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术柳宗元诗词

时间:2024-11-02 00:06:57 芷欣 柳宗元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种术柳宗元诗词

  种术 柳宗元 唐

种术柳宗元诗词

  守闲事服饵,采朮东山阿。东山幽且阻,疲苶烦经过。

  戒徒劚灵根,封植閟天和。违尔涧底石,彻我庭中莎。

  土膏滋玄液,松露坠繁柯。南东自成亩,缭绕纷相罗。

  晨步佳色媚,夜眠幽气多。离忧苟可怡,孰能知其他。

  爨竹茹芳叶,宁虑瘵与瘥。留连树蕙辞,婉娩采薇歌。

  悟拙甘自足,激清愧同波。单豹且理内,高门复如何。

  【注释】:

  (1)术(zhú):草名,根茎可入药。

  (2)守闲:永州司马为闲职,依唐律不得干预政事,故云。服饵,道家服药养身法。

  (3)东山:《清一统志湖南永州府》 “高山在城东隅,亦名东山。”指现在永州市芝山区内之高山,即高山寺之所在地。阿:山中曲处,意指东山下。

  (4)幽且阻:昏暗而险要。

  (5)疲苶(níe)困极之貌。

  (6)戒:同诫。徒:随从仆人。斸(zhú):大锄,此处意为用锄头挖。灵根,灵木之根,这里指术根。

  (7)封植:栽培。閟(bì ) :关闭,引申为清静、幽深。天和,自然祥和之气。《庄子·知北遊》: “若正若形,一若视,天和将至。”

  (8)违:离开。

  (9)彻:通 “撤”。撤去。莎,植物名,称香附子,可入药。

  (10)土膏:指土地肥沃。 液:黑液,指肥水。

  (11)柯(kē):枝叶。

  (12)亩:畦田,指所种植的术已成片。

  (13)纷:盛貌。罗:如网之互相交错。罗列,指术生长茂密的样子。

  (14)幽气:清幽凉爽气。

  (15)离:通罹,遭遇。离忧,蒙受苦难,指作者被贬永州。苟,如果。可怡,令人感到愉快。

  (16)孰能:谁还要。

  (17)爨(cuàn) :烧火(作饭)。茹:吃。

  (18)宁虑:岂虑。瘵:困 。瘥(cuó):病。

  (19)蕙:香草名。古代习俗,烧蕙草以薰除灾邪,故亦名薰草。薰草以产于湖南零陵(今永州)的最为著名,故又名零陵草。树蕙辞:指屈原的《离骚》。《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20)婉娩(wǎn):柔顺貌。采薇歌:指《诗经·小雅》中的《采薇》,是戍边的士兵所唱的思乡的歌。

  (21)拙:愚笨。悟拙:明白了自己的愚笨。这里是激愤之词,与其所作 “八愚诗”之 “愚”同。

  (22)激清:即激浊扬清。同波:指在永贞革新后一同遭遇不幸的朋友。

  (23)单(shàn)豹:人名。《庄子·达生》: “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豹善养其内而虎食其外。”理内:调养好自己的身体。

  (24)高门:指富贵人家。

  【译文】:

  贬永州任闲职身无所事,学服药亲采术东山寻径。

  东山林森森,山道无处寻。

  攀岩涉涧人疲困,涧底石畔术青青。

  我心喜欣欣,戒徒慎小心。

  手抚仙草看不够,掘出灵根急回行。

  我铲园中草,你离石畔情。

  雨露滋润枝叶绿,浇水施肥细耕耘。

  郁郁连成片,枝枝绿成荫。

  满园朝晖晨漫步,术下爽气夜独醒。

  术慰罹难人,无他心自静。

  燃湘竹煮术叶调血理气,浓瘴疠严疫疾不必挂心。

  屈子树蕙辞,术旁踏歌行;

  戊卒采薇曲,园内细咏吟。

  似醒悟愚拙之人宜自足,独感愧激浊扬清诸友情。

  且学单豹养身事,不慕张毅高门行。

  【赏析】:

