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的量词妙用

时间:2024-08-03 11:29:30 湖心亭看雪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湖心亭看雪》的量词妙用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的量词妙用,欢迎大家分享。

  量词妙用

  仅就文学层面来说,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的文学巨匠们创作的佳作美文浩如烟海,美不胜收。张守仁先生编选的《世界美文观止》一书,收录了从古希腊到中国先秦迄今的全球美文精华,然而,在遴选我国明朝到清初的文学作品时,仅收录了清人张岱的《糊心亭看雪》这一篇。盖因此文文短意丰,字丽词妙,在遣词造句中,以量词的巧妙奇配,别开生面,使文章词简意丰,因富有立体感和张力,熠熠动人,独占鳌头。

  张岱的美文《湖心亭看雪》,全文仅有160多字,文短意丰,景中有事,事中有情,情景相融。写的是西湖“大雪三日”后的景象:“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在此文中乘舟而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文美词妙。

  从文中量词的巧妙搭配来看,张岱在遣词造句中,巧妙运用量词这“一白”“一痕”“一点”“一芥”。顿时巧妙神奇地点出了雪后西湖惟妙惟肖的绝佳景象了,总比你描写那么多文字胜著一筹了。尤其,仅以“两三粒”的“粒”字而言,将平常人们仅用默默无闻,搭不上眼的稀松平常的动、植等物极少用的量词而已,谁见它却和两三个大活人相提并论,却巧妙搭配在一起?!这种大而化小,小而见微,微而映大的“粒”字原子反应,别开生面,恰如其逢,将这种微不足道的量词巧妙运用,却是神来之笔。尤其,恰巧无比生动而独特地描写出了阔大中的人物景象,顿时让这个不起眼的微型量词的语言生发出了原子似的无比璀灿的艺术光芒,使全篇文章蓬荜生辉,成为经典,光耀千古。

  张岱在此文中遣词造句,别开生面,同中出异的量词的巧妙搭配,风生水起,别出洞天,真是神来之笔,让人读来同中出异,别开生面,文美意丰,爱不释手而拍案叫绝。由于量词的巧妙搭配运用,使此文蓬荜生辉,光耀千古,成就了《湖心亭看雪》的不朽艺术而成了经典之作,因此,他才是古今罕见的语言大师,最具超远独有创造性的绝才!

  张岱一生著述蔚为壮观,其著作就有20多部,其中据他耗时30多年写作的历史巨著《石匮书》220卷,比起《湖心亭看雪》就显得微不足道逊色多了。难怪这篇《湖心亭看雪》精美短文被张守仁先生编选《世界美文观止》之书中。

  当然,一个成功的作者,无论从事文学或新闻写作,要使作品具有先进、积极、美好、向上的,必须从遣词造句中,巧妙驾驭运用语言艺术开始,而决不是相反。也绝不能相反。

  什么是语言和语言艺术,要使语言表达具有先进、积极、美好、向上的艺术语言品位和品格,才是语言大师,能成为语言艺术家,否则,只是一个语言匠。只有成为一个语言艺术家,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作家或新闻家。因为客体作品是由主体语言表达创造的,自然会打上主体语言的艺术印记,存在决定意识,主体传导客体,这是自然的。当然,在语言的巧妙运用上,要坚持主体的求实和客体务虚的辩证,要用艺术语言说话,要使作品从平原走向高峰,成为“经典”,文化语言创造和文艺语言的创作佳构,都是写作者一辈子的追求与心血的凝注,都是其沁心彻骨的艺术推敲与语言妙用的体验与精神结晶。

  张岱的作品存世不少,为何《湖心亭看雪》被慧眼识珠的文艺大师张守仁惟一选入《世界美文观止》之书中,其主要是量词的巧妙运用,因为这篇精短作品是作者对生命中最深切体验生活中最深刻感悟的语言量词的艺术表达。尽管作为那个年代我国美文的代表作选在这里,主要是缘于文中几个量词的巧妙奇配,才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传世经典,当之无愧的著力扛鼎之作或从平原走向成名的高原顶峰。这恰恰印证了一个作者的语言创造的一个不二法则。

  张岱在《湖心亭看雪》此文中的4个量词的巧妙奇配运用,而这,便是量词的语言艺术,语言艺术的创作产生实效的真正价值与永恒意义,正在于此,便是创造,便是美。

  总的来说,一个作者无论著作多少,文字长短,有一篇(首)的文学和新闻作品留作传世的“经典”,这就是他沤心沥血的一生精华。作家刘成章先生在他的著文《倾慕张岱》一文谈到:《湖心亭看雪》文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四个量词放在这儿,抵得上40吨黄金。并强调此篇“独创性太重要了。”

