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贾平凹散文之感悟(通用7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经常接触散文吧?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贾平凹散文之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贾平凹散文之感悟 篇1
常听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伟大的心灵对话。以前,我对此总是不以为然。直到有一天,我偶然邂逅了它----《贾平凹散文精逊,轻轻打开,才读了一小篇,就被那质朴幽默,形象生动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从此改变了对这句话的看法。
初读贾平凹,还是在我六年级时。我随手翻开,看到有篇《风雨》的短文,看第一遍,觉得很有意思,细节描写的手法和老舍先生颇为相似;饶有兴趣地看第二遍,觉得简直要拍案叫绝了:描写的是在狂风大作,大雨滂沱之时人畜的神态动作。细节描写非常细腻到位,生动形象。文章题目虽为《风雨》,但通篇读来却未见“风雨”二字。细细品味,却让你觉得无处不是风雨,且风之大,雨之狂,都让作者写得达到了巅峰状态。那些被作者形象化的一幕幕像慢镜头一般展现在我的眼前,真是让人生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风雨》读来,让我感受到了贾平凹酣畅淋漓的文字魅力。
再读贾平凹,是在初一学期结束时,老师推荐学生多读名家佳作,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本书。其中有篇《丑石》,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借物寓意,发人深剩丑石很丑,丑石既不能用来凿字雕花,也不能用来浣纱捶布。丑,且一无是处。丑石没人喜欢,连孩子也咒骂它。可是就是这么一块丑陋之石,有一天却被专家确证为陨石,是天上之物。也正因如此,所有人才会对它另眼相待。一时间,丑石身价百倍。丑石这种大起大落,天壤之别的待遇,让我想到现实中的一些人和事,真是令人感慨。生活中,有多少如丑石般有锦绣才华却无显赫背景或者是光鲜亮丽的外表的人,因为少了专家的一句首肯或者是投门无道而终身郁郁不得志,埋没了大好的才华,真是令人心痛啊!这些人的遭遇,不及丑石。贾平凹先生,在创作的初期,是不是也有像丑石相似的遭遇呢?所以才能写出这么令人感同身受,触物通情的`文字啊!
细读贾平凹,有时也有令人莞尔的文字。譬如这篇,《我的老师》,主角是位做事说话有板有眼天真善良的稚童。孙老师,是个孩子。从他的身上,作者发现了许多为人处世之道。文中这么写道:“对于美好的东西,因为美好,我也常常就不觉得它的美好,不爱惜,不保卫。”是孩子最纯真的善良,唤醒了大人们即将泯灭的一丝真,以及对美的重新审视。就是那些乳臭未干的孩子,坦坦荡荡,童言无忌,却在无意中保护了美好。作者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对一个儿童的尊重,对纯真的尊重。向孩子学习,拜孩子为师,就是向真善美学习,回归最质朴的人性。
贾平凹的文章,字字犹如细腻的情怀,或淡雅,或质朴,或幽默。从初读到细品,他的文字时而令人深思感慨,时而让人莞儿一笑。字字珠玑,篇篇美文,读来让我心旷神怡,受益匪浅。书香,便在此时,不动声色地,静静地,在那些默默的文字中绽放。大师,这确实是一位文字大师!仿佛,在他被一圈圈令人炫目神移的光环背后,我隐隐见到一位儒雅的书生,有时他会如李白般狂放,有时也会如杜甫般幽思,更多时候,他像个孩子般勤奋执着,也许为了某一篇字斟句酌的文章费尽心思,像白居易一样,"吟安一个字,掐断数茎须”呢!
也许,我想象中的贾平凹跟现实的贾平凹格格不入,不管怎样,见文如见其人,让我们一起来读 《贾平凹散文精选》吧,可能你认识的贾平凹是另外一种样子呢!
