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评课稿

时间:2024-06-11 17:48:40 木兰诗 我要投稿

木兰诗评课稿(通用18篇)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木兰诗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木兰诗评课稿 篇1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诗歌名篇,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勇敢坚强的古代女性。在这节课中,薛老师教学目标明确,主要解决人物形象和材料的取舍问题。整个教学过程流畅,通过师生双方的努力,较好的达到预期的目的。

  本节课是《木兰诗》教学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教师已经解决了字词的疏通问题。在上课之始,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正音。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展示有关木兰事迹的图片,叫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愉悦中熟悉课文内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诗歌运用能力。

  这堂课很大的'一个亮点就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注重文本并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效地调动了课堂气氛。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给学生的其中一个话题是木兰是个英雄也是一个女孩子,你认为课文重点刻画的是哪个形象?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学生说话的欲望,同学发言踊跃,而且都能根据文本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把课堂气氛推到了一个高潮。但是我觉得教师对这个问题的引导还值得商榷,女英雄和女孩子两者之间并没有对立的关系,不要把女英雄和女孩子割裂开来。

  木兰诗评课稿 篇2

  钟运想老师在这堂课上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有感知、疏通、复述、赏析、疑难问答等五个部分,有问有答,同时穿插情景剧的活动,情景剧的表演设计不错,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只是教师应适当点拨。

  钟老师讲课,语言清晰,引导到位,分析全面,学生活动较积极,尤其是情景剧部分。上课前的每日积累活动较好。课文分析较细,对于初一学生这样做很好。

  这堂课教学,我感觉钟老师做到了内容充实,教法得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条不紊的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了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激发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尽量以平等的.语气与学生交流,充分考虑到尊重学生,课堂气氛活跃。

  ②“读”贯穿课堂始终,在一定程度上渲染了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领悟。

  当然,也存在尚有欠缺的地方,本堂课课堂容量较大,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学生略显拘谨。还要多注意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感受木兰品质的时间较紧,此外课文讲解完了教师再点拨、总结一下效果会更好。在分析上不必过细,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时间。

  木兰诗评课稿 篇3

  执教过《木兰诗》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惑,这样的一首民歌有什么新意可讲呢?听了薛老师的《木兰诗》对我的启发是,对教材的处理是没有尽头的。

  这节课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推崇:

  一、看画面,用木兰(四字短语概括每幅画面的内容),着环节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揣摩,又有语言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时很好的调动了课堂的气氛,可谓一箭双雕。

  二、你觉得木兰是个怎么样的人?这一环节老师提出了明确的回答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长期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三、“木兰是个女英雄,也是个女孩子,本诗中重点刻划的是哪个形象?”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空前热烈,学生的观点针锋相对,可以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作业的布置也非常有特色,设计四枚邮票,因为有了课堂内的热烈讨论,估计学生的作业也会精彩纷呈。

  商榷的地方。关于“木兰是个女英雄,也是个女孩子,本诗中重点刻划的是哪个形象?”这个问题,不仅学生在课堂内有热烈的讨论,老师们也有迥异的见解。我的看法是:1这样设计问题的思路是正确的;2就这个题目本身有两个致命的错误。首先,这是一个选择疑问句,它有两个选择肢,这两个选择肢应该是并列的,也就是不能有交叉重复,遗憾的.是题目中的两个选择肢明显交叉,“女孩子”与“女英雄”不是一对矛盾概念,所以犯了一个逻辑错误;那么把“女英雄”中的“女”去掉行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英雄中有女的,女孩子中也有男的,或许有人会问,题干中不是有“重点刻划”的字样吗,那就是第二方面的问题,到底英雄应该是怎样,大概命题者心中的英雄是指孔武有力的那种,而女孩子是柔弱的那种,但讨论者并没有认同这种观点,于是争论就没有了明确的方向。

  怎样来处理呢?办法至少有两个,命题者先说明英雄与女孩子的概念,然后哉讨论,或者干脆讨论怎样的人可算得上英雄,然后在讨论木兰这一英雄形象有说明特点。

  木兰诗评课稿 篇4

  1、从实际出发学洋四经验。老师在《木兰诗》的教学中,既加大学生自学的时间量,又有比较得当的教师分析指导。洋四的经验是老师仅在课堂上讲五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让学生自己学。这对于我们这些往往喜欢一讲到底或总是以为学生自学还不如自己多讲的老师来说,似乎有点不好接受,难以全盘照做。薛老师在这堂课上,对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时间有她自己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来分配教学的时间。老师讲的时间大致在三粉之一多一点,其余的都是学生学的时间。老师讲得精当得体,学生就有可能学得开心多有收获。

