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之知了声声

时间:2024-10-31 12:21:49 散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散文诗之知了声声(通用11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散文诗之知了声声,欢迎阅读与收藏。

散文诗之知了声声(通用11篇)

  散文诗之知了声声 篇1

  时值伏天,又见知了声声,突然想起青春年少时,工作劳动紧张,经常欣赏羡慕的场面,暑热的树荫下,凉风习习,知了声声,躺椅上退休老人一手品茶、一手摇着鹅毛扇,眼前的风景、耳旁的半导体,其景悠悠,其情融融,休闲乐呵在其中。

  知了是一种昆虫,又称蝉。蝉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不同时期。卵产在树上,幼虫生活在地下,成虫又重新回到树上。在我国四季均有蝉鸣,有“春蝉”、“夏蝉”、“秋蝉”、“冬蝉”之说。而我的故乡关中大地“夏蝉”尤叫得洪亮。曾有科学家毕生对蝉进行研究,有生动细腻的描述,这里不必赘述。但蝉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世人皆知。蝉与文学也息息相关,曾有古诗词云“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知了声声,蝉鸣阵阵,大自然的和谐,在花鸟虫鱼鸟鸣、微风习习、泥土芳香之间。

  年少时,在村庄,在山涧树林,童年最好的玩趣,就是夏天捉知了、扑蝉,儿时的'兴趣,停留在无知与寻找的快乐之中。

  如今虽有无际的贵族式园林景致,但乡下的大树迁移在城里这区那区,这苑那苑,已没了原始状态,脱离了大山泥土的漫润,穿上了洋装,打上了吊瓶,喷上营养液,大树通了电,挂上了彩灯,上了音乐,已没了蝉的空间,现在在城里很少有蝉鸣的声音,在乡村偶尔的蝉鸣,已是我们惊喜不已。

  当然,社会发展,空调增多,人们已不用再到树荫下乘凉,手机普及,乡下孩子也不用再去扑蝉、掏鸟窝,工业的发展,乡村、城市的噪声也大于蝉鸣,若有偶尔的蝉鸣声也瞬间淹没在小商贩的叫卖声中,社会高度的商业化已打破昔日知了声声的田园景致。

  也许你会说,社会发展了,互联网、机器人等产生,新的蝉鸣声会出现,但我想那只是模拟声。互联网+那么发达,会产生电子蝉鸣声;机器人未来会做母亲,也许会有机器蝉,但生冷的电子元件,能代替肉体凡胎,已失去生活的原真。

  当我们发现蓝天不再那么蓝,多了雾的遮掩;当我们发现雨后水漫城镇街道时,我们需要更多的“海绵地”;当我们发现水比油贵,田间泥土比混凝土贵;当我们再也听不到那悦耳的蝉鸣声,我们离那原始平和的自然生态又远了多少?

  知了声声,蝉鸣阵阵。呼唤的是美好的生态。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更要花草虫鱼,鸟鸣山涧,还大自然一个完美的生态,大自然给人类一个美好的未来。

  散文诗之知了声声 篇2

  六月的午后,我在闷热的房间与别人斗地主斗的昏天暗地,外面的天气阴沉,似乎是要下雨了。

  知了在南方的枝头不停地悲嚎,我想着它们应是哭泣的声音,就像某种欲死不能而危危可及的生命,它们在作着垂死挣扎,那种小昆虫也在作殊死抵抗么?在损失一千点以后,我想走出去,去寻找那些悲怜的生命。

  小蝉打来电话,起初我有点迟疑,我们已经失去联系半月有余了,半月前我从云南回来看到一副郁郁的小蝉,我问她何来如此的不快乐?她回我一脸的泪水,我想她真的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于是小蝉便走了,在我那个阴暗的房间里甩门而出,带有金属的门环在她的身后咣咣乱响,像一对顽皮的孩子,不听话地叫唤,我呆呆地站在那扇门后,有点不知所措。

  外面的天气阴郁的要下雨,就像今天这样,那时也有只知了在不停地吵闹,我想我可能在小蝉的世界便是这只厌恶的东西了,小蝉曾说我是她的一个东西而已,在短信中我总是回说我不是个东西,她便在那头笑,隔着屏幕我都能听见那种搅我心灵的声音。

  我说我要等到荷花都开了,麦谷成熟的时候才能回去,我还说云南的丽江山水,大理风景,那边便没有了回音,我尽力思索我的哪一句说错了,直到我回来后便看到她的表情。

  我按下接听键就听到那边小蝉幽幽的话,像了从遥远的.世界传过来似的。

  她说:小艾我要离开这里了,你看,我将你的荷花守开了,麦谷守黄了,原以为爱情是等待的,却是等不来结局。

  我想说小蝉你真的是一个疯女子,我们相恋多年,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但我没说出口她便挂了,那边传来嘟嘟嘟的忙音,想过分手的场景,一片雨,一个黄昏,或一团黑夜,我们依依而别……

  知了更欢,我仰头看阴沉的天空,一滴雨落下来,我有点茫然,明知的雨季,却让人觉的来的如此地突然,我将双手擦进裤兜,雨终于还是下了下来,渐渐朦胧了世界。

  我还站在那里,知了终于停止了哭泣,我想它应是不觉的闷热的缘故,或死于这样的狂风暴雨里,于是我又低头想念了,原来那也是一种歌声,只是我失去了,就像我们的曾经。

  荷花开了,谷黄了,我回来了,你却走了,知了呢?我想,下一场雨季来临时听不到歌声了。

  散文诗之知了声声 篇3

  天才亮了,好象不热,只是一阵阵沙哑的声浪从窗户涌入,噪噪,烦人!

