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教案

时间:2022-11-26 15:32:12 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要投稿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教案(合集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教案(合集5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教案1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领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2.认识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

  2。培养学生研习文本能力。

  3。认识散文问题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李白的诗,酒,剑引入,并浅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含义。

  2、写作背景

  天宝元年,李白经友人实现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以为实现自己“济沧海”“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到了,于是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到了长安。却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一个没有实权的文学侍臣,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由于他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加上桀骜不驯的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不断的攻击和谗毁。不到三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赶出长安,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在“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这样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之中离开京城,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洲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此诗是诗人于天宝四年离开东鲁南游吴越时所作,一名《别东鲁诸公》。

  3、作者介绍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4、题目解说

  (1)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2)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3)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其它的如“歌”、“行”等。

  (4)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5、层次结构

  第1段入梦缘由

  由神山的难以觅求,引出天姥山。刻画天姥山的壮阔和遮天蔽日的气势,由此入梦。

  第2段梦游

  诗人因情设梦,精心描绘了四幅精彩的画面: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第3段叹梦

  写梦醒后的感慨。直抒失意的情绪,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6、全文分析

  1。为何从“瀛洲”谈起?

  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诗"神”的特色凸显而出。

  2。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

  高大、巍峨

  3。怎么体现?使用什么写作和修辞手法?

  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作手法:比较、衬托、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梦到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4。"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5。“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此诗。

  2、读李白的这首诗,总能被深深地感染,我相信,每个人心中从此都有了一个你自己的李白。我们可尝试着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请写一篇随笔《我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教案2

  一、教学目标:

  把握诗的资料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二、教学重点:

  把握诗的资料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三、方法:

  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以丰富翔实的课外资料填充诗歌的空白。

  四、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五、方法:

  人手一份关于李白生平的资料和一组最能体现其创作个性的诗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利用多媒体屏幕投影讲述。

  (一)导入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时隔10个世纪,在封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继披香草散步汨罗江的浪漫主义待人屈原之后,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向我们款款而至。他是谁呢?先别急着翻课本,让我吟出他的诗句,我们来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天我们一齐要走近的就是写这首诗的作者——李白,诗文“一结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我们一齐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新课

  1、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问:从诗题中我们对这首诗能够了解多少?

  听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意见。

  总结:

  1:资料:梦游天姥

  2:形式:吟(回答出“吟”这一形式,学生会有难度,老师作适当的提示)

  3:资料:留别

  提示:在那里,我们又接触了一种古诗体,“吟”,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我们已学了不少古诗体,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我们称这样的诗歌形式为“歌行体”,“大小长短,错综阖辟,素无定体”。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学完之后,我们能够一齐用自己的词汇去理解这种古诗体。此刻就让我们把问题搁一边。

  2、熟悉诗篇

  此刻我们一齐读诗,仔细品味诗人是否用了酣畅的笔墨来写“梦游天姥”呢?是否在与人“留别”呢?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

  纠正字音,并给疑难字词作适当解释。(注:疑难字词已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利用身边的工具书,结合课文的注释。)

  叫一位学生在小黑板上注音:

  天姥:m瀛洲:yíng

  云霓:ní副虹,雨后天空中与虹同时出现的彩色圆弧。

  剡溪:shàn在嵊县境内,溪水名。

  渌水:lù清澈。

  脚著谢公屐:zhuó穿。jī鞋子。

  暝:míng日落,天黑。

  殷岩泉:yn雷声。如:殷殷其雷

  栗深林:lì通“傈”

  水澹澹:dàn波浪起伏或流水迂回状。

  訇然:hōng大声。

  青冥:míng深远。

  鸾回车:luán古代传说中的一神鸟。

  魂悸:jì因害怕而心跳。

  恍惊起而长嗟:jiē叹息。

  教师纠正。

  (2)此刻让我们一齐找出相应的资料。

  ①从哪到哪儿诗篇是在记“梦游天姥”?

  学生回答:“海客淡瀛洲…………………………失向来之烟霞”(让学生看着书先自读一会儿,找出这部分资料)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

  (给学生时间仔细去找,因为答案在结尾处)

  答案:“别君去兮何时还”(请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

  3、着重阅读“梦游天姥”这一部分。

  学生齐读,教师引导:文章是记游,但与一般的记游不同,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同在什么地方?

  这是“梦游”(引导学生全体作答)请一位学生找出点题的诗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请一位学生作答)解释:“我欲因之梦吴越”

  请一位学生作答:因(表因果关系)之(代词)那么前文是作者游天姥山的原因。

  ①我们一齐来赏析这部分诗文,思考是什么激起了诗人的游兴?