  2、跳出常规教学,教法活泼多变。薛老师从所教班级语文基础较扎实、学风良好的实际出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抛开通常的教学方式(即逐句逐段地串讲),大胆地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整堂课教学容量较大,形式多变,学生自学、讨论、探究的时间较多,老师的指导点拨也比较精当得法。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调动,气氛较活跃,学生学得较主动较活泼,古诗文教学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3、课堂上很重视课文的表情朗读与背诵指导。学习《木兰诗》这样的著名民歌,老师在课堂上非常注重诗文的读和背,且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是值得肯定的教学方法。我们很多的.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多,讨论的多,就是不考虑让学生多读读、多背背。殊不知学生在课外往往很难有静下心来好好读背的时间。

  4、一个商榷。上课的速度比较快,这是该肯定的,但对于少量较难懂的诗句就应该放慢速度,而不能一闪而过,否则中下游的学生就有可能难以理解掌握。

  木兰诗评课稿 篇5

  《木兰诗》是第四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凝练的诗歌语言”。陈老师上第一课时,她主要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有两个:课文的结构安排和木兰的人物形象分析。整节课下来,我觉得她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很显然,陈老师在上课之前,动了许多脑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她自己朗读课文并配置了音乐,让学生从整体上、从情感上接受这篇课文。然后利用搜寻到的相关的地方戏(豫剧《花木兰》)和动画影片,找到与课文的.有机联系进行剪辑,帮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理解课文,解决了课文的总体结构,再理出的线索,总结人物性格,最后安排一个拓展练习,讨论电影《花木兰》和乐府民歌《木兰诗》的异同,我觉得思路是比较清晰的。在教学方法的安排上,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的手段(个别读、齐读、)和多种回答问题的方法(个别回答、一齐回答、四人小组讨论等)来完成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教态大方自然,这对一个年轻教师来说难能可贵。我注意到,陈老师有时侯是不看课文、讲稿的,直接把课文的内容说出来了,可见她对教材是非常熟悉的,对教材得挖掘也是挺深的,比如线索,她既关注到了时间线索,还关注到情感线索。对课文详略安排的突破也是挺好的。

  下面我想提出几点我的意见,供陈老师参考:

  1.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应该通过对语言的反复咀嚼、体味而得,我在想影片的诠释能否替代对文本的阅读?我觉得无论影片的手段如何先进,如何直观,对文本的阅读始终是基础,也就是说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把握始终是阅读的基础。这堂课剪辑了木兰为什么出征、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姿、木兰辞赏还家三部分影片,对直接理解课文是有帮助的。学生在拓展练习的讨论中也提到当然更喜欢电影,因为它直观、情节性强。但是被这么诠释以后,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对木兰形象的再创造也被固定了,而且学生也不愿再低下头去思考木兰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因此我觉得还是应该以把握语言为主,从语言本身来深入体会木兰的形象,这样会更好些。

  2.在分析木兰的人物性格的时候,老师让学生说了一些纯粹是概念性的话,比如木兰是坚毅勇敢的等等,我觉得应该这样问:你从的什么地方看出木兰具有怎样的性格?这样木兰的性格就有了依托,实际上还是从语言本身入手去分析的意思。否则有点架空之感。

  3.让学生找线索的时候,学生居然连时间线索都没有找出来,我觉得课前预习还应该加强些。

  4.现在我们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总体上我觉得陈老师自己还是讲得多了一些,应该发动学生来讲,比如讨论线索那会儿,时间线索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讲,就是亲情线索老师提个头,也可以让学生来讲。

  以上是我的体会,不当之处请见谅。

  木兰诗评课稿 篇6

  今天我们听了王老师执教的《木兰诗》。《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诗歌名篇,也是一篇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民歌典范之作。在这节课上王老师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及驾驭课堂的能力让我十分敬佩。

  一、教学素养好,基本功扎实。王老师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教态亲切,语言准确有抑扬顿挫,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能熟练操作多媒体。教学氛围民主和谐,相信在平时教学中,能给学生良好的期望与信心,师生关系融洽,这对语文学习也极为重要。