  是夏蝉鼓着肚皮上的两块鼓膜,欢快地唱,它以为尽量靠着人间,将欢乐带给我们。

  多么有趣!白石翁老是画了一、两个蝉,蹲在枝上叶下,透明的翅晶亮,也许正”知了……知”叫,在画里听,是很让人耳朵舒畅!

  孩儿时跟着哥儿们去粘蝉,用煤油泡橡皮的胶水弄一点在长竹枝尖,轻轻伸到树上,见一个蝉起劲傻傻地叫,快的粘过去,正好粘了翅膀,扑扑的挣扎也徒劳,放下来抓在手,蝉吓得怎敢叫……

  好象也有哑蝉不叫,翻转肚皮弄一下,没有两片白色鼓膜,放在桌上看,黑乌乌锃亮,几条硬腿偶有所动,嘴下贴着一条长吸管,身材也就一个姆指大小。

  我在公园的树间,可见高处有好几个蝉,沙沙的叫,有时还飞起一会,又停树上,又向上爬动。但树下的泥地也偶见蝉掉下,多是不怎么生动的.!不知,今年的蝉是不是仍是去年的蝉?不如人类吧,年年都可见蝉,还身不由己要年年被蝉强迫着听沙哑的歌声!

  蝉还老是”知了知了”叫,人类讥讽它骄傲!

  好一个又爱又恨的蝉!

  十年前,一次倦困正在睡好觉,香梦中,却被蝉吵醒了!又气又恨!无奈之中,恨恨地怒吟一声:”最厌蝉声噪无韵,偏叫人间起睡早”。

  “知……了”

  现在想来,在树林渐少的城市,再闻蝉声,是喜是忧?

  散文诗之知了声声 篇4

  山上有一种蝉,叫声特别奇异,总是吱的一声向上拔高,沿着树木、云朵,拉高到难以形容的地步。然后,在长音的最后一节突然以低音“了”作结,戛然而止。倾听起来,活脱脱就是:

  知——了!

  知——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蝉如此清楚的叫着“知了”,终于让我知道“知了’这个词的形声与会意。从前,我一直以为蝉的幼虫名叫“蜘蟟”,长大蝉蜕之后就叫作“知了”了。

  蝉,是这世间多么奇特的.动物,它们的幼虫长住地下达一两年的时间,经过如此漫长的黑暗飞上枝头,却只有短短一两星期的生命。所以庄子在《逍遥游》里才会感慨:“惠蛄不知春秋!”

  蝉的叫声严格说起来,声量应该属噪音一类,因为声音既大又尖,有时可以越过山谷,说它优美也不优美,只有单节没有变化的长音。

  但是,我们总喜欢听蝉,因为蝉声里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飞上枝头之后对这个世界的咏叹。如果在夏日正盛,林中听万蝉齐鸣,会使我们心中荡漾,想要学蝉一样,站在山巅长啸。

  蝉的一生与我们不是非常接近吗?我们大部分人把半生的光阴用在学习,渴望利用这种学习来获得成功,那种漫长匐匍的追求正如知了一样;一旦我们被世人看为成功,自足的在枝头欢唱,秋天已经来了。

  孟浩然有一前写蝉的诗,中间有这样几句:

  黄金然桂尽,

  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

  闻蝉但益悲。

  听蝉声鸣叫时,想起这首诗,就觉得“知了”两字中有更深的含义。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边在树上高歌,一边心里坦然明了,对自己说:“知了,关于生命的实相,我明白了。”

  散文诗之知了声声 篇5

  小暑前下了场透雨后,黄昏来临,小村人就坐不住了,他们来到村子外面的小树林里小河边或者大路边,去找知了猴。村人碰面了相互问候说话,他们不说找知了猴,说摸知了猴,很有意思吧。把找知了猴为什么说成摸呢,这是老辈子人的说法,后人也就跟着说了,没人想过为什么。知了猴一般都是天黑后才出来,老辈子时小村人家里照明还是煤油灯呢,自然没有照明工具了,黑夜里他们什么也看不见,找知了猴只好一棵树一棵树的用手摸个遍,我想这就是摸知了猴了吧。不像现在,摸知了猴时拿了手电筒,爬到树上的知了猴一照就看到了。你晚上如果从小村经过,看到村子外面手电一晃一晃的,还有稀稀落落的说话声,那就是小村人在摸知了猴,他们一直摸到十点多钟才回家的。有些有经验的村人,在出现知了猴多的树上,一人高的位置沾一圈胶带,这样知了猴爬到粘胶带的位置就停住不向上爬了,村人们摸知了猴就很轻松容易了。

  黄昏时散步,在村头遇到了三元叔,三元叔拿着手电,不用问是要去东面小河边摸知了猴的,我问他昨天摸了几个啊,三元叔笑笑说一个也没有,我说那你今天还去,三元叔说闲着没事,小孙子天天嚷着要我找吃知了猴给他,咱就消磨时间吧。又说这知了猴不容易,在地下好几年才出来,一露头就被逮住了,你别小看人这张小嘴厉害着呢,多少也不够吃的啊,现在都快绝了,白天你还听见知了叫吗。是啊,前几年的夏天就是知了的天下了,到处是他们的歌唱,这一处刚停歇那边就又来了,无论在哪里都躲不掉,像三伏天中午的太阳一样让人讨厌。现在呢,也是有蝉鸣的,只不过大合唱是不行了,只是三重唱或四重唱吧,已不成阵仗了。蝉鸣就是为夏天而生的,仿佛长在夏的身上,夏天少了蝉鸣总感觉夏天就不完整。