  朗读:“海客淡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释:“信难求”——实在

  “或可睹”——有时

  从诗文中体会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

  云霓明灭连天横1五岳:

  与别山作比2赤城:浙江省天台县北,山名

  (3)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北,与“天姥”相对

  六行诗既点明了天姥山的位置,同时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超五岳,压倒赤诚,连绝高的天台山也只好倾倒在它的东南方。

  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吴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荆门》中就抒发了自己这份向往之情,“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发了李白的游兴。

  那么诗篇起笔却没立刻写天姥山,诗人先写“海客淡瀛洲”,这样落笔是什么原因,“瀛洲”指什么?

  给学生时间思考。

  从“瀛洲”打开学生的思路。骄阳酷暑,我们向往去海边,那么对“东海蓬莱”会有所耳闻,这“蓬莱”相传是一座仙岛,上有长生不老药,当年秦始皇曾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岛采药,诗中所言的“瀛洲”为这东海上三座神山之一,还有一座是“方丈”。

  来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烟雾缭绕,波涛迷茫,实在难以寻求。

  以此山的难求来映衬天姥山的实在。虽然高耸入云,但确实有其山,云开雾拨之后还能真真实实地睹上一面,所以诗人期望自己踏上此行。

  齐读这一部分,这是诗人入梦之缘。

  ②那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齐进入他的梦游世界。

  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

  答案:“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镜湖,即绍兴鉴湖

  诗人渡过镜湖,在月的映照下,来到剡溪。有诗云:“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

  到了剡溪,诗人已到了天姥山的入口。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相传晋朝以前,那里人迹罕至,只有汉时的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过药。到南朝时,淝水之战中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谢玄的孙子到浙江永嘉来任太守,此人喜遨游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灵,所以任职期间游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当时从会稽到永嘉地区,须穿越新昌,天台地区,此地丛山峻林,茂林修竹,而性喜山水的太守开始伐木取径,直到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这险要地段,因而名声大振。

  李白追慕前贤高情雅致,神思飘飘,深入了天姥山。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谢公屐:据载,谢灵运游山时所穿的木屐,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

  ③诗人立在了前人开拓的古道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相应诗句。(让学生寻找)

  答案:“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看到)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听到)

  诗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岖、奇花异草迷人眼,泉声殷殷如雷鸣,清猿长啼,天鸡空中啼明,幽深寂静,使人站粟。

  正在此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岳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那里,诗人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诗文中寻找

  答案:“青冥浩荡不见底,甘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上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情到酣处,诗人的想象纷至沓来。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

  忽然“魂悸以魂动”,诗人梦中觉得心中悸动,恍恍惚惚醒转过来,口中仍发出惊叹之声。——梦已醒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只有睡着时候垫的枕席还在,梦中的烟霞胜景已全部消失了。梦已尽而思无穷。

  小结:

  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情到酣处,仙境忽现,虚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

  此刻就让我们一齐来朗诵这一部分诗文。

  (4)“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

  现实之中的诗人是如何状态呢?让我们一齐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学生讨论,能够结合已学诗词、已知的关于李白的知识,并教师带给的关于李白的诗赋及生平资料(见附稿二),鼓励学生回答。

  把学生分为四组,分组讨论:

  带给资料:

  ①李白诗赋

  《大鹏遇希有鸟赋》仗剑远游至江陵遇道士司马祯时作

  《行路难》(三首)天宝三年(744年)离开长安时作

  《将进酒》天宝十一载(752年),时诗人已五十二岁,自长安放还历九载时作

  ②李白生平资料

  出生——辞亲远游,仗剑出蜀——第一次南北漫游——长安——第二次南北漫游

  讨论结束,教师提问:

  (1)根据带给的资料我们来推测此诗大约创作于李白的哪一段时期?

  参考答案:赐金还乡,东游梁宋、齐鲁,即将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之际。

  为什么?参考答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眼”,从这一诗文中读出。

  “摧眉折腰”,当指在长安生活这一时期得出的的体会(引导学生回答)

  (2)你们是如何理解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叠合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四组学生畅淡)

  参考:长安曾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那里,诗人寄意壶酒,布衣供奉翰林,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在那里李白因一曲《乌栖曲》得到了“四明狂客”贺知章的赏识,为其解金龟换酒,极尽荣华,肆意放诞,然而熙熙攘攘,闹闹哄哄的帝都亦但是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

  诗人宁愿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选取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自由与率气。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让我们想到了东晋时候“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彭泽小令陶渊明,他终辞小令一职,最后躬耕南亩。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中叠合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充,对自由充满向往。

  (三)收拢对整首诗的理解,回答课开始时对诗题解析时留下的一个问题,“吟”是怎样的一种古诗体?