贾平凹散文之感悟 篇2
这几天,我读了《贾平凹散文精选》这些文章让我受益匪浅。
读了《落叶》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也是一个不可泯灭过程。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不可捉摸的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们各自的存在。
《看人》让我从此看问题,办事情,心胸就不会那么狭窄了,目光就不那么短浅了。也不会为了蝇头小利去勾心斗角,还不会因为一时荣辱而狂妄火消沉了......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丑石》。作者家门前有一块大石头,这石头很丑,一点用都没有,有时还会让人绊倒,所以人人都讨厌它,希望把这不吉利的东西搬走。有一天,一位天文学家被丑石吸引了。经鉴定,这是陨石,已经落下两三百年了。作者感到了自己的可耻和丑石的伟大,感受到了丑石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伟大。这篇佳作,被作为“身处人海之中,心想山林之美”的佳作。这篇文章说明了一个道理:认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要看一看他的本质。我也知道了丑石的确很丑,但它是以丑为美,而我觉得它的美更是价值之美,内在之美。丑石不屈于误解和寂寞是因为它有真理,它知道自己不一般,而我们只要心存真理,哪怕受到误解、诬陷,甚至受到所有人的鄙视。但我们同样有自尊。
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的“丑石”。表面上一无是处地,可要是真正把自己表现出来,却是很优秀的。我们村里就有这样的一块“丑石”,他是位个子高高的男生,没什么方出类拔萃。可再一次校艺术节闭幕式上,他居然表演了拉丁舞,跳得还不错。他那潇洒的`动作,使我们对他刮目相看。这正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再让我们把目光转向马路清洁工。在炎热的夏天,许多人拿着棒冰待在凉爽的空调室里,清洁工却拿着扫把在大街上忙忙碌碌,为的是让我们城市干干净净。清洁工和丑石,一样是默默的承受,认真做好自己。
表面上平淡无奇,不代表自身没有价值。
贾平凹散文之感悟 篇3
翻开平凹散文,立马就能闻到那里面的烟味、茶味和酒味。
这里,我不是说他的散文全是靠烟硬熏出来的,对于一个抽烟不断火的烟鬼来说,他写文章时离不开烟,不写文章时他嘴上的香烟也几乎从未灭过。这里的“烟味”意味着非常亲切,是说某人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三十年前,初次听平凹老师的讲课时,他就给我们以很普通很亲近的感受,几十年过去了,他现在仍是如此。他的散文如同他的谈话,大多很随意,很放松,就像几个哥们在一起谝闲的一般,有啥说啥,不像某些人那样肘,那样高高在上。他写的叙事性文章也好,谈论性的也好,游览性的也好,记人性情的也好,随意如行云流水,平实如山村小道和随处可见的一般的庄稼地,有清浅的小溪清流,蜿蜿蜒蜒;有鲜花佳果,使人眼前一亮;也有苞谷穗子红薯蔓子萝卜缨子洋槐树臭椿树等等,你一看,就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茶味就是禅味。平凹散文虽看着随随便便,信笔而来,但其禅味却颇浓。无论记游的也好,论画的也好,写人的也好,论事的也好,读过以后,都令你不能不嚼一嚼,品一品。能够打通儒道释三界,且自然融合之,平凹老师可谓曹雪芹之后中国不可多得的作家之一。就是纯亲情的《祭父》《关于父子》《我不是个好儿子》等等,都有一种幽幽的禅意在。至于那些游记论人的篇章,看似平淡,却都大有嚼头。越嚼,韵味越浓。谈禅离不开茶,无茶也难以谈禅。就连他的笔名,也是现在的大名,也饱含幽幽不绝的茶香。平与凹,按照道家的理论,其实就是须臾不离的夫妻。无妻不成夫,无夫也不成妻,当然无凹地也难以显示出平原来。见喜老师称平凹老师是“鬼才”,但很多人不知其中的奥妙。