  我这个人喜静不喜动,一般是不去摸知了猴的。现在我还记得很小的时候一次贪玩,很晚还没有回家,和小伙伴在一片榆树林下看到一个绿豆粒大小的洞,用手一按洞就变大了,大拇指粗细吧,这就是知了猴的洞穴了,用手一扣果然从里面掏出一个知了猴来。一会功夫就找了七八个知了猴,手拿不了了,装进口袋里用手捂着就回家了。母亲还表扬了我呢,一边把知了猴放进盛着盐水的小盆子里,腌一晚上后就能煎着吃了。

  第二日早晨我就能吃到美味无比的'知了猴了。在我们小村吃知了猴一般都是油煎,在炒锅里浇一点点油,锅热了把知了猴放进去煎熟就可以吃了,什么佐料也不用放就很好吃,这就像做海鲜,尽量少放佐料,海鲜自身的味道是任何佐料都比不了的。那时候的夏天我们几个孩子是经常吃知了猴的,大都是爷爷父亲和姑姑们负责找,母亲负责煎,我们负责吃知了猴。那时是在厨房里烧柴禾,我记得母亲把柴禾烧旺了,铁锅里浇少许油,然后把前一天腌好的知了猴捞出来,嗤啦一声放进去,铲子叮叮当当的翻着,一边趴下低头吹柴禾,让火更旺一些。这个时候是要技术的,锅不热不行,知了猴受热不均会有的地方煎糊了有的地方还不熟就不好吃了,可是每次母亲都能煎的每个知了猴都是金黄金黄的。知了猴煎好了,香味也把我们这几个小馋虫给招来了,一个孩子几个,母亲按量分开,不多也不能少,分不均了闹不好我们会打架的。母亲坐在凳子上,笑眯眯的看着我们几个吃,落在头上蹭在脸上的烟灰也忘记擦去了,那样子仿佛是比她自己吃了还感觉香呢。有时小姑会逗我们,装模作样的要抢我们几个吃,我们一律捂得紧紧的坚决不让,抢谁的谁就会跟她急,这时小院子里就会传出一阵笑声,是那样幸福那样快乐。

  后来村子里就有人收知了猴,开始一个五分钱,再后来涨到一毛,村子里许多人家就舍不得吃了,攒着卖了换几个钱。能换钱了,村人们找知了猴的热情就上来了,一家人全部出动,一找就是一宿的有的是,可是我们家不卖的,爷爷说了找了就是要我们几个小捣蛋吃的,不卖坚决不卖。

  再后来后来就到现在了,时光如流水,一些人一些事过去就再也回不来了,爷爷奶奶还有父亲永远地走了,母亲也苍老了,我们这几个孩子也长大有了各自的家,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平日里鲜有碰面,到了春节必聚一次的,也都是说些挣多少钱或在城里买房子的话,再就是喝酒赌钱玩乐,小时候吃母亲煎的知了猴的事我想恐怕谁也不能记不起。

  前几年,夏天的早晨还会有人来到小村收知了猴,不过已经涨到五毛钱一个了,他们沿街一喊,就会有村人端着昨天晚上摸到的知了猴出来,有的惺忪着睡眼,衣服上的扣子也扣错了,大概昨天晚上摸知了猴摸到很晚。他们一到收知了猴的跟前立马就来了精神,睁大眼睛看着收知了猴的一个一个地数,生怕少数一个,给钱时几分一毛的挣,总要粘上收知了猴的几毛钱的光才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现在小村的知了猴很少了,收知了猴的也就不会来小村了,因为就是他们来也收不到知了猴。我想起三元叔说的话了,觉得有道理,人的嘴别看小,厉害着呢,可着吃什么都能吃光的。不过知了猴又涨价了,听说收着就八九毛一个了。城里各大饭店都有卖呢,价格自然就很贵了,做出来一个得几块钱是不稀奇的。

  在县城里和朋友一次吃饭时点了一盘知了猴,端上来时看到盘子里铺着一片青菜叶子上卧着一堆知了猴,大概有二三十个左右,样子一点都没变,和以前一样,就连做法也和小时候母亲做的一样,是用油煎的,什么佐料也不放。几十年过去了,什么都在变化,推陈出新,也只有这小小的知了猴的烹饪方法没变。我想不是他们不想变,而是他们想不出变的方法来吧。朋友们一手端着啤酒一手拿起筷子夹知了猴连说好吃,还劝我说你一会不吃我们就吃完了啊,我夹了一个知了猴慢慢嚼着发觉味道变了,干巴巴的怎么也吃不出母亲煎的那一个新鲜味了。我想这可能是收购后放冰箱里储存时间太长了的原因吧,人们把知了猴放进冰箱储存保鲜只保住了外形,而内质早就僵化老去了。

  我抬起头,好像看到母亲,仿佛还和我小时候一样,坐在凳子上很疲倦的样子,烧柴禾做饭呛的灰落在头发上脸上也顾不得擦去,笑眯眯地看着我,问我还好吃吗?

  散文诗之知了声声 篇6

  早上出门去上班,把共享单车放在路边,不经意抬头,咦,不远处树干上有只刚蜕变不久的知了,颜色还是嫩嫩的黄绿色,身子也是柔软的无力动弹,好几年没有见过知了变身时的样子了,感觉又是亲切,又是惊喜,拿出手机拍了两张照片,发个朋友圈儿:正是知了出洞蜕变的季节,想吃“唐僧肉”了,去哪儿抓呢?