  解读《种术》一诗,须从最后两句入手。

  “单豹且理内,高门复何如。”典出《庄子? 达生》。说的是鲁国有两个人,一人名叫单豹,一人名叫张毅。单豹因注重调养。七十而有婴儿色。张毅注重交际,高门大户 “无不走也。”这便是 “理内”和 “理外”。庄子认为,二人皆是不善养身者,即不能达生。所以单豹遇饿虎而被老虎吃掉,张毅因奔走劳顿,则 “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

  了解了上述典故, “单豹且理内”一句似乎就明白了。然而不容读者忽视的是一个 “且”字,它只能解释为“暂且”, “姑且”,而恰好是这个“且”字,透露出柳宗元创作《种术》时的心情。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是一种在重压之下,迫不得已的凄凉的心境。 “理内”似乎是当时作者的唯一的理性的选择,尽管庄子有落入虎口的警告在前。

  有人或许以为, “内”即身体,身体出了问题,就是有了病。从长安到永州,北方人多有水土不服的,因水土不服而患病,甚至死亡的也是有的。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便是最著名的例子。柳公永州诗文中,也多有谈到自己患病的情况,有时病得还很严重。因为有病,所以采术,种术。这便是 “理内”,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是纵观全诗,作者竟无一字涉及自己的病,唯一与病有联系的一句诗是: “爨竹茹芳草,宁虑瘵与瘥?”直译当是 “烧竹煮术叶吃,哪忧虑瘵与瘥?“瘥”字当病讲,但 “瘵”字有两说,一曰病,二曰困顿。从诗句看, “瘵”、 “瘥”两字都作病,似柳公不能为也。故只能解释为 “困顿”。那后句的意思 “哪里忧虑困顿和疾病呢?”从全句诗看,更能明作者此时并非得病,只是忧虑困顿,担心得病,有了术便可不忧虑了。

  用术来治病,这是无可厚非的,但用术来医困顿,便有些不好理解了。因为“困顿”是指境遇的艰难窘迫,用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答案就在诗的开头。 “瘵”就是指 “守闲”,就是指的流放永州。从权力政治的顶峰。一下跌入到 “行则若带纆索,处则若关桎梏”的处境,这怎能不叫 “瘵”呢。从经济文化的中心,一下窜逐到 “地又荒疠”的永州这怎能不叫 “瘵”呢? “守闲”说得平淡,而 “瘵”又说得隐晦,难怪古人论《种术》云: “有故旷之意,虽然末免愤激。”然而这又是不确切的。

  从以上的分折中,我们可以看到,写《种术》一诗时诗人的身体没有患病的,如果按照《左传·昭公十九年》杜预注 “小疫曰瘥”,至少诗人尚未患大病。因此 “种术”并非为了治病,至少主要不是为了治病。 “理内”也只能理解为调整自己的思想,以适应 “守闲”这样一个新环境,因此《种术》诗当为柳宗元初贬永州的作品。

  《种术》一诗,大体可分为两个层次。从开头到 “夜眠幽气多”,为第一层次,写自己采术、种术的经过。由 “离忧苟可怡”到结尾,写种术后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愤激之情。这样看来这个作品也无有更深之处。这恐怕是读柳诗最容易犯的错误。

  “采术东山阿”的目的是为了 “事服饵”,柳宗元初到永州,强忍内心的悲哀和伤痛。祈盼通过学习道家的修炼之法,达到内心的平静。因此采术尽管艰难,种术尽管繁琐,诗人做来,显得那么执着,那么细心。当所种术 “南东自成亩”时,作者又显得那样的舒畅。 “晨步佳色媚,夜眠幽气多”,好象诗人通过种术,已经深深悟道,遁入仙境。

  然而,这一切都是假像,老庄的 “道”并不能使作者得到解脱。 “离忧”的处境,总是不能让诗人忘却现实,无论是 “晨步”抑或是 “夜眠”,屈原的《离骚》总是情不自禁的从心底涌出。前辈诗人的遭遇与自己何其相似,前辈诗人思想,不正是自己的思想吗?因此, “ 留连树蕙辞”是不能随便读过。这是作者内心激烈冲突的表现,作者面对流放的现实,是选择老庄,逃避现实,还是效法先贤,积极入世两种选择的激烈冲突,看来后者是胜利了。当然,前途则更加莫测,这便是柳公!