此之“鬼”,并非我们常人平常所言之“鬼”,而是他们商州特有的“鬼”,即商州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鬼文化。文化有秦文化、晋文化、齐文化、鲁文化,也有楚文化、吴越文化等等。虽都处于江汉地带,但其文化也有特细微的差别。楚文化重巫风,商文化偏于鬼道。读平凹老师的书,你不能不为其中各种鬼文化而叫绝。文化若上升到了“道”的层次,就会有永远也嚼不尽的`味道。冲一杯陕南茶,细细品味,平凹散文的韵味就如同热茶中那种苦苦涩涩的味道。这是一种原始的味道,沾着陕南那种原始森林里泥土的味道。夕阳西下,冲一杯热茶,对着胀红了脸的落日,拿一本平凹散文,漫无经心地读着,那绝对是一种无言的独特的享受。你可以从中悟出丝丝如缕的道韵,也可以品出其中无法向人言传的禅意来。
中国古来无酒不成文,弄文必有酒。李白斗酒诗百篇,酒是其诗的催化剂。要是没有酒,中国文化史上就少了无数个天才诗人。不少人认为杜甫的诗是硬吟出来的。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杜甫绝对不是个没有天分的诗人。他的祖父杜审言,就是名闻朝野的大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不可低估的地位。从小受诗书的熏陶,他难道没有几分天赋?读杜甫的七律诗,谁能看出那是他苦吟出来的?平凹老师的作品也如此。他的父亲当年就是一个名闻乡里的名师。这也是平凹老师一生的幸运。但他也经历了几十年刻苦读书,把笔写秃的磨练。据平凹老师自己记述,他的诗文也是与酒分不开的。燃一支香烛,抿着家乡纯酿,甚至盯着桌前的古董,往往能激发他冒出一种恍若神助的灵感来。其实,当他写作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怎么写都自成文章了。他的散文深受庄子山海经柳宗元和明清小品的影响和启发。因此,他的《说花钱》《说请客》《说足球》《说奉承》等等的“说”,就显得信笔而成,议论中饱含感情,抒情中夹带描写,浑然天成,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的酒后狂吟了。如是,读平凹散文就如同喝酒抽烟品茶一样,是一种极特殊极有味道的享受。
我们中国人若谈起读书,往往会把它同“苦”字连起来。其实,读天才大师的作品,不仅不苦,反而是一种及其美妙的享受,如庄子屈原陶潜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曹雪芹郁达夫莎士比亚拜伦雪莱海涅平凹老师等人的作品。
贾平凹散文之感悟 篇4
时隔近二十年,又一次读先生的散文,还是如多年前一样喜欢他的文章,忍不住想言传言传。
先生大我六岁,当是同时代人,他初发作品时,我是文学爱好者,很是读了些他的文章。后来发现有卖《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时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果然没令我失望,不仅我爱读,就连上小学的炜儿听了他的文章也是喜欢得不行,总学说:我要撞棉花包撞死,吃白糖吃死。于是去日本时就把此书也一并带去,供炜儿闲时阅读。回国时,扔了很多衣物、日用品,可这本缺了封底的书却又被带回。
这次读《朋友》才知道,那本自选集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看来还真是与他有些缘的。二十年来作者与读者都在成长,他的文章越来越朴实无华,却在不经意处会令你发现一些深刻,一些禅意,一些古风,如以下几段:
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个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这个世界已混沌不清,抨击丑恶发泄怨愤是一种战斗,而宣扬纯净也是战斗。人生的残缺使我们悲痛和激愤,而在残缺人生中享受纯真美好,更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的艺术和人生的艺术。
人活着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义却在生到死的过程。朋友被朋友们骂着又爱着,是因了这个朋友的真诚和有趣。