  对于知了,我是非常熟悉的。小时候的村庄树林里,有过无数与知了相关的趣事儿。每年一到六月份,在小麦成熟的时候开始,杨树上就开始有了知了的鸣叫声,是那种个头小的、鸣声细弱俗称“麦知了”。一到这个季节,人们开始忙碌起来了,为麦收做准备,也要为麦收之后的秋种做准备,而且这期间还有一个端午节,村里的人们还是比较重视这个节日的——紧张收种的间隙,每家都需要用美食来犒劳一季的忙碌。那个时候,商品匮乏,一些吃食,物品都是需要自家制作的,讲究一点的人家会在这个时候,给家里的老人,媳妇,闺女买上一些花布做件夏天的小衫,再张罗一锅香甜的粽子,就是最美好富足的日子了。在知了欢快的鸣唱声中,喜洋洋的气氛在村中里弥漫开来,伴着新熟的麦香,伴着香甜的粽子,伴着小孩子的嬉笑,幸福喜乐的农家生活,就像那最欢快的乐曲,就像那最流畅的溪流,就像那最轻盈的蓝天流云,平淡、温馨、祥和、美好。

  麦收之后,进入七月,进入伏天,农人们没有那么忙碌了,天也热了,进入雨季之后,村庄里的池塘里水位上升了,白天小孩子下水游泳,奶奶、姑姑、婶婶们在池塘边柳树下洗衣服,时而说说笑笑,时而唱起歌曲。柳丝上不甘寂寞的知了也凑了热闹不停歇地叫,顽皮的孩子会弄根长杆子,头上黏上嚼碎的麦子,悄悄地趁知了不备,就粘住一只,装进瓶里,放在口袋里。即使被捉了,知了还是不停的叫,仿佛置身危险这件事而与它无关。如果下午有一场雨就更好了,傍晚雨停了,三五成群的小伙伴相约着,带着手电筒,带着瓶瓶罐罐去村边的堤坝树林里去摸知了猴。一个摸字形容出逮这种昆虫的方式了。大多数时候,雨后土地松软了,知了猴用自己的前爪捅破洞口爬出地面,寻找灌木和树干,爬到合适的位置就开始蜕皮了,这个时候正赶上摸知了猴的孩子们,于是就被他们摸到,成为了他们的'战利品。每个晚上有经验点的小孩儿能摸一两百个呢,回到家洗一洗,倒到有盖子的罐子里,撒上盐,等到第二天早上,叫妈妈有油煎了,美美的吃上几只打打牙祭,称之为“唐僧肉”。

  后来读了法布尔的文章《蝉》详细地了解了知了的一生,从卵掉入泥土里,要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能爬出洞,蜕变成知了,而蜕变之后六七十天生命就结束了。懂得了这些之后很敬佩知了的性格,在黑沉沉的地底下生活几年,努力爬出洞,一到两个小时之内找到安全地带,迅速从躯壳里蜕变出来,由一个笨笨的爬虫到一只透明羽翼的知了。它的一生发生了质的变化,轻盈的飞上树,唱着歌,赞美着自己的勇敢和夏天的火热。在蜕变的时刻,一点点都不能犹豫,一气呵成爬出旧壳,稍微一犹豫就僵死在壳里,小时候经常在早上看到没有“变”出来的知了猴,拱着个后背,不能飞,不能爬,成为了鸟儿,蚂蚁的美食,断送了自己修炼多年的飞天梦;而那些成功者,在高高的树梢,大声的鸣叫,竭尽一生的能量,唱一首生命的歌。

  是啊,它们的生命是值得赞美的,耐力、勇气、歌唱的能力,蜕变之后的华美转身,振翅之后的重生,足以用成功者的姿态面对世界,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出身低微,却不甘平庸穷尽一生拼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出路,就如同知了的蛰伏和蜕变一样,如果你没有见过知了,你会相信知了是那个笨虫子变的吗?人很多时候只相信眼前的,而不敢去突破眼前的一切,比如说现状,比如说窘境,总有人喊穷,喊苦,喊不公平,殊不知当你高喊不公平的时候,你就已经是弱者了……人生的藩篱是用来冲破的,而不是用来禁锢的。

  散文诗之知了声声 篇7

  知了——知了——每年夏季,伴着炎炎烈日,不时传来知了刺耳的鸣叫,着实让人烦躁,很多人把夏日带来的苦恼统统发泄在了这小东西身上,“吵死了,吵死了,捉住它。”其实,这只是人们的借口而已,知了味美可口营养丰富那是真的。

  我小时候就没少捉了知了,太阳刚刚落山,便匆匆吃罢晚饭,早早来到树林边等候,也许是知了的生存本能吧,夜幕降临才开始拱土出窝。在心痒难搔的期待中,终于盼来知了出窝的时候,匆忙打开手电筒几步闯进黑黑的树林,照照地面、看看树身、仰望树枝,知了猴也太大意了,或许认为有夜色保护便万事大吉,故而动作缓慢、镇定自如,这样一来凡是进入视线的休想逃脱,不过人的动作是不能放慢的,树林里灯光闪烁,人影绰绰,大家简直是在抢,行动迟缓收获自然少许多。知了猴出窝有个特点,一波一波的,在细致的轮番“扫荡”后,大家便坐下来休息等待下一波,我是坐不住的,在树下寻找知了窝,这种窝粗心之人很难找到,窝上面有个极小的口,用细树枝慢慢的插进去往上撬,会出现二分钱硬币般大小的'洞,等待拱土的知了猴便悬在洞口不远的洞壁上,只要迅疾出手便可一把将其抠出来,倘若迟了,知了猴觉察到自己的危险,会本能的往下缩,虽然仍可将其俘获,但需要一番周折。