  “采薇歌”是什么歌呢?王国安先生认为,是指《诗经·吕南·草虫》。因为该诗中有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之句,故认定为 “思友之作”,以为柳公在思念永贞革新时,或杀或贬的各位战友。笔者认为不甚妥当。柳宗元被贬永州。虽未服罪,但在表面上安心老庄,一心服饵,故后有 “愧同波”之叹。因此, “采薇歌”当指《诗经·小雅·采薇》。这是一首戍边士兵唱的思乡之歌。既然难以面对诸友,思乡就成了诗人最大的精神安慰和寄托。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诗人对流边放远的一种抗议。当然,忘不了家,便也是不能入道的。也说明学习老庄之道的失败。这是柳公之所以为柳公的原因。

  “悟拙甘自足”,是对自己 “事服饵”学老庄的现实描写。 “拙”即是愚。实为愤极这辞。当为后来写作八愚诗的滥觞。从而道出诗人内心对自己企图靠学老庄逃避现实的不满。 “激清愧同波”才是没有掩饰的内心表白。 “激清”是对激烈的永贞革新远动的回忆,也是对此时此刻其他战友在继续斗争的想象。相比之下,自己的采药、种药,自己的 “服饵” “理内”,怎不会惭愧而自责呢?

  由是看来,作者的 “内”的确出了问题。一方面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企图通过学习老庄,学习种药修炼而逃避现实。(有读者可能会想,全诗根本没有提及学习庄子。怎么能说诗人在学习老庄呢?如果有兴趣,不妨去翻一翻王国安先生为《种术》所作的注释。十四条注释,有四条直接引自《庄子》。也有人会问,柳公与佛有缘已成定论,何以还曾学道。这已越出对本诗的阅读鉴赏。但可确信,这正是《种术》一诗为柳宗元初到永州时的作品的内证。)另一方面,诗人因为无法逃避现实,而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正是这矛盾冲突,才真正构成作者所必须理的 “内”,这是痛苦的灵魂对出路的苦苦追索。

  尽管是这样,诗人仍不愿通过奔走高门而获得解脱,是诗人的清高和骨气?还是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我们无法确知。但这气魄,还是令人钦佩的。柳公后来放弃了这种态度,这自是统治者对诗人的摧残和迫害造成的。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柳宗元的祖籍是河东郡(河东柳氏与河东薛氏、河东裴氏并称“河东三著姓”),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为宰相,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都做过县令)。其父柳镇曾任侍御史等职。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属范阳卢氏,祖上世代为官。柳宗元只有两个妹妹。

  柳宗元 773年,柳宗元生出生于京城长安。四岁时,母亲卢氏和他住在京西庄园里,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因此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见闻和感受。(九岁时遭遇建中之乱,建中四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年仅12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

  公元785年(贞元元年),柳镇到江西做官。柳宗元随父亲宦游,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他参与社交,结友纳朋,并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久,他回到了长安。父亲柳镇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能诗善文的父亲和信佛的母亲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少年成才

  792年,柳宗元被选为乡贡,得以参加进士科考试。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名声大振。不久,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去世,柳宗元在家守丧。796年,柳宗元被安排到秘书省任校书郎。798年,26岁的柳宗元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并中榜,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官阶从九品上)。

  801年,柳宗元被任命为蓝田尉(正六品)。803年十月,柳宗元被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革新期间

