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注释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