  雨后的傍晚,土质松软,知了猴大多选择在此时出窝,虽然树林潮湿,还不时的滴水,但知了猴的美味是最大的诱惑,我曾多次不顾父母的阻拦,穿着臃肿的蓑衣与伙伴相约同去,脚下杂草丛生,稍不留意便摔个屁股蹲,四周枝叶缠绵,不时地被羁绊,但收获颇丰,每次都要捉上百个,有时甚至数百个,想到咀嚼知了的惬意,心中的喜悦是无法掩饰的。

  忙过一段时日后,知了猴已全部出完,人们把目光又盯向高居树上的成年知了。记得每天中午放学后,我和小伙伴们放弃午休,悄悄绕过老师的家门,顶着似火的骄阳,钻进密不透风的杨树林,伙伴们手里都拿着长达数米的竹竿,胳肢窝里紧紧夹着面筋,那样子生怕丢了,面筋这东西也不知是何人发明的,麦粒在嘴里嚼好,清水洗净麦皮,剩下的精华用大大的树叶包裹着,到了树林,胳肢窝的面筋经过体温加工,变得粘粘的,粘在手上极难摆脱,更别说那小小的知了了。粘知了需有耐心,慢慢寻找细细观察,发现目标紧紧盯住,然后把面筋缠在竹竿头上,轻轻的向知了靠近,待得相距只有几厘米时迅疾前伸,只要面筋粘到知了的羽翼,便大功告成了,知了扑腾着双翼,发出徒劳的尖叫。

  粘知了很让人上瘾,不知不觉中便到了上课时间,我曾多次因迟到被罚站、写检讨,也因没有午睡打瞌睡遭批评,还有一次只顾仰脸寻知了,忽觉脚下软绵绵的,低头一看吓得大叫一声,扔下竹竿一阵急跑,原来踩到了一条蛇,一连几日不敢再去,过得几日,胆子稍大了一些,虽然仍心有余悸,还是在同伴的鼓励下凭着侥幸再次钻进充满诱惑的树林。

  儿时捉知了已过去多年,后来的日月虽然未重操此好,但听到知了尖利的鸣叫便想起那段经历。一场秋雨一场寒,酷热的日子终于要拉下帷幕了,知了的叫声已日渐稀疏,想到这小东西费尽全力来到有阳光的世界,即便不被人吃掉,它的生命也是短暂的,好似来去匆匆的过客,便有些许神伤。

  散文诗之知了声声 篇8

  知了,学名蚱蝉。不同地域还有不少小名,比如罗锅、麻寂寥、爬拉猴、寒、蟪蛄……举不胜数。只能说明它混的地面儿广,知名度高。

  年幼时酷爱知了,是因为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它;再有就是特别美味,“油炸知了”“椒盐知了”想起来就让人咽口水。所以,经常和小伙伴趁夜捉知了。拿着手电筒,抱着罐头瓶,在村外的小树林摸索。知了多数也是天黑才行动的,从泥土里爬出来,顺着树干往上爬,找个它认为牢靠的地方脱皮,从而展翅高飞。被光束一照便一动不动,我们轻易的把它放进瓶子里。第二天或变成我们的美食,或供小伙伴玩耍。

  随着慢慢长大,不再喜欢玩虫或鸟,对吃知了也渐渐失去兴趣。但每到夏天,那从清晨到深夜孜孜不倦的“吱——吱——”啸叫声,吵得人厌烦。尤其是在你思考重要问题,或是想睡而睡不着的时候。有时候都想抓只知了严刑拷问,它白天黑夜的“吱吱”叫,叫的什么,知了些什么。当然,我没有实施,即使拷问也语言不通,也没必要跟它较劲。

  后来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发觉知了是个有意思的小东西。禁不住又查阅关于它的资料,越发觉得它了不起。原来它从卵到成虫需要在地下挣扎长达四年的时间,蜕变成蝉蛹后才历经辛苦钻出地面;爬到高处再忍痛脱皮羽化成蝉,雄蝉开始抱着树枝没日没夜的呼唤,同时用腹部的针在树枝上钻孔;等雌蝉收到信号与它交合后,便把它们的爱情结晶——卵子储藏在树枝里,它们的生命也就到了尽头。而在这样艰难的过程中,不能排除发生意外的机率。比如被那个孩子捉去玩,或是变成类似“油炸知了”的美味;在爬行和蜕变过程中遇到天敌,同样会沦为食物或夭折。如果说知了几经艰辛最终可以一飞冲天是种幸福,那这种幸福的时间最长也就一个多月。难怪法布尔会在文末写:“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厌恶它歌声中的烦吵浮夸。”

  蝉在古代是纯洁和永生的象征,富有灵性,所以常有人做饰品寓意一鸣惊人。也有作为“玉含”放在死者口中陪葬,意思是人死后,不食和饮露,脱胎于浊秽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浊水。历代文人的词句里,知了也是常客。唐朝孟浩然写的“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诗句把颓废心情描述的淋漓尽致。南朝王籍那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写出山的幽静、深邃,被誉为“文外独绝”。很明显,蝉本身是表达不了任何感情的,正如宋朝杨万里说的“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说直白些,无论是悲凉还是聒噪,都是墨客们触景生情,借“蝉”发挥罢了。然而,知了在文人的眼中是纯洁的,乐观的,德行高尚的;尽管有时候悲情些,生命力还是极强的。

  知了的一生曲折而短暂,先是蛰伏地下历练,后来蜕化冲天一鸣惊人。难怪有人把它当成励志故事,演化成另一种修行。继而把它的习性与佛家的禅定联系到一起,甚至“知了”这个名字都可以分开理解成“知”指大智慧,“了”指放下。只是这么深的含意它只怕不会知道,反正我是一知半解。关于知了这名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最接近的大概是因为它的'叫声。如果让我理解,我倒喜欢把它分析成“知足常乐,了然于心”。