  提示学生:主要从形式上去思考这个问题,罗列出学生能从这首诗中获得的信息:

  ①字数不定,有四言、五言、七言、九言,随诗人情感起伏而变化。

  四言处:“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无石扇,訇然中开”,

  字字铿锵,词激意急。

  七言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简单畅快

  杂言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余韵袅袅。

  ②压韵自由,能够换韵

  这首诗时而两句一韵,如“城”和“倾”,时而四句一韵,如“溪”“啼”“梯”“鸡”等。

  请学生再找出几处压韵的地方:

  如“巅”、“烟”、“山”和“颜”;“摧”、“开”和“台”;“下”和“麻”;“嗟”和“霞”

  转韵达十二处之多。

  ③对仗无严格要求,此诗中出现的对仗处为“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这样的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

  教师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对“吟”这一文体再作适当补充:

  原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资料多有悲愁慨叹之意。李白采用这一形式,自出新意。与“歌行体”相似,适宜歌唱而着意追求声音和谐,形式自由。

  布置作业

  (一)抄写小黑板上的生字、生词,背诵这一首诗。

  (二)阅读余光中的诗歌《寻李白》,完成思考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教案3

  一、技能目标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二、知识目标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好处。

  三、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四、重点难点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请问:这幅这联写的是谁?(李白)

  这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专题》。李白是我们陌生的老朋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期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情绪十分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证明自己情绪的诗。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向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证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之后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四)字,词,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澹澹、霹雳、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觉时、天台、语天姥、谢公屐、殷岩泉、栗深林、鸾回车

  (五)赏析第一节

  1、齐读并思考:

  ①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

  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述)。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②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比较、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2、小结:

  概括大意

  本节总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神奇,这是入梦之由。

  (六)赏析第二节(结合多媒体)

  第二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可划分为梦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间景象、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请概括景物的特点以及李白情绪的变化。

  (1)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直挂云帆济沧海——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

  (2)著屐登山:壮美奇绝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山岩重叠,不明白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

  (3)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

  (4)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

  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老虎弹奏瑟啊鸾鸟驾着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飘飘欲仙的李白

  (5)梦境消失(过渡句,写应对现实的无限痛苦):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总说:那里的象征意味是多重的。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

  这不也是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

  但那里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发作者深沉的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

  一个梦境即如是完美,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七)赏析第三节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证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2、“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证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

  3、“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②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八、鉴赏要点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述;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那里能够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述;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完美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概括主题:透过描述梦境,反映了作者政治上不得意,写出了诗人憎恨现实,追求自由

  无限哀痛、留恋

  延伸

  以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作为资料,以“尊严”为话题,谈谈人生。

  布置作业

  把仙境改写成一个想象成一个场面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2、背诵全诗;

  3、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三、教法学法:

  诵读法、点拨法

  四、教学难点:

  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有许多优秀的诗人,但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却对李白情有独钟,在他的《怀李白》这首诗中这样写到“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先生的这几句诗充分彰显了李白诗歌的浪漫气质,这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一首浪漫主义风格的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背景资料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期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在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第二年,他在东鲁将南游吴越,写了这首诗歌留给东鲁的朋友。

  (三)朗诵诗歌

  (四)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五)赏析全诗

  一诵读并赏析①段

  1、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先“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雄奇和高大的?

  作者用夸张和幻想来写天姥山的。现实的天姥山当然不如五岳,而李白却说“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更高大,连著名的天台山也好象要拜倒在天姥山的山脚下。李白写的是他幻想中的天姥山,这样写使天姥山显得雄奇、高大、壮丽、奇特。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在诗人陛下,天门打开前后的景象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声响,后者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2、请同学们用抒情散文的语言描述一下仙境以及仙人盛会的情境。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应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请同学们朗诵第三段,看看作者都感叹了些什么?

