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学案设计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读过不少的文言诗词,你都知道哪些文人笔下描写月光的句子?说出来和大家共同欣赏一下吧!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给人以朦胧美;借月思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借月祝愿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夜,和苏轼伴张怀民共赏美好的月光吧!
(板书:题目“记承天寺夜游”)
(二) 自主学习: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以下字音。
qǐn zǎo xìng héng wú
未 寝 藻 荇 交 横 如 吾
2、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流畅。把你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解决疑难。
4、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弄通文意。(分段用现代汉语复述)
(三)合作学习
1、再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
此处可指名读。
文章共3段 一 叙事
二 写景(描写)
三 议论 抒情 (此处板书)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以下问题:(逐个解决问题)
a、第一段中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一个词是( )?
答:“欣然”
b、作者因何而“欣然”?
答:因“月色入户”,表现了他的兴奋和喜悦,一个被贬谪之人,被美景吸引,抛开尘俗,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不能不说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胸怀。
C、请画出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
答:“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d、讨论,这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1)、“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的自然而生动。自然万物本无情,但在作者笔下,充满了灵气,像久违的朋友。在他贬谪落寞之时,前来拜访以慰藉失意的诗人。
(2)、“庭下如……”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用比喻烘托月光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给人恍然大悟之感。句中没有一个“月”字,却无不在写月,只用18个字就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弹奏了一曲空灵的月光曲。
3、复读课文。(齐读,可试背。体味其中的情感)
思考以下问题:(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a、 作者问什么要“寻张怀民”张怀民是谁?
——作者想到应有人共享月色之美,进而想到只有和自己境遇相同的张怀民。张怀民与苏轼兄弟均有来往,元丰六年被贬黄州。
b、 这个“寻”字能不能换成其它的.字,如“找”,它有什么艺术效果?
——有一种急于找到的迫切感,这就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赏月光的急迫心理。
(四)换位思考。
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果你就是当年的苏轼,你为何称自己为“闲人”?
(此处要让学生大胆的说)参考答案:“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包含着作者的几分感慨,有安闲赏月的欣喜,有自我排遣的豁达,更有对朝廷的抱怨和被贬他乡的惆怅无奈。一个“闲”字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
(五)自主表达。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如果你是苏轼的好朋友,面对当时苏轼的处境,你该如何劝勉他?
(此处更应让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六)课文小结
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你应该向大文学家苏轼学些什么写作技巧?
——如:1、语言凝练含蓄。2、描写生动形象,如诗如画。
(七)布置作业
作者从视觉角度写出了月光之美,你能从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来描绘月光吗?
把它写在日记本上。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设计】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11-11
记承天寺夜游的导学案11-12
《记承天寺夜游》精品学案11-11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范例11-11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6篇)11-14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6篇11-13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3篇)09-17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3篇09-17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范文08-05
《记承天寺夜游》古诗教学设计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