  客观说知了只是昆虫,一百多万昆虫中的一种。它汲取树枝中的汁液,对植物来说还是害虫。而生活中它却套着各种光环——象征永生的灵性玉蝉、墨客们抒情的咏蝉、童话里声音嘹亮的歌唱家,还有少不了的食用、药用价值。这么说,知了还是做为人们的朋友多些,虽然它有每次听起来并不悦耳的啸叫声。面对困境时我们可以想想知了的经历,不管未来多么渺茫都把心放宽,着眼于蓊郁的枝叶之外的广阔蓝天……无论生命的长短,作为的大小,都要珍惜当前,认真生活每一天。

  散文诗之知了声声 篇9

  知了出现在炎热的夏天,这个季节,太阳大有不把万物烤焦誓不罢休之势。大多数植物被炙烤得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动物们也纷纷躲藏起来。小狗懒洋洋地伏在堂屋中间的桌底下,微闭着双眼,伸长舌头,不停地喘着粗气。人们在阴凉处摇着芭蕉扇。而此时,知了却倾巢而动,大发神威,它们爬上高高的枝头,扯开嗓门,大声高歌:“知道了……知道了……”把人们的心情搅扰得更加烦躁。

  我们不怕热,也没地方玩,于是,几个整天光着背、赤着脚、浑身晒得乌黑发亮的小伙伴一合计,决定捉知了去。

  捉知了对我们来说是小菜一碟,工具也简单,一根长竹竿,一捧小麦面即可。我们把小麦放进嘴里,像磨子一样不停地搅动,雪白的麦浆像牛奶似的从嘴角流了出来,最后洗去麦皮,粘性很强的面筋就做成了。我们把它缠绕在竹竿梢上,捉知了的工具就做好了。

  我们听寻知了的叫声,四处搜索着,一旦发现目标就举起竹竿,悄悄伸到知了的后背,突然靠去,面筋就会死死粘住知了的翅膀,任凭它怎样挣扎也逃脱不了。

  二扁头粘知了最凶,这里的“凶”是指能干、有本事的意思。二扁头小时候没人带,整天睡在木板床上把头枕扁了。他家穷,一天三顿吃不饱,人长得精瘦,但很机灵,一蹿就能上树。

  一次,我们到大堤上的树林中粘知了。可二扁头却垂头丧气,哭丧着脸说再开学就不读书了,父亲说一学期三块五的学费交不起。我说那你不能求他吗?他说没用的。考虑了好长时间,我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告诉他说知了壳可以卖钱,县医药公司收购。出了好主意的.我十分得意,大家也很高兴,一起动手找知了壳、粘知了,帮二扁头凑学费。

  后来知道,知了学名叫蝉,蝉衣是中药名,亦称蝉蜕,性寒、味甘,有散风宣肺、解热定惊之功能。

  我们一直忙到开学的前三天,已帮二扁头收集了一口袋知了壳了。这时,我们不得不停下来,因为,我们还要做为数不多的作业。

  那天下午,一个坏消息传来,二扁头想多粘些知了,一个人上树,结果掉了下来,摔断了一条腿。等我们赶去时,二扁头已被村里用冲水船送到县医院抢救了。

  开学了,我们到公社所在地住堂读书,一个星期才能回家一次。

  二扁头大难不死,也没留下残疾,但因治病花钱家里欠了不少债。半年后,二扁头被送到他二姨家,他二姨家在海边盐场,二扁头到盐场晒盐去了。

  每次回忆起童年,那一个个纯真的故事都会令我热泪盈眶,那是我永远割不断的情结。

  散文诗之知了声声 篇10

  有人说,知了是夏天的信息,知了是麦收的喜音。也有人唱着:“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可不,时值夏日麦收的当儿,我徜徉在小城植物园里,忽听一阵清脆的知了声,还真灵。我想,知了这是在向人们报告着夏天的信息,告诉人们该收麦了,该吃新麦子了。

  儿时的夏天,蝉鸣、萤舞、虫飞……那是脑海里抹不去的盛景。是知了的天然乐园,村子南北东西的树上,成了知了们的舞台,各种知了纷纷展翅飞栖到那高高的舞台,争先一展歌喉,谁也不甘落后。知了声便从村子的南街上、后洼里、西头、东崖处唱出无穷的欢乐,声音或是从那棵500多年的老槐树上传来,带来了数百年古槐的底气;或是从东崖的柳树上传来,用叫声传递着东山上“状元石”的信息;或是从门前自家的那棵槐树上传来,声声唱出的是自然、亲切。起初鸣叫的时候,像是参加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初登台歌手一样,先是在幕后试唱,一丝、一缕,接着就是一阵、一片。那悦耳的知了声带着乡土气息,夹着泥土的芳香,沾着树叶的露珠,缠绵而来,空空响成一片。

  知了们都堪称为美丽的歌唱家,叫起来美妙动听,个个音质优美,虫虫声音高亢,唱出了独唱、二虫唱、大合唱,唱出了天籁之音的交响曲,在辽阔的天地间酣畅淋漓地歌唱,一首接一首,谁也不服谁,此起彼伏,遥相呼应,循环往复,声声入耳。那悦耳的知了声,时而高亢,时而低吟,时而激越,时而婉转,时而像是知了在鸣叫着打擂台,看谁叫得好听,叫得更响;时而四周的知了声又汇成一片,仿佛是一场音乐会。远近高低各不同,知了声声惹人醉。声声撼动着村子的每一个角落,声声唱响了农人内心深处清脆的乡音。