  二、 立足教材,创设借助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王老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重点、难点把握准确。教学诗歌,借助媒体,能多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学习气氛,增强教学效果。这样创设出一种借助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种构思和设想已难能可贵。

  三、 课堂容量大,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独创性。本节课,课堂容量很大,从诗歌的导入到作品的介绍,从预习检查到朗读指导,从内容概括到人物形象分析,课堂节奏比较快,教师能及时调整控制教学进度,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就课堂内容的完整性而言,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能做到这一点也不太容易了。

  四、 重视学生活动,尽力发挥主体作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并非教师或学生的一日之功,贵在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所能做的大概就是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机会而已。课前预习以及抢答等环节的设置,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口头能力的培养。

  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对木兰形象的`分析和片段练习“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体现自己对家人,对国家的爱” ,使学生在对木兰这个中华民族女英雄崇拜敬仰的基础上,升华出对国家队民族的无比热爱。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还有几点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在导入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截取《花木兰》动画片的片段,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并且代入感更强,效果会更好。

  二、 在对中华民族女英雄的展示的过程中,如能做一下简单的介绍,定能会更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木兰诗评课稿 篇7

  在妇女节前夕,听了薛老师执教的《木兰诗》一课,听了这一堂耳目一新的公开课,对于木兰这个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女英雄形象,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和感悟。

  新颖之一在于朗读,《木兰诗》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喜爱诵读的名篇,薛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除了强调读音和停顿以外,还设置了一些重要的.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说出课文的内容,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又进一步让学生重温了诗篇的内容,还训练了思维能力。

  既有声觉、视觉的直观性,又留有了想象的空间。

  新颖之二在于课内积累与课外延伸想结合,薛老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开展,课内导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比如在分析木兰人物形象时候,采用了交流对话的形式,选几个较人文化的话题,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谈论。既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培养了一种语文课上的人文精神。

  立足与《木兰诗》的课堂教学,而向外延伸的是整个生活。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性格特征、兴趣爱好都不同,所以,在交流对话中,学生的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中,也体现的百花开放的情景。

  这节课的无疑给给古诗的河床注入新时代的活水,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

  木兰诗评课稿 篇8

  《木兰诗》一文以民歌的形式刻画了一个传说中的女英雄形象,虽然是古诗,但因为流传已久,通过影视动画等,很多学生对其已很熟悉。本节课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两点:一分析木兰形象,二讨论材料取舍问题。纵观整节课,发现课堂教学内容集中,教学流程自然,尤其可贵的是师生双边活动活跃,学生思考积极,交流探讨都很出色,具体简评如下:

  一、教学环节设计有创意。除了常规齐读课文以外,教师在课堂中设计了几个颇有新意的环节。如利用媒体在屏幕上显示有关木兰活动的一些场景,要学生看图片用原句表达。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并且对几个有争议的画面通过互相探讨逐渐统一,加深了学生印象。还有用四字短语概括1—6节的意思,也让学生动了一番脑筋。至于后面的让学生说说木兰是个怎样的人,并用原句作分析,同样体现了教师备课时的“吃透两头”的原则,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能“跳一步就摘到果实”,相信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是难度适中又有一种成就感。

  二、交流充分,探讨热烈是本节课的另一个特色。由于教师“木兰是个女孩子,也是个女英雄,你认为本诗中重点刻画的是哪个形象?”一问,激起学生千层浪,课堂气氛以下子活了起来。通过前后桌讨论,全班交流,很多学生都作了畅所欲言的回答,并且学生的回答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表达完整,我想这应该就是这一问题设计的初衷了。这一环节显然成了这节课的高潮,学生兴致勃勃,师生探究都比较投入。

  三、在上一环节的铺垫下,下一问题迎刃而解,这也是教师的有意设计之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最忌讳的就是彼此孤立,互不关联。而这节课就在这点上有了突破。并且在时间分配上也有主次之分,关于诗歌的详略问题教师就安排了比较少的时间。