  这足以说明量词在文中巧用的艺术含量是多么的重要了。因此,一个作者的文学和新闻通讯作品有一篇(首)或数篇(首)诗文被读者认可和历史洗礼后才能成为“经典”。然而,这4个量词在这篇文章中巧妙奇配运用,无可厚非地成就了张岱稳立于文学史上。

  以上所说,对一个从事新闻写作的作者来说,在阅读欣赏的学习与借鉴中,借古今用,对量词的恰如其逢的巧妙搭配运用,无可厚非的显得同样十分重要,引人醒目。

  构图

  《湖心亭看雪》的构图也如此。张岱先撒一把大雪,白茫茫一片,整个色调统一了,然后在这当中,勾勒出几个亭子,几处栏杆,几叶扁舟,极其醒目,“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整体被隐去了,个体突出来了,“一痕、一点、以芥、两三粒”,几个数量词,西湖及其周边变得简明了,各种元素削减之后,从视野捕捉上而言,变得可控了。

  西湖被简化,就如同小石潭、承天寺月色被一个比喻概括一样,化繁为简,不一样的情怀,导致不一样的笔法和线条。图之简约,因为心之简约,艺术的功夫,有时候是减法的功夫,去除得愈多,得到的艺术真相愈多,和艺术的核心则愈近,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艺术,功夫很深,表现出来却很简单,文字和画图都如此。

  文学赏析

  此篇是张岱小品散文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全文只一百五十九字,堪称字字珠玑。此文篇幅虽小,意境却阔大,表达的情绪也异常幽远,从此也可以见出小品文的审美意趣。

  文章开头简单地交代时间与地点,接着便切入描写的对象雪大雪三日,自有许多可以值得写的景致,作者却未像施耐庵在《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样极尽渲染之能,只用了“湖中人鸟声俱绝”七个字加以概括、烘托,简洁得近乎吝啬。用字虽少,却有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加之从雪后之景起笔,宁静、空明的景致传达出清凉、孤寂的意绪。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内心的情感也一定不会热烈、欢快到哪里去。这种自然氛围和内心情绪,奠定了全文纯净、明洁的色彩和清冷孤寂的基调。

  在用寥寥几句奠定了全文的色彩和基调后,文章进入看雪具体过程的描写,先写出游的时间和情景,次写舟中所见,再写亭上所遇和归舟的情形,舟中所见是全文描写的核心。从字数上看,也不过四十二字。看似疏陋,实质境界开阔用情幽深。在这里,存在着如何把握作者情感的问题。就其描写的方式看,很符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无我之境”的表达法。所谓“无我之境”,就是“以物观物”的结果,表现为“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特点。但仔细体会这段文字的意味,仍然会发现这其实还是包含着作者内心情感的“有我之境”。联系作者的身世变迁,就不难体会他在作品中渗透的那种伤感、落寞与凄凉。这种心绪其实在一开始就已展示出来了,只不过展示得很隐蔽、很节制。

  亭中所遇是此文描写的又一重要情节。这段文字表面上看平淡无奇,实质上却传达出丰富的内心活动。“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既道出饮酒人的惊讶,同时也道出作者的惊讶。由于有了意外的相遇,全文的色调在这里得到调节,清冷的基调融入了些许暖色。这种暖色来自情趣相投的喜悦与抚慰。特殊场景下相遇,定然有许多相似的心绪可以表白,有很多相似又无从言传的感受可以被对方捕捉。虽然是路人,却又是情感上的相知;虽是相知,却终究是路人。这种复杂而又微妙的心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只有借助酒才能得到完满的传递。于是,不会饮酒的作者也禁不住“强饮三大白”。

  文章最后,在基调上紧接上一段,是一种暖色的持续。在这里,清凉的雪景隐退了,落寞的心境也因亭中偶遇而变得微温。舟子的话,是对作者内心感慨的点白。这样处理,最大限度地隐蔽了“我”的影子,从而与全文的基调保持一致,使全文处于和谐中有变化,变化中寓和谐的情感波动之中。在舟子喃喃而语的时候,大概可以猜测得出抒情主人公颔首微笑的神情。

  此文除了在情绪的传达上朦胧幽深外,在写作手法上也极富艺术感染力。首先,文章围绕西湖大雪赏雪所见亭中所遇这一线索展开,逐层递进又峰回路转;其次,描写景物时充分吸取了中国写意山水画的手法,不追求局部的细腻而注重全局的生动与传神,不求多而求简,追求以少胜多、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湖心亭看雪》的量词妙用】相关文章:

《湖心亭看雪》10-18

《湖心亭看雪》笔记08-14

《湖心亭看雪》课件07-10

《湖心亭看雪》教案07-26

湖心亭看雪赏析09-25

湖心亭看雪学案05-02

湖心亭看雪课件07-25

湖心亭看雪分析05-16

解读湖心亭看雪07-06

湖心亭看雪教案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