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沧海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观沧海练习题及答案
引导语:《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随堂测试及答案
1、本诗作者 ,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 、军事家。
2、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 ,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
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5、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 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 ,树木的 ,波浪的 。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参考答案:
1、曹操 政治家
2、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观 树木百草 秋风洪波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4、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
5、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
6、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7、互文 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8、苍茫动荡巍峨 茂盛 汹涌
9、D
【知识延伸】
《观沧海》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 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
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
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
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不可置信。
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
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
【观沧海练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观沧海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06-02
《观沧海》阅读及答案06-28
《观沧海》阅读答案06-14
观沧海阅读答案07-18
观沧海小学阅读答案06-16
《观沧海》课后习题及答案05-20
曹操《观沧海》阅读答案06-25
观沧海阅读题答案08-03
《观沧海》阅读训练题及答案10-30
曹操《观沧海》阅读练习及答案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