他形容一个朋友的长相:满脸都是头,满头都是脸。(一秃顶朋友)看到此不禁莞尔,想到圈内程主任的那张如弥勒般的佛脸。
这本散文集多为朋友作序,也有写一些有趣朋友之间的交往,被写人物大多为陕西文人、书人、画人,也有一些喜收藏石头之人,还有朋友的小儿,竟被他称为先生,皆因小儿怀有纯净无染的心也。其为友人作文,却不胡乱吹捧,有一说一,无二是不言双的。
读先生的文,发现了许多与先生相同之处,不由窃喜。先生喜饮茶,我亦喜饮茶,先生喜藏石,我亦喜藏石,不过我的俗了些,是玉石,先生喜的是天然大气之石。先生喜藏陶罐,我亦喜欢陶、瓷之器,不过先生喜的是高古之陶,而我喜的是家用的大俗之器。先生不爱钱、权,我亦鄙薄这两样。先生善书、画,我却喜赏书画,先生写一些微言大义的小文,我却爱这些文章甚于爱先生的小说。还有一点很重要,先生是文坛著名的病人,而我亦是文坛之外一个无名的老病号,且得的是同一种病,不是我硬要牵强附会的找与名人的相同之处,而是爱先生的文在先,对先生好奇在后,才发现了这些缘,不由拿来显摆。
在此以一读者身份遥祝先生身体安康,多为我辈写出一些美文来,才不枉了我们来世一遭。
贾平凹散文之感悟 篇5
当代作家贾平凹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县人。自20世纪80年代初成名后,这位自称“我是农民”的作家,创作、出版了很多部农村题材的小说和生活散文,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他是一名多才多艺的作家,除了文学创作成就卓著外,在绘画、书法,以及收藏方面都有进取。在生活上,或许是出于写作的需要,他既嗜烟有嗜酒,还嗜茶。据作家在《茶杯》一文中的记述,他听从朋友的劝导戒酒后,嗜茶和嗜烟就成了他平生的两大嗜好了,尤其是动笔写作时,更是离不开这两样东西。他“写作吸烟如吸氧,饮茶也如钻井要注水一样,是身体与精神都需要的事”,所以在“写作时,烟是一根一根抽,茶要一杯一杯饮的,烟可以不影响思绪在烟包中去摸,茶杯却得放下笔来去加水,许多好句就因此被断了”。创作的灵感如同电光石火一般,转瞬即逝。而由于饮茶续水,中断灵感,甚至是付出很大的努力也难以寻觅到,因此他“想改换大点茶杯”。可是到瓷器店去买茶杯,见到的茶杯都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因为如今人们富裕了,饮茶已不单单是为了解渴,更重要的是将其视为一种悠闲的消遣,很讲究品位,什么精品工夫茶具呀,什么精品宜兴壶呀,大多小巧玲珑。如果换成这样的茶具饮茶,就会把他的`创作灵感和激情都消解到九霄云外了!
于是,他总想买一个大些而不需要总是续水的茶杯。有一天他造访一味朋友家,见到这位朋友的桌上,“有一茶杯,高有六寸,粗到双掌张开方能围拢,茶杯还有个盖儿,通体白色,着青色山水阁楼人物图,古也不古,形状极其厚朴”,就十分喜欢此茶杯,觉得只有这样的大茶杯才能满足自己的饮茶需要。他问这茶杯是从哪里买的,对方告诉他是专门从瓷厂定制这个茶杯。这就无处买到此类茶杯了。他这位朋友似乎看透了贾平凹的心里,就说:“给我写一幅字,就把这个茶杯给你。”为了得到这个茶杯,贾平凹就破例为这位朋友写了一幅字,总算得到了自己非常需要的茶杯!
贾平凹对这个茶杯爱如至宝,终日不离案头。尤其是在用此茶杯饮茶时更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他在记述此杯的散文《茶杯》中,曾这样写他的独特感觉:“抓盖顶疙瘩,椭圆洁腻,如温雪,如触人乳头。最合意的是茶杯它憨拙,搂在手中,或放茶杯在桌上,侧面看去,杯把儿作人耳,杯子就若人头,感觉里与可交致人相交。写作时不停地饮,视茶杯盛了万斛,也能饮得我满腹文章。
贾平凹散文之感悟 篇6
什么样的人才是老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这是唐朝大文学家韩愈给“老师”下的定义。
贾平凹是当代著名的作家,他对“老师”是怎么理解的呢?他的老师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文章第一句——“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就让读者感到莫明其妙:他的老师怎么是一个是朋友的孩子,而且只有三岁半?
