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山小记经典散文

时间:2024-10-22 08:52:05 散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尖山小记经典散文

  陕西旬阳东区的尖山是秦岭的末梢神经,受秦岭中枢的驱使,其也生得突兀巍峨,直插云天,这是单指尖山。它身旁由什么垭什么梁什么岭什么坡什么沟而绵延一百多里,山大林茂,林茂水旺,到处都有山泉小溪的清唱。这一股股溪流汇集成一条绿茵茵的柔嫩小河,河水清冽甘甜爽口,养育了两岸人民。相传二郎神担山赶太阳途经这里,喝了这河水后,动身一脚踩矮了小尖山(本文的尖山)一千丈,又一脚踩歪大尖山(旬阳县龙家河境内)九百尺。人们都说这河水养了百姓养神灵,就取名叫仙河。仙河流经尖山脚下这一段,因山而称,呼其尖山,便是泛指这一区域。

尖山小记经典散文

  尖山主峰之下,有一溪流叫沈家河,水量充沛可供灌溉。这里阳光充足,土质也好,人们就垒田插秧种稻。山坡上石头多,大的如一栋楼,小的似一间房,再小的像的士奥拓,都静卧在河岸边。这稻田就依山势依石头零散地铺排着。大块田数亩,小块田半亩,再小的连耙也使不上。传说旧时那家姓沈的财主夸口,家有百块水田,主人领着朋友数着看。从上畔数到下畔99块,从下畔数到上畔99块,朋友笑了,主人急了:“可有人偷了去?”朋友笑着转身捡起斗笠准备走,主人大叫:“嗨,加上这一块就是整一百!”原来是斗笠下藏着一块呢。这又是趣话了。这里地处半高山,每年只种一季大茬,生长期长,日照时间就长,昼夜温差大,水肥吸收得好,产的大米晶莹剔透颗粒圆润,营养丰富口感好,可与东北米相媲美,名气不小。

  沈家河自北向南经八九里路的蜿蜒,猛的蹿下深渊,向下冲去;这时西边一条溪流奔涌而来,相汇于此。两水三山在这儿形成约45度的夹角,人们叫它“三岔”。这里沟深幽静,山风不易进来,气温水温独特,自古至今都有娃娃鱼在这一带生活呢。

  水从三岔涌出,向东流来,河道宽阔平坦,水田旱田夹道并行,约三四里地注入仙河。怕是小巫见大巫,这沈家河只好屈尊改称“尖山沟”了。沟口南北各有秀气的小山丘温柔地一抱,形成一个近千亩的小盆地。仙河自北向南流来经这山丘的阻拦,再盆地里留下一个“~”形身影,直奔前程——汇合汉江去了。

  盆地西北角的山丘下就是尖山小镇——原先的龚姓农家院落,现在是鳞次栉比的楼房拔地而起,北通湖北南接316国道的蜀牛公路穿街而过,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农具化肥,服装布匹,日用百货,粮油副食,水果菜蔬,应有尽有;补锅打铁的,理发修伞的,电器维修的,修车电焊的,作坊加工的,装潢基建的,要啥有啥;学校粮站农家乐,医院邮局信用社,样样齐全。街道上车辆如梭,行人如织,车笛声声,音乐阵阵。联通移动信号发射塔双双挺立在小镇西南山丘上,家家户户房顶上撑着卫视地面接收器……兴盛的山村小镇浓缩了大都市的风韵,且透露出大都市所没有的清纯与妩媚!

  小镇上的人很会做生意,他们不宰客,生人熟人一个样,薄利多销好讲价。谁要是手头暂紧,赊购也是按平价,手头松泛再给钱,都是行得通的。与周边市场相比这里物价偏低,因此吸引了相邻乡镇的百姓。连湖北关防景阳等地的外省顾客也不间断。尖山山好、水好、人亦好!咱不攀高,但有事实:2002年做客央视《实话实说》栏目的诚信名人龚德银、龚德富兄弟的祖籍就是尖山,就是沈家河!

  现在的尖山不再是深山老林,不再蛮荒、蒙昧;龚家院子不再是石板瓦房,不再零乱无序。一个充满现代文明气息的小镇膨胀起来了,随着“三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民的腰包进一步鼓起,小镇会更加繁荣兴盛!

【尖山小记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品茶小记散文07-04

傍晚小记短篇散文10-08

感恩节小记散文10-03

生活小记高二散文700字09-03

《韬光庵小记》阅读答案10-19

菜园小记的主要内容07-27

季羡林散文精选《漫谈散文》08-13

优秀散文:生命与散文08-28

优秀散文:生命与散文08-18

优秀散文:爱上散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