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时间:2024-08-01 15:40:33 记承天寺夜游 我要投稿

读《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读《记承天寺夜游》有感一: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仅仅满足于写景、叙事是不够的,还须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才会余味无穷。这里,一方面要文辞所括的客观内容丰富;一方面又要所表达的主观内容,即作者的思想情感深远。苏轼这篇散文同样提供了范例。

  本文是写景的,但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是心理活动,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情绪因之荡起微澜。经过转折,作者猛然想起张怀民。“遂”,似乎不假思索,但微露出只有张怀民才是赏月的相知好友之情。“寻”字又分明显现出急切访友的心意。“怀民亦未寝”的“亦”字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在月光倾泻下,二人“相与步于中庭”,信步漫游,其恬适的心绪又寄托在这相携同步的轻快节奏之中。从“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于中庭”,作者的款款情思经历了几多转折,终于稳定在平和容止的心境中了。作者寻友访寺,写月夜美景,然后将眼前即景推展开去,兼及身世:“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文字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何夜无明月临照,何处没有竹枝柏影,却很少有“如吾两人者”。广袤的时空对“吾两人”的以大衬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见,情感深蓄在语词之中。而这种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现为旷达。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种旷达情绪反映了这个时期苏轼的思想状况,也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读《记承天寺夜游》有感二:

  幽微的星光下,古寺沉睡着。寥寥的行人,脚步在四下的寂静里变得突兀而悠长,闪烁的烛光在天边的黑暗中挖出殿宇神佛的轮廓……苏轼用他淡定悠闲,又稍稍带着一丝轻快的笔触,给我打开了一个幽静而神秘的世界。

  我不想再去深究那些淡定从容之后世事沉浮的背景,仅仅这深夜古寺、秉烛而行的雅兴就令我心动不已。亿万人之中,能有几个人抱有这样迥异尘俗的兴致?而人的一生中又有几个这样的机会?尤其是在今天的红尘中时刻难以脱身的我们。

  无论今古,人既然置身于社会之中,便总会有种种的感慨和无奈。而同样,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即使一时间无比地厌倦,但最终还要打起精神去完成一生的面对。既然不能脱离,能够选择的,便只有暂时的逃避和喘息。一段没有纷扰的时间,一个没有旁人的处所,便能给我们提供逃避和喘息的机会。于是,万籁俱寂的静夜,独处深山的古寺,疏星在天,微烛映壁,这将是一次多么好的精神旅行。

  时间也许已使古寺倾塌,但尘的扰攘依然,心灵依然需要那寂静空灵来洗涤慰藉。古寺不在了,但夜还在,尽管现在的黑暗已经被霓虹灯搅得有些浑浊,尽管现在的夜已不如当时那样幽深而神秘。在所有的笙歌都寥落之后,等所有的浮尘都沉寂下来,总是还有一个时间和空间交叉的角落,伴着幽微飘忽的烛光,等着一颗疲惫的心去憩息占领,直到最后一颗星消失在微亮的天空。

【读《记承天寺夜游》有感】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02-20

《记承天寺夜游》10-25

记承天寺夜游11-01

初读记承天寺夜游11-15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文言现象09-15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原文翻译及赏析08-14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05-27

记承天寺夜游划分10-16

记承天寺夜游评析05-25

记承天寺夜游的心境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