作家随后便做出解释“谁规定老师只能是以小认大?”然后再举出许多实例,写出了他的老师的性格和形象:慈悲、无所畏惧、直奔事物本质、大义凛然、不自欺欺人。通过对这些实例的描写,终于让读者明白了,作者真该拜这个三岁半的孙涵泊为师。
在描写这几个实例时,作者处处都在用对比手法,把孙涵泊和周围的成人世界的种种进行对比,然后再以“我”的自省和反思,对孙涵泊的可贵言行进行评论,将两个世界链接起来,突显了孙涵泊的`形象和成人之间的差异。表现了三岁半的孙涵泊有着一颗赤子童心,所作所为都是自然天性使然,毫不顾及旁人目光,敢作敢为毫无伪饰,再加上天性慈悲善良,才使得他有着一直让成年人汗颜的光芒,让作者觉得卑劣和羞耻。这样,就奠定了孙涵泊“老师”形象的基础。
主人公孙涵泊的形象是通过他的言行活动起来。唱国歌时,不顾旁人双手打起节拍;遇人打架,立于中间大声喝止等等,还有就是细节描写,充满童趣。这些言行的描写在文墨比例上看,仅仅占全文的一半左右,此后便是作者的深思、议论、抒情。
此外,文章在用词也很有特色。比如孙拒绝老师给他摘花,作家的评论用了“慈悲”,慈悲总让人想起普度众生的菩萨,大善人;而作家在一个小孩身上用慈悲,让小孩子似乎一下子有了一种神性的光辉,让人回味。
贾平凹散文之感悟 篇7
《风雨》是贾平凹初期的作品,却显示了作家敏锐,精细入微,且充满想象的艺术感受能力和丰富、独到的艺术表现能力。《风雨》在描摹意象上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写“树林子像一块发面团”, “鼓”了“陷”,“陷”了“鼓”,实写风的时强时弱;而这样写,风又给了读者想象的“游刃有余”,即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与美感。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全文,从“树林子”起笔,以一个简短的比喻开头,把冷风骤雨中的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北方入秋时节的树林子满目黄绿,浓郁劲美,与和好了的面团哪有一点可比?但是,在贾先生笔下,在特定的环境下,它们竟然那么贴切的融合在一起,“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文中这一块面团,仿佛就是陕西厨师手中的面团,有劲道,有身骨,能屈能伸,能扁能方,跃上落下,随力而形变,随变而越有生命,就像这秋风中的树林子,自然的风力摇役着它,令其左拉右扯,狂乱而不自持,但是没有了方向的树林子就此拔去了根基,失去了生命吗?没有,自然的威力下再渺小的生命也要奋力一搏,风到我倒,风止我直,顺应,适应,以柔制刚,生生不息。文中,这一开头大段的'细致描写,用了一长串的动词,可以说写的惊心动魄,直奔主题,仿佛直接把我们送到了一场疾风面前,一起天旋地转。很有力,很有视觉感,冲击感。
第二段,化整为零,从描写树林全貌,落笔到具体的垂柳、杨叶、芦苇,垂柳表形,杨叶着色,芦苇摹声,充分调动读者的感觉去细细的体会风雨来袭的场面。然后,笔锋一转,写到断了牵绳的羊,这只受到惊吓的可怜生物,先是“跑”,接着“撑”,“撞”,“跌”,直至“失去”了颜色。此时“冲”出门寻羊的红杉女孩,像是一个鲜活的惊叹号突的“冲”到了读者面前,比之前句“白的颜色”
【贾平凹散文之感悟】相关文章:
贾平凹:文化之异的散文08-16
贾平凹散文《猎手》10-20
贾平凹散文特点05-15
贾平凹散文《风雨》05-15
贾平凹散文《红狐》07-30
浅谈贾平凹散文07-28
贾平凹散文鉴赏《秃顶》05-21
贾平凹散文《进山东》08-08
贾平凹散文的文化意蕴07-28
贾平凹散文《荒野地》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