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时间:2020-10-31 12:00:32 记承天寺夜游 我要投稿

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怎么写呢?记承天寺夜游反映了诗人苏轼赏月的愉快的心情,体现苏轼的乐观人生态度。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欢迎阅读!

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的:掌握一些实词,能译重点句子,理解中心、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复杂微妙的感情。

  教学难点:同“重点”并理解“闲人”的深刻内涵。

  德育渗透要点:学习苏轼做一个乐观豁达、积极进取之人。

  教学步骤:

  一、 一分钟演讲:师生简评。

  二、 激情导入:

  在命运的重锤下,我国古代的诗人们基本上有这样三种态度:一种是不变初衷,顽强地回击命运的挑战,永远怀着一颗积极进取之心;第二种是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消极避世,隐忍退让;第三种则是被命运的重锤吓破了胆,从此苟且偷生。北宋豪放派词人苏轼属于哪一种人呢?(学生如果说出第一种就不再往下引导,如果说不出就按下面往下引导)。我们曾经学过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苏轼的《浣溪沙》这首词也是他被贬黄州的元中五年所作。学生背诵“山下兰芽短浸溪,——”。同学们背诵此词后说说苏轼是个什么人。我们曾经学过他的《浣溪沙》中著名的句子是“谁道人生不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可见他是一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进一步了解他的生活态度,他的内心世界。{板书}

  三、 复习检查:

  现在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默写《记承天寺夜游》,其他同学大声地自由朗读、背诵全文。指导一个默写到“相与步于中庭”,一个默写“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结尾。要求学生写得不要太高了,写一行空一行,老师要在字里行间作笔记。

  师生共同纠正默写的错误。

  提问以下字词解释: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 相与步于中庭 空明

  交横 盖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 解读全文:

  全班同学朗读全文,粗略感知全文。

  问:时间?

  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了年月日,又写个字“夜”。

  问:夜里干什么?

  明确:“解衣欲睡”。干脆睡觉吧。没有什么事可干的,也没有作业可写也没有电视可看,也没有家人一起说话,也没有朋友喝酒聊天。这是怎么回事?

  背景简介:元丰二年,苏轼被御史李定等人摘出他诗中有对王安石新法评价的诗句,说他是以诗诽谤新法,于是将他逮捕下狱,这就是“乌台诗案”。经弟弟苏辙等人多方营救才保住了性命。同年十二月被贬往黄州现在的湖北黄冈县南。虽给了他个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官衔,实际上是作为政治犯地方官监管。不准签署文件,不准处理公务,甚至连行动自由也受到限制,有些朋友也因此不敢与他往来。

  原来他是一个人独处定惠院内,无事可做只有睡觉。

  问:就在这时他看到了什么?

  明确:“月色入户”。月亮悄悄地带着它详和的银光走进了苏轼的家里。问:这句是什么修辞?

  明确:拟人。(板书)苏轼知道自己有什么可干的了。

  问:干什么?

  明确:赏月,寻找乐趣。

  于是他兴奋喜悦地“欣然起行”。这两句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文章 顿显波澜。

  问:为什么“月色入户”能使苏轼披衣而起,兴致陡增呢?

  明确: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苏轼对大自然特别是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留下的诗词中有相当数量的咏月佳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二是由于贬谪中的孤独和郁闷,他企图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得以排除,调整好心态,重归于平静坦然、乐观旷达的心境中。他东走走西看看,一个人没啥意思,再有一个人共赏这良辰美景就好了。“念无与为乐者”就是这个意思,于是他就想着找朋友去。

  问: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谁啊?

  明确:张怀民。

  问:张怀民住在哪儿?

  明确:承天寺。

  怀民简介: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县南。张怀民,名梦得,他和苏轼遭遇相同,也被贬黄州,居住在承天寺里。他在寺旁还建了一大体上亭子。苏轼题名为“快哉亭”,就是“快乐亭”。在这里他们可以共同排遣被贬后郁闷的心情,可见,他们是性情相投的朋友亲密战友。从哪儿能看出他们性情相投呢?“怀民亦未 ”中“亦”,“也”的意思。张怀民想必也不愿错过这良辰美景。于是他俩就“相与步于中庭”,在庭院中悠闲地散步。以上是全文的第一层(板书)。

  问:这些是叙事还是写景、抒情、议论?

  明确:叙事(板书)。

  问:叙了何事?

  明确:一、写“寻友赏月”(板书)。

  问:以下转入到写什么了?

