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蝶恋花·京口得乡书》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时间:2022-11-11 14:44:57 蝶恋花 我要投稿

苏轼《蝶恋花·京口得乡书》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这首词通过对比、反衬等艺术手法,层层递进的写出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苏轼《蝶恋花京口得乡书》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苏轼《蝶恋花·京口得乡书》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苏轼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注]熙宁七年(1074),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曾到京口。

  1、“幽恨终难洗”中的“洗”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

  2、请结合全词内容,谈谈“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4分)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阅读答案

  1、“洗”字一方面写出了一场春雨过后,京口显出了清丽之美,但另一方面春雨却洗不去作者胸中的乡愁,通过这一实一虚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F4分)

  2、思乡之情难以抑制,身为宦游之人又身不由己的痛苦。(4分)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注解

  ①熙宁七年(1074),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曾到京口。

  ②北固山:在镇江北,北峰三面临水,形容险要,故称。

  ③碧琼梳:指水。青螺髻:喻山。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译文

  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丽,

  只有那远离故乡的人

  深沉的愁恨总洗不去。

  北固山下三面都是水,

  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

  苍翠的山峰,好象是美人的发髻。

  万里外的家乡来了一封信,

  问我哪年真的能回去?

  我只有回头拼命喝酒,送春归去,

  春风倒还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泪涕。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赏析

  熙宁七年春,苏轼在润州收到家乡来的一封书信,作了这首词。

  词开篇写景,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丽,可是那远离故乡的人,深沉的愁恨总洗不去。物我对照,更反衬出乡思之深。以下接着写北固山一带碧水环山的秀丽景色。北固山,在江苏镇江市北,有南中北三峰,北峰三面临江,回岭斗绝,形势险固,因称“北固山”。碧琼梳:碧玉做的梳子,在此用于比喻北固山前的江水。螺髻,螺壳状的发髻,比喻北固山的峰峦。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像是美人的发髻。上片主要写景,在作者笔下展开的是一幅山清水秀的清丽的春景,眼前的图画般的美景,却钩起了作者无尽的乡愁,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物我对照乐景衬哀愁的写法,山水虽美,但终不是自己的故乡

  词的下片紧承上片侧重写自己的思乡的心情。作者落笔对面,先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乡,而是写收到乡书一封,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词人的 家人急盼远方的游子归家的殷切心情,以虚写实,更可见作者难耐思乡之情。家人盼归,可是作者回乡的日程还是遥遥无期,面对无可奈何的局面,作者只能是借酒浇愁面对东风抛洒热泪了,所以结句说“回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我只有回头拼命喝酒,送春归去,春风倒还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泪涕。最后这两句不回答乡书中的问题,而是以春光易逝借酒浇愁作结,但是有家难归之意已溢于言表。这种不答之答比直接回答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量,充分抒发了他那种难以言状的思乡之情。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注释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别名《蝶恋花·送春》。

  蝶恋花,词牌名,又名《鹊踏枝》、《凤栖梧》。唐教坊曲。《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京口: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曾到京口。

  春容:春天的景物。

  幽恨:深恨。此处指郁结于心的乡愁。

  北固山:在镇江北,北峰三面临水,形容险要,故称。

  碧琼:碧琼,绿色的美玉,指江水。

  青螺髻(jì):状似青螺的发髻,喻北固山。

  真个:真的,的确。个,助词。

  归计:回乡的打算。

  拚(pàn)一醉:不顾惜酒量,只求一醉方休。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写作背景:

  朱淑真在少女时有一段纯美的爱情,但婚后生活却十分不如意,最后忧郁而终。这首词正是她对昔日美好生活一去不复返的追恋哀伤不已的反映。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出任杭州通判,他和故乡亲友的联系全靠江船通邮,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春,苏轼在润州京口收到家乡来的一封书信,信中殷勤致意,询问归期,苏轼的思乡之情便难以抑制了,在身为宦游之人身不由己的痛苦下,作了这首词。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鉴赏:

  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这首“送春”词却别具一份女词人的巧思妙想与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为情思,纯从“楼外垂杨”着笔。从风飘柳絮的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的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杨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别的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别,原很自然;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的独特感受。从“送”到“系”,虽只在一转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的缱绻多情。那千万缕随风荡漾的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的情思,力图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的。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的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的奇思妙想。柳絮的形象,在诗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联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的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情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由“系”到“随”,进一步写出了柳对春天的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下片从“春归”生出,转从送春的词人方面着笔。“绿满山川”正是暮春之景。这一望碧绿之中正含有落花飞絮狼藉的伤感记忆,更何况耳畔又时时传来象征着春归的杜鹃鸟凄伤的呜叫声。目接耳闻,无非芳春消逝的景象即便是无情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从反面假设,“莫也”句则故用摇曳不定之语从正面渲染愁苦,愈觉情怀酸楚。写到这里,方才引出这位满怀愁情的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随春”难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两句似从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化出,但独具神韵。在词人感觉中,这即将离去的春天,像是怀着无限别离的惆怅与感伤,悄然无语,与伤春的词人默然相对。时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这“潇潇雨”,像是春天告别的细语,又像是春天归去的叹息。而女主公情怀的黯淡、孤寂也从中隐隐传出。妙在“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的对应与联系,使读者感到这悄然飘洒的“雨”仿佛是一种不语之“语”。这一境界空晨。极富象外之致的结语使词在巧思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远的情致。

  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的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苏轼《蝶恋花·京口得乡书》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苏轼《蝶恋花·京口得乡书》赏析10-13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翻译赏析11-16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苏轼09-06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_原文、翻译及赏析02-20

苏轼《蝶恋花·京口得乡书》全词赏析04-22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阅读练习及答案08-18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08-09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16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全词赏析10-29