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身体大局观

时间:2024-11-27 17:50:36 内经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内经》身体大局观

  读经也好,做学问也好,都要会转经。怎么转?就好比你要了解一个地方,你先看地图,地图有两个作用,一个有全貌,一个是路线。大概意思是,我们世界是怎么样的。要了解全貌,我还是喜欢从中医的思维方式。

  中医思维方式从易经出来,易经就是容易。比如易经看世界,从大到小,都分为五行相对应。从中医讲,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用一句话讲,整个大宇宙好比一个大人,人是一个小人。整个大宇宙也像人一样,有金木水火土的功能。天上的重要星宿,跟人体相相应。以前人夜观天象,就知道人间的事。这也是人天感应的一种方式。

  小一些,好比地球一样,地球是圆的,人的脸也是偏于圆的。地球有血液就是水,有毛发就是山林树木,有骨骼就是石头矿产。古人就和天地和谐的很好,不敢破坏水,树木。斧斤以时入山林。也不敢挖矿产,不烧煤,也不会到处去截河流,乃至打山洞。

  比如一段河流,水在流动的过程,就会带着气。宇宙中,金木水火土。流动最强的是水。水的流动,能带动部分的气,和土。好比人体内,动的最快的是血液,要运养料和废物,都是血液在劳动。这就是水的功劳。

  以前人住房子,都要找个跟天地合一的。要看前后左右的山,不是随便的盖个自己舒服就好了。古代在沿海地区是很少盖房子的。沿海地区,海风大,流动性强,人在流动性很强的气场中,就很容易浮躁。沿海地区的人都静不下心来,到处奔波,其实跟整个气候环境有关。

  以前祖师建祖庭,也是建在山里头,要群山包围之中。这时打坐就比较容易入定,山里头适合修定。比如中国和印度自古就比较看高自己的民族。中国人有天下观,印度人认为自己是梵天下来。这也跟大环境有关。像日本这个民族就很缺乏安全感,因为日本属于海岛,没有靠山,他就带着很强烈的忧患意识。这跟环境有关。那中国不一样,中国有靠山,往西就是青藏高原,北方也有很多条大山脉。我们自古就是农业国家,比较安稳的。这跟大环境有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就是环境决定人的性格。中国自古有修仙的思想,也是环境使然。中国物产丰富,风景多俊美,犹如天宫。印度有解脱的思想,也是环境使然。印度的环境很差,天气热,物产少,佛陀坐在树底下,就想着人间苦集灭道,到了中国,没有修佛法修苦集灭道,就修大乘的思想,成佛成仙。修道的方法和印度也大有不同。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天台宗的修行方法。

  人的生命要有大局观,就要多读几本经。读《老子道德经》,让人的生命圆融,好比一个圆圈。我们现在都是线性思维,就是一直去,不知道回头。那道德经刚好一个太极,可以弥补这个缺欠。读历史,可以拉长人间时间的长度。读庄子,可以拉长空间的长度。读《佛经》尤其是华严经,可以增加灵性的厚度。就是心和灵性的东西。所以佛经讲的,都是属于灵性境界的,不是物质世界的。所以不要用科学来解读,来证明。那就错了。读《黄帝内经》,可以明白身和心和宇宙的关系。我们一直要用这个身体,那身体是怎么样运作的,和天地是怎么运作的,就要黄帝内经了。比如有些人老了,还不承认自己老,很害怕老,拼命化妆。这类人就适合念黄帝内经。

  拓展阅读:《黄帝内经》精华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

  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释文: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而后来失势变得卑贱了,这种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绪抑郁,即使没有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疾病也会从身体内部产生,这种病叫做“脱营”;如果病人以前富有而后来贫困了,这种病人往往在饮食和情绪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疾病,这种疾病叫做“失精”。这些疾病都是由于情绪不舒畅,五脏之气郁结而形成的。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释文: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释文: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所以,悲伤、哀怨、愁苦、忧伤的情绪会牵动心神,心神不安就会使五脏六腑都受影响。

  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释文:卫气在白天行于阳分,人处于清醒状态,夜间卫气入于阴分,人就能入睡。如果卫气不能入于阴分,而经常停留在阳分,就会使卫气在人体的阳分处于盛满状态。相应的阳跷脉就偏盛,卫气不能入于阴分,就会形成阴气虚,阴虚不能敛阳,所以就不能安睡。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释文:人的心情高兴时,营卫之气运行通畅,但过度喜悦可以使心气涣散,所以说喜则气缓。

  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释文:人生长到十岁的时候,五脏发育到一定的健全程度,血气的运行完全均匀,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源是肾脏的精气,精气从下部而上行,所以喜爱跑动。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释文:人体脏腑的功能各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拿一个君主制的朝廷君臣职能做比喻的话,那么心脏就好像地位最高的“君主”,它具有主导和统率全身各脏腑功能活动,并且使它们相互协调,人们的聪明智慧,都是从心脏产生出来的。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

  释文:到了四十九岁左右,任脉空虚,冲脉的气血衰弱,天癸竭尽,经闭不行,机体衰老,便没有生育能力了。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别气者,心主之气也。

  释文:周身的十二经脉以及与之相通的三百六十五络脉,其所有的血气都是上达于头面部而分别入于各个孔窍之中的。其阳气的精微上注于眼目,而使眼能够看见东西;其旁行的经气从两侧上注于耳,而使耳能够听。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释文:邪气侵犯人体而产生病变,有的先发生在阴经而后才影响到阳经,有的则先发生在阳经而后才影响到阴经。先发生在阳经的病变,多数是由于遭受了风雨寒暑等外邪的侵袭而引起的;先发生于阴经的病变,则多数是由于饮食失调,生活起居没有规律,过度以及情绪波动剧烈等内因所导致的。

【《内经》身体大局观】相关文章:

《内经》身体观06-03

内经的认识09-10

内经的意思09-05

内经的圣人08-15

内经感悟07-14

内经的精华09-11

内经的来源09-18

内经与伤寒07-31

《内经》与天癸06-07

内经经脉别论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