  作者感叹,世界万事但是是一场游仙的幻梦,还是骑着白鹿去寻仙访道的好,他的求仙访道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贵的鄙弃和不妥协,是他追求自己的个性自由,不肯趋炎附势的高贵品格的体现。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首诗歌的诗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李白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述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证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六)写法鉴赏

  1、想象奇特,夸张大胆

  《梦游天姥吟留别》尽显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描述了气象万千的美妙世界,熊咆龙吟,雷电霹雳,空中楼阁,霓衣风马。用完美的神仙世界反衬现实世界的丑陋。诗人还大胆的用夸张手法来写想象中的事物,例如对天姥山横空出世的形象描绘,使天姥山显得十分雄奇,高大。

  2、构思新巧,叙议结合

  以描述梦游为主,而梦醒后的慨叹议论为辅,写梦境便于驰骋想象,抒感慨,对表现主题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3、句式灵活,语言流利自然,不事雕琢。

  全诗以七言为主,杂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兼用楚辞句法。灵活多样的句式便于表达诗人奔放的思想感情。诗歌语言朴实自然,例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对此欲倒东南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些地方跟散文一样流畅,也只用了一些极其平常的字眼,却有很强的表现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

  (七)布置作业

  1、用楷书抄写一遍诗歌

  2、背诵诗歌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教案5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潜力: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资料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透过诵读、讨论,鉴赏诗歌景物,

  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三、教学难点:

  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四、课前预习: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白生平、作品、风格、成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生前最喜“三李”的诗,这“三李”中的第一位就是李白。毛泽东称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礡,有脱俗气。”下面我们一齐读一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诗是否合于毛主席的评价。……

  (二)检查预习

  学生介绍李白生平、李白的相关作品及写作风格、李白的成就等。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初步感受学生自评朗读感受

  2、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学生比较评价,教师点评

  3、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问题

  (1)题目中是“梦游天姥”,那诗中“梦游”是从哪里开始的,又是到哪里结束的呢?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由“我欲因之梦吴越”这句,我们可知“梦游”开始;由“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可知“梦游”结束。

  (2)、据此,我们能够把全诗分为三个部分,如何划分?

  ①由“我欲因之梦吴越”,可知前面部分是“梦游”的原因,我们能够概括为:如梦缘由。

  ②诗歌的主体部分:梦游天姥。

  ③诗歌的结尾部分:梦中醒来。

  这样,我们就对全诗有了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了。

  (五)问题探究,具体赏析

  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

  1、(读)“海客谈瀛洲……云霞明灭或可睹”,“瀛洲”是什么地方?

  明确:海外仙山之一,传说海外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2、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能够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

  3、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貌呢?我们一齐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述。从描述中,我们能够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述,其余几句透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4、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那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

  5、学生齐声诵读第一部分。

  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

  1、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

  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情绪?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情绪。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那里的谢公指的是谁?为什么会提到他呢?

  明确:谢灵运,性喜游山玩水,所到之处,必是风景秀丽之所。此处谢公到过,正说明天姥山是上佳之地。另外,还有另一个原因,我们后面再说。

  4、“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齐来读一下)诗人在那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

  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

  5、齐读这部分资料

  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

  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完美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让我们一齐来读一下最后的句子。

  明确:①“长嗟”“惟”“失”,能够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能够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期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自由讨论)

  问题引导:①“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思想吗?与前边写景部分那句能够照应?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

  3、有人认为,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能够吗?(开放性探究题)

  提示:能够,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山路险恶——尘世艰难),最后发现,自己就应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梦中醒来,若有所失,更是坚定了信念“放白鹿”“访名山”,与官场决裂,超脱世俗。

  4、学生齐读整首诗。

  (六)总结全诗:

  诗人透过自己梦游的经历,把自己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充分的表现了出来。诗人此时已过“不惑”之年,人世光阴花上露,而宏图未展,其焦虑之情和只争朝夕的紧迫之感都寓其中。尽管前方冰封大河、雪满太行,尽管心里矛盾重重,难割难舍。但这个愿意当剑侠,当酒仙,却不愿当奴才的李白最终还是舍下了官位、舍下了玄宗、舍下了自己的理想,“直挂云帆济沧海”去了。让我们再次朗读,来结束这一次梦游吧!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写作训练:李白的这个梦到底是个美梦还是一个恶梦?以自己的理解写成一篇小论文。

  (八)板书设计

  入梦缘由

  梦游历程

  梦游天姥吟留别留别语

  仙境出现

  梦醒

  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比较长,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首诗,首先就应要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透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理出了诗歌的层次,然后再具体分析。分析过程中,透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环环相扣,配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抓住意象,配合关键词,解读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就应说,整堂课是比较连贯流畅的,但在教学设计的上,还是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方法的模式,虽然有课堂互动,却没有很好的体现当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就应个性注意这一点。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教案】相关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教案11-21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案12-25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1-26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案08-28

《梦游天姥吟留别》10-25

梦游天姥吟留别10-29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课教案11-16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教案14篇11-21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教案(14篇)11-22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教案5篇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