  明确:写景。(板书)学生齐声朗读写景的三个句子。作者写月色用了18个字,这历来被誉为写月色的绝唱。

  问:那到底绝妙在哪儿呢?请同学们从写法角度入手回答。

  审美教育:一是比喻超凡脱俗(板书)。一般人写月色总是说“月光如水”,这虽很准确,但显得陈旧。苏轼同样把月色比喻成水,但又用了错觉。庭院里是一片澄澈得近于空明的积水,他竟看到了有水生植物交错在一起。不对呀!院子里怎么可能有水生植物呢?最后一句答疑 “盖竹柏影也”。原来月光把院里竹树柏树的影子照在地上了。

  问:那天的月夜一定还伴着什么?

  明确:微风。竹柏的枝叶在摇曳着,于是它们的影子就在清澈如水的地上柔情地摇啊摆啊,摇啊摆啊。点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比喻是绝唱;

  问:还有什么绝妙之处?还是从写法上分析。

  明确:二是动静相结合。

  问:哪句给人一种静谧之美?明确:“积水空明”。静景(板书)。

  问:哪句给人动态摇曳之美?明确:“藻荇 横”。动景(板书)。

  问:还有绝妙之三?明确:“处处有月处处不提月”(板书)。三句没提一个“月”字,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月光无处不在。月光把影子从空中到地上整个地包裹了起来,象一个空灵透明的水晶球,好一个良辰美景!以上第二层是写景,写了良辰美景(板书)。

  问:文章最后一层是什么?

  明确:三、抒情、议论(板书)。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层。连续两次发问,是什么问句?明确:反问。

  问:意思是肯定还是否定 ?

  明确:肯定。“哪一夜都有月光,哪一处都有竹柏”,这是个否定的反问句,更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所以感情强烈,是抒情的表达方式。

  问:这两个反问句是为了引出什么句子?

  明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板书),它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板书),饱含了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重点解决:此时此刻苏轼有什么人生感悟呢?也就是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大自然的美景是时时可觅、处处可寻的。但你不能只顾追名逐利、忙忙碌碌。心胸开阔一点、对名利看淡一点,把闲暇时间给自己多一点。当然同时你还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还应该是一个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欣赏水平的人。那你就一定能时时处处享受到大自然美景。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分配比例、人生感慨啊(板书)!这是第三层。所以“闲人”在这里有哪两个意思呢?清闲之人、雅趣之人(板书)。

  难点突破:刚才说到最后一句话还饱含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复杂,不止一种感情微妙,深奥玄妙、难以捉磨。难捉磨也要捉磨,老师先不让同学们捉磨这句话,降低难度。

  问:先看这三个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明确:“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板书)。

  问:我们再来挖掘最后一句话是不是含有这三种感情呢?

  明确:有。苏轼有闲暇、有情致赏月,欣喜;想不到是作为政治犯的角色在赏月,悲凉;他俩此时此刻有的是时间漫步、悠闲。至此,全文寥寥84个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板书)。

  德育渗透:

  问:苏轼在内心深处愿意做一个整天赏景的清闲之人吗?为什么?

  明确:不。因为他是一个在政治上有远大报负的人,此时此地赏月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排遣郁闷、调整心态的行之有效的十分必要的办法。他的好朋友黄庭坚等人就在被贬中郁愤而死。他被一贬再贬却不气不死,就是他有旷达超脱陶醉凄凉之因。

  五、 拓展延伸:

  拓展之一:

  问:同学们苏轼的这种做法我们是不是也要学习呢?

  明确: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在生活、学习、交友、家庭中如果遇到逆境,你会采用什么方法来排泄自己的烦恼、郁闷呢?唱歌、跳舞、大喊、和人交谈、哭、写作等。

  拓展之二:本文写景很有特色,其中之一是“处处有月又处处不提一个月字”。塞北的寒冬来了,天气非常冷,要求同学们写一段话,通过写景写人突出“冷”,但不能出现一个“冷”字。学生写几分钟后,四人小组读,再推荐几个写得好的,在班上读,大家品评谁写得形象生动。

  六、 布置作业:

  1、课后二题。〈〈答谢中叔书〉〉〈〈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2、找老师、课代表、组长背〈〈承天寺夜游〉〉原文和书下注释,到老师花名册打对勾。

  板书:

  知识扩展: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要点

  一、基础知识

  * 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 文言词语

  [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二、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三、拓展延伸

  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09-14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案01-02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9-03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版教案12-22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08-08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8-06

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8-05

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8-05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汇总01-01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教案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