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案

时间:2024-08-07 04:22:34 河中石兽 我要投稿

关于《河中石兽》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河中石兽》教案三篇

《河中石兽》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知识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

  一、作者引入新课

  1、讲一小故事:

  1、倾听有关纪晓岚的故事由作者纪晓岚这位大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

  2、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才子的小故事引入,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学士” “风流才子”--纪晓岚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其才 (自由发言,分散回答)、 趣,从而也掌握一华了。

  3、参照注释,知道有关些必要的文学常识。

  4、组织学生讲一讲 《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常识

  5、引出《阅微草堂笔记》 共24卷,记述狐鬼神怪和见闻琐事。

  二、朗读,感知课文

  1、 范读、领读课文 、跟读,反复朗读课文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点拨:字词的读音 掌握字的读音:圮 棹 曳 湮 中最重要的手段,

  2、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2、发言: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后学生在自行朗读,复述课文中所讲故事。 课文讲述了寻找两座掉入水中的 由情入理,能够在石兽的故事。 读清读顺的基础上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

  三、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1、引领、点拨学生扫清课文的 先自己参照书下注释,边读边对照注 以这种小组合作的字词理解障碍。 释翻译,遇到问题及时做标记。 形式,来解决疑难

  2、组织学生分组合作 后分小组讨论: 问题,降低难度,试翻译课文,弄懂大意。 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拿到小组内来 进而培养学生这种讨论解决。 阅读浅近的文言文

  关键词: 的能力。

  古今异义词:干 阅 已

  ①圮:坍塌 ②曳:牵引

  ③湮:埋没……

  3、课堂交流,资源共享。 再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 想法。

  四、积累文言字词

  以考试的形式,积累文言 有问有答的: 在课堂有剩余时间字词的解释 掌握: 的情况下,增置此选派一学生为主考官 啮:咬,这里指沙子被水的反作用力 环节,使学生对课提出问题,同学回答 冲刷。 上所学的知识进行

  溯:逆流而上。 巩固,强化训练.

  课后作业:

  A、B级学生继续认真阅读课文,写一篇小短文,说明能够在上游找到石兽的道理。

  C级学生抄写并翻译课文。

《河中石兽》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综合运用

  1、通假字

  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2、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3)是非木柿。.

  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6)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7)河干.

  古义:岸,水边今义:水分不足,干燥

  3、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开

  相去甚远已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

  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

  如:如是再啮像

  如其言按照

  之:

  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至石之半结构助词,的。

  求之下流代词,代石兽。

  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

  4、词类活用

  棹:名词用作动词船桨,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五、整合提升

  复述故事。

  六、检测巩固

《河中石兽》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 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1. 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 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 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学习内容

  整体感悟

  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河中石兽》对于我们的思维和认识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阅历和经验不同,其思维方式必然也会迥乎不同,对于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也难免受种种条件的局限,但我们人类的`认识毕竟在一步步接近真理。只是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经常因为某些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造成谬误,有时甚至是集体的长期把谬误当作真理顶礼膜拜,尤其是由于某些当事人的特殊身份或地位使这些谬误神圣化后,人们想要再推翻它就更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传统的认识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但它同时也束缚了对事物的认识更新和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万象,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一次次的打破旧的思维或认识模式,仔细审察并研究客观世界的规律。

  《河中石兽》叙事简约,与他一贯的写作风格相同。全文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寺僧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是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讲学家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就一定正确吗?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是松散而轻浮,石狮沉到泥沙上,就会越陷越深。

  他的一套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讲学家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不更加荒唐可笑吗?老河兵因为自己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有关河流的水、石、泥沙等的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流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击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泥沙而形成陷坑。越冲,泥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石头必然倒陷在泥坑里。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就再倒转,转呀转呀转个不停,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逆流而上了。

  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这则短文重点在寓理于事,作者在最后一段很清楚地表明了写作的意图:“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当在读懂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同学们应广泛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主旨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得到更多的人生启迪。

【《河中石兽》教案】相关文章:

河中石兽 教案09-25

河中石兽教案10-27

《河中石兽》教案09-28

《河中石兽》的教案10-05

《河中石兽》10-05

河中石兽复习教案09-26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06-17

河中石兽获奖教案05-22

河中石兽教案课09-04

《河中石兽》改写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