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咏怀古迹》原文

时间:2022-12-29 09:37:37 杜甫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原文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杜甫《咏怀古迹》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原文

  杜甫《咏怀古迹》1

  【咏怀古迹一】

  古城西北小溪潺,无限风光绿荫间。

  奇草茵茵铺紫陌,异葩馥馥隐深山。

  几声杜宇报春到,半缺冰轮催客还。

  仗竹亲身临此地,赋词把酒醉乡关。

  【咏怀古迹二】

  蜀相祠堂千古悲,多谋足智一军师。

  三分天下识当远,六出祁山恨未时。

  黄雀空啼曾遗忘,翠松着意在追思。

  崇高风范万人仰,垂宇鸿儒岂可疑。

  【咏怀古迹三】

  红楼一梦入朱门,孽债奇缘自雨村。

  枯目朝朝凝冷月,煎心日日怨黄昏。

  堂前黼黻均无色,座上珠玑皆丧魂。

  成败辱荣多少事,是非曲直任评论。

  【咏怀古迹四】

  铁马金戈擒虎豹,骊山脚下土陶宫。

  钩连错落千环里,起伏翻腾万象中。

  叱咤风云堪壮士,纵横玉宇亦豪翁。

  项刘举义山东乱,就此辉煌不再同。

  【咏怀古迹五】

  周郎妙计安天下,用火烧营卓识高。

  顷刻巨舟烟作烬,霎时顽敌贼唯毛。

  指挥若定匡吴国,决策从容破魏曹。

  今日缅怀英烈史,心潮逐浪亦魂劳。

  杜甫《咏怀古迹》2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原文: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译文及注释

  译文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

  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注释

  1、支离:流离。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2、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淹:滞留。日月:岁月,时光。

  3、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共云山:共居处。

  4、羯(jié)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5、词客:诗人自谓。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6、庾(yǔ)信:南北朝诗人。

  7、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赏析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组诗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安史乱后,杜甫由长安逃难至鄜州,欲往灵武,又被俘至长安,复由长安窜归凤翔,至鄜州探视家小,长安克复后,贬官华州,旋弃官,客秦州,经同谷入蜀,故曰“支离东北风尘际”。当时战争激烈,故曰风尘际。入蜀后,先后居留成都约五年,流寓梓州阆州一年,严武死后,由成都至云安,今又由云安来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间”。只叙事实,感慨自深。

  颔联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山区百姓大多是古时五溪蛮的后裔,他们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

  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这两句是双管齐下,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本来,禄山之叛唐,即有似于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禄山之乱,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乱;杜甫支离漂泊,感时念乱,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赋》,因身份颇相类,故不无“同病相怜”之感。正由于是双管齐下,所以这两句不只是承上文,同时也起下文。

  尾联承接上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全诗从安史之乱写起,写自己漂泊入蜀居无定处。接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再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最后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杜甫《咏怀古迹》3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内容】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赏析】: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也。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胆略,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这,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刘克庄曰:“卧龙没已千载,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此诗侪之伊吕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黄生曰:此论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可见诗人这一论断的深远影响。

  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耳:“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挂齿。如此曲折回宕,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如果把首联比作一雷乍起,倾盆而下的暴雨,那么,颔联、颈联则如江河奔注,波涛翻卷,愈涨愈高,至尾联蓄势已足,突遇万丈绝壁,瀑布而下,空谷传响──“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就结于这动人心弦的最强音上。

  杜甫《咏怀古迹》4

  【原文】

  咏怀古迹五首 其四

  杜甫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诗文解释】

  刘备攻打东吴驾临三峡,驾崩那年也是在永安宫中。在空山里还可以想像他的行仗,野寺中还能隐约回忆起行宫。古庙的杉松上,有野鹤作巢,每逢节气,村里的人来祭祀。武侯祠紧紧相邻在一起,君臣一体祭祀相同。

  【翻译】

  蜀主刘备攻伐东吴驾临三峡,他驾崩时也在白帝城永安宫。

  空山依然可想象到翠华仪仗,野寺中隐约能回忆玉殿行宫。

  古庙荒凉松杉树上野鹤筑巢,逢年遇节祭祀时村翁来上供。

  武侯祠庙与先主庙紧紧相邻,生前君臣一体死后祭祀相同。

  【词语解释】

  蜀主:指刘备。

  伏腊:伏天腊月。指每逢节气村民皆前往祭祀。

  【诗文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七六六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首诗咏怀了刘备,赞颂诸葛亮与刘备生前一体的亲密关系。寄与了自己境遇的苦闷。全诗平淡自然,写景状物形象明朗。

  第四首咏怀的是永安宫。诗人称颂了三国时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的悲怨之情。

  作者借村翁野老对刘备诸葛亮君臣的祭祀,烘托其遗迹之流泽。诗歌先叙刘备进袭东吴失败而卒于永安宫,继叹刘备的复汉大业一蹶不振,当年的翠旗行帐只能在空山想象中觅得踪迹,玉殿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歌颂了刘备的生前事业,叹惋大业未成身先去,空留祠宇在人间的荒凉景象。最后赞刘备诸葛亮君臣一体,千百年受人祭祀,表达了无限敬意,发抒了无限感慨。

  杜甫《咏怀古迹》5

  作者:杜甫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翻译: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

  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去:离开。

  ④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⑦省识:略识。

  ⑧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杜甫《咏怀古迹》原文】相关文章:

杜甫《咏怀古迹》09-04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精选7篇)04-15

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四》原文鉴赏09-25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03-24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通用5篇)02-22

杜甫咏怀古迹教学实录11-11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12-14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12-11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