  一点商榷:“女英雄”与“女孩子”这两概念本身并不对立,一定要说出课文到底是写出了一个女英雄形象还是一个女孩子形象,似乎没有必要。

  木兰诗评课稿 篇9

  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一向为人们喜爱,流传深远。木兰其勤劳、善良、勇敢、刚毅、淳朴的形象,她不慕名利、深明大义、替父从军的事迹,也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引发学生的敬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应是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点拨,引发学生回答。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学习《木兰诗》一课,给我最深刻的感受。

  对于这篇课文,学生的兴趣很浓,学习积极性很高。在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了文章的大意。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探究,分析了木兰的`形象。我正准备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时,一个学生举起手,我疑惑不解地问:“有事吗?”“‘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我不但不信,更理解不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是呀,木兰上厕所或洗澡,不是很容易被发现吗?”为此,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体会到木兰的谨慎、机警。果然,有学生回答:“这些生活细节,木兰可以巧妙地回避。这从文章的结尾‘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可以看出木兰是谨慎、机警的。”学生都信服了。这堂课结束后,给我的感受是学生应该有参与意识,要积极去思考,通过提出疑问来学习,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

  木兰诗评课稿 篇10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的认识到:

  一、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导演

  教师在课前周密的设计环节固然很重要,但是实施是关键,它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本课教师设计的环节,都将学生自然推到演员的位置上,教师的不适时机的引导,教师的配乐朗读,将学生导入遥远的战争年代,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又引导学生入境,将课文的内容清楚的理解;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发挥创新写作,教师时刻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尽情表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尤为重要

  本篇课文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如按旧的`教学模式教师灌输,学生无味的听讲,这节课只能讲结构层次,语言特点,学生接收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留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创新写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活思维,提高写作水平。所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木兰诗评课稿 篇11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为了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进入情境,感受木兰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把课堂活动分成三个版块──我能读准、我能读好、我能读懂。意图从三个层次出发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读准字音、知道词语释义,其次是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最后是读懂木兰的形象,提高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种层次分明的教学设计在帮助学生认识这节课我们需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能最大限度地让所有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并最终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朗读的时间把握方面,我用了近20分钟时间让每个小组赛读整首诗,导致完成人物形象分析这个教学任务时时间比较紧迫,因此我认识到在赛读时可以分段进行,那么在时间的把握方面也就比较宽裕了。

  其次是对于朗读的`语调分析方面,我做了较细致的分析,其实这里只要对感情基调做一次整体的把握就足够了,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也许会更真切一些。

  再次是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

  总之,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注重以“读”为本,熟读成诵的训练,但这些在这堂课上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我没有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中,彻底领会木兰这一爱国女英雄的形象。

  木兰诗评课稿 篇12

  这堂比较成功的课让我惊叹于学生身上的潜力,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游戏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其乐无穷的语文世界中自由的翱翔,学生快乐,我亦快乐。

  反思:“游戏是儿童的'天使”,处于儿童向青年阶段过渡的学生又何尝不对游戏情有独钟?教师要因势利导,进行与教学活动有关的游戏可以和谐师生关系,挖掘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欲,更重要的是让充满活力的学生们在符合天性的情境下有效地完成知识能力的提升,培养对语文长远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们在强调培养学生们想象力的同时,也应注重自己创造能力的培养,设计好每一节高效而又符合学生心理的课。

  木兰诗评课稿 篇13

  我在课前准备了大量的图片,视频和音频片段,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活跃课堂气氛的,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当中,我却没有播放这些原先准备好的材料,这一点也说明了我教学应变能力的不足,上公开课时过分的紧张。

  总而言之,课堂气氛显得过于沉闷,学生反应不强烈,许多我事先认为能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忽视了教学的细节安排,自己使用的教学语言在情感上不能够感染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当中通过自己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是我的薄弱环节,今后要在这方面加强锻炼。

  另外这篇课文选自《乐府诗集》,是一首很有节奏感的诗歌,句句压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应该要让学生多读,精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整堂课应该有范读、细读、快速默读、高声朗读等。读出语文教学的特色,特别是适时使用朗读方法,既熟练了课文,又增强了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而在这一点上明显是我教学准备的不足,在教学设计中安排教师指导朗读,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