  其实,细听知了声,还真大不同。门类不同,都有着不同的唱法,假若对知了见得多了,听得叫声多了,也就分辨的很清了。名字就叫知了的,一般“吱、吱”地叫着,声音特大,叫得很普通,属通俗唱法;名字叫知子的,叫起来发出很小的“吱子、吱子”声音,长得也小,属童声唱法;乌悠叫起来发出:“乌悠、乌悠、完”“乌悠、乌悠、乌悠、完”“乌悠……”的声音,很特别,抑扬顿挫,可能因此而得名,听习惯了觉得很好听,当属美声唱法;噪叫起来始终是“噪、噪……”的长音,就像笛子等乐器发出的声音,很动听,属民族唱法。

  知了声声叫着夏天,也叫开了我的心扉。儿时的夏天,我常拿着小人书到我家的槐树底下乘凉,一边看着小人书,一边聆听着来自大自然的最美妙的声乐,枕着撩人心弦的知了声,读着撼人心魄的小人书,一起走进少年之我的梦里……

  知了声声是诱人的,尤其是中午时分叫声正酣,这样甜美的`叫声曾诱惑过少年的我,即使炎热的中午,天气再热,宁可放弃午休也不能放弃粘知了。于是乎,我就肩上扛着长杆子,嘴里嚼着小麦当面筋,雄赳赳,气昂昂,走过了田野和大半个村庄,循着知了的叫声走,不知走过了多少路,常常走在粘知了的路上,东北河里留下了我的足迹,柿子树林里有我的身影,村西头自家的杏树、柿子树下留下了我更多的梦想,有时,我索性带着张小狗皮一铺,就势躺倒树下,听到知了声一跃而起,扛起杆子循声跑去。说实话,我那时粘知了的热情是高涨的,可粘知了的技巧是欠缺的,甚至不太懂粘知了,举着杆子上的面筋往知了身上粘,结果怎么也粘不住,一粘就飞了,后来,改为粘翅翼,效果还真灵。不过粘的都是些普通知了,而要粘乌悠就很难了,乌悠很狡猾,它一般栖息在让树叶遮挡的不易发现的地方,而且很警觉,不等靠近它,就飞了,有时逗人似的,飞栖到一棵树上叫几声,等你拿着杆子赶到了,它就飞到另一棵树上叫去了,等你赶到时,它又飞走了,有时真用杆子靠近了它,这家伙在高处还冷不防往下撒泡尿,撒你一头一脸,这回飞得又高又远,真让人哭笑不得。

  离小城近了,离知了声远了。自从跳出农门,居住在钢筋、水泥组合的方块里,那熟悉、亲切的知了声渐行渐远,“吱、吱……吱子、吱子……乌悠、乌悠、完……噪、噪……”那美妙的知了声,曾是我童年记忆里最原始的歌谣,珍藏在我的脑海深处,如今只能偶尔听到三两只短暂的知了声了,不免有怅然若失之感。

  知了声声,曾不知伴随我度过了多少个美妙的夏天,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直抵灵魂深处;如今虽说没有了过去那种撼动人心的知了声声,可过往的岁月里已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味,有时还真走进我的梦里……

  散文诗之知了声声 篇11

  儿时里摸金蝉,回到家里能解馋。

  捂知了靠技巧,逗它玩耍满地跑。

  烤知了喂鸡鸭,赏个鸡蛋真不差

  嘿嘿,呵呵,哈哈?……

  又到夏季,池塘边的柳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知了,是金蝉脱壳蜕变而出,金蝉在农村老家也叫“爬蚱”,是夏季里的美味。眼下,正是金蝉集中破土而出的季节。上个周末,我急切地回到老家,找齐铲子、手电、竹竿,要大干一场,过足一次摸爬蚱瘾。

  傍晚时分,天没完全黑下来之前,村庄里、村周围的树林里、沟渠边到处是来往穿梭、相互打着招呼、摸金蝉的人流。

  最热闹的时光,是在夜幕完全降临后。你看吧,沟渠边、小树林里随处可见的闪烁灯光,一束束交织照射,地上、树上、角角落落,你方照过我登场,络绎不绝,轮番上阵。由于金蝉味美,营养价值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加之价格逐年攀升。如今,还真有不少人专门不眠不休摸金蝉,换来了不错的收入。就说村里的二黑哥吧,他每天晚上能摸400多只金蝉,第二天拿到集市上卖了,就是近300元的收入,难怪他乐此不疲,夜夜不闲摸蝉忙。

  哈哈,哪里逃!一棵小树的枝杈上一个正在脱壳、羽化的金蝉,被我逮个正着,在兴奋的像个孩子般手舞足蹈的喜悦里,思绪长了翅膀,穿越时空般飞回童年里摸金蝉的那些快乐时光……

  儿时,最快乐的事,莫过于摸金蝉了?

  傍晚时分,在地下蛰伏三年的金蝉,历经千辛万苦,百折不回,扒土成小洞,慢慢爬出地面来。为了能多摸些金蝉,我们一群小伙伴,会早早地拿着铲子、手电、竹棍、盛装金蝉的罐头瓶子,一般是先在自家家门口的树林里仔细摸一圈,然后再沿村头小树林、沟渠、果园等金蝉集中出没的地方,神情专注,一路耐心找寻。如果发现地面上有薄薄的小洞,就会急急地蹲下来,用小铁铲子耐心刨土,若发现真有金蝉,唯恐小伙伴们听不到,必定自豪并故意拖着长腔大喊:“啊啊,看看,我又逮到一个。”

  在小伙伴们慌忙围过来,满是羡慕的眼神里,我便掐着金蝉的.后背,轻轻丢进我的罐头瓶里,拍拍笑屁股、优哉游哉继续满地寻?

