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诗意 朗读
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而诗人苏轼的这篇游记表达了苏轼的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来赏析一下吧。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②,遂至承天寺③寻张怀民。怀民亦未被寝,相与步 于中庭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横⑥,盖竹柏影也⑦。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⑧
[注释]
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②念:想。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
③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今废。另一说苏东坡曾被贬到福建泉州,故有可能地点是泉州。
④相与:一块儿。步:作动词用,散步。
⑤如积水空明:积水,意思是庭中自上而下像充满着水,不是地上积水。其水澄澈,所以用“空明”来形容。
⑥藻荇(xìng):泛称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而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⑦盖:这里是承接上文而推究其原因的一个虚词。
⑧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并没有事情可作,所以他自称为“闲人”。
[译文]
在元丰六年的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带,脱衣躺下来,正想入睡,忽见月光从门缝中射进来,明亮洁白,不由得心中一喜,高兴地起身穿衣,走出门外。这样好的月色,却没有人和我一起分离其中的乐趣,心中颇感缺憾。于是就缓步走到承天寺,找好友张怀民。正巧,怀民也不曾入睡,我便跟他一起来到庭院里。
庭院中,月光洒在地下,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那样透明,水中好似圆叶的藻草和长叶的荇草纵横交错,摇曳不定,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大概那是竹叶和柏叶的.蚊子吧。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盖:盖竹柏影也。(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是)《狼》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欲:解衣欲睡。 (将要) 欲穷其林。 (想 《桃花源记》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一处没有竹柏,为何在这寻常多见的竹柏月影中体味其中的乐趣呢?只是因为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是不多见的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 诗意 朗读】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01-01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2-31
改写《记承天寺夜游》07-10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11-11
记承天寺夜游讲解11-07
翻译记承天寺夜游11-05
古文记承天寺夜游06-23
记承天寺夜游评析06-20
记承天寺夜游划分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