  我在问题的设置上,也不够明晰,指向性不强,问题也显得有些“苍白”。例如我在解释“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说明了木兰积极投身到战争的准备当中,想尽快奔赴前线时,所设置的问题时,我直接的问了学生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就不太明白老师设置问题的意图,如果我具体的问“为什么木兰要积极地四处奔波,准备道具”,学生应该更能体会到木兰奔赴战场的决心和战场的紧张气氛。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然而我却没有很好地兼顾。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中应该在“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等方面还要下一番工夫,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却没有很好突出语文课的学科特点,尤其是“学生翻译”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互文修辞讲得也过于匆忙,由于时间关系,学生读得不够深入,这种情况下就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总的来说,这节课堂教学,内容虽然详实,教法却不尽得当;准备充分,实际教学过程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一名正在成长的见习教师,在整个上课的准备过程中我都得到我们组其他老师的指导,使我感悟颇深,我也发现了许多问题。我十分希望在更多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内修外炼,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木兰诗评课稿 篇14

  第一环节的教学设计,至少体现了以下的特点: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个性解读。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五环节教学过程中第一环节相当重要,它直接决定后面几个环节的阅读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时的思维深度拓宽学生多元化阅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没有越俎代庖,是一点是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的。

  二、分析文本和学情,找准切入点和实破口。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可圈可点之处实在太多,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发展性阅读教学一课一得的设计理念,木兰可亲可敬的英雄形象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因此,把“通过想象和联想推度作物形象”确定为本次教学的核心目标,这也是本次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三、在阅读中注重双基,落实语言的训练。在完成这一环节时,根据诗歌的特点,我特别重视朗读,让学生读准、读上口,读上心,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了味道,这为下面通过想象和联想推度人物形象这一核心目标的落实打下基础。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时而勾画,时而默想,时而小声朗诵,时而大声吟咏,学生投入到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的感知之中,并不时在书上作圈点批注。这说明初读的效果十分明显。例如有的学生在读到:“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时抑扬顿挫,缓急相间,重音、节奏、语调都把握得比较好,确实读出了战前的紧张而又井然有序的出征准备场面。如果没有充分地朗读,而是由老师包办代替分析恐怕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四、注重学生对问题的生发。传统的教学中的问题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者是教学目标而强加给学生的问题。有些是学生并不感兴趣的问题,有些是没有难度和深度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收效甚微。或者是一堂课中没有问题。这都是不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在反复阅读和思考后生发出来的问题,因为这才是最有效的、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比直接寻求问题的答案更加重要。当然,在学生问题生发时老师要注意把学生引向核心目标上来。以免学生的问题过宽过范,漫无边际。教学第一环节中就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围绕核心目标提出最有价的问题,为第二和第三个环节打下基础。后面才会有学生精彩的发言展示和老师精彩的点拨点评。总之,这节课的几个看似不经意的教学预设中重视夯实学生双基,落实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为二三环节学生与老师、学生与书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发展学生阅读、表达、倾听能力作好铺垫,为四五环节方法迁移埋下伏笔。 可见第一环节的精心设计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阅读”的教学指导策略。

  木兰诗评课稿 篇15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觉得的做的不错的有这些做法,我在第一课时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想象木兰回乡后在家变回女儿身后的形象及火伴看到她后的情景。我想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里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练笔的情境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在上课的过程中谈到木兰的形象时,我引入豫剧花木兰的视频片段及好莱坞花木兰电影的片段,这有助于学生了解花木兰在世界文学中的影响同时也调节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我还让学生参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样式,给花木兰写一个颁奖词,很多地方的中考中出现过类似的题目,我想趁热打铁既有助于学生深入感知花木兰的形象,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明确对学生表示,会背这篇课文那么就完成了70%的学习任务,剩下的30%中,能翻译课文占20%能感知木兰的形象占 10%。虽然我这样地位,但是我在课堂中还是没有创设各种情境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就把文章背下来,说明我的`设计还是不精练,没有抓住重点的字词开展教学,而且对于文章中的修辞如很难懂的”互文“也是教的很松散。所以,这样留学生在课堂中做练习的时间就相对比较少。在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回答“,在说到”木兰不用尚书郎“时,大部分学生都说这句反映了木兰淡泊名利热爱家乡的性格,可是有一个学生却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木兰这么做是因为她害怕,因为她怕做官久了自己的性别会被别人发现,如果那样,她就犯欺君重罪了……“这样的回答,让我很意外,好像完全脱离了正统的思想,但是也不能说毫无道理。我只是肯定了这个学生善于思考但却没有用很好的方式把她引到”正道“,我想这需要老师的教学机智,这样的学生也能锻炼老师的教学机智。