  天完全黑了以后,我们便打开手电筒不停地在地上、树上、墙头上照射,络绎不绝的人流来回像耙地一样,你刚照过走了人,我又闪亮登场,喊声、叫声、不伦不类的咋呼声不绝于耳,原本该是沉寂夜,变得喧嚣热闹。

  有时,一些刚爬出洞的金蝉,尚未登高爬树就成了俘虏,倒也庆幸省了不少力气,倒是可怜了那些不辞辛苦爬上树、墙的金蝉,在一束束手电光的照射下,就算明知难逃被逮、也要紧紧的爬高几步,最终还是摆脱不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捕蝉者,落得个乖乖被“拿”下的命运。

  大约到了晚上十点半左右,摸金蝉的人们就会三五一伙谈着收获渐渐散去。手气好的人,有时能捉到上百个金蝉。尽管儿时金蝉很多,但因为我年龄尚小,经验不足,每天晚上也只能摸到几十只金蝉,虽不算多,当时已经很知足了。

  回到家,我会把逮来金蝉用清水反复淘洗几遍,干净了,放在罐子里,撒上一些盐,用硬纸板盖好压实,以防金蝉脱壳,逃了去。

  第二天一早,母亲便会用三块砖头垫起一个平底的铁锅,下面烧起柴火,锅里加上少许棉油或豆油,待油热了,把腌制了一晚上的金蝉倒进锅里,用铁锅铲子一个一个用劲摁扁,“知啦、知啦”的摁压声里,飘出的香味,馋的我直勾勾、眼巴巴地望着锅里的金蝉,口水都流出来了。

  嘿嘿,别见笑。儿时,那个物质贫乏、肚子里缺少油水的年代,能吃上油煎的金蝉,绝对是最留恋、最难忘的美味佳肴啦,既饱肚子,又改善生活,还解了馋。至今提起,念念不忘,唏嘘不止。

  除了摸金蝉,捂知了,也是一件开心的事。

  找来一个尽量长些的竹竿,用铁丝握成一个拳头大小的圆,绕圆扎紧一个长帽子状的丝网,然后紧紧固定在竹竿的顶端,就做成了一个捂知了的武器。

  约上村里一群小伙伴,前呼后拥,一路叽叽喳喳、欢呼雀跃,去捂知了喽。

  “哈哈,看,看看那棵树上,快看,一排三知了,扯着嗓子叫得欢……”

  “唉唉,到底是那棵树?”

  “就你身旁左手边的那棵大柳树,离你不到两步远。”

  “好好好,看见了!你们一个个都给我原地站!不要惊了树上的知了。”我慢慢举起竹竿猫着腰,挪着小步,向目标一点点靠近。

  近了,近了,快够着了……小心,小心,再小心点!

  身后的小伙伴一个个屏息凝视,大气不敢喘,生怕惊动了知了!

  眼看的竹竿就要移动到鸣叫的知了处,“噗、噗”一大一小两声响,不知后面哪个不争气的小伙伴没管好自己的裤裆,撒了风、漏了气,惹得小伙伴哄堂大笑,害得我手一颤,惊得几只灵性的知了洒下几滴尿,“倏”地一声,飞走了。

  “呀呀,扫兴,真是扫兴!谁的屁,早不放晚不放,关键时刻掉链子,乱撒气!”

  “哈哈,甭管谁的屁,实在憋不住就放了,管天管地还管不住屙屎放屁呢?”放屁的二牛被小伙伴们追着喊打,他捂着嘴巴一蹦一跳笑得欢。

  “看,那里有链在一起的两只!”

  “快快,赶紧捂着它!捂着它!”

  众伙伴们乐的屁颠屁颠的小声呼叫着。

  有了上次的教训,这次可得加倍小心啊!就让我蹑手蹑脚慢慢地、慢慢地靠近它……哇塞!捂着了,捂着了!捂着的是一只老知了。召集小伙伴们来到有阴凉的树荫下,把捂来知了的翅膀掐去一半,放在地上,用手不停摆弄摆弄、逗它玩,这只失去了翅膀的知了只能扑棱扑棱满地挣扎、却再也不能飞起来。

  烤知了,喂鸡鸭,刺激又好玩。

  夜晚时分,黑天黑地里,按照分工,几个小伙伴负责抱麦秸,剩下二个拿竹竿,咋咋呼呼地一起去到村头的几棵大柳树下,烤知了。

  把麦秸分别放到几棵大柳树下,点起明火。

  拿竹竿的伙伴见火燃起,便迅速地举起手里的竹竿用劲敲打树上的知了。知了受到惊吓鸣叫着朝有光的火堆里飞。在一片欢呼叫好声里,不一会就有满满的收获。

  有时,会一晚上跑遍村子附近沟渠、树林烤知了。最后,收获的知了平均分配给每个参与的小伙伴,带回家为鸡、鸭。大多时候,父母大人一高兴,就会奖励一个煎鸡蛋吃。哈哈,好香,解馋,真好!

  知了声声里,笑声朗朗,快乐了贫乏的童年!

  蝉鸣阵阵里,不知愁苦,美丽了一个个夏天!

  真的好难忘!知了、知了,知了声声醉了我有趣的童年。

【散文诗之知了声声】相关文章:

经典散文诗07-11

儿童散文诗10-13

现代散文诗05-23

儿童散文诗07-08

儿童散文诗精选09-27

现代散文诗精选05-15

儿童散文诗10-10

故乡经典散文诗08-18

风声声音的词语09-16

汪国真经典散文诗歌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