  805年(贞元二十一年)1月26日,唐德宗驾崩,皇太子李诵继位,改元永贞,即顺宗。顺宗即位后,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柳宗元由于与王叔文等政见相同,也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掌管礼仪、享祭和贡举。(此时,在王叔文周围还有许多相同政见的政治人物,包括韩泰、韩晔、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陆质、吕温、李景俭、房启等人,他们形成了一个政治集团)。王叔文等掌管朝政后,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主要采取的革新措施有,抑制藩镇势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废除宫市,罢黜雕坊、鹘坊、鹞坊、狗坊、鹰坊的宦官(称为五坊小儿);贬斥贪官污吏;整顿税收,废除地方官吏和地方盐铁使的额外进奉,并试图收回在宦官和藩镇手中的兵权。)随着顺宗的病情加重,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朝臣联合外藩联合反对改革派向朝廷施加压力,要其引退。

  805年(永贞元年)4月,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立广陵郡王李淳为太子,改名李纯。5月,王叔文被削翰林学士一职。7月,宦官,大臣请太子监国。同月,王叔文因母丧回家守丧。八月五日,顺宗被迫禅让帝位给太子李纯,史称“永贞内禅”。李纯即位,即宪宗。宪宗一即位就打击以王叔文和王伾为首的政治集团。8月6日,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王伾为开州司马,王伾到任不久后病死,王叔文不久也被赐死。永贞革新宣告失败,前后共180多天。

  左迁永柳

  永贞革新失败后,9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11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政治集团的其他人也被贬为远州的司马,后称“二王八司马”。)到职后的柳宗元暂居在龙兴寺。经过半年,柳宗元的母亲因病去世。

  815年,柳宗元离开永州,生活在永州的10年中,柳宗元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钻研,并游历永州山水,结交当地士子和闲人,他写下《永州八记》(《柳河东全集》的540多篇诗文中有317篇创作于永州)。

  815年(元和十年)1月, 柳宗元接到诏书,要他立即回京。2月,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柳宗元回到了长安。在长安,柳宗元没有受到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不同意重新启用。3月14日,柳宗元被改贬为柳州刺史。3月底,柳宗元从长安出发,赴柳州,六月二七日抵达。819年(元和十四年),宪宗实行大赦,宪宗在裴度的说服下,敕召柳宗元回京。十一月初八,柳宗元在柳州因病去世。享年47岁。

  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东郡(今运城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中进士,五年后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宇,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革新失败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也从中央贬到了地方先是贬为绍州刺史,未及任又被贬为永州(现属湖南)司马,十年后,又贬为柳州刺史。819年病死于柳州任上。

  教育成就

  柳宗元认为天下万物的生长,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否则不仅徒劳无益,还会造成损害。

  柳宗元认为,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育人同样要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和灌输。

  柳宗元赞赏韩愈的《师说》之论,也钦佩韩愈不顾流俗、勇于为师的精神,对当时社会上层士大夫“耻于相师”的风气感到痛心。他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但他在师道观上又有自己的见解和实施方式。他写下了《师友箴》、《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等文章,阐述了自己的师道观。其核心观点就是“交以为师”。

  柳宗元充分肯定教师的作用。他认为无师便无以明道,要“明道”必从师。

  但是,对韩愈不顾世俗嘲骂而“抗颜为师”的作法,他表示自己没有勇气这样做,但他又不是完全放弃为师,而是去为师之名,行为师之实。

  柳宗元谢绝的是结成正式师生关系的名分,不敢受拜师之礼。但对来向他请教问道者,他无不尽其所知给予解答,诚恳地指导后学者,确有为师之实。他提出“交以为师”的主张,即师生之间应和朋友之间一样,相互交流、切磋、帮助,在学术研讨上是平等的,而不是单纯的教导与被教导的关系。柳宗元的“师友”说是传统师道观中有很大影响的一种学说,尤其是在高层次的教学活动中,更有借鉴意义。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不久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柳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篇。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对》《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