  木兰诗评课稿 篇16

  作为一篇精读课文,我想在一、二节课内通过深入品读语言来品析人物,又不想放弃对学生朗读诗歌的指导,两个方面都是需要大块时间重锤敲击的教学环节,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我越是想两者兼得,越是两个都没有抓牢,这是遗憾之一;

  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能力,一直是我教学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节课显然也成了一个并不漂亮的“尾巴”,这是遗憾之二

  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来看,渴望让学生在并不算长的时间内,从通过准确的语音、恰当的语速语调和节奏的变化到读出不同内容传达出的不同情绪,这个愿望显然有点理想化了,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品读诗歌” 环节,原先设计的赏析突显木兰女性性格和品质特点诗句的环节,应该是本课的一个亮点,然而由于前面朗读部分耗时太多而没有展开,这成为了我这节课最大的遗憾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正因为遗憾,它才吸引我不断前行,不断追索。

  木兰诗评课稿 篇17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应是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点拨,引发学生回答。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学习《木兰诗》一课,给我最深刻的感受。 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了文章的大意。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探究,分析了木兰的形象。

  我正准备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时,一个学生举起手,我疑惑不解地问:“有事吗?”“‘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我不但不信,更理解不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是呀,木兰上厕所或洗澡,不是很容易被发现吗?”一个学生马上回答:“这些生活细节,木兰可以巧妙地回避。这从文章的结尾‘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可以看出木兰是谨慎、机警的。”有的学生信服地点了点头,有的又举起手:“男人与女人在生理发育上毕竟有所不同,比如从胸部、皮肤、声音、走路,都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女的,这靠机警是解决不了的。”学生都沉默了。看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我激动地说:“木兰乔装十年,驰骋沙场的传奇经历和洋溢全诗的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都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木兰诗》称得上是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学生眼里流露着喜悦和满足的目光,快速地作好了笔记。本课的写作特点,本来想在下一课时解决,想不到学生的一个疑问,就轻松愉快地解决了。我不禁感慨万千:学生如果没有参与意识,没有积极思考,很难想象他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既然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上就应把问答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

  木兰诗评课稿 篇18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著名民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价值。如何上好这一类的诗歌鉴赏课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琢磨的。关键在于怎样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提升古典文学的修养,而不是上成简简单单的一节课。

  一、探索诗歌教学,与课堂思路相结合。

  这节课我主要就是考虑以朗读和分析木兰形象作为主线,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因此,设计为“朗读诗篇----赏析诗歌-----朗读诗篇-----认识木兰-----聆听豫剧-----想象表演------构思练笔-------赞颂木兰”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教学,让语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这样设计也是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因为一直以来不是说学生不重视诗歌的鉴赏,即使教师平时又有几个重视对诗歌的鉴赏教学呢?鉴于此,我认为首先就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意境;

  二、抓住朗读教学,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力量。

  在朗读中感悟形象,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如何准确解读不仅需要学生会借助文本解读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民主气氛。因为自己朗读并不是特别好,因此在看到网上有非常纯正的朗读时就决定用名家朗诵来营造一种朗读的氛围,再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走进文本之中真切感受木兰的伟大形象。在第一次讲的时候,按照这种思路进行,学生自己在下面读的很不错,然而当让他们主动起来展示时,就有些扭扭捏捏的不敢起来,是课堂陷入一种沉闷氛围,究其原因其实不怪学生不主动,还是我们平时教学上训练的不够,尤其是朗读的训练上比较的缺失,没有还语文课真正的语文味,所以才使学生不敢站起来朗读。这启示我自己今后一定要重视朗读的教学,不能使之成为一种形式而已。

  再者,以读促写是落实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要想充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够准确的百搭和写作也是不可或缺的额,因此,我在写这个环节上注重学生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尝试表演加写作,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木兰诗评课稿】相关文章:

木兰诗评课稿05-15

《木兰诗》评课稿11-11

《木兰诗》评课稿12-23

木兰诗评课稿(精)05-19

木兰诗的评课朗读10-19

木兰诗评课稿9篇01-30

木兰诗评课稿(9篇)01-30

《木兰诗》评课稿9篇11-12

《木兰诗》评课稿(9篇)11-12

木兰诗评